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30分钟)
1. 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
A. 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B. 标志着中华民族已经站起来
C. 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D.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下表是新中国第一届政府组成人员,这表明( )
类别
副总理
政务院领导成员
政务院下属
机构正副职
总人数
4
21
109
民主人士
2
11
49(15 个正职)
A.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发展阶段
B. 民主党派已成为执政党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建立
D. 新政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3. 1951年美国《时代》周刊上登载“共产党的经济成就何在?他们最大的成功是制止了通货膨胀,至少暂时做到了”。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当时美国敌视中国,此报道无史料价值
B. 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取得了成就
C. 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 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4. 新中国成立后,“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成普通侨民看待,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这体现的外交原则是( )
A.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 “一边倒”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另起炉灶”
5.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现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中。下列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理解正确的是( )
A. 只适用于处理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
B. 最初是为了处理好中国与邻国关系而提出的
C. 标志着中国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 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相违背
6. 推动新中国参加下表所列国际会议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参加时间
参加会议或组织名称
与会国家数量
1949年11月
亚澳工会代表会议
14个
1952年
亚洲及太平洋地区
和平会议
37个
1954年
日内瓦会议
5个
1955年
万隆会议
29个
A. 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迎来建交新热潮
C. 中国“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实施
D. 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
7. 1956年9月,中共八大指出“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全党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说明( )
A. 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B. 经济冒进思想已开始盛行
C. 人民公社体制开始确立
D. 正确认识了社会主要矛盾
8. 1958年,河北省徐水县大搞“共产主义”试点,并实行了所谓的“全民供给制”。这一现象( )
A. 体现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B. 消除了城乡之间的差别
C. 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D. 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
9. 1961年,中国油料作物收购牌价提高19%,1963年棉花收购牌价提高10%,并且1963年农村地区福利费是1958—1962年平均水平的3倍。以下分析准确的是( )
A. “八字方针”得到贯彻落实
B. 体现了“左”倾错误泛滥
C. 严重忽视客观规律的表现
D. 农民生活水平较高
10. 下面漫画《爆炸声中除旧》创作于1966年,该漫画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成功步入航天时代 B. 尖端科技领先美苏
C. 国防能力已大大加强 D. 开始打破大国核垄断
11. 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
A. 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B. 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C. 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2. 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人物是周恩来。左上角写着:“The Chinese Are Coming(即:中国来了)。”美国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主要是因为(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新加入了联合国
B.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C. 打破与西方国家外交僵局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的发展战略。
——摘编自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材料二 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增幅(%)
钢(万吨)
135
535
296
煤炭(万吨)
6 600
13 100
98
棉纺物(亿米)
38. 3
50. 5
32
谷物(万吨)
16 092
19 505
21
材料三 在这岁月更新的时候,回顾过去一年的巨大成就,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越发增强了。……我们的事业永远是前进的。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时会遇到某些曲折,这也是很自然的。因为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项伟大的艰巨的新事业。
——人民日报社论(1957年元旦)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前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民日报社论体现出的心态。结合1956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简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4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 C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故A项错误;材料不是强调中华民族已经站起来,故B项错误;“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体现了政府要加强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错误。
2. D 解析:A项是指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务,故排除;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故B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建立是在1954年,故C项错误;表格显示新中国第一届政府组成人员中民主人士在总人数中占据接近一半席位,说明新政府具有广泛性,故D项正确。
3.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时代》周刊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成就“最大的成功是制止了通货膨胀”,说明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取得了成就,故B项正确。
4. D 解析:“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当成普通侨民看待,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体现的是“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故选D项。
5. B 解析:20世纪50年代为了处理好中国与邻国的关系,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选B项。A、C、D三项叙述不符合史实。
6. A 解析: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会议,是想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故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参加国际会议的数量,没有涉及与会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国家并不一定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故C项错误;会议并非都是为了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遗留问题,故D项错误。
7. D 解析:1956年的中共八大认为,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我国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因此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一判断正确认识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故答案为D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排除A项;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排除B项;人民公社体制在1958年开始确立,排除C项。
8. D 解析: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1958年”“共产主义”“全民供给制”可以推断该事件是20世纪50年代末因“左”倾错误导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故选D项。
9. A 解析:由材料信息“1963年”“收购牌价提高”“农村地区福利费”等可知,这与“八字方针”的贯彻落实有关,故A项正确。“八字方针”是对“左”倾错误的纠正,故B、C两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0. C 解析:核爆炸与航天无关,A项排除;尖端科技领先美苏的说法错误,B项排除;根据材料“中国核爆炸成功”可知,中国的国防能力大大加强,C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开始打破大国核垄断的结论,D项排除。
11. B 解析:1956—1966年,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期间虽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的严重失误,但是,仍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因此,这一历史阶段中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正确与错误、成就与挫折交织。故答案为B项。
12. D 解析: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台湾国民党集团占据,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重新加入联合国,故排除A项;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故排除B项;题意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而不是打破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僵局,故排除C项。
13. 答案:
(1)前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作用:“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状况: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生产发展滞后。原因:受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欠缺。
(3)心态:乐观自信。因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中共八大的召开。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可知从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角度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通过数据的纵横比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发展特点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苏联模式的影响、建设经验的欠缺等方面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越发增强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乐观自信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1956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共八大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