(共9张PPT)
时期 特征 代表人物 思想 地位
春秋 创立 孔子 (1)核心:“仁”和“礼”
(2)政治:“为政以德”
(3)哲学:对鬼神敬而远之
(4)教育:“有教无类” 遭到冷落
战国 发展 孟子 (1)“仁政”学说(2)人性本善说(3)倡导“养浩然之气”
荀子 (1)朴素唯物思想(2)“性恶论”
(3)礼法并施
时期 特征 代表人物 思想 地位
西汉 正统地位确立 董仲舒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天人感应”学说
(3)施政以德为主,提出“纲常”标准 开始独尊
宋明 理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1)天地万物始源于“理”
(2)“格物致知”把握“理” 官方哲学
宋明 心学 陆九渊 (1)“心即理也” (2)“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守仁 “致良知”
时期 特征 代表人物 思想 地位
明清 进步思潮 李贽 (1)鞭挞程朱理学(2)提倡人性和发展个性
(3)提出“万物皆生于两” 受到冲击
王夫之
黄宗羲
顾炎武 (1)批判君主专制统治和宋明理学
(2)倡导“经世致用”
领域 时间 代表人物 著作或成就 地位
农学 南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元代 王祯 《农书》 生产工具改革,在世界范围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代 徐光启 《农政全书》 “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领域 时间 代表人物 著作或成就 地位
医学 战国至
西汉 《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东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医圣
华佗 “麻沸散”、 五禽戏 最早的麻醉药和体育保健体操
明代 李时珍 《本草纲目》 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发明过程 外传概况
造纸术 西汉前期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4世纪传到朝鲜,后传到越南、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约12世纪传到欧洲、非洲
火药 唐朝中期书籍中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末火药用于军事,两宋进一步发展 13世纪传入阿拉伯,后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
指南针 春秋战国时期发明;宋代广泛用于航海交通 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
印刷术 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发明活字印刷术 15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
练考题、验能力、轻巧夺冠(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11·北京市东城区高三期末教学检测)孔子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其思想主张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仍具有积极意义的是( )
A.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解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迫他人去做,孔子主张以此调节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
答案: B
2.下面两幅图选自《蔡志忠漫画》,它们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
A.法家、道家 B.儒家、道家
C.墨家、儒家 D.墨家、法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漫画材料再现史实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图一体现了“舍生取义”的思想,属于儒家;图二体现了“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思想,属于道家,故B项正确。
答案: B
3.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敬鬼神而远之”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解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流派或人物思想观点的识记能力。A项是墨家的观点,C项是孔子的观点,D项是法家的观点。B项是孟子的民本名言。
答案: B
4.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的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
A.人的平等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
C.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D.人的自由平等
解析: 孔子的“爱人”和孟子的“政在得民”都是有阶级差别的,排除A、D;B只符合孟子的主张;三者都主张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答案: C
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仁爱之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结合四个流派各自的本质特点进行判断。“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道家;“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法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墨家;“拥有仁爱之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儒家。
答案: D
6.(2011·山东淄博)2010·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北京时间)出现了号称“千年最长日环食”的天象奇观。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使汉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
解析: 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这就是“天人感应”学说。日食的发生,使汉宣帝认为是天降灾祸,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C项正确。
答案: C
7.河南嵩山少林寺有一方唐开元石碑,碑正中佛祖释迦牟尼、孔子、老子三个头像合在一起,浑然一体,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和谐共处的趋势。下列相关信息中,反映了这一趋势的是( )
①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
②东汉时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结合形成道教
③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
④南朝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建道教神仙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中的关键句: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和谐共处的趋势。①②说法正确,但是没有体现题目中“儒释道三教和谐共处的趋势”。
答案: C
8.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
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 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为组合选择题,“忠、孝、廉、节”并不是理学的伪善和欺骗,④表述不正确,排除含④的B、C、D三项。
答案: A
9.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思想共同点是( )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解析: 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分别是儒家思想在各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共同的思想都是以“仁”为思想核心,故正确答案为A。B项属于王阳明的思想,C项只适于程颐、朱熹、王阳明而不适于孔孟,D项只适于程颐、朱熹。
答案: A
10.有学者在评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时说:他“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大成”,“有一些辩证的观点,达到了前人所未达到的唯物主义思想的高峰”,这评价的是 (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的“明清之际”“朴素唯物主义”“辩证”等有效信息可判断出是对王夫之的评价。
答案: D
11.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关系是( )
A.前者是对后者的否定 B.前者是对后者的肯定
C.前者是对后者的批判继承 D.两者毫无关系
解析:学生很容易把B、C两项混淆了。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是否定君主专制,而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是为当时的统治者更好地统治人民服务的,所以前者并非是对后者的简单肯定。所以选C项更合适。
答案: C
12.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科技成就是( )
A.地动仪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罗盘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西方近代世界的到来指新航路的开辟,罗盘针传入欧洲后用于航海,是新航路开辟的条件之一。
答案: D
13.(2011·临沂模拟)1262年,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主持编写了《授时历》,与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早于现行公历300年。《授时历》其名取意于“敬授民时”。这主要说明( )
①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农业科技特色 ②统治者重视天文历法是“重农”政策的体现 ③中国古代很早就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 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历法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体现了统治者的经济政策,成就突出。但古代科技大多是与社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经验积累,缺乏科学理论研究。故排除③。
答案: C
14.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的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
A.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雨果认为中国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C.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D.雨果指出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雨果这段话的含义。中国并不缺乏发明创造,但是并未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也是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之一。
答案: D
15.中国在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然而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化学成就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方面却相当薄弱。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有( )
①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②重视实用技术 ③重视系统性的实验科学 ④理论体系完整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解析: 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点就是重视实用技术,忽视系统性的实验科学,同时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8分,第17题22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中庸》工夫密,规模大。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心之良知是为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 自然而致良知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愚不肖者虽其弊昧之极,良知又未尚不存也。
——《□□□全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论语》主要反映了谁的思想?据所学知识,简述《论语》的主要思想内容。(4分)
(2)材料二反映了谁的思想?概述材料二的主要主张。(6分)
(3)从学问和修养的角度,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的不同点。据所学知识,归纳这两种主张的共同点。(8分)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分析,《论语》主要反映孔子的思想,主要内容是仁、礼。第(2)问从“致良知”分析应是王守仁的思想。第(3)问要求从“学问和修养”的角度去比较。
答案: (1)孔子。仁;礼;有教无类等。(4分)
(2)王守仁。致良知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致良知有不同的层次;良知存在于每一个人。(6分)
(3)不同点:材料一要求苦学,阅读典籍才能求得学问;材料二则要求致良知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共同点:理是万物的本原;注重个人修养;宣扬传统儒学思想(或重塑儒家价值理念);维护伦理纲常。(8分)
17.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东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材料四 右图是清朝皇帝乾隆之女立的纪念牌坊——于氏坊。传乾隆女儿脸上有黑痣,算命先生说:“公主一生有灾,须嫁有福之人才可免去灾祸。”朝中议论,只有圣人后代最妥,由于满汉不准通婚,乾隆让女儿认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于敏中为义父,改姓于后下嫁孔家。此坊为纪念于氏而立。
(1)依据上述材料,归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变化的过程。(1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为打开“新风气”借鉴的理论。(6分)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三、四反映的现象?(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儒学自汉代以来历史地位的变化。
第(1)问注意依据材料理清线索;
第(2)问要充分注意材料提供的信息,依据材料信息进行归纳概括;
第(3)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四反映的现象。
答案: (1)经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在西汉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北宋时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明末李贽对儒学思想进行了大胆否定和批判;清朝对儒家思想推崇备至。(12分)
(2)理想:治国、平天下。理论:佛教和道教理论。(6分)
(3)明清时期排儒与尊儒并行。(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