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
课 标 阐 释
时 空 构 建
1.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诞生的背景、特点、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产生的影响
2.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各自诞生的背景、特点、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产生的影响3.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诞生的背景、特点、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产生的影响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49页
一、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家
1.时代背景
(1)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欧洲经历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
(2)人们对革命或改革后的欧洲状况普遍失望,这种对现实的不满反映到文学艺术领域,就是①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兴起。
2.拜伦
(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2)作品风格: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与②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塑造出一些人称“拜伦式英雄”的人物。
(3)代表作:叙事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和③《唐璜》(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3.雪莱
(1)与拜伦齐名的另一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2)作品风格:充满幻想和憧憬,体现出一种真正的④乐观主义精神。
(3)代表作:⑤《西风颂》。
二、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杰作
1.背景
(1)随着①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确立,拜金主义泛滥。
(2)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促使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冷静、深刻的审视与批判。
2.代表
人物
国别
代表作
评价
司汤达
法国
②《红与黑》
—
狄更斯
英国
《双城记》
—
巴尔扎克
法国
《人间喜剧》
被誉为③“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托尔斯泰
俄国
④《战争与和平》
被誉为“近代的《伊利亚特》”
3.特点:注重⑤细节描写,通过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剖析社会问题的⑥本质。
4.影响:揭露被金钱扭曲的丑恶灵魂,抨击社会现实,提供了认识⑦社会人生的镜子。
三、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代表作——《母亲》
1.背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在文学领域的反映。
2.作者:俄罗斯作家①高尔基。
3.地位:②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四、现代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
1.背景:西方人在精神上失望、迷惘和苦闷,资本主义世界面临严重的社会精神危机。
2.基本特点:强调个人主观感受,用夸张怪诞的手法警醒世人,渲染苦闷、迷惘、虚无情绪和变态心理等精神创伤。
3.作者:爱尔兰作家①贝克特。
4.地位:荒诞派的经典之作,是世界戏剧史上一座不可忘却的②里程碑。
[易混易错]
拜伦与雪莱作品文风的不同
拜伦笔下的英雄形象总是高傲、孤立的叛逆者,多为追求个人幸福,人称“拜伦式英雄”。而雪莱则将人类的未来寄予普遍的爱,体现出热情洋溢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未来充满希望。
[核心点拨]
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反映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时期,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
[易错提醒]
1.浪漫主义艺术并非表达人们的“浪漫”情感,而是反映了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强调抒发个人情感。
2.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区别在于前者的本质特征是它的主观性往往把理想作为现实加以描写和歌颂,后者以客观真实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
[素养透视]
通过学习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其特点,认识到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社会矛盾尖锐是其主要原因,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唯物史观)
[思维点拨]
20世纪上半期,苏联文学高度繁荣,高尔基的小说《母亲》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易错提醒]
现代和现实一字之差,内容相去甚远。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坛上出现的文艺流派主体,以荒诞派为代表。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50页
探究主题一 对现实不满的浪漫主义文学
史料一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欧洲,但并没有彻底推翻当时笼罩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资产阶级革命仍在反复和曲折中进行。知识分子大都受过启蒙思想熏陶,曾是革命的热情拥护者。但革命后确立的新制度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他们对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开始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探究点1 结合史料一分析浪漫主义文学出现的背景及思想倾向。
提示:背景:正值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封建统治秩序尚未彻底荡除;人们对启蒙学者所描绘的自由、民主美好景象感到失望。
思想倾向:反封建:追求自由主义,主张个性解放;对现实失望:理想主义,揭露现实、憧憬未来。
史料二 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啊,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西风颂》
史料三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发表于1831年的一部大型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这是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表现的思想。
探究点2 有人说史料二中的这首诗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你同意吗?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同意。这是雪莱的一首抒情诗。它以寒冷的冬天比喻腐朽黑暗的社会状况,以明媚温暖、充满生机的春天比喻光明美好的未来,用冬去春来这一浅显的事理鼓舞人们从黑暗中看到光明,从腐朽中看到生机。诗句充满高亢昂扬的乐观主义精神,揭示出历史进步的必然性,因而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探究点3 《巴黎圣母院》属于什么文学流派?据史料二说明理由。
提示:《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理由:它歌颂了人世间的美、善和光明,鞭挞了丑、恶与黑暗,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拜伦和雪莱的异同
1.相同点
(1)经历相似:两人都出身于英国贵族家庭且教育背景良好,而且又都因为写作反当局、反宗教的作品为权贵所不容,不得不流亡异国。
(2)都是浪漫主义诗人,作品以面向未来、崇尚自由和解放的精神为思想特征。
(3)都积极参加欧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把诗歌的创作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有力地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席卷全欧洲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为欧洲文坛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2.不同点:作品有各自独特的风格。
(1)拜伦的作品时常流露出忧郁的情绪,他笔下的英雄形象总是高傲、孤独的叛逆者。
(2)雪莱的作品则体现了热情洋溢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的诗中充满幻想和憧憬,对未来充满希望。
近代某画家在日记中写到:“绘画艺术越是有形越能感人肺腑,因为绘画像大自然,多么微小多么宏大的事物都能在绘画中表现。物体能够触动感官,而事物的深处能够震撼心灵。”据此判断,下列与该画家风格最接近的作品是( )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对《悲惨世界》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点:浪漫主义文学。
[得分思路] 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需要掌握《悲惨世界》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悲惨世界》特点解答即可。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悲惨世界》是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文学,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项是现实主义文学,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项是印象派作品,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项是现代主义美术。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答案] A
探究主题二 充满时代气息的批判现实和现代主义文学
史料一 我的作品有它的地理,有它的谱系和家族,它的场所和特产。它的人物和事件,正如法国有它的盾徽,有它的贵族和平民,有它的手艺者和农民……总之,有它的整个社会。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序言
探究点1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属于什么文学流派?简要分析该文学流派产生的原因。
提示:流派: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原因: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方面是资本主义逐渐巩固和社会财富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广大人民迅速陷入赤贫。社会矛盾逐渐尖锐,浪漫主义的幻想和呐喊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真实反映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文学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
史料二 恩格斯说,巴尔扎克“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探究点2 史料二中恩格斯为什么如此评价巴尔扎克?
提示:巴尔扎克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史料三 《死魂灵》发表于1842年,是俄国作家果戈里的代表作。作者通过描写“诡计多端”的投机家乞乞科夫遍访各地主庄园的过程,展示了俄罗斯外省地主肖像画廊。《死魂灵》的发表震撼了整个俄国,在作者锋利的笔下,将形形色色贪婪愚昧的地主,腐化堕落的官吏以及广大农奴的悲惨处境等可怕的现实,揭露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鲜明的批判倾向和巨大的艺术力量,是俄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中讽刺作品的典范。
探究点3 据史料三判断果戈里的《死魂灵》属于哪种文学流派?请说明理由。
提示:流派: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理由:《死魂灵》揭露了19世纪上半期处于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度下的俄国的社会现实,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
用列表法掌握19世纪以来的主要文学流派
浪漫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兴起时间
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
文艺复兴时期兴起,19世纪30年代开始成为文学的主流
19世纪晚期兴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繁盛
时代背景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年代
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尖锐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等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普遍的危机感
创作特点
着力描写自然景物,把现实与理想对立起来
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尽分析相互冲突的趋势,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共同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命题意图] 本题命题意图是落实考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点定位是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现实主义文学。本题以“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近代文学艺术风格的掌握和认识。
[得分思路] 由材料“1836年”可知俄国为沙皇专制统治时期,故A项错误;由材料“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可知为现实主义文学,揭露沙皇专制和农奴制下的黑暗,故B项正确;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西欧,因对理性王国的失望故寄希望于未来,故C项错误;拜金主义强调以金钱为崇拜对象,由材料“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可知崇拜的是权力而非金钱,故D项错误。
[答案] B
[随堂训练] 对应学生用书第51页
题组1 浪漫主义文学的成就
1.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方面,乔治·戈登·拜伦是杰出代表。拜伦诗篇的特点( )
①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 ②歌颂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完美 ③抨击封建专制与资本主义的丑恶 ④塑造了一些追求个人幸福、自由的人物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拜伦的作品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反映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答案:D
2.恩格斯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预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这段话描述的历史情境催生了( )
A.古典主义文学
B.浪漫主义文学
C.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D.现代主义文学
解析: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是当时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故B项正确。
答案:B
题组2 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成就
3.“这是一种纯文学的写作手法。它借用虚构等艺术手法在作品中去尽政治谎言、道德谎言、商业谎言等谎言,客观地呈现现实生活、人性特征等。”下列人物的名作符合这一艺术风格的是( )
A.拜伦
B.雨果
C.巴尔扎克
D.贝克特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获取和再认能力。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A、B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作者,C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D是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的开山之祖,因此选C项。
答案:C
4.《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是德国著名诗人海涅的作品,“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我们织进去三层诅咒——我们织,我们织!”这应属于哪一文学流派( )
A.浪漫主义
B.批判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
D.荒诞主义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内容分析,应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流派。
答案:B
5.现代主义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产生于法国,四五十年代流行于整个西方世界,主要表现世界的荒诞、人生的痛苦,表现人的精神自由和选择自由,注重剖析人的情感。下列作品在创作风格上与其相似的是( )
A.《悲惨世界》
B.《战争与和平》
C.《等待戈多》
D.《母亲》
解析:从该派别产生的时间和表现的内容看,其特点属于现代主义文学。
答案:C
题组3 综合知识点考查
6.世界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三个文学流派的共同点是( )
①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②在创作形式上追求完美和谐 ③都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
④热衷于塑造和赞扬英雄人物等正面人物形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反映,因此,文学艺术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①③正确。
答案:D
PAGE第18课 音乐与美术
课 标 阐 释
时 空 构 建
1.音乐: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和现代主义音乐各自产生的背景、特点、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或艺术成就2.美术: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及现代派绘画各自产生的背景、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52页
一、贝多芬与古典主义音乐
1.创作背景
(1)时代背景:18—19世纪之交,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①浪漫主义音乐过渡的时期。贝多芬生逢启蒙与革命的时代,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2)个人经历:一生坎坷,与命运作斗争。
(3)创作动机:追求进步和自由、反封建、追求民主。
2.作品特点:构思广阔,形式宏大,洋溢着②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气息,蕴涵着深沉的哲理。
3.成就:创作了九部交响曲,如《英雄交响曲》③《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
4.贡献:贝多芬将④声乐与器乐结合,开创了交响曲的新形式;成功地赋予器乐反映社会重大题材的使命,并调动一切音乐表现手段来为这个使命服务。
5.地位:贝多芬既把⑤古典音乐发展到登峰造极,又开创了浪漫音乐的先河,在音乐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二、印象派绘画与音乐
1.印象派绘画
(1)产生的背景:19世纪科学技术(尤其是①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对欧洲原有绘画传统的不满;画家的观察和实践。
(2)特点: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根据自己眼睛的观察和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3)代表人物和作品:②莫奈的组画③《干草堆》《鲁昂大教堂》等。
(4)影响:印象派的诞生意味着感觉和观察方式的变革。这种创作观念不仅改变了④绘画方式,而且影响了音乐创作。
2.印象派音乐
(1)特点:强调声音的响度和⑤音色,主张用它们取代传统音乐中的调式与和声体系,认为音乐只能提供一种暗示或⑥心境。
(2)代表人物及作品:法国作曲家⑦德彪西,他的代表作是《牧神午后·前奏曲》。
3.印象派的影响
(1)印象派的崛起,开辟了欧美绘画与音乐语言的新天地,拓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为艺术家发挥个性提供了新途径。
(2)孕育了20世纪初对传统艺术的全面突破。
三、现代艺术的兴起
1.兴起:20世纪以来,欧洲艺术从传统形态向①现代形态过渡。
2.现代美术
(1)发展:经历了印象派、新印象派、②后印象派等阶段,涌现出了③塞尚、高更和凡·高等著名画家。这些流派以新的视角描绘④客观世界(包括光和空气氛围),为绘画领域开辟了新方向。
(2)特点:对色彩和视觉进行深入研究,采用⑤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
(3)代表人物:西班牙画家⑥毕加索。
3.现代音乐:现代音乐流派众多,作曲家们根据各自的创作理念谱写各式各样、风格独特的乐曲。,
[重点精讲]
贝多芬音乐的艺术风格的成因是贝多芬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受启蒙思想和革命思想影响。
[思维点拨]
1.19世纪欧洲兴起的各种音乐流派,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时代精神和日益增强的民族性。
2.浪漫主义音乐对本民族历史文化及民间音乐的强烈兴趣,反映了19世纪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素养透视]
通过对19世纪初期音乐作品的认知,提升审美观念,感受贝多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积极追求理想世界的爱国情怀。(家国情怀)
[重点精讲]
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点
注重绘画色彩造型的变革,将光与色的科学观念引入到绘画之中,注重瞬间光色印象,捕捉对景物的真实即时印象,用绚丽大胆的色彩来表达。
[易混易错]
中国画里面,与印象画派相仿的是写意画派。但是在表现手法上,印象画派是油画,而中国画则是水墨画。
[概念阐释]
印象派:19世纪60—9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画派,当时因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的油画《日出印象》而得名。印象主义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以思维来揣摩光与色的变化,并将瞬间的光感依据自己脑海中的处理附之于画布之上。
[教材互补]
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民主思想的进步,绘画领域出现了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人民版)
[深度点拨]
学习现代派艺术的特点时,要注意与现代派文学进行比较,通过对比认识其本质上的相同点。
[图解识记]
绘画艺术的两大流派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53页
探究主题一 19世纪以来世界音乐成就
史料一 贝多芬生逢启蒙与革命的时代,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终生追求进步和自由,具有强烈的反封建与民主的革命精神。作品构思广阔,形式宏大,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气息,蕴含着深沉的哲理。
探究点1 据史料一概括贝多芬的作品有何特点?
提示:贝多芬作品的特点有:构思广阔,形式宏大,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气息,蕴含着深沉的哲理。
史料二 《第三交响曲·英雄》是献给他心目中给人类带来自由、平等、博爱新时代的英雄——拿破仑的。当拿破仑称帝并背离法国大革命理想时,贝多芬把题词改成“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沈旋等主编《西方音乐史简编》
探究点2 结合史料一、二分析贝多芬对拿破仑态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提示:贝多芬憎恶专制,追求进步和自由,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和争取民主的精神。
史料三 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它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同时出现,同时消灭的。
——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
探究点3 史料三给人们什么启示?
提示:艺术创作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反映社会的变革。
史料四 德彪西的音乐对一个听惯了贝多芬与莫扎特的乐迷来说,则完全是一片混乱、陌生的世界。梦幻一般的交响诗《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可以说,德彪西通过这一作品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此曲被后人誉为“德彪西的第一颗管弦乐定时炸弹”。
探究点4 史料四为什么说
“德彪西通过这一作品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它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提示: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特征:强调捕捉人对外部世界的瞬间印象,不以旋律为中心,追求音乐中丰富的明暗层次和浓淡色彩,在朦胧躁动中表现物体或事物的气氛和情调。
印象派绘画与音乐
印象派绘画
印象派音乐
背景
19世纪科学技术的启发;一些法国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画坛
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一些音乐家在创作过程中强调声音的响度和音色
特征
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根据自己眼睛的观察和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抛弃了在画室作画的传统,提倡户外写生
强调捕捉人对外部世界的瞬间印象,在创作方法上不以旋律为中心,在配器上力图纤细精致,追求音乐中丰富的明暗层次和浓淡色彩,在朦胧躁动的音色中表现物体或事物的气氛和情调
代表作
莫奈的《干草堆》《鲁昂大教堂》
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
价值或影响
印象派的诞生意味着感觉和观察方式的变革,这种创作观念不仅改变了绘画方式,而且影响了音乐创作
开辟了欧美绘画与音乐语言的新天地,拓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为艺术家发挥个性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
淡漠题材,牺牲意念上的清晰,追求一种新颖、微妙、朦胧、瞬间的意境变化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降E大调,作于1804年,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但当时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愤然撕去标题页,改成了现在的曲名。这充分说明( )
A.社会启蒙和革命历程决定了音乐的创作
B.贝多芬对拿破仑的态度发生变化
C.贝多芬反抗专制和追求民主的革命精神
D.自由的创作环境推动音乐的发展
[命题立意] 本设问凸显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以及立足材料信息对设问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考点定位19世纪以来世界音乐成就——贝多芬的音乐。
[得分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联系时代背景,回顾已学知识可知这部作品热情地讴歌了在“自由、平等、博爱”旗帜下实现的法国革命。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的英雄,但后来他恢复帝制,加冕称皇帝,他又背叛了革命,这使得所有向往自由的革命志士痛心疾首。据此分析可知材料主要说明了贝多芬反抗专制和追求民主的革命精神,故选C项。
[答案] C
探究主题二 19世纪以来世界美术成就
史料 从19世纪开始,西方绘画的变化日新月异,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直到抽象主义,如果把这一发展过程描述得概括一点,基本上可以说是主观因素不断压倒,以至全部取代客观因素的过程。
——摘编自朱狄《当代西方美学》
探究点1 依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印象主义绘画作品的特点是什么?并举一个代表作品。19世纪以后,西方绘画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提示:印象主义绘画作品的特点:重视光和色彩的运用。代表作品:莫奈的《日出印象》。趋势:主观因素逐步压倒客观因素。
探究点2 综合上述史料,你对文学艺术的发展有何认识?
提示:文学艺术的发展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言之有理即可)
区别不同美术流派
(1)新古典主义美术伴随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到来,宣传革命,鼓吹自由、平等,树立英雄主义气概。
(2)浪漫主义美术强调个性表现、主张创作自由、重视想象和感情的美术。
(3)现实主义美术强调细节的真实性,形象的典型性,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
(4)印象主义美术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注重对光色的研究和表现。
(5)现代主义美术伴随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来,蕴含了时代的快节奏。现代人的精神创伤和心理困惑以及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
下图是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幢建筑,被称为“跳舞的房子”。
与这一建筑艺术风格最为接近的美术作品是( )
A.《拾穗者》
B.《格尔尼卡》
C.《日出印象》
D.《自由引导人民》
[命题意图] 本题命题意图是落实考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考查考生从图片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得分思路] 本题考查近现代世界艺术的特征。
从画面看,这幢“跳舞的房子”明显具有反传统的特点,而反传统是现代主义艺术的典型特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品,故B项正确;A项属于现实主义绘画作品,C
项属于印象画派作品,D项属于浪漫主义绘画作品。
[答案] B
[随堂训练] 对应学生用书第54页
题组1 贝多芬与印象派绘画与音乐
1.他,一生饱受贫困、耳聋、失恋的痛苦折磨,却始终把“从黑暗到光明,从斗争走向胜利”作为座右铭,为世界创造出许多卓越的作品,被人们推崇为“乐圣”,这个人是( )
A.莫扎特
B.海顿
C.舒伯特
D.贝多芬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描述“一生饱受贫困、耳聋、失恋的痛苦折磨”我们可知,患有耳聋的音乐家只有贝多芬。此外“乐圣”也是对他的尊称,他的作品反映了他的奋斗精神,因此本题选择D项。
答案:D
2.1874年,巴黎一小撮举止落拓的年轻人举办了自己的画展,对“感官印象”的推崇和对外在的光色瞬间的捕捉,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美学世界。这一“美学世界”( )
A.得到当时主流美术界认可
B.表露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C.诞生出莫奈等美术界大师
D.注重表现社会现实的无情
解析:印象主义画家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应从光的角度来体现,但也离不开与色彩的结合。所以材料中“对‘感官印象’的推崇和对外在的光色瞬间的捕捉”描述的是印象主义绘画,莫奈是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
答案:C
3.19世纪70年代,西方绘画领域出现了印象画派。下列主张不属于该画派的是( )
A.“光线是绘画的主宰”
B.“将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
C.“不要失掉你所感觉到的第一印象”
D.“从风景变化的光线中,捕捉色彩的魅力”
解析:印象画派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光和色的变化,注重人的感觉,故A、C、D三项都属于印象画派;“将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属于现代派,故选B项。
答案:B
4.“不企图讲述一个故事或某些特定的情感,而是创造一种符合作品的主题或标题的情绪或气氛。”这是对下列哪一位音乐家作品的评价( )
A.德彪西
B.贝多芬
C.莫扎特
D.莫奈
解析:印象派音乐的特点就是通过强调声音的响度和音色,来提供一种暗示或心境。题干所给材料体现了这一特点,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莫奈是印象派画家。
答案:A
题组2 现代艺术的兴起
5.“完全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绘,抛弃了传统的三度空间和真实色彩,把人体分解成半面的几何图形再重新装配,色彩也简化为灰色和棕色。”该描述适于下列哪一画家的作品( )
A.达·芬奇
B.莫奈
C.凡·高
D.毕加索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是立体派艺术作品,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三杰”之一,其作品体现人文主义风格,讴歌人性,与材料不符,故
A
项错误;莫奈是印象派,注重光与色,不符合材料,故B项错误;凡·高绘画风格是印象主义,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不符合材料,故
C项错误;毕加索是立体派的代表人物,符合材料,故
D
项正确。
答案:D
题组3 综合知识点考查
6.下列艺术家及其作品对应正确的是( )
A.贝多芬—《牧神午后·前奏曲》
B.塞尚—《向日葵》
C.莫奈—《鲁昂大教堂》
D.德彪西—《田园交响曲》
解析:《田园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作品;《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的作品;《向日葵》是印象派画家凡·高的代表作;莫奈的代表作有《干草堆》《鲁昂大教堂》。
答案:C
PAGE第19课 电影与电视
课 标 阐 释
时 空 构 建
1.电影:了解电影诞生的标志及发展历程2.电视:掌握电视的诞生、特点、功能3.认识影视艺术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55页
一、默片时代
1.电影出现和发展的条件
(1)科学技术的进步(摄影技术、缩短曝光、连续摄影等一系列技术的发明)。
(2)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
2.电影的诞生: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①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了人类第一部电影,这一天被公认为“世界电影发明日”。
3.电影的发展
(1)默片时代
a.②1927年之前的电影全是无声电影。因此,电影史上称这个时期为“默片时代”。
b.美国人③格里菲斯因对电影制作和摄影技术进行过重大改革而被誉为“现代电影之父”。
c.④卓别林是这一时期电影明星中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代表作有《城市之光》⑤《摩登时代》和《大独裁者》等。
(2)默片的特点
a.声与画脱节。
b.即兴性,导演没有剧情脚本,只有大致想法,怎样演、何时演需要即兴发挥。
c.颜色单调,只有黑与白。
d.演员以简洁明快的故事情节、夸张生动的动作表演来取悦观众。
e.缺少美妙的音响效果,但具有诗意特性。
(3)有声电影
前提:⑥影像与声音结合的技术日趋成熟。
影响:使世界电影进入全面的繁荣阶段。
二、坐拥天地
1.电视的产生:电视在各个方面所沿袭的理论基本上来自①电影。20世纪20年代,英国人②贝尔德发明了电视。
2.电视的特点:覆盖面广、时效性和现场感强。
3.电视的功能
(1)电视最重要的功能是③传播资讯,为人们获得信息提供了快捷方式。
(2)电视还成为开展④远程教育的重要手段。
(3)电视的另一重要功能是⑤娱乐。
(4)电视还能把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品展示给世人。
4.影响
(1)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扩大视野,提高素养。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对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概念辨析]
默片电影:默片电影也称无声电影,是指没有任何配音、配乐或与画面协调的声音的电影。
[深度点拨]
电影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和广为流行的娱乐形式。有人称之为继诗歌、音乐、舞蹈、美术、建筑和戏剧之后人类创造的“第七艺术”。
[思维点拨]
1.电影诞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是电学与光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是跨学科的科研成果。
2.电影的特点:由无声发展到有声;由黑白发展到彩色;由单一片种发展到多种片种。
[图解识记]
电影的发展历程
[素养透视]
影视艺术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杰出的影视艺术家创造了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历史解释)
[教材互补]
电影和电视艺术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国家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人民版)
[概念阐释]
远程教育: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线,有别于传统的在校住宿的教学模式。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学生,通常是业余进修者。由于不需要到特定地点上课,因此可以随时随地上课。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56页
探究主题一 科技发展促进了电影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史料一 在我们眼前诞生了一种艺术。绘画或音乐很久以来即已存在,但关于电影的诞生,我们所熟悉的是路易·卢米埃尔和梅里爱,而对于爱迪生或雷诺,则尚有待我们去了解。电影的伟大就在于它是很多其他艺术的综合。我们把这本电影史划分为以下三大部分:无声电影(1895—1930)、有声电影的开端(1930—1945)、当前时代(1945—1962)
。
——摘自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
探究点1 电影出现的物质基础是什么?电影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第二次工业革命(或电气时代)。标志: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向公众放映拍摄的短片。
史料二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在谈到有生以来首次看电影的感受时说,“突然有什么东西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画面在抖动,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们面前沸腾着奇妙的生活……突然之间,他消失了。我们面前呈现……一块白色银幕,看来上面什么都没有了。但是不知是什么人,仍诱使你去想象刚才似乎看到的地方……随后不知怎的,你隐约感到惊心动魄。”
探究点2 高尔基当时看到的电影是什么电影?其艺术特点是什么?
提示:高尔基当时看的电影是无声电影,即默片电影。其艺术特点是:缺乏美妙的音响效果,但是当人们回顾默片时代时,却会感到默片本身的诗意特性。特别是当人们欣赏卓别林的影片时会发现,由于画面具有足够的表现力,声音似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史料三 好莱坞电影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商业气息,迎合大众时尚,投入大量资金,采用大制作、高科技、名导演和大影星,在世界电影业中拥有十分强大的竞争力……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包括中国、日本、伊朗等都在发展自己的电影业。电影以其特有的方式沟通着世界。
探究点3 结合史料三分析,为何好莱坞电影在世界电影业中拥有十分强大的竞争力?
提示:浓厚的商业气息,迎合大众时尚,投入大量资金,采用大制作、高科技、名导演和大影星。
影视艺术产生、发展的社会原因
1.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电力时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19世纪末,电学、光学、机械学等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电影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产生的,用以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和精神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的精神需求提高,需要不断地推出满足观众需求的作品。
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是1932年在意大利威尼斯市举行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断增加,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单独或轮流举办过各种名目繁多的国际电影节
300多个。这表明电影( )
A.发源于意大利威尼斯
B.有利于加强世界各地联系
C.成为影响最大的媒体
D.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点:电影的起源与发展。要求学生结合电影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得分思路] 电影发源于法国,故A项错误;全世界各个地区都举办国际电影节,这就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故B项正确;不能说明电影是影响最大的媒体,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国际电影节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有了,不是当今全球化的产物,故D项错误。
[答案] B
探究主题二 影视艺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史料一 19世纪末,随着摄影技术、缩短曝光、连续摄影等一系列技术的发明,西方各国开始进行放映电影的实验。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取得了重大成就,电影正式诞生了。
史料二 电视利用屏幕图像和语言、音乐等作为信息载体,视听兼备、声画并茂,兼具报纸、广播、电影几种媒介的优势,具有覆盖面广、时效性和现场感强的特点,成为最为普遍的大众媒体。
探究点1 根据史料一、二,说明电视和电影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电视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关系:电影是电视的先导,电视是在电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特点:覆盖面广、时效性和现场感强。
探究点2 电影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1)电影中所体现的内容不仅起到娱乐功能,而且起到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功能,对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2)优秀电影可以成为时代精神的传播者。
(3)电影艺术的不断商业化,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活跃了社会生活。
(4)增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一、影视艺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影视艺术有很强的娱乐性和鉴赏性,它融各种艺术于一身,具有综合性,同时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
(2)影视流通迅速,信息量丰富,直观性强,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是大众容易接受的传播媒体。
(3)影视艺术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以独特的魅力丰富和充实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2.消极影响
(1)电视在人们业余生活中占的比重过大,导致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垄断”现象。
(2)语言和图像的直接性,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导致人们想象力的退化。
(3)影视节目宣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对观众会产生误导,尤其是暴力、色情内容对青少年的危害性。
(4)看电视的不良习惯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可能会导致肥胖症、视力障碍和诸如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二、电视对人类的影响
人类的精神娱乐是当代人一个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内容,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电视对人类的影响(积极的和消极的)越来越广泛。
1.首先,在功能和作用方面:①传播资讯,便于人们了解各方面信息,提高文化素质。②开展远程教育。③娱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刺激和悬念。④展示世界各地优秀的艺术品(包括音乐和美术作品),拉近了普通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⑤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其次,在积极影响上:①使人们的生活习惯向着科学、多元化方向发展。②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有利于人类的进步。③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发明、发现将会大大增加。
3.再次,给人们带来许多负面影响:①减少了户外运动,产生肥胖、近视、抑郁症等病症。②电视传播的色情、暴力、武打等内容对未成年人产生了部分负面影响。③使周边、邻里关系变得冷淡、缺乏人情味。④使人们的生活体验变得以间接为主,生存机能相对降低。
1925年1月,《纽约时报》刊文认为:“在欧洲,电影起了异乎寻常的作用。伦敦现在很多流行的外国话来自银幕。巴黎也处在美国故事片的严重包围之中。”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美国利用电影对欧洲进行文化渗透
B.美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业中一直占据领导地位
C.电影成为欧洲社会的主要娱乐方式
D.电影是传播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有效手段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点:电影的功能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得分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依据材料中“电影起了异乎寻常的作用”“很多流行的外国话来自银幕”“巴黎也处在美国故事片的严重包围之中”等信息可知,电影是传播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有效手段,故选D项。
[答案]
D
[随堂训练] 对应学生用书第57页
题组1 影视艺术成就
1.头戴一顶大礼帽,脚蹬一双尖头鞋,鼻子下留着一撮小胡子,紧绷的上衣与肥大的裤子别扭地穿在身上,手里握着一个手杖,鸭子般地出现在银幕上,这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造型。当时的世界电影应属于( )
A.彩色电影
B.有声电影
C.多元化艺术电影
D.默片电影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卓别林的典型形象,卓别林时代电影尚处于“默片时代”。
答案:D
2.英国小说《哈利·波特》长期不为中国读者所了解,但自从把它搬上银幕之后,这部小说在各大书店高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这说明了( )
A.小说的影响力远远小于电影
B.电影作为大众容易接受的传媒,促进了其他艺术的推广
C.电影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技的发展
D.影视艺术的影响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
解析:由英国小说《哈利·波特》在搬上银幕前后的影响度可以看出电影这一传媒手段有利于其他艺术的推广。
答案:B
3.在20世纪初的“默片时代”最负盛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是( )
A.莫扎特
B.猫王
C.卓别林
D.卢米埃尔
解析:1927年之前的电影全是无声电影,卓别林正是这一时期电影明星中最杰出的代表。
答案:C
4.1960年,美国总统选举,候选人辩论通过电视向全国转播。民主党候选人肯尼迪年轻有为,整洁干练,给电视观众留下了比对手更好的印象,而收音机听众却感觉其对手尼克松表现更佳。为此我们可以认为( )
A.影视对国家的政治走向起决定作用
B.现代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具有竞争力
C.电视、广播的政治功能越显突出
D.现代科学技术让竞选变得更加激烈
解析:题干信息说明电视、广播对美国选民选举总统产生了直接影响,突出了其政治功能,故正确选项为C项;A项“决定作用”的说法言过其实;电视、广播同属于现代媒体,B项说法错误;题干中无法直接反映D项内容。
答案:C
5.外国许多青少年无休止地观看电视,日益发福,成为“沙发土豆”,这说明( )
A.美国的电视事业发达
B.电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C.电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电视引领着文明的发展趋势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理解题干创设的新情境。“无休止地观看电视,日益发福”,可见电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答案:C
题组2 综合知识点考查
6.音乐电视起源于美国。刚传入拉丁美洲时,当地的节目主持人把西班牙语和英语夹杂在一起说,引起了“外国文化入侵”之类的批评。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注意到音乐电视使拉美国家之间彼此更加关注,文化共享的程度也增加了。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拉美和美国的现代化相互促进
B.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文化交流
C.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仍然存在
D.电视是影响极大的传播工具
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从美国起源的音乐电视对拉美文化现代化的影响,但没有提到拉美的文化对美国的影响,说“相互促进”言过其实,故A项正确。
答案:A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