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夏金元的统治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30分钟)
1. 宋神宗曾说过:“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材料中的“二虏”指的是( )
A. 辽和金
B. 辽和西夏
C. 西夏和金
D. 金和元
2. 辽朝建立后,统治者分别设置南、北面官以统治全国,因此南北面官属于( )
A. 治理范围在中央地区
B. 属于中央统治官员
C. 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
D. 统治契丹人和汉族
3. 西夏开国皇帝元昊是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之一。他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各项政治制度,仿制宋朝制度建立官制,他的这些做法最大的历史作用是( )
A. 有利于巩固少数民族政权
B. 加速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C.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 有利于缓和紧张的民族关系
4. “(它)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是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文中的“它”是指( )
A. 秦朝的郡县
B. 西汉的郡国
C. 宋代的路
D. 元朝的行省
5. 元史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这里的“内”是指( )
A. 大都周围的河北、山西、山东
B. 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
C. 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
D. 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
6.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所呈现出的特点是( )
A. 皇权逐渐削弱
B. 相权逐渐加强
C.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缓和
D. 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7. 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朝( )
A. 皇权被削弱
B. 相权得到加强
C. 中书省独揽大权
D. 中书省职能专一
8. 公元1302年,元朝中书省批评各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元朝中书省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扩大行省权力
B. 强化君主专制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加强地方监察
9. 元朝时期,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同汉、蒙、维吾尔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民族是( )
A. 壮族 B. 满族 C. 回族 D. 白族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结合元朝行省图,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现实原因。
(2)材料二、三反映元朝行省制度有哪些创新?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行省制对于现代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历史借鉴价值。
辽夏金元的统治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 B 解析:本题考查与北宋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结合所学,在宋神宗年间与北宋对峙的应该是辽和西夏,故B项正确。
2. B 解析:依据所学,南北面官都属于中央统治官员,故B项正确。南北面官治理范围不仅仅限于中央地区也包括地方,故A项错误。北面官一般由契丹贵族担任,故C项说法错误。南北面官制度不仅针对契丹人和汉人还包括其他民族,故D项说法片面,排除。
3. B 解析:从材料“他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各项政治制度,仿制宋朝制度建立官制”可知,元昊采取的措施会加速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是这些措施最大的历史作用。故B项正确。A项也是这些措施的作用但没有B项影响巨大,故排除。C、D两项作用与题干措施无关,故排除。
4. D 解析:本地考察元朝的行政制度,根据材料中,“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可以判断“它”是指中央派驻地方的管理事务的行政机构,而秦朝的郡县和宋代的路州,均属于地方行政体系,并不是中央行政机构。故A、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以得知,这一机构拥有如诸侯般镇守疆土,管理地方,向朝廷负责的义务,但并没有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的权力,而西汉的郡国中,郡是地方行政机构,王国仍然拥有一部分诸侯的权力。故B项错误。元朝的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符合材料中的特点,故D项正确。
5. A 解析:本题考查中书省管辖范围。解题时关键理解“置中书省以治内”,中书省的管辖范围是大都、河南,山西,山东、内蒙古一部,所以A项符合题意。
6. 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从汉代到元代其基本体现的是皇权的加强和相权的削弱,同时,元朝实行行政制度,有效的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故D项正确。A、B分析错误,故排除。C项“缓和”说法片面,故排除。
7. B 解析:材料中的“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说明中书省长官的权力增大,相权得到加强,故答案为B项。材料中的“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表明皇权是强大的,中书的职权是皇帝赋予的,不能反映皇权被削弱和中书省独揽大权,排除AC项;中书省作为元朝最高行政机构,不可能职能专一,排除D项。
8. C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行政制度特征。从材料本身看,中央的中书省批评了各行省的事事禀报,强调一般问题自行解决,由此可以看出目的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所以C项正确.。据中书省的要求,行省可以自行决断是不重要的事情,并没有因而将实际重要的权力交付行省,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与君主专制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监察问题,故D项错误。
9. 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中亚、西亚的大批穆斯林随着蒙古的征服移居中国,在伊斯兰教整合下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共同体,时称回回人,成为回族的前身。故C项正确。
10. 答案:
(1)行省特点:数量少,管辖范围大。
现实原因: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2)创新之处: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
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历史作用: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借鉴价值:注重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治理;注重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
注重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