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岳麓版](课件+课时作业):必修3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岳麓版](课件+课时作业):必修3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2-15 10:15:56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1.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理解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一、背景
1.明代晚期,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 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2.在商品经济浸润下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不少士人试图摆脱“ ”的束缚,他们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蔑视礼法,追求个性发展,在一潭死水的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重重波澜。
科举考试
四书五经
二、主张
1.大加鞭挞 ,认为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
2.人皆有私,每个人都可以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3.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摇撼了“ ”的理论基础。
程朱理学
存天理,灭人欲
如何评价李贽的“异端”思想?
精讲: 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李贽的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如:其哲学思想仍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其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仍坚持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
1.(2011·山东实验高中期末考试)明末思想家李贽提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  )
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
解析: 李贽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认为不能将其当做教条随便套用。他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认为人人都有权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据此并结合题干材料中李贽的话可知其思想核心是反对迷信崇拜。
答案: C
一、王夫之的思想: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 思想体系。
1.本体论方面:强调“理在气中”,即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之中。
2.认识论方面: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即通过考察 可以得到正确认识。
3.伦理学方面: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 和私利的合理性。
唯物主义
客观事物
情感欲望
二、黄宗羲的思想
1.反对 政治,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者”。
2.认为臣对君的关系是平等的“师友”,从根本上否定陈腐的伦理纲常。
3.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三、顾炎武的思想
1.民族意识:发出“ ,匹夫有责”的呼唤。
2.经世致用
(1)内容: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专制暴君
天下兴亡
(2)影响: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立足现实、 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四、明末清初思想的评价
1.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即反对理学和适应 发展、市民工商阶层兴起的需要。
2.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3.带有早期 性质,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学以致用
商品经济
启蒙
1.据说,有一次王守仁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山岩中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无关,你认为呢?王守仁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这个故事反映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
王夫之则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他说:
浙江有座山,我没有去过那座山,就说那山不
存在吗?提出了与王守仁针锋相对的观点。
王守仁与王夫之主要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提示: 这段材料反映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与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在宇宙观方面针锋相对的观点,王守仁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离开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复存在;而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并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2.[解析与探究]比较一下,明清之际的君主专制批判思想与以上古代民本思想有何异同?
提示: (1)不同之处。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通过总结历代兴亡的教训,对皇帝集权和君主专制提出了猛烈的批判,主张限制君权,赋予民众言论自由和一定的政治权力,以履行行政监督和参与政治的权力。这是一种新兴的民主思想,是前代思想家所没有认识到的。
(2)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认为人民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基础,是建设和保卫国家的基本力量,所以提倡当政者要重民、爱民、以民为本。
2.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
A.建立一家之法
B.法律是由人来决定的
C.反对君主专制,实行法治
D.建立君主立宪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由材料中的“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信息可知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明清进步思想家思想的共同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
知识点整合 全方位、多角度看问题
2.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3.提倡“经世致用”。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李贽称赞汉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还赞扬寡女改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称赞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全解全析:
 
答案: B
1.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提倡男女平等 ②实际否定“三纲五常” ③当时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 ④有利于思想解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解题时应首先理解李贽这句话的主要意思,主张男女平等。然后将其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和评价:这种主张是针对当时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严重摧残人的身心健康而提出的,它的提出有利于推动人们(尤其是妇女)摆脱“三纲五常”“男尊女卑”这些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有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答案: D
2.(2011·深圳调研)《明朝史话》说:“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界的保守落后,他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与无能,他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材料中的“他”是(  )
A.程颐 B.王阳明
C.黄宗羲 D.李贽
解析: 题干材料的观点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否定,据此可排除A、B两项,再根据材料所限定的时间,可确定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儒家思想一直处在不断发展中,下列哪项主张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全解全析: 
答案: D
选项 结论 理由
A × A项是孟子主张,维护封建统治思想
B × B项是荀子的主张,维护封建统治思想
C × C项是董仲舒的主张,体现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
D √ D项是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他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具有民主启蒙色彩,故D项符合题意
3.顾炎武说:“博学于文,行已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这说明他(  )
A.主张学以致用 B.反对封建专制
C.主张男女平等 D.对宋明理学深恶痛绝
解析: 关键是要领会“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的含义。
答案: A
4.某中学高中历史选修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观点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B.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
C.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D.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
解析: 任何思想都是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产物,以一定的生产力发展为基础,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的反映。
答案: A
5.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寻找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请回答: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
解析: 第(1)问从题目中的“明清之际”可以判断此时的“一些最敏锐的心灵”的思想家是指明末清初的反封建民主思想家,答出他们的名字即可。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从明亡清兴的世事变迁的角度来分析。第(3)问实际上是要求答出他们的主要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将其最主要的、最有代表性的观点答出即可。
答案: (1)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受时势的刺激,检讨明朝灭亡的原因。
(3)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明君贤相”(或“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王夫之:主张实学,让富民放手经营工商业。
练考题、验能力、轻巧夺冠第1单元 第5课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这种新现象对当时思想界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强调“重义轻利”       B.提出“工商皆本”
C.主张“经世致用” D.批判君主专制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是黄宗羲、顾炎武等明清时期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家。
答案: A
2.李贽是明朝晚期著名的异端思想家,下列他会极力反对的事件或现象是(  )
A.商鞅变法 B.花木兰替父从军
C.梁祝化蝶相随 D.对贞节牌坊的颂扬
解析: 李贽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反对对贞节牌坊的颂扬。
答案: D
3.明末清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其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
A.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一种彻底否定 B.完全拘泥于传统儒学的藩篱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解析: 明清时期的三大思想家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但他们的思想并没有超出儒学的范畴,而是儒学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
答案: C
4.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
A.反对封建私有制 B.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C.反对中央集权的制度 D.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
解析: “天下非一姓之私也”意即天下不是皇帝一家的,明确表达出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主张。
答案: B
5.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具有民主思想色彩,“立足于当时的现实而又一脚跨进了未来”的伟大思想家是(  )
A.朱熹 B.李贽
C.王夫之 D.黄宗羲
解析: 本题可用分析法和直接联系法。明清具有现代色彩的民主思想主要体现为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而在此方面黄宗羲最为鲜明,他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而且提出了一些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答案: D
6.在明清的反封建思想中,反封建的矛头首先指向程朱理学,这是因为程朱理学(  )
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 B.破坏传统文化
C.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 D.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解析: 明清时期的程朱理学走向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极端,故而成为反封建斗争思想的主要矛头。
答案: A
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顾炎武抨击该派不学经典儒学,只论所谓“心学”,显然抨击的是宋明理学。
答案: D
8.韩非主张建立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对他们共同的评价应该是(  )
A.有利于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B.有利于社会发展
C.延缓了历史进步 D.代表了当时的新阶级
解析: 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9.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解析: 顾炎武的这一思想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主要抨击的是当时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是统治思想和经济政策。这一思想重在激发人们对国家兴亡的社会责任感。
答案: B
10.在中国古代史上有两个时期思想文化非常活跃,并且是在政治、经济领域出现了新变化的时期,它们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 B.秦汉时期和隋唐时期
C.隋唐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
解析: 本题以整个中国古代史为考查时间范围,限定了两个条件:一是思想文化活跃,二是政治、经济出现新变化,寻求二者的交集。纵观中国古代史思想文化非常活跃的有三个时期: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儒”,三是明末清初活跃的儒家思想;在政治、经济领域的新变化,应突出一个“新”字,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瓦解,封建社会形成,二是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封建制度衰落。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黄宗羲)尝谓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故问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不为迂儒,必兼读史。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故上下古今,穿穴群言,自天官、地志、九流百家之教,无不精研。
——《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七》
材料二 (顾炎武)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
——《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八》
材料三 亡考自少喜从人间问四方事,至于江山险要,士马食贷,典制沿革,皆极意研究。读史读注疏,于书志年表,考驳同异,必详慎搜阅之,而更以见闻证之。
——王敌(注:王夫之之子)《大行府君告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所述,说明三位思想家学风的相同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学风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的特点。
解析: 第(1)问要根据材料,从“学风”方面说明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相同点。第(2)问“反映的社会现实的特点”要结合明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社会背景,归纳特点。
答案: (1)勤奋好学,脚踏实地,注重调查研究。
(2)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腐朽;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脱离实际的学风;商品经济发展使社会风气发生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