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经历探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2、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中探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表达等能力,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探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长方形贴纸、正方形贴纸、小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这是我们同学的作品,如果要把他们的作品做成镜框挂出来的话,需要些什么?
(2)什么是第一幅画的周长?(生摸一摸)这幅画的周长就是什么图形的周长?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是几条边的总长?
(3)什么是第二幅画的周长?(生摸一摸)这幅画的周长就是什么图形的周长?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是几条边的总长?
(4)第一幅画如果让你来量的话,要量几次?为什么?
第二幅画如果让你来量的话,要量几次?为什么?
2、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谁来猜一猜哪幅画需要的边框用料多?
到底是谁的猜测正确呢?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要进行验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揭题出示)
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一)探究长方形周长
1、出示第一幅画的长和宽(长26CM、宽20CM)
2、学生独立尝试,同桌说一说
3、交流反馈
①、26+20+26+20=92cm?
师:你是怎么想的?师动态演示
②、2×26+2×20=92 cm??
师: 2×26表示什么? 2×20呢?为什么可以用两个长加两个宽?
师动态演示,长方形的周长=2×长+2×宽 (板书)
③、2×(26+20)=92 cm
师:你又是怎么想的?26+20表示什么?为什么还要乘2?
师动态演示,长方形的周长=2×(长+宽)(板书)
4、观察思考
(1)观察,管用哪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都必须知道什么?
(2)你比较喜欢哪种?为什么?
5、引导小结
第②种和第③种方法都是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求来长方形周长的,无论是书写还是计算都比较方便。实际练习时,要根据具体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
(二)探究正方形周长
1、出示第二幅画的边长(边长23CM)
2、学生独立计算
3、交流反馈
4×23=92cm,23表示什么?为什么要用4乘?板书:正方形周长=4×边长
4、观察思考
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都必须知道什么?
引导:这种算法其实是最简单的,它用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很快地算出了正方形的周长。
归纳小结:(1)仔细观察,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我们是根据什么求出来的?
(2)我们已经把两幅画的边框用料都算出来了,你发现了什么?
三、实践应用,内化新知
1、口答:求出下面图形的周长
2、分一分,想一想,算一算
(1)你能根据这些图形边的特征把下列四边形分一分吗?为什么这么分?
(2)哪些图形可以根据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来求周长?哪些图形可以根据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来求周长?
(3)如果要求这几个图形的周长又该怎么求呢?
3、解决生活问题
(1)学校美术室有一张正方形桌子,边长是8分米,美术老师要为它缝制一张台布,至少多大的台布?如果给台布缝上花边,至少需要多长?
(2)学校门口的杨帆亭因为使用不当,需要维修,保安叔叔为了禁止小朋友入内,用彩带把它围起来,至少要围多少米?(长8米,宽3米)
评价体验,拓展延伸
1、收获、感想
2、拓展延伸
(1)口算:一个边长为4CM的正方形,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如果将同桌的2个正方形拼在一起,什么变了?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3)如果将前后4个同学的正方形拼起来,会有几种拼法?什么会变?什么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