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1000以内数的认识》 人教版(共15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1000以内数的认识》 人教版(共15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2-07 09:03:36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1000以内数的认识
100人
猜一猜这座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仔细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
仔细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
仔细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
仔细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
数一数,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从一百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百一十。
1
从三百五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四百。
2
数一数
从一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
生活中也有很多1000以内的数呢!
生活中也有很多1000以内的数呢!
古人计数
?
古人计数
古人计数





《三字经》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谢谢大家!
HXIAN
NEY

子山济南市南部海找
为285米。B山有许得名
伟山
济南第一高339米

计量单位简表711
字典页数共7
位比较表
交表
里=0.540海里
4市里=1.150英里
0.311英里=0.270海里
A4英尺
9市里=0.869海里
我的好南是/23厘未
2我付小区的楼高米
姻绐我买了一件明绒服用了
360元。《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计数单位“千”,发现每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都十进的关系。能够正确地数出1000以内的数,初步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利用小棒数数、在计数器上拨珠子的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感受更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强思考和探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教学重点:
1、会数1000以内的数,掌握“拐弯处”数的数法。
2、掌握千以内各个数位的十进制关系。
教学难点
能结合实际估计1000以内的数,初步发展数感。
教具学具:
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1、生活场景,导入新课
出示体育馆照片,引导学生谈谈感受并试着估一估体育馆大约有多少个座位,体会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需要更大的数来表述,引出课题。
师:今天老师带一张照片,看,这是哪?
生:体育馆
师:什么感觉?
生:太大啦
师:是啊,这么大的体育馆大约有多少个座位呢,你能试着估一估吗?
2、利用小棒,发展数感
1、复习旧知
师:今天带来一段关于小棒的动画,仔细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
出示小棒的动画,让学生说一说动画中小棒的操作过程,复习旧知,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为新授课做准备。
2、动手操作,认识新数
利用每个小组分得的小棒,通过估一估,数一数,初步感知大于100的数。利用盒子试着对小棒进行分类,了解当把小棒按照百、十、个分类时,更容易数出来。
通过数全班的小棒共有多少根,在数的过程中结合预设情景和生成情景,引导学生掌握123、503、610、947、1000等数的读法,写法,了解组成,做到结合实物熟练数数,培养数感。
3、总结提升,渗透计数法
师:看,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仔细观察,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我发现他们都是10个10个
师:是啊,他们都是满是就往前一位进一。
3、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百以内的还是还是千以内的都是按照满十进一的计数方法来计数的,也就是十进制计数法。
4、利用计数器,深化理解
师:1000你能计数器表示出来吗?
生操作。
师:我这么一大捆小棒,你拨一个珠子就可以了吗?引导生探讨数位的重要性,明确千位上一个珠子就表示一个千。
在利用实物小棒数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利用计数器进行半抽象,再次进行数数练习,在一个一个数,一十一十数的过程中体会计数单位的意义。
5、再次抽象,数数练习
师:现在没有小棒和计数器了,你还能会数吗?
脱离实物,进行抽象。从一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1000,结合拍手打节奏,引导学生数数,体会数数的趣味性,培养数感。
6、生活中的数
利用同学们课下搜集的生活中1000以内的数,进行展示,读书,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7、数学史小结,激趣提升
师:生活中会用到数,数又来自于生活。在古代,人们捕到一只羊就会用一个小石子来计数,捕到的羊越多,石子就越多,计数就很不方便。于是,人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每当小石子满十个就换成一个大一点的石块,这个石块就是我们数学上的“十”,这种计数方法就是我们讲到的满十进一。
满十进一,数就会越来越大,就像《三字经》讲得那样“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生齐读)
千而万,那万以后还有哪些单位呢?课下小朋友们可以再进行探索,去不断地发现。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