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上)第八单元 第23、24课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上)第八单元 第23、24课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06 18:3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民族的抗争
重难点
题型
分值
重点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选择题、非选择题
4-12
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东方主战场
难点
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要点一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材料:
2017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
【探究】
材料中“十四年抗战”的开始事件是什么?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
事件: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
意义:
有利于确保抗战的民族性和完整性;
有利于全面反映日本侵略罪行;
有利于客观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等。
一、局部抗战
1. 背景
(1)1927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上制定了侵略中国的总方针。(蓄谋已久)
(2)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困境,开始积极对外扩张。
(3)国际:英、美等国推行纵容日本侵略的“绥靖政策”。
2. 过程
(1)九一八事变
时间:1931年9月18日。
概况: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于是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标志: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结果:日军占领沈阳。随后,占据整个东北。
(2)一二八事变
时间:1932年1月28日。
概况:日军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援。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
(3)华北事变
时间:1935年。
概况: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以后,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实际上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日本蓄意制造的这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
实质:日本妄图将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
标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4)国民政府抗日政策
方针:“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
(5)抗日救亡运动
①东北民众:游击队改编而来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
②中国军队: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③学生:1935年12月9日的北平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即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新觉醒,抗日救亡掀起新高潮。
④中国共产党: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3万余人,牵制了大量日军。
(6)西安事变
①背景:中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事件:1936年12月12 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
③结果:蒋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④意义:
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拓展:局部抗战的特点和地位
1. 特点:
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武装斗争、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等多种形式;
工农商学兵各界群众广泛参与;
抗日与反蒋相结合;
缺乏国民政府的组织和支持。
2. 地位:
(1)政治上:使国共两党调整政策,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2)思想上: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3)经济上:国共双方对自身的经济做了有利抗战的调整,为全面抗战作了物质准备。
(4)军事上:积累了宝贵的军事经验和教训,国共双方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抗战军事准备。
二、全面抗战的开始
1.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时间:1937年7月7日。
(2)概况:日军向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射击,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
(3)意义: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次国共合作)
(1)形成
①八一宣言:1935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瓦窑堡会议: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确立;
④庐山谈话:1937年7月,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
⑤洛川会议:1937年8月,中共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⑥《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特点
①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它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②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国民党领导全国政权和军队;共产党领导局部政权和军队)
③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国共两党只能采取临时协商的特殊形式解决问题)
(3)意义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中流砥柱。
②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下,中华民族实现了大团结,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
③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壮大,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日本的侵华暴行
1.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 月,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2. 殖民统治
(1)政治上:日本侵略者实行“以华制华”方针,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
1940年3月,在日本扶植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并签订大量卖国协定。
(2)经济上:实行“以战养战”,经济掠夺。
①对占领区:大肆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实行“粮食统制”,强行“争购”和“配给”;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
②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实施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3. 重庆大轰炸
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
4. 实行细菌战
九一八事变时,日军组建了细菌部队,其中包括后来臭名昭著的731部队。
5. 慰安妇
日本军队还在中国强征随军性奴隶,推行“慰安妇”制度,约20万中国女性遭受蹂躏。
例题1 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 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 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 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 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在1933—1937年,在沿海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日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从防范的地理方向来看,不是针对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和红军,也体现不出“削弱各地军阀”的意图;这实质上反映出国民政府针对日本作出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考点:国民政府抗战准备
点评:本题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筛选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例题2 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对于日寇对我国的领土侵略和内政干涉,表示激烈的反抗”,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抵抗日寇侵略和蒋介石政府的压迫,“勇敢地与苏维埃政府和东北各地抗日政府一起,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反映了( )
A. 日本全面侵华导致了民族危机加深
B. 国共两党有合作抗日的意愿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初步奠定
D. 中共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宣言为1935年的《八一宣言》,在该宣言中,中共号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础,故选C。日本全面侵华是在1937年,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国民党对抗日的态度,排除B;中共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即将结束时,排除D。
考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点评:本题考察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和关键信息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
例题3 1938年6月,国民政府制定《沦陷区教育实施方案》,指出应采用一切办法维持各级教育以延续文化生命,派驻敌后的教育督导员须“忠贞而勇敢”,要积极鼓励师生从事抗日的宣传与组织。这一措施旨在(  )
A. 激发民族抗战意识 B. 加强国民党一党专制
B. 推动国民教育发展 D. 促进沦陷区经济建设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38年6月,要积极鼓励师生从事抗日的宣传与组织”,可知抗日战争期间,加大对于抗日宣传与组织,从而激发民众的爱国抗战意识,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加大对于抗战的宣传与组织,而非强调加强一党专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加大对于抗战的宣传与组织,而非强调国民教育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围绕抗战时期教育方面扩大抗日宣传与组织,而非强调沦陷区经济建设,排除D项。
考点:国民政府的抗日态度
点评:本题考察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和关键信息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
要点二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材料:下面表格汇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发行的邮票。
纪念周年
枚数和内容
20周年
4枚:毛主席的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
40周年
2枚:卢沟桥抗日、战斗在长城内外
50周年
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60周年
4枚: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1枚小型张:和平与正义
【探究】
20周年到50周年邮票重点强调的是什么主题?60周年的邮票与之前的相比,主题的主要变化体现在哪方面?
【答案】
(1)以强调共产党的敌后抗战为主
(2)强调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1. 防御阶段
(1)淞沪会战
时间:1937年8月13日—11月中旬
概况: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国民政府奋起自卫,组织了淞沪会战。
结果: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日军占领上海。
(2)忻口会战
时间:1937年9月—11月初
概况:9月,日军逼近山西太原。八路军参加忻口会战,取得平型关大捷。
结果:11月初,太原失守
地位: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3)徐州会战
时间:1938年1月—5月
概况:1938年李宗仁的指挥下展开徐州会战,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
地位: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最大胜利。
(4)武汉会战
时间:1938年6月中旬—10月下旬
结果: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相继失守。
地位: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2. 相持阶段:第三次长沙会战
时间:1941年12月
概况:面对10余万日军的进攻,中国军队重兵防御,拼死抵抗,歼灭大批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
意义: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3. 战时内迁——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原因:日军侵略不断加深;保存抗战力量。
概况: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大后方。
作用:
(1)工业上:
促进了内地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工业的布局;
为抗战胜利打下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2)教育上:
极大地促进了大后方教育的发展,为抗战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人才;
为战后新中国经济文化建设储备了大批人才。
4. 理论指导:《论持久战》
背景:国民党内部分人存在“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中共党内部分人存在轻视游击战的倾向。
概况:1938年,武汉会战前,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演讲,科学的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的最后胜利的战略理论指导。
拓展:正面战场的意义有哪些?
(1)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正面战场的顽强抗战,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狂妄企图。极大地消耗了日本军事、经济实力,对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作用。
(3)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为敌后战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4)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5)正面战场中爱国抗战官兵的英雄事迹,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二、敌后战场抗战
1. 敌后战场的开辟
背景: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建立多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战法: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游击战法。
意义: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2. 沦陷区的抗战
在积极开展抗日宣传的同时,领导工人斗争,破坏日军“以战养战”的部署;
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斗争,打击日本殖民统治秩序。
3. 百团大战
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图谋以“囚笼政策”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
概况: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进攻作战。
意义:
(1)取得了重大战果,打破了日军“囚笼”。
(2)是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3)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4)提高了全国军民对抗战的信心和中国共产党的声望。
4. 皖南事变
概况: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突袭围剿新四军,制造皖南事变。
共产党的应对:中共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5. 根据地建设
(1)政治上:实行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2)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3)军事上: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拓展:国民党正面战场与中共敌后战场的对比
国民党正面战场
中共敌后战场
领导阶级
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
阶级利益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战场范围
国民党统治区
敌后抗日根据地
路线
只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
作战方式
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正规战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战略地位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主战场
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
抗战后期成为抗战主战场
联系
相互依存、相互协同、相互配合的关系,都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民族抗战做出重要贡献
三、东方主战场
1. 太平洋战争爆发
概况: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主要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影响:
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美、英在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紧密联系起来。
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2.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标志:1942年初,以中、美、英、苏4国为首的26个同盟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表现:1943年11月,中、美、英政府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通过《开罗宣言》,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规定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1. 中共七大
目的:为了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做准备。
召开:1945年4至6月,在延安举行,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内容: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意义: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2. 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
1945年9月2日,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3. 台湾回归
1945年10月25日,台湾作为中国一个省,回到祖国怀抱。
4. 历史意义
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新征程。
拓展:
1. 抗日战争的特点
(1)民族性。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从斗争性质上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3)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5)持久性。是所有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中国抗战的正义性;
(2)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主的全民族抗战;
(3)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
(4)爱国华侨和国际进步力量的支持;
(5)中国共产党及人民军队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总结:
例题1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日根据地,再根据材料“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可见有利于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显然这一举措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B正确;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A错误;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属于国内革命战争而非民族战争,C错误;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打败全民族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排除D。
考点: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
点评:本题考察学生解读材料、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
例题2 抗战期间,国民党对敌后根据地实行新闻封锁。1944年,美国记者福尔曼等人冲破阻碍到延安等地采访,写成《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这些报道( )
A. 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 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
C. 扩大了敌后战场的国际影响
D. 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答案:C
解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在1942年建立的,A错误;国共力量的对比不可能因为报道而改变,B错误;美国人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报道,扩大了敌后战场的国际影响,C正确;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报道不可能打破经济封锁,D错误。
考点: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
点评:本题考察透过材料的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
例题3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战场,由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所组成。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抗战史的研究一直集中于敌后战场方面,对正面战场的研究较少,评价也欠客观。这种现象近年来有很大改变。一批研究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论著相继问世。这反映出( )
A. 历史研究趋向客观性
B. 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C. 抗日战争研究为热点问题
D. 史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答案:A
解析:近年来一批研究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论著相继问世,这说明对抗日战争的历史研究逐渐重视正面战场,体现了一定的客观性,故A正确;历史评价有一定的客观标准,故B错误;材料没有将抗战研究与其它专题研究进行比较,并不能说明抗日战争研究为热点问题,故C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史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故D错误。故选A。
考点:抗日战争·史学理论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叙述的理解能力,对史学理论的感悟能力。
(答题时间:30分钟)
1. 1938年初,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它( )
A. 是八路军正面战场的战区之一
B. 壮大了新四军的力量
C. 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
D. 是敌后战场的组成部分
2. 1938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连续发表文章,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其根本经验的第一条便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的第一次尝试。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①总结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
②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
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准备
④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 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毛泽东如此界定抗日战争( )
A. 意在突出中国共产党的作用 B. 有利于推动重庆谈判的进行
C. 忽视了国民党对抗战的贡献 D. 利于完整还原抗战历史过程
4. 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
A. 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 B.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 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 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5. 1937年,八路军将领陈赓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中日开展以来最大的第一次胜利。这一胜利虽然是局部的,但在政治上的胜利是无穷的:(1)证明我党的主张正确;(2)只有积极地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山地战,配合阵地战,抄袭敌人,才能胜算”。这次”胜利“是( )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枣宜会战
6. 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7. 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 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 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 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 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8. 八路军山东纵队1938年至1940年5月底,共进行大小战斗2174次,伤日军7907名,毙12570名,俘日军20名。到1940年,八路军已经从最初的4万多人发展到近50万,开辟了一个广大的解放区战场。这说明( )
A. 山东是抗战的主战场 B. 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重要贡献
C. 抗战反攻阶段的到来 D. 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失败
9. 南京某大礼堂,门外有“和平永奠”的牌楼,又有胜利屏一幅,上缀大红“V”字。门内正面悬挂中美英苏四国的大幅国旗。这一场场景出现在( )
A.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 B.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
C. 改定新约运动中 D. 渡江战役胜利后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共产党有自己的党纲与政纲,其党纲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是与三民主义有区别的。但是,“共产主义是在革命发展的将来阶段实行的,共产主义者在现在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因此,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改变过去的老一套,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彻底地与民更始”。
——据《毛泽东选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毛泽东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建国主张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毛泽东依据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建国主张。
1. D 解析:据所学可知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在这次会议指导下,1938年中共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故D正确;据所学可知,正面战场是对国民党战场的称呼,A错误;据所学可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开辟的,且新四军的主力在南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北方,B错误;据所学可知,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是陕北的延安,C错误。
2. C 解析:中国共产党总结的是自1931-1938年这七年内的东北抗战经验,而非1937年以来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故①项错误。中共中央在《解放》周刊的文章中,总结了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表明党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的历史事实,故②项正确。1938年正处于抗日的胶着时期,抗日战争的前景尚不明确,故③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作为第一条经验,可知强调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故④项正确。综上所述,①③错误,②④正确,故答案为C。
3. D 解析:毛泽东强调,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这说明毛泽东认为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开端,如此界定抗日战争,有利于完整还原抗战历史过程,故D正确;突出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不是主要目的,故A错误;《论联合政府》是在1945年4月,这和推动重庆谈判的进行无关,故B错误;如此界定抗日战争不能说明忽视了国民党对抗战的贡献,故C错误。
4. D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的人数和所占人口比例的增加,说明通过抗日战争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不断加强。故答案为D项。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未能彻底解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尚未完成,不存在革命工作中心转移的条件,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从时间上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力量的壮大,排除C项。
5.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的胜利。……1. 证明我党的主张正确;2. 只有积极地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山地战,配合阵地战,抄袭敌人,才能胜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平型关大捷的历史意义,故B正确。淞沪会战最终失败,故A排除。台儿庄战役,最终失败,故C排除。枣宜会战,最终失败,故D排除。
6. A 解析:由题干中的“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农民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他们抗日的热情,故选A;由“是否减租减息”可以看出地租还要交的,所以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由题干中的“抗日根据地”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故排除C;D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
7. A 解析:试题分析:1937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国民政府正组织淞沪会战。从材料信息看,顾维钧希望与会各国在“道义上”“物资上”“财政和经济上”扶持中国,否则日本制造的“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将会难以制止。由此可知,顾维钧是在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故选A项。顾维钧发言的主要目的并非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8. B 解析:根据材料,八路军在抗战过程中付出了极大努力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体现了敌后抗日战场的重要性,故选B项;A项抗战的主战场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1938—1940年属于抗日相持阶段,排除C项;材料现象与国民党片面抗战无关,排除D项。
9. B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胜利。由材料中“‘和平永奠’的牌楼、胜利屏、大红‘V’字、中美英苏四国的大幅国旗”等关键信息可判断出,此场景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南京举行的中国接受日本无条件投降仪式。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改定新约运动是在30年代,渡江战役是在1949年,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10. 答案:(1)全面抗战爆发,民族危机严重;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有歧见.
(2)丰富和发展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指出了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党纲的异同,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
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全面抗战爆发后”可全面抗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由材料“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改变过去的老一套,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彻底地与民更始”可知国共两党对三民主义理解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提出全面抗战路线。
第(2)问,“评析”,结合所学知识从丰富和发展三民主义、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中共的政治影响、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影响等角度回答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