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
作者:吴冠中 教案撰写人:雷彤
教学目标:
1、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4、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旁白:很早以前,桥就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桥,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不仅如此,桥还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桥,张继恐怕写不出《枫桥夜泊》这样流传千古的佳句;如果没有桥,我们也就无法领略“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景致。桥之美早已深深地映入我们的心间。
用大屏幕展示桥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1、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如此单调的背景下突然出现一座长桥,你的眼前是否会为之一亮?2、霓虹灯闪烁下的南京长江三桥像一个巨大的梦幻舞台,让人产生无穷的想象。)这些桥在我们眼里是美的,那么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何在?让我们一起欣赏吴冠中先生的《桥之美》。
二、作者简介。
三、默读课文,找出生字、词。
失之毫厘 差之千里 美感 驻足 煞它风景 煞费苦心 纤细 纤夫 角色 直角
四、整体感知:
1、找出作家爱桥的理由。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3、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理清行文思路。
五、研读第4段,合作探究:
1、本段中,作者介绍了哪四种桥,请你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出作者对这四种桥的感受
2、阅读第6句,想一想,作者有哪些感受?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3、作者笔下的桥美吗?你最喜欢哪一句?划下来,再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小结:在画家眼里,桥怎样才是美的?
明确:讲究对比、变化、和谐。
那么第6段中提到的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是否符合作者的审美观点?
六、比较阅读。
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是说明文,但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
⒈说明对象 ⒉说明方法 ⒊语言特征
七、学习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⒈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
⒉生活本身就有包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⒊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位“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
⒋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等等。
八、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千世界吧!
九、作业:⒈找本地的一处风景名胜,用学过 的美学原则来品味、欣赏,并把它写下来,下次同学一起交流。
2、课外阅读科学小品《我送堂妹一束花》,进一步体会科学小品的特点。
我送堂妹一束花
堂妹就要结婚了。想送她一束鲜花,但又不知买什么为好,便去陕西路上老同学开的一家花店,他一面为我分拣、整理、包扎,一面同我大谈其“花经”,听听倒也有趣。
他说,选花要懂得花的“语言”,一般地说,菊花表示纪念、怀念,康乃馨代表友谊,牡丹显示富丽,菖兰是祝贺,满天星是幸福的象征,梅花是高洁的比喻,玫瑰是爱情的寄托。
同一种花,由于颜色不同,表情也各有异趣。大红显得热烈,嫩黄以至纪念,白色是纯洁,紫色是高雅,粉红隐喻含蓄,等等。
花的语言虽然是世界性的,但各国的风俗不一样,送花者的选择也是各有特色。欧洲人比较喜欢素雅的,或白、或黄、或粉红,买起花来常常是一束一种,十枝至十二枝,一打或两打。情侣多以单枝相赠,插入小口花瓶中,以示一往情深。东欧人特别喜欢黄玫瑰,日本姑娘偏爱白色和粉色。上海人买起来总是一束多种,色彩斑斓,大吉大利。
因为我也是上海人,所以老同学给我扎的这束花是:一枝粉红菖兰配着十多枝颜色各异的康乃馨,当中又有两枝含苞待放的红玫瑰,然后用透明大包装纸一围。婚礼上,堂妹把这束花捧在胸前,引得众多宾客和新郎的注目和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