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教案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体积含义。
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难点: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老师提问,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
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是如何计算的呢?
正方体的体积V=a×a×a 长方体的体积V=a×b×h
=Sh =Sh
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出猜想
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都可以写成底面积×高,也就是说它们的体积都与它们的底面积和高有关系,那圆柱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呢?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提出,可能也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系。
提出猜想: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提示:以前我们学习圆的面积计算时,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呢?(化曲为直)现在我们还能采用这种方法来帮助我们验证我们的猜想吗?
小组合作,利用准备好的圆柱找方法验证
边动手边思考在变化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什么没有改变?
小组汇报:把圆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
教师演示变化过程
思考: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变化了,什么没有变化?
(变化的是物体的形状,但是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为什么拼成的是近似的长方体,而不是长方体?(因为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长方体)
要知道圆柱的体积是多少,变化后就是去算拼成的这个近似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也就是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体积
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思考: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分别是变化前的圆柱的什么?
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变化前圆柱的底面积
近似长方体的高=变化前圆柱的高
因此: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猜想得到验证)
练习
出示例题题,学生独立完成
已知底面积和高,计算圆柱的体积。
V=Sh=60×4=240cm3
再次出示习题,想一想:
(1)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计算圆柱的体积。
思考:当不知道圆柱的底面积只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时,该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方法:先计算出圆柱的底面积S=πr2,再去计算圆柱的体积。
(2)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计算圆柱的体积。
方法:先计算出圆柱的半径,再计算圆柱的底面积,最后计算圆柱的体积。
(3)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计算圆柱的体积。
方法:先计算出圆柱的半径,再计算圆柱的底面积,最后计算圆柱的体积。
引导学生归纳,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说说方法是什么。
圆柱的体积是通过把圆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和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是相等的,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数学上的化曲为直,因此: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πr2h
要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圆柱的底面积,要想法计算出圆柱的底面积,也就是想法找到圆柱的底面半径或者底面直径。
课后练习
课本上的“试一试”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