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堂训练题
选择题
1.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B.传播日本先进文化
C.加强两国友谊
D.求取佛经教义
2.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检索了一下关键词:“日本”“佛教”“《东征传绘》”“唐招提寺”。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戚继光抗倭
3.“两邦世代称盲圣,六犯风涛誓舍身。同天风月启诗情,招提境,神往奈良城。”这是赵朴初先生的一首散曲,散曲中反映的是(
)
A.马可·波罗来华
B.遣唐使来华
C.鉴真东渡
D.唐和新罗的关系
4.在与唐朝交往的众多国家中,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的国家是( )
A.日本
B.新罗
C.印度
D.波斯
5.下列关于唐朝时中外交往的史实说法正确的有(
)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唐太宗得到各族拥戴,被奉为“天可汗”
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6.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这首诗反映了唐朝文化(
)
A.对日本的影响
B.对新罗的影响
C.对天竺的影响
D.对波斯的影响
7.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B.日本按照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C.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十几批遣唐使来华
D.中日两国交往频繁
8.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蕃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
A.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
C.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9.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谱写出许许多多对外文明交往的赞歌。以下不属于这一时期对外交往成就的是( )
A.日本遣唐使来华
B.玄奘西行
C.张骞出使西域
D.鉴真东渡
10.“唐朝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当时,与我国进行友好往来的亚洲国家是( )
①日本 ②新罗 ③天竺 ④雅典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11.请为下面四幅图片选择一个合适的标题(
)
A.唐朝经济繁荣
B.唐朝对外交往频繁
C.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D.唐朝科技发达
12.
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反映的史实是
(
)
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文成公主入藏
D.王昭君出塞
13.从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相关史实中得出的结论有( )
①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 ②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③唐朝只和日本、印度这两个国家有往来
A.①②正确,③错误
B.①正确,②③错误
C.①③正确,②错误
D.①③错误,②正确
14.某著名导演执导的历史剧《梦回唐朝》,在拍第十六集《八方来客》(反映唐朝繁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时,拟定了如下四个史实,请你帮他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
)
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鉴真东渡传播中国文化
C.玄奘西行天竺研习佛经
D.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
15.
它是玄奘西行旅途中的见闻回忆录,它是研究古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它是
(
)
A.《论语》
B.《大唐西域记》
C.《西游记》
D.《史记》
16.唐诗的文学与史学价值并举。下列诗句中蕴含唐朝中外交往盛况信息的是( )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17.日本的“和同开珎(bǎo)”铸造于日本和同年间(706—714年),形制和重量与唐朝的“开元通宝”完全相同。这表明(
)
A.日本是唐朝的属国
B.日本的经济和唐朝的完全相同
C.唐朝钱币是仿制日本的产物
D.日本文化受到唐朝影响
18.《日本书纪》:“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当时被称为( )
A.高僧
B.遣唐使
C.参赞
D.市舶使
19.“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材料描述的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是( )
A.鉴真
B.吉备真备
C.玄奘
D.阿倍仲麻吕
20.“两邦世代称盲圣,六犯风涛誓舍身。同天风月启诗情,招提境,神往奈良城。”这是赵朴初先生的一首散曲,散曲中反映的是(
)
A.马可·波罗来华
B.遣唐使来华
C.鉴真东渡
D.唐和新罗的关系
二、非选择题
21、中华民族既有为人类文化发展作贡献的能力,又有吸纳世界文化精华的魄力,历史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岸的品质。在繁荣开放的唐朝,这一民族品格得到充分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材料三 贞观初年,一位高僧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取得佛经后又回到长安翻译佛经、弘扬佛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遣使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诗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其中的“传道艺”指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一位高僧”是谁?根据他的口述所作的书是什么?
(4)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唐朝文化的什么特点?
22、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举办了一次主题为“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进来!
【新闻在线】
材料一
2014年4月14日,大型群雕《鉴真东渡》在江苏扬州大明寺鉴真广场正式落成。据了解,《鉴真东渡》雕塑连底座高7.8米,宽13.8米,雕塑再现了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前的情景。
材料二
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西行的目的地天竺是佛教发源地,玄奘曾在天竺那烂陀寺游学。2014年5月14日,一场主题为“在佛陀脚步之上”的展览在香港开幕,展品就包括出土自那烂陀寺的“文物”。
【问题探究】
(1)请完成表格。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异同
事件
身份
目的地
途中遭遇
是否
结伴
是否
归国
玄奘西行
僧人
①_________
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
否
②_______________
鉴真
东渡
僧人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次东渡,前五次均失败,历经磨难
⑤________
否
(2)玄奘和鉴真在促进唐朝与外国的友好交往中分别作出了哪些贡献?他们在与外国文化交流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3)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盛况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情感体验】
(4)我们从玄奘和鉴真的经历中能学到哪些精神?
(5)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感悟。
23、阅读下列材料:
《唐六典》记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来到长安。唐王朝设有专门机构(鸿胪寺、礼宾院)负责接待外宾,设置翻译人员,提供各种便利。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很有吸引力。波斯(伊朗)曾不断派遣使者前来长安,波斯商人遍布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等;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据材料,概括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表现。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分析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答案
1-5ABCBB
6-10AADCA
11-15BAAAB
16-20BDBAC
21、(1)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2)事件:鉴真东渡。“传道艺”:在日本十年,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3)人物:玄奘。书:《大唐西域记》。
(4)弘扬唐朝文化,积极吸收别国的先进文化(或兼容并蓄)
22、(1)①天竺
②是
③日本
④六
⑤是
(2)玄奘:贞观年间,他西行天竺,是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的最杰出的使者。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专心翻译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鉴真:东渡日本后,他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方式:鉴真是向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玄奘是把天竺的文化带回唐朝。
(3)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朝统治者鼓励和支持与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为与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4)做事坚持不懈,不怕艰苦,有坚强的毅力。(合理即可)
(5)一个国家要善于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这样才有利于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开放有利于发展,保守导致落后;等等。(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23、(1)唐朝与许多国家交往密切,唐文化传播世界,对其他国家影响巨大。
(2)唐朝政治制度先进,经济繁荣昌盛,文化辉煌灿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