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2-15 10:3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2011、12、12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讲述张謇办实业的故事,说出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
2、能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被张謇等施己所长、报效国家的爱国操行所感染,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
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难点:正确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探究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视学生回答情况灵活调整步骤)
师:同学们听说过老年人把铁钉、火柴分别叫什么吗?为什么那时的中国人要在这些日用品前加一个“洋”字?这表明了什么?今天我国的民族工业品牌已走向国际市场,你能举个例子吗?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老年人叫铁钉为洋钉,叫火柴为洋火。说明近代中国技术水平十分低下。而今天走向世界市场的民族工业品牌有海尔、康佳、TCL等(投影相关图片加深学生印象)。这说明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
师: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投影题目)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近代民族工业” ?
(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生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社会中的民办资本主义工业.)(师强调这几个关键词)
二:状元实业家张謇
一)自主学习
基础梳理(删)
1张謇 状元 签订后,提出 口号,创办

2大生纱厂在 期间得到发展(原因:
) 之后被吞并
3了解:他除了创办大生纱厂以外,还有那些贡献?
二)合作讨论
1、他舍本逐末创办实业的目的是什么?这体现了他什么精神?
(实业救国;张謇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勇敢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大生纱厂被吞并的原因是什么?这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进行双重压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张謇指望实业救国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学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洋务运动到清末、“一战”期间、“一战”后到解放前夕。)
2、洋务运动到清末
1)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征是什么?
(民族工业出现了萌芽,但这些民族工业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辛亥革命的成功促进了各种实业集团的纷纷出现。)
2)民族工业出现萌芽的原因是什么?
(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
3、“一战”期间
1)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怎样呢?
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黄金时代
2)原因是什么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辛亥革命扫除了封建制度的一些阻碍;另外,使用国货,抵制洋货的运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4、“一战”后到解放前夕
1)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怎样呢?
再度受挫,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
2)原因是什么呢?
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国民党发动内战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5、总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发展阶段艰难曲折,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发展水平整体落后。)四、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简要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
提出“实业救国”口号,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虽有较大发展,但最后被吞并
阶段:
1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出现民族工业的萌芽
2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3一战后至新中国建立前:民族工业的凋谢、萎缩曲折发展
特征
①发展短暂且艰难曲
②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地区
③整体水平落后
三、反思完善。
1学完本课你有那些收获?你还有那些需要解决的疑问?提出来同位商量一下
师生共同释疑( 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积极性多表扬积极回答的同学 )
2、达标检测,巩固提高。
一)、单项选择
1、张謇“舍本逐末”,创办企业的背景是( )
A.鸦片战争后 B.《马关条约》签订后 C.《辛丑条约》签订后 D.一战后
2、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是在( )
A.辛亥革命后B.洋务运动后C.一战期间 D.抗战胜利后
3、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 )
A.棉纺织业 B.面粉业 C.重工业 D.轻工业
4、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B.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
C.北洋军阀的分裂 D.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二、阅读下列材料:
1、材料:“1899年5月23日,坐落在南通唐家闸的大生纱厂开工试车了…………这在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呢?更使人感到疑惑的是,当时投资办厂的风险是非常大的,许多人都赔了血本……难道他这个状元在办实业方面也比别人技高一筹吗?”
请回答:
(1)这里的大生纱厂是什么人创办的?或材料中的“状元”指的是谁?
如何评价他?(去掉该题)
(2)材料中说“这在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呢”是什么意思?
(3)我们要学习这位状元什么样的精神?
(4)大生纱厂的结局如何?它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2、材料一:在兴力实业的同时,张謇按照他:“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
材料二:中国今日若不知注重科学,中国工业有何希望?!——范旭东
请回答:
(1)以上两位“我国人民不可忘记的”(毛泽东语)实业家的言行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你认为是什么?
(2)你认为他们的上述思想与当前党中央制定的什么发展战略最接近?
(3)你认为科学技术的落后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落后的根本原因吗?
(4)如今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那么在加入WTO前,我国主要是采取什么手段保护民族经济的?如今我们要如何应对入世后民族经济带来的挑战?
(5)当今许多人认为,考取大学就是人才,你怎么样看?
参考答案:
检测题A
一、选择题
1、B 2、C 3、D 4、D
二、1、答:(1)张謇,清末的实业家,教育家。(删)
(2)指的是张謇本来是状元的身份,却回到家乡去创办实业,从事工商业。
(3)张謇出于爱国之心,兴办实业的爱国精神和不惧世俗的勇气值得敬佩和学习。
(4)说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的最终归宿注定是悲惨的。
2、答:(1)必须培养自己的人才,提高中国科学技术水平,才能改变中国民族工业落后的状况。
(2)科教兴国
(3)不是,是当时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4)用保护中国市场、提高进口关税的办法来保护民族经济。然而入世后,我们只能从增强企业素质、提高科技含量等方面来增强竞争实力,同时运用世贸组织的“游戏规则”来捍卫中国企业的利益。
(5)我认为不能以是否考取大学作为评价人才的标准,如果上了大学仍然平平庸庸,或是只为自己的个人利益而着想,就不能算人才,相反,没有考上大学的人,只要对社会有贡献,有开创精神,他就是人才。
反思:1本课在教学时安排的内容较多,时间安排上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以后要注意。
2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较少。
3要提高检测题目的含金量
状元实业家张謇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