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1 比的意义 北京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1 比的意义 北京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2-07 07:2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比的意义的本质。
3.在自主学习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比与比值的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图片)师: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航天员是杨利伟。随着科技的进步,2005年,我国第一艘多人载人飞船“神舟”六号顺利升空,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
教师提问:这是我国“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有关数据,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提出哪些有关的数学问题?
预设情况:
(1)“神”五是“神”六航天员人数的几分之几?
(2)“神”六是“神”五航天员人数的几倍?
(3)“神”五飞行的速度大约是多少?
(4)“神”五大约多长时间绕地球一圈?
师: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板书)
2.揭题:两个数相除,就把这两个数的关系表示清楚了,其实这种相除的关系,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比”来表示。(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设计意图】利用“神舟”升空这一现实素材自然地引出“比”,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探究新知,理解比的意义
(一)同类量的比
师:刚才我们用“2÷1”表示神五人数是神六人数的多少倍,可以说成神五人数和神六人数是2比1, 1÷12,怎样用比表示它们的关系呢?(生完整说。)
师:想一想2比1和1比2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前项、后项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举例子,男生和女生的比/女生和男生的比。
(二)不同类量的比
师:观察1和2都表示人数,这是两个同类的量作比较,我们可以写成比的形式。
那59÷12呢?像这两个虽然是不同类的量,但是相比较后得到第三类数量,也可以写成比的形式。(板书)
(生完整说出下一个比)
2.归纳:什么叫比?(板书: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3.练习。
根据数据表,你能再找出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用比表示吗?(生说,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比较分析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比”和除法的联系,加深对同类量与不同类量比的意义的理解,对比的概念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三、自主学习,加深认识
(一)深化理解
1.自学比的相关知识。
学生自学教材第22页“做一做”和“试一试”之间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
2.汇报交流。
(1)比的写法和读法
(2)比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3)比值的意义。
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呢?(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4)练习(ppt)):求出下列各比的比值
师: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小结:比表示一种关系,而比值是一个数,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5)通过发言,发现比和除法之间有关系,比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比还和分数有关系,说一说他们有什么联系。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的基础上自主学习比的相关知识,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二)沟通联系  
1.师:同桌讨论一下,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分数和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讨论后根据学生交流反馈填写下表:
?
联系
区别

前? 项
:(比号)
后项
比 值
一种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一种运算
分数
分? 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个数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3.师:足球比赛中的比分3:0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一样吗?(引导学生理解: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设计意图】在讨论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四、知识窗(生读)
五、巩数固知识,应用拓展
1. 书24页 2填空
2.练习册25页 (3)
五、回顾总结,交流收获
师: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理顺各个知识点,让学生明确学习了什么内容,反思自己知识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