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自然灾害与防治》试卷3
一、单项选择题
下面是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对全球20世纪后50年的特大自然灾害作出的统计,根据表格判断1~3题。
年代 1950-1959 1960-1969 1970-1979 1980-1989 1990-1999
重大自然灾害次数 20 27 47 63 82
经济损失(亿美元,折算为1998年水平) 385 690 1242 1929 5385
1.关于20世纪后50年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正确的叙述是 ( )
A.由于战争和自然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
B.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大,死亡的人数也越多
C.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和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增大
D.发展中国家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增大,发达国家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少
2.20世纪后50年的自然灾害中,危害范围最大的是 ( )
A.暴雨造成的水灾 B.台风形成的风暴潮
C.全球变暖造成的干旱 D.地壳运动造成的地震
3.关于20世纪后50年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正确的论述是 ( )
①人类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增加了自然灾害发生机率
②沿海人口稠密地区经济发展快,气象灾害对这类地区造成的危害程度也因此增大
③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增多,诱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④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有时会诱发地质灾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李同学为撰写有关地质灾害分布的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到网络查资料,他发现下表所列国家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请回答4题。
代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国家 冰岛 伊朗 土耳其 墨西哥 美国 印度 印尼 新西兰 中国 日本
4.表中哪些国家位于环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 )
A.①② B.③⑩ C.④⑧ D.⑥⑦
5.(2008广东文基54)山区发生地震后,需要防范由其引起的下列次生自然灾害是( )
①山体崩塌 ②泥石流 ③水土流失 ④滑坡 ⑤水库块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6.上海气象台某日发布的该市润肤气象指数表明空气特别干燥,皮肤最需要滋润,该日最可能出现在(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从2006年4月16日夜间开始,受蒙古气旋南部偏西风的影响,我国内蒙古地区中西部、西北地区中东部和华北北部部分地区出现了大范围浮尘天气。这是自2003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最大范围的强浮尘天气。其中5次是强沙尘暴。据此回答7—10题:
7.沙尘暴属于 ( )
A.气象灾害 B.海洋灾害 C.地质灾害 D.天文灾害
8.本次浮尘天气大都出现在夜间,原因是 ( )
A.风力较大,沙尘容易吹起
B.夜间湿气大,沙尘容易被吸附在地面附近
C.建筑工地大都在夜间施工,导致浮尘扩散
D.夜间上升气流少,主要是下沉气流,使沙尘从高空降落
9.吸入沙尘量过多容易引起肺部疾病,特别是对儿童危害最大。主要原因是( )
A.儿童抵抗能力差 B.儿童个子矮,吸进去的都是大颗粒的扬尘
C.沙尘对成年人几乎没有影响,但对儿童影响非常强烈
D.儿童贪玩,在野外停留的时间长,吸入的浮沉多
10.浮尘天气期间,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以吹散尘土 ②沙尘天气人们要尽量减少出行 ③城市建筑工地也要注意提前做好防风降尘工作 ④通过人工降雨的方式驱散浮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关于洪水洪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洪水必然引起洪灾
B.洪灾是洪水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损失
C.人口越密,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洪水损害一定越大
D.洪灾与洪水强度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
2006年第一号热带风暴“珍珠”(CHANCHU)于5月9日20时在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以东550千米左右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形成, 15日2时进一步加强为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级(45米/秒)。强台风“珍珠”经我国南海北上,18日凌晨2时15分左右在广东省饶平到澄海之间登陆。进入福建省境内后逐渐减弱为强热带风暴。受台风影响的各地政府积极开展抗灾救灾工作,福建、广东、浙江等省紧急转移人口一百多万。据此回答12—14题:
12.右图为台风中心经过我国东沙群岛的某气象站时测量到的的风速变化示意图,则台风中心接近该气象站的时间为 ( )
A.5时 B.11时
C.17时 D.21时
13.当台风于5月18日凌晨2时15分左右在广东省登陆时 ( )
A.处于18日的范围大约相当于全球的四分之三 B.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C.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属于西半球 D.孟买正是烈日当空
14.从5月14日到18日,广东、福建等地受一股北方强冷空气南下的影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
A.形成强劲的东北风,将迫使台风向左偏转
B.加剧南方的干燥
C.华南地区上空的冷空气有助于削弱强热带风暴的势力
D.形成大量的对流雨
读下列两则材料,完成15~18题。
材料一 2008年5月12,我国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并引发多处山体滑坡。
材料二 右图为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
15.关于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
D.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16.关于为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B.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
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
17.下列各种灾害在形成、发展、致灾上,彼此之间有着密切关联性的是( )
A.滑坡一地震一疫病流行
B.台风一暴雨洪涝—火山喷发
C.地震一滑坡、泥石流一疫病流行
D.暴雨一海啸一火灾
18.人类在山区进行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往往容易造成的地质灾害主要是( )
A.地震B.暴雨洪涝 C.滑坡 D.火山喷发
19.古代有“旱蝗”的说法,下列情况利于蝗灾爆发的是
A.一直干旱
B.一直多雨
C.前期干旱、后期多雨
D.前期多雨、后期干旱
20.蝗虫重灾区主要在
A.东北平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黄淮海平原 D.珠江三角洲
二、综合题
21.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
(2)分析②、②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
(3)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
22.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图12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
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
23.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D湖泊(图a)的湖面海拔约3800采,降水资料如图b所示。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走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c),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
(1)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口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
(2)归纳D湖沿岸地区的降水特征。
(3)指出威胁D湖沿岸地区发展耕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发生时间间。
(4)说明该农耕系统对防治这些气象灾害的作用。
24.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据此回答:
(1)地震发生时,成都、南昌、上海震感较轻的是______,各地测得主震震级应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2)这次地震从成因上说属于______地震,从震级和破坏程度来说,属于______地震.
(3)在教室里当地震发生时,以下作法正确的是 ( )
A.听说地震,夺路逃命 B.遵守纪律,坚持上课
C.下楼不及,纵身跳楼 D.双手抱头,有序撤离
(4)下列不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 )
A.飓风 B.地震 C.火山 D.滑坡
参考答案:
1.C 2.C 3.D 4.C 5.B 6.C 7.A 8.D 9.B 10.B 11.B 12.C 13.B 14.C 15.D 16.D 17.C 18.C 19.C 20.C
21.(1)②区 。依据: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 B) 、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 均最高。
(2)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
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于燥少雨
(3)森林火灾;遥感技术。
22.(1)主要位于平面地区,地抛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2)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
23. (1)(年均温较低,)年变化(年较差)较小,因为海拔高,地处热带(低纬度地区);日变化(日较差)较大,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增温快.夜晚散热快(按高度推测日最低温度可能降至0℃及以下)。
(2)年降水量约600(580~620之间皆可)毫米,集中于夏季(1—3月或l2月至次年3月)。
(3)低温,冻害. 夜间;洪涝灾害,夏季(雨季、I一3月或l2月至次年3月);旱灾,其他季节(4—12月或4一ll月,簪春、秋季即可得分)。
(4)(沟渠、水塘与高台交织,)排水通畅利于雨季防洪,灌溉方便利于旱季抗旱;水体增温和降温的速度比陆地慢。因此,增大水体面积,井使水面与高台(台理)交错分布。可减小气温变化幅度,尤其可提高夜间温度,有效减少低温、冻害对高台农作物的损害。
24.(1)上海 相同 (2) 构造地震 破坏性地震 (3)D (4) A
风速(米/秒)
2 5 8 11 14 17 20 21 24 3 6 时间
50
40
30
20
20080827
20080827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