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94-96页内容,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感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猴子,桃子。 
【学具准备】 
 课本,预习单,任务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花果山的美猴王带着小猴子刚刚摘完桃子,其中大毛摘了5个,二毛摘了3个,谁能移一移让他俩桃子一样多?这时各有几个桃?这里4是什么数?请学生上台移动并回答问题,引出课题。 
预习汇报 
 通过观看提前发放的微视频和预习单,让学生进行预习汇报,找学生说一说对平均数有了哪些了解。(学生通过预习能够掌握的知识,比如移多补少找到平均数,怎么计算平均数,我就不做过多讲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在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重难点及方法上我才会着重强调。)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情景:足球射门比赛,四(1)学室三名学生得分:9,7,5;四(2)学室四名学生得分:4,8,7,5,问题是:哪个学室的射门水平更高? 
(一)先总后分的方法 
1、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比较射门水平的高低?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要求,再小组内讨论方法。最后,让同学们把讨论的结果写在任务单上。 
2、用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 
让学生板演,说出计算过程,老师引出先总后分的方法,反复强化。 
请学生思考并回答平均数6、7是哪些数的平均数,并强化。 
设疑:为什么除以3,除以4. 
(二)移多补少的方法 
1、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验证计算方法是否准确。找学生上台,动手在课件上移一移找到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请学生概括移多补少的方法,老师补充。 
3、同桌两人小组合作讨论两个7的不同含义,引出平均数不代表某个数据,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让学生小结哪个学室投篮水平高,老师进行两种方法的优化。 
四、跳益智操 
 课中安排学生进行3分钟左右的益智操活动,适当放松后有利学生投入后续的学习中。 
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课件出示以下几个情景: 
1、益智操比赛,让学生先猜一猜平均数取值,让学感受生平均数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学生再在任务单上独立完成计算过程,找学生板书过程,对比不同的答案,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计算时出现多个相同的数要简便计算。 
2、引体向上的成绩记录单,已知平均数,逆向思维,求出某个数据的值,这个稍有难度,需要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出解决的办法。然后老师改变其中一个数据,让学生感受数据变化带来的平均数的改变。 
3、王大爷菜市场买菜的情景,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再次感受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代表某个具体的数值。 
六、总结评价,分享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重点研究了哪两种方法来求平均数?并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七、课后作业 
 课本97页的1、2、3题。 
板书设计: 
 平均数 
 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先总后分 
 移多补少 
 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