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
第9课《桃花源记》
一、
单选题?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并且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B.渔人甚异之。(捕鱼的人很奇怪)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
3.选出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A.田间道路,交通方便,能听到鸡鸣狗叫。
B.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C.田间小路,交通相错,鸡鸣狗叫听得见。
D.东西南北交通方便,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4.下列对“世外桃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空想,毫无积极意义可言。
B.这是针对现实的一种追求,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
C.这是空想,但寄托了人民要求和平生活的愿望。
D.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黑暗、战乱频繁的现实。
5.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记》写虚构的桃花源中的故事,男耕女织,老幼皆安,邻里欢愉,待客如家人,借此来阐释自己理想中的社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进入桃花源后,作者先写桃花源百姓的日常生活状态,着意描摹了桃花源的和谐美好;接着写了田园风光;最后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C.文章开篇交代了渔人生活的时代和籍贯,并以此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结尾又点明了“欣然规往”者是当时存在的真实人物刘子骥,充分说明故事是真实的。
D.《桃花源记》中,桃源人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都叹惋不已,他们感叹的主要原因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之叹。
二、
填空题?
6.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
?
?
)?
?屋舍俨然(?
?
?
?
)?
?黄发垂髫(?
?
?
?
)?
?诣太守(?
?
?
?
)
怡然自乐(?
?
?
?
)?
?落英缤纷(?
?
?
?
)?
?阡陌交通(?
?
?
?
)?
?邑人(?
?
?
?
)
?
7.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捕鱼为业:_______?
?
?
?
?②渔人甚异之:_______
③才通人:_______?
?
?
?
?
?
④屋舍俨然:_______
⑤乃不知有汉:_______?
?
?⑥此中人语云:_______
⑦便扶向路:_______?
?
?
?
?⑧欣然规往:_______
⑨寻病终:_______?
?
?
?
?
?
⑩后遂无问津者:_______
?
8.《桃花源记》作者________,他是________时人,名________,是著名的田园诗人。本文原是《________》中的“序”。《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________的美好境界,寄托了________,反映了________的意愿。本文以__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_为顺序。
?
9.结合课文《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________,________。
(3)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
(4)读完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________。
10.文言词语归纳。
(1)通假字
便要还家________
(2)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________
屋舍俨然________
②处处志之________
寻向所志________
③寻向所志________
未果,寻病终________
④复前行,欲穷其林________
既出,得其船________
⑤武陵人捕鱼为业________
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________
⑥忘路之远近________
渔人甚异之________
闻之,欣然规往________
⑦“然”
“豁然”?________????
“俨然”________
“怡然”?________????
“欣然”________
(3)古今异义。
①鲜美:古:________?今:食品的味道好
②交通:古:________?今:指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③妻子:古:________?今:男子的配偶
④绝境:古:________?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⑤无论:古:________?今:关联词,“不管”的意思
⑥不足:古:________?今:不充分
三、
文言文阅读?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秦时妇人
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恐,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惧逐,多窜山谷。
有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妇人笑云:“有人如此?”僧曰:“我佛。佛须形骸,故尔。”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相顾笑曰:“语甚有理。”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称善数四。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注】①客僧:外来和尚。②妖伪事起:兴妖作怪,蛊惑人心。③权:权且,暂且。④法朗:和尚法号。⑤赍:携带。⑥宁:难道。⑦形骸:形体。⑧事:侍奉,供奉。⑨摈落:剃光头。⑩弊:压迫。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恬
多
使
妇
人
我
等
不
胜
其
弊
逃
窜
至
此
(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含义。
①便要还家(?
?
?
?
)
②无论魏晋(?
?
?
?
)
③并衣草叶(?
?
?
?
)
④僧具言之(?
?
?
?
)
(3)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
A.乃不知有汉/汝乃何人
B.寻病终/遂寻洞入
C.皆出酒食/初食草根
D.悉如外人/悉逐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相顾笑曰:“语甚有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①《桃花源记》中人们来到桃源村和《秦时妇人》中人们来到雁门山的原因各是什么?
②说说两篇文章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融。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适:满足。②融然:和乐的样子。③畜:同“蓄”。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调音,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选自《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________②悉如外人________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________④自恨不如远甚也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④余顾而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段描绘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
A.异渔人甚之使内外法也(《出师表》)
B.舍便船屋俨然
C.去停数日,辞乃记之而(《小石潭记》)
D.道不足为外人也策之不以其(《马说》)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D
3.B
4.A
5.C
6.
huò,yǎn,tiáo,yì,yí,bīn,qiān,yì
7.
①作为,②对……感到惊异,③仅仅,只,④整齐的样子,⑤竟然,居然,⑥告诉,⑦先前的,⑧打算,计划,⑨随即,不久,⑩询问渡口,指访求,探求
8.
陶渊明,东晋,潜,桃花源诗并序,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作者的政治理想,广大人民,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时间先后
9.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林芳草鲜美,桃花源土地平旷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
10.
(1)同“邀”,邀请
(2)①离开屋舍②动词,做标记名词,标记③寻找不久④代词,这代词,他的⑤作为对向⑥的代词,,这景象代词,这件事………的样子(有时可不译)……的样子(有时可不译)……的样子(有时可不译)……的样子(有时可,不译)
(3)①鲜艳美丽②交错相通③妻子儿女④与人世隔绝的地方③不要说,(更)不必说☉不值得
11.
(1)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
(2)①同“邀”,邀请,②不要说,更不必说,③穿,④详细
(3)D
(4)①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②女人们互相看了看,笑着说:“他的话很有道理。”
(5)①前者是为躲避战乱,后者是因为无法忍受蒙恬的压迫。
②都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里面都住着一群为避难而来的人;都无意间被外人发现;结果都是再寻而不得,极为神秘。
12.
(1)①里边(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②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13.
交错相通,完全,正,遗憾
①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
②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③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④我看了十分羡慕他们
“桃花源”是理想中的社会,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和谐安宁
自得其乐
14.
(1)C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
(3)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4)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同风光如画.??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多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意思对即可.)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