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中考常见的课外文言文考查题型。
2.掌握解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理解浅近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并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理解并能准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探究体味作品的内涵意蕴。
教学重点及相应策略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与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2.掌握常见文言虚词.重点实词.通假字.重点语句的理解与翻译。
3.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文段中筛选并提取所要回答的内容。
4.能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和态度,能对文中人物的品格.思想等进行简单的评价。
教学难点及相应策略
1.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把握重点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及翻译原则.方法。
2. 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常用文言句式。
3.通过对课外文言文的学习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教学课时及方法建议
建议一对一2课时、小组课 3课时、
运用比较分析法???练习法.归纳法;引导迁移法等
选材程度及数量
课堂精讲例题
搭配课堂训练题
课后作业
A类
( 3 )道
( 4 )道
( 3 )道
B类
( 3 )道
( 3 )道
( 3 )道
C类
( 5 )道
( 2 )道
( 2 )道
一.知识梳理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古文阅读的能力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外文言文选文类型:选文多以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人物传记.山水游记.著名典籍中的精彩片段等。
常见中考考点:一般有实词释义.虚词应用.诵读断句.文句翻译.文章内容理解.语言品析欣赏.写作手法揣摩.人物形象分析情感体味..比较阅读提炼观点。阅读启示拟写对联.自主探究拓展延伸。
二.题型分析及解题方法:
课外文言文的试题设置。
一般是由“言”和“文”两部分组成,“言”即是文言知识,考查的多为课内反复出现的或在现代汉语中尚有生命力的词语,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
1.能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并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首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2.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3.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初中阶段应掌握的常用文言虚词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题。同学们不妨通过卡片的形式,识记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词不离句,句不离篇;(2)努力做到"信"(忠于原文)."达"(语意流畅)."雅"(文辞优美);(3)注意翻译方法,概括起来五个字:“留”.“换”.“调”.“补”.“删”。“留”,即凡属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年号和朝代等专用名词,保留原样,不必翻译;“换”。文言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尽量译成准确的双音词。 “调”,即根据文言句式的特点,适当合理调整词序;“补”,即补出原文的省略部分;“删”,有些虚词只起语法作用,并无实义,可删去。
5.归纳内容要点。属于文意把握题,考查你是否从整体上读懂了文章。
6.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或写作手法作出自己的评判。解答评判类题目,首先要旗帜鲜明地摆出自己的看法:是肯定,还是否定,是提倡,还是批判,或者是一分为二辩证地看。要明明白白地写出来,如“我认为……是不对的”“我认为……值得提倡”等。其次,要从不同方面或从正反两个方面表述理由,这一层尤为重要,因为现在不少开放性题目的“评分标准”中都有“言之成理即可”之类的话,换言之,观点.意见可以不同,但一定要持之有据。
7.拓展迁移。就是从阅读材料出发,联想.延伸到与之相关的话题.观点.材料等,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考查的着重点是知识积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基本策略:联系于课内,实践于课外,以内养外。互相促进。
基本解题思路
第一步:快速浏览文后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文章标题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第四步:把握文意解答问题
三.课堂精讲例题
例题一:曾子杀彘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线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去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C.妻适市反 适:往 .从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分级:A类
选题意图(对应知识点):考查字词积累.句子翻译.概括寓意.获得启示
解题方法思路:第一步:快速浏览文后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文章标题;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第四步:把握文意解答问题。1.考查重点实词.通假字,注意联系课内所学作答。示例“之”:往 .去。 例: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题考查翻译句子 ,翻译要做到“信.达.雅”按照“留.换.调.补.删”的方法准确翻译。注意“是”字所表达的意思和判断句的特点。3. 答题要点:把握文章主旨,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参考答案:
1.2分 D(应为“只是”之意)。
2.2分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错译“欺”.两个“子”字每个扣0.5分;后一句的“是”字所表达的意思和判断句的特点未译出要扣1分。)
3.2分 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只要大意对即可)
例题二: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1-3题。(11分)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4分)
①啖粥而读 音:________ ____ 义:____________
②辄以水沃面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每以天下为己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 》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作用。(2分)
难度分级:B类
选题意图(对应知识点):考查字词积累.句子翻译.拓展链接。
解题方法思路:第一步:快速浏览文后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文章标题 ;第三步:把握文意解答问题。1.题考查字音字义的准确记忆,注意平时积累.注意联系课内所学作答。2.题考查翻译句子 ,注意“以”.“为”的用法,“妻子”古今异义的特点。3. 答题要点:把握文章主旨,明确结尾句议论句的作用。
参考答案:
1. 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①吃 ②往往,总是 (4分)
2.①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以”.“已任”各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共3分)
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妻子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共2分)
3.岳阳楼记 揭示文章主题(各1分,共2分)
例题三:《太原王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 5题。(10分)
解元,字善长,吉安吉水人。竦眉俊目,曙光玉立,神彩铄人,垂手过膝,能百步穿杨叶,号“小由基①”。能以索持犀牛却行②。尝乘骏马驰突贼阵,往返如飞。
初,起兵保安军德清砦③,积功授青涧都虞侯。建炎三年,诏隶韩世忠,擢⑤偏将军。世忠出下邳,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世忠忧之。元便领二十骑游击,俘其生口,备悉敌情。俄而复出,敌骑数千四面集,元掷身陷阵,左右鹘击⑥,大呼,声振刀甲。一大酋惊,坠马走,众惧辟易遁去。以功授閤门宣赞舍人。
(节选自解缙《太原王传》)
【注释】①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楚人,善射。②却行:倒退而行。③保安军德清砦:与下文“下邳”,均为地名。④清涧都虞侯:与下文“偏将军”“閤门宣赞舍人”,均为官名。⑤擢:提拔。⑥鹘击:像鹘一样猛击。鹘:鸷鸟。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敌 骑 数 千 四 面 集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忧( ) (2)备( ) (3)遁( )
3.说说“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的意思。(2分)
4.《口技》中写宾客“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是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口技人技艺高超。请找出选文中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2分)
5.为了突显人物形象,选文主要写了解元的哪两个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难度分级:C类
选题意图(对应知识点):考查朗读节奏.字词积累.句子翻译.提取有效信息。
解题方法思路:1.题考查朗读节奏,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2.题考查重点实词,注意“忧”的意动用法,注意联系课内,“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字的用法,分析试题,迅速联想学过的课文中这类词的用法及意义。再联系上下文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 ②如果是陌生词义,联系语境选取最接近词语。如:备 .遁。3.题考查翻译句子 ,翻译时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士兵们),补出的部分要加括号。4.题是从文中提取有效信息,首先要明确选取侧面描写的句子,其次注意信息采点要全。5.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要根据事例选用相应的形容词,概括应全面。
参考答案:
1.敌骑数千/四面集(1分)
2.(1)以……为忧,感到担忧(1分) (2)详细,详尽(1分) (3)逃跑(1分)
3.(士兵们)听说金兵大队人马逼近,惊讶不已,军心动摇。(2分)
4.一大酋惊,坠马走,众惧辟易遁去。(2分)
5.力大无比,本领高强(1分);智勇双全,战功卓著(1分)。
四.搭配课堂训练题:
例题一:邻人烹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4题。
邻之人有鸡夜呜,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日:“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日:“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日:“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或旦而不鸣 或:
(2)皆足取祸也 取: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3.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2分)
4.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
难度分级:A类
选题意图(对应知识点):考查字词积累.句子翻译.理解内容.获得启示
参考答案:
1. 2分 (1)有的 (2)招致
2. 3分 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
3.2分 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
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
4 .3分 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祸端。
例题二:
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④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⑤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⑥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减)
【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②减:不足。③大将军:王敦。④钱凤:人名,字世仪。⑤孰:熟。⑥从:纵。
1.根据《辞海》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⑴屏人论事 ( )
A.当门的小墙 B.忍住 C.退避 D.除去
⑵乃阳吐污头面被褥 ( )
A.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B.与“阴”相对 C.外露的 D.通“佯”
2.下列句中加点词“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大将军甚爱之
A.怅恨久之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C.小大之狱 D.宋何罪之有
3.文中大将军和钱凤为什么“大惊”?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4.文中的王右军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分)
难度分级:B类
选题意图(对应知识点):考查字词积累、理解内容提取信息、概括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1.⑴ C ⑵ D(2分,每小题1分)
2.B(2分)
3.大将军与钱凤商议叛逆的事情,忘记了王右军在帐中睡觉,担心他们商量的计谋被右军听到了,为此感到大惊。(2分,意思符合即可)
4. 机智(聪明)、沉着(冷静、镇定)(2分)
例题三:赵简子立嗣
文言文阅读(6分)
赵简子①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②。将置后③,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④,
以授二子,日:“谨识⑤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
诵其词甚习固。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
而果昌赵。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赵简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②〔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
无恤。③〔置后〕选立继承人。④〔二简〕两片竹简。⑤〔识(zhl)〕记住。⑥〔甚习〕很熟。习,熟悉,
熟练。⑦〔果昌赵〕果然使赵国昌盛起来。
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 于舅家见之
B.以授二子 以彰其咎
C.问其简 其真无马邪
D.出诸袖中而奏之 人不知而不愠
2.文意理解。(4分)
(1)赵简子通过观察无恤“ ”.“ ”这两个细
节,认为他贤能,最后选定他做了继承人。(用原文作答)(2分)
(2)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2分)
难度分级:C类
选题意图(对应知识点):考查虚词的用法.理解文意.获得启示
参考答案:
1.A(2分) 2.(1)诵其词甚习 出诸袖中而奏之(2分) (2)示例:①细节决定成败。②要选贤任能。(2分.从小事、细节、教诲、机遇、品格、选人等任一角度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五.巩固练习
基础训练题(A类)
阅读下面一篇课外文言文,完成1—3题。(6分)
纯孝之报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②焦饭,归以遗③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④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⑥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铛(chēnɡ):平底浅锅。 ②贮录:储存,收存。 ③遗(wèi):给予。 ④袁府君:袁山松,晋朝吴郡太守,孙恩攻沪渎,袁山松固守,城陷而死。 ⑤未展:来不及。 ⑥军人:这里指官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⑴母好食铛底焦饭 ⑵袁府君即日便征
2.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3.请就选文写一句富有文采的读后感言。(2分)
参考答案:
1.⑴吃 ⑵出征
2.每次煮饭,(陈遗)就把焦饭收存起来,带回家给母亲吃。
3.示例一:焦饭有情,孝心无价。 示例二:至孝的故事就像故乡的小河永远流淌在我的心中。
评分标准:第23题2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第24题2分,意思对即可。第25题2分,没有文采扣1分。
提高训练(B类)
阅读下面一篇课外文言文,完成1—3题。(6分)
卢君出牧衢州,有一士投贽①。公阅其文,十篇,皆公所制也。密语曰:“非秀才之文。”对曰:“某②苦心忧课③,非假手也。”公曰:“此某所为文。兼④能暗诵否?”客词穷,吐实曰:“得此文,无名姓,不知是员外撰述。”惶惶欲去。公曰:“此虽某所制,亦不示人,秀才但有之。”
比去,问其所之。曰:“汴州梁尚书也,是某亲丈人,须住旬日。”公曰:“大梁尚书乃亲表,与君若是内亲,即与君合是至亲。此说,想又妄耳。”其人战灼⑤,若无所容。公曰:“不必如此。前时恶文及大梁亲表,一时奉献!”
【注释】①投贽(zhì):投递求见的名贴,这里指秀才把文章递进去,求得提拔的意思。②某:自称,相当于“我”。③课:功课,学业。④兼:这里可译作“也”。⑤战灼:哆嗦,打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非假手也 (2)客词穷 (3)秀才但有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比去,问其所之。
3.选文中秀才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
参考答案:1.(1)借.假借 (2)尽.完 (3)只.只管
2.等到(秀才)要离开(的时候),(卢君)问他要到哪里去。
3.秀才是一个弄虚作假(虚荣浅薄,不学无术,不知悔改,爱吹牛)的人。
综合迁移(C类)
课外文言文阅读(1-2题)(4分)
记母教铨①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纺绩②,口授句读③。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醒矣!”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方卧焉……铨终学有所成,蜚声文坛。(选自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有改动)
【注释】①〔铨〕清代著名文学家蒋士铨。②〔纺绩〕织布。③〔句读(dòu)〕句子中间停顿的地方,泛指文章。④〔夏(jià)楚〕责打。
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
2.请根据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2分)
(1)用一个四字短语给本语段加一个较恰当的标题:
(2)结合全文,说说“铨亦泣”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 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我的双脚,解开衣服用胸口暖和着我的脊背。(2分,于.以.被:翻译错误,各扣0.5分,句意不通顺扣1分)
2.(1)严母教子.严母陪读.母陪子读(1分,若答“勤奋读书”一类,只给0.5分,不合要求不得分)(2)儿子为母亲深夜陪读而感动,为自己深夜睡着惭愧而哭(儿子被母亲的做法感动而哭)(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