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版二年级音乐下册第7课《 鸭子拌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湘艺版二年级音乐下册第7课《 鸭子拌嘴》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2-06 20:5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鸭子拌嘴》
二年级欣赏课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音乐是听觉艺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救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
(二)理论依据
基于上述的指导思想,本节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听觉能力和习惯。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育资源优势,利用互动反馈技术的优势,及时进行教学的互动反馈,创建高效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从引导学生加强自身体验出发,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设立多种学习环节,创设生生、师生互动的教学实践氛围,引发学生有层次地听辨和体验,从分段聆听到整体的学习中,丰富学生欣赏的形式,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感受音乐形象,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通过学习《鸭子拌嘴》,使学生。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曲是根据安鼓乐五调《中吕粉碟儿》套曲的开场锣鼓为素材而创作的民间打击乐器合奏曲《鸭子拌嘴》。乐曲共分三段,分别为中板、华彩和快板,另有一个小前奏和小尾声。通过音色、音量的对比变化以及自然节奏的模拟,奏出旋律,敲出情节,打出音乐形象,逼真地描绘了鸭子嬉戏的小景,活灵活现地勾画了鸭子的性格和神态,生动地表现出鸭子拌嘴的情景。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的二年级学生的学前教育情况一般,对音乐知识没有更多的接触,对乐曲的理解与想象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在通过一年多的音乐学习中,了解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如:音有高低、长短、强弱,初步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了解了简单的乐谱知识,掌握了基本的节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音乐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但是学生对于这样大型的音乐器乐曲还是初次接触,音乐知识在乐曲中的体现、理解、音乐形象的把握是学生面临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较强引导与讲授。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教学方式:运用的教学方式是模仿、体验、合作、律动
模仿: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聆听想象和观看鸭子的动作,学生进行模仿
体验:贯穿于课的始终。在聆听、演奏、表演中体验乐曲的情感。
合作:在根据乐曲创编童话故事的环节学生4—6人一组,同学合作共同进行故事的创编。
教学手段:运用的教学手段是谈话法、对比法和演示法。
谈话法:在教学与学生的谈话中引导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演示法:教师的示范使学生在教室的引领下加深对乐曲的理解与体验。
对比法:对乐曲中鸭妈妈和小鸭的声音对比,对乐段间的力度、速度、节奏和情绪的对比
(四)技术准备:互动反馈技术设备、学生遥控器、PPT课件、音响及剪切片段、打击乐器(锣、鼓、镲)、鸭子手偶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听辨能力,引导学生从歌曲的力度、速度、节奏等方面感受歌曲情绪、情感,学生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基础,在欣赏歌曲之前已学习过本单元的两首关于小动物的歌曲歌曲,以及本册教材中的《三个和尚》和《玩具兵进行曲》的聆听,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但根据年龄的特点,和整体的水平在欣赏时会遇到以下问题:
1、对《鸭子拌嘴》中小鸭和老鸭音色的辨别。学生对乐曲中音色的辨别还有待提高。
对策:(1)教师通过乐器示范演奏学生进行听辨,教师进行进一步讲解。
(2)教师在聆听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小鸭和母鸭声音的区别。
2、对乐曲中音乐形象的理解和把握
对策:教师通过模仿小鸭的动作等肢体动作的表演感受形象;通过图片创设情境感受形象;通过教师语言的描述感受形象,并通过合作创编表演展示音乐形象。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能够对用民族打击乐演奏的乐曲感兴趣,喜欢聆听并积极参与体验音乐的情绪,体验
小动物间自然亲密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律动、模仿、合作表现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塑造的鸭子的生动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并在合作表演、创编故事的过程中提高音乐欣赏力。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听辨乐器的不同音色,感受乐曲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变化,启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情绪的体验和实践活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理解乐曲表达的情感,参与情绪的体验。
(二)教学难点
音乐形象的把握
五、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乐曲的速度的变化,从而使学生理解到音乐速度的不同会使音乐的情绪产生变化。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为你们带来了几位朋友,请大家听一听声音,猜一猜他们是谁?
动物的叫声
播放音频:动物的叫声:狗、牛、鸡、猫、羊、鸟……
意图:感受自然界动物的声音,激发兴趣,为聆听乐曲做铺垫。
⒉复习律动
刚才我们听到的都是什么的叫声?(动物)这些声音都是生活中感受到的真实的声音。那么,音乐能不能表现小动物呢?(能)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感受一下音乐中的动物
以前我们学过两个关于动物的律动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做一做我有问题来考你。
观看ppt图片, 在音乐中学生跟着老师共同参与律动。
鸡走
这段音乐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欢快的)小鸡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
小鸡好象在做什么?(吃米、捉虫…)
让我们再用动作表现下一段音乐,感受与小鸡有什么不同?
⑵鸟飞
情绪?(优美的、温柔的)小鸟好象在做什么?(好像在飞、跳舞)
请学生们根据理解选择按点:
大屏幕出示按点1:
题干:两首乐曲还有什么不同之处?
选择:1、速度不同
2、长短不同
答案:速度不同
意图:学生在音乐中体验音乐速度的变化与情绪的关系。
第二阶段目标:
通过分段欣赏,把握音乐要素和基本节奏。使学生感受到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与乐曲情绪和音乐形象的关系。
学习新课
上面两段音乐用不同的速度表现出了小动物不同的形象。今天,王老师还要为大家介绍一种小动物,看看你们能不能从打击乐模仿的动物叫声及走路姿势中猜出他是谁?猜对了它会走出来和你交朋友。
⒈鸭子的叫声(出场)
聆听音乐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选择
屏幕出示按点2
题干:请同学们来猜一猜音乐表现的是哪种动物。
选择:1、青蛙
2、鸭子
3、小狗
答案:鸭子
他们究竟是谁?到底谁说对了呢?(鸭子小木偶出场)—鸭子—猜对了!你真聪明(与小朋友握手)出示鸭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鸭子出场叫了两遍?让我们来听一听两边的声音一样不一样?
⒉再听鸭子的叫声
出示大屏幕按点3
题干:哪一遍的声音高?
选择:1、第一遍声音强
2、第二遍声音强
答案:第一遍声音高
鸭子的叫声不同表现的鸭子也不一样,声音高的表现小鸭子,声音低的表现大鸭子。
这些鸭子是有什么乐器演奏的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吧。
意图:使学生从高低不同的音中感受到所表现的小鸭子和老鸭子的音乐形象。
⒊介绍打击乐器——看课件了解乐器
刚才我们听到的鸭子叫及走路的姿态是由打击乐器演奏的。看!这是镲,它表现了鸭子的叫声。它可以表现不同的鸭子,听(看视频演示)小镲—小鸭 小钹—大鸭 你们听一听。试一试。
演奏乐曲只有镲和钹是不够的,还用了这些打击乐器。这是锣(演示)、木鱼(演示)、云锣、(图片)双向筒。通过这些打击乐器的组合可以表现鸭子不同的神态、动作,小朋友们快来听一听我们鸭子在做什么?(手偶鸭子语)
意图:认识打击乐器并聆听乐器的音响想象其表现的鸭子形象。
⒋分段欣赏,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
⑴聆听乐曲第一段:
想象一下鸭子在做什么?(鸭子在一起做游戏、对话、争论)你们说的真不错。
⑵聆听乐曲第二段:
鸭子在做什么?(鸭子安静了)这时,鸭子游戏、交谈后又在做什么?(睡觉—因为声音小了)
声音有什么变化?(声音弱了)表现了鸭子怎样的神态?(游泳—因为听到了乐器表现的水声)
⑶聆听乐曲第三段:
最后又有哪些事情发生了呢?(鸭子发生激烈争执)
我们在来听一听下一段,这次要注意他与前面几段有什么不同?
出示大屏幕按点4
题干:这一段的音乐与前面几段相比有什么变化?
选择:1、声音强、速度快
2、声音强弱不变、速度快
3、声音强、速度慢
答案:力度强、速度快
鸭子们好像在做什么?鸭子打起来了—因为声音比以前重(强)速度怎样?(比前面快)
表现的比前面激烈,鸭子之间发生了矛盾好象在争吵。有的鸭子生气了,有的鸭子很厉害。
鸭子们拌嘴时的情景可有意思了,让我们来看一看吧!
(4)欣赏动画
播放《鸭子拌嘴》动画
意图:从音乐力度的变化中感受形象、想象神态的变化
5、为乐曲取名
怎么样?同学们,看出来了吗?你们从音乐中感受到鸭子这么多的不同神态,那给他起个名字吧!(鸭子游泳、鸭子吵架、鸭子联欢会…)
说的真不错,作曲家叔叔为它取的什么名字(出示“拌嘴”贴图)学生齐读课题。
意图: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6、节奏演奏,模仿拌嘴
学生聆听音乐选择按点
按点5:题干:下面的节奏哪一组适合表现鸭子拌嘴的情景?
选择:
1、× × ‖ 2、 ×× ×× ‖
3、××× ××× ‖ 4、 ×××× ×××× ‖
答案:3、4
(1)教师与学生共同拍击节奏
(2)寻找声源对奏
(3)模仿好的同学用乐器
师生合作节奏练习
(师) × × | (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意图:在有趣的师生互动合作中,把握乐曲的基本节奏,感受音乐形象。
7、欣赏视频
演奏乐器容易吗?我们只模仿了其中的一、两件,演奏这首乐曲需要六见乐器共同配合完成,乐曲表现得情绪激烈,你们知道吗,演奏乐曲的叔叔、阿姨演奏时也是很激动的,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演奏的现场?那让我们来看一看吧!(视频)
第三阶段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音乐想象力、表现力。
三、展示、创编表演
1、完整欣赏
刚才鸭子发生了争执,吵了起来那结果怎样了呢?让我们完整的听一遍,一会我请同学告诉我。
要求:
⑴四个人一组
⑵边听边表演,可以看图也可以自己想象,要用鸭子的动作。
⑶哪一组表演的认真,我的鸭子过去与他交朋友。
结果怎样了呢?鸭子还打架吗?(不打了,摇摇摆摆回家去了。)
意图: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小组合作的意识
2、编一个童话故事
刚才表演的那么好,谁能够给刚才的乐曲《鸭子拌嘴》编一个故事讲个大家听?还有那些同学愿意配合故事情节进行表演?
学生分组创编童话
要求:⑴四个人一组
⑵每组找一名同学进行展示
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四阶段
四、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从打击乐合奏《鸭子拌嘴》中感受到一群可爱的小鸭子,他们在一起快乐的游戏,虽然也有一些矛盾但它们还是好朋友,希望我们小朋友也都成为好朋友。
六、学习评价方式
课堂上,关注过程的评价,采用自评、互评、他评以及反馈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一、自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集体和自身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进行评价。如:欣赏作品时是否理解了作品,表述是否准确、到位,在自评中可以发现教学的重难点。
二、互评:采用师生间、生生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师生相互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示范演唱进行情感的理解和学习性评价。教师始终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采取提问、个别反馈等方法,对学生的活动给予适当的评价。
学生相互评价:学生通过参与活动的表现效果进行评价,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
三、互动反馈技术的评价:运用互动反馈技术进行现场反馈,教师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
1、互动反馈技术的应用有实效。教师选用的教学资源贴近学生,生动而富于儿童情趣,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又能具有时效性,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同时丰富了课程开拓了学生视野,增加了教学活力。在课程资源的选择上,互动反馈技术的运用,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既检测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能从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式,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根据教学重难点从音乐和学生的特点出发。教学过程中运用音乐听辨、律动导入本课,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声音的特点以及速度与音乐情绪的关系。教学中,我采用了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情境的创设及情感的体验,并在动中进一步感受音乐。利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全方位调动学生,帮助他们把握音乐形象。通过小组合作创编童话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想象力及创造力。
3、问题的设计符合儿童认知特点。本课教学的学习任务基本完成,问题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特点,从音乐本体出发,从学生的情感认知、心理认知角度出发设计问题,使学生在有梯度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感受乐曲的情绪、情感,把握和塑造音乐形象。
八、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学习任务基本完成,问题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特点,从音乐本体出发,从学生的情感认知、心理认知角度出发设计问题,使学生在有梯度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感受乐曲的情绪、情感,把握和塑造音乐形象。
教学中,我采用了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情境的创设及情感的体验,并在动中进一步感受音乐。教学中利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全方位调动学生,帮助他们把握音乐形象。通过小组合作创编童话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想象力及创造力。
导入环节:运用音乐听辨、律动导入本课,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声音的特点以及速度与音乐情绪的关系。
聆听环节:乐曲比较长,而且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打击乐作品采取了分段聆听的方式,我认为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师生互动环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在本课学习活动中,教师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与学生共同学习,律动、模仿、表现,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表现环节:在分段聆听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对乐曲的理解,设计了为乐曲取名环节、表演环节和创编故事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
通过学习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结构基本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环节设计清晰、有层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聆听—律动—感受—理解—创造——表现等各个环节的设计都进行了巧妙的过渡,自然流畅。
本节课互动反馈技术[按点]问题设计简单有趣,教学紧紧围绕《鸭子拌嘴》所设计的音乐要素展开教学,根据反馈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也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
1、按点预设不够严密
教学按点3:题干:哪一遍的声音高?
选择:1、第一遍声音高
2、第二遍声音高
答案:第一遍声音高
意图:是使学生从高低不同的音中感受到所表现的小鸭子和老鸭子的音乐形象。
结果:通过教学中学生的反馈来看,答第一遍高的学生只占19%,而答第二遍高的学生占了81%。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理解与判断能力,发现学生在音的高低和强弱方面还有些混淆。说明在这个按点的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根据音效的效果在课后我进行了这样的调整。(依据不同班级)
调整: 题干:哪一遍的声音强?
选择:1、第一遍声音强
2、第二遍声音强
答案:第一遍声音强
因为音响效果中,音的强弱非常明显,孩子们很好区分,但是高低会有孩子听不出来,(每个教学班情况不同,我在不同的教学班,结果不太一样。)我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引导学生听辨、理解。
引领:“大家听到的比较强(重)的声音也比较低,而你们听到的比较弱(轻)的声音比较高。教师从这个角度引领学生,加强了对音乐要素的理解。
2、教学中学生对乐曲的理解与想象还不够丰富,体现在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创编方面,在头脑中的音乐形象还不够鲜明,同时学生的描述和表演也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