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适用)第十三讲 《桃花源记》 《爱莲说》 《陋室铭》复习 考点梳理+精讲——浙江省2021届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机构适用)第十三讲 《桃花源记》 《爱莲说》 《陋室铭》复习 考点梳理+精讲——浙江省2021届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7 20:3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文复习专题
《桃花源记》 《爱莲说》 《陋室铭》复习
教学目标
1.巩固理解文中常用的实词、 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巩固文中重点文言句式的理解及诵读、翻译,逐步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并能准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探究体味作品的内涵意蕴。
4.简要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
教学重点及相应策略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2.准确诵读理解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诵读节奏与翻译方法。
教学难点及相应策略
1.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把握重点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及翻译原则方法。
2. 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常用文言句式。
3. 领悟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探究体味作品的内涵意蕴。
教学课时及方法建议
 建议一对一2课时、小组课 3课时、
运用比较分析法???练习法.归纳法;引导迁移法等
一.知识梳理
( 一)中考古文阅读的能力要求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古文阅读的能力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对古文阅读的考查要求:
?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桃花源记》知识梳理
1.作者简介:陶渊明,东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
(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2)顺序:时间顺序
3.重点字词.
(1)通假字:要 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交通,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妻子:妻子和儿女,今义男方的配偶。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鲜艳美丽?,今义食品味道好。
(3)一字多义: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
(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具答之:详尽。悉如外人:全部.完全。咸来问讯:都。
并怡然自乐:都。 复延至其家:邀请 缘溪行:沿着 ?便扶向路:沿着 落英缤纷:落花?? 甚异之:对 …感到诧异 ?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怡然:喜悦的样子 具答之:详尽? 咸来问讯:都?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再? 无论魏晋:更不必说? ?处处志之:作标记
寻病终:不久 未果:没有实现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往 打算前往? 无问津者:渡口
4.成语积累:(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隘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 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6. 思考问题:
(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未果,寻病终。
??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寻向所志”,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7.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 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二.??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这个人详细地为他们介绍了自已所见所闻。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里的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
8.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女的穿戴,完全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三.课文分析: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1.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建立一个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压迫的原始共耕社会。这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种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
12.世外桃源“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摘录原文回答。答: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3.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都是何人所居。
答:诸葛亮所居住的南阳;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爱莲说》
一.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二.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本文写法:对比衬托.托物言志 。
四.语音: yí fán yū zhuó lián xiè yì yī xiǎn
颐? 蕃??淤泥?? 濯 清涟?? 亵玩 ?隐逸? 噫 鲜
五.重点词语解释
?? 1. 可爱者甚蕃 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 2.香远益清 益: 副词,更。
?? 3.亭亭净植 植:树立。  
?? 4.陶后鲜有闻 鲜:少。
?? 5.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妖:妖媚。
??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 
?? 7.宜乎众矣 宜:应当
?? 8.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仅
??六.特殊句式
?? 1.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七.朗读节奏
??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八.理解性默写
??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2.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九.重点语句翻译
??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从污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 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 6.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十.课文内容理解
??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寄寓着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 莲花代表的可爱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 5.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抒情。
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衬托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
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反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6.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 7.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陋室铭》
一.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最终招致失败,但始终不屈。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据说是刘禹锡被贬安徽时修建的。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中有石碑一面,上刻篆书“陋室铭”三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二.积累词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出名?灵:灵验,显灵??2.斯是陋室:斯:这?。 3.惟吾德馨:德馨:品德高尚。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扰乱 使……乱。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6.何陋之有?:何:什么。提宾的标志 调素琴:弹奏 ,不加装饰的琴 鸿儒:大儒,博学的人。
二.重点句翻译????????????????????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三.回答下列问题????????????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或点明全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人物不俗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典故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0.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何陋之有。它的前一句:君子居之。出自《论语 ·子罕》。言外之意是: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居陋室也就不陋了。用它结尾作用: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开头“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1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1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含文体标志的题目如: 马说,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13.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试对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作辩证的分析。
作者讲究择友交往,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是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他孤芳自赏,清高独傲的思想倾向,这是不足取的。
1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15.古代的高雅之士常在诗文中表现他们对居室环境之美的追求,请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二.课堂精讲例题
例题一:
题目:桃花源记
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屋舍俨然: (2)便要还家:
2.翻译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难度分级:A类
选题意图(对应知识点):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文言实虚词.句子翻译。
解题方法思路:
1.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注意平时学习准确记忆课下注释,通假字注意答题要完整,通假字要加引号。
2.题考查翻译句子 ,注意“妻子”“绝境”古今异义。准确记忆课下注释“黄发垂髫”
翻译要做到“信.达.雅”按照“留.换.调.补.删”的方法准确翻译。
参考答案:
1.(2分)⑴整齐的样子(1分) ⑵同“邀”邀请(1分)
2.(6分)(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①小题“黄发垂髫”“怡然”能正确译出给2分;②“妻子”“绝境” 能正确译出给2分。)
⑴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⑵(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例题二
题目: 爱莲说
文言文阅读(12分)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难度分级:A类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3分)
  ⑴ 甚蕃________________ ⑵ 亵玩________________ ⑶ 宜乎众矣___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5分)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分级:B类
选题意图(对应知识点):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文言实虚词.句子翻译.文意理解。
解题方法思路:
1.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注意平时学习准确记忆课下注释
2.题考查翻译句子 ,注意“之”字的用法,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舒缓语气,无义,不用翻译。
3.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做此类题要做到知人论世,结合时代背景作答。
参考答案:
1.(每小题1分,共3分)(1)蕃:多 (2)亵:亲近而不庄重 (3)宜:应当
2.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2分)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2分)
3..示例: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1分)
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2分)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2分)
例题三:
题目:桃花源记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24-27题(12分)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3.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4.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5.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译: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
难度分级:C类
选题意图(对应知识点):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文段内容理解,考查文言实.虚词.句子翻译。
解题方法思路:
1.题考查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由课内向课外延伸,2题考查断句节奏,要以文意划分,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停顿,一般是而前也后要停顿。3题考查理解文意.句意,4题考查概括人物性格。
参考答案:
1.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 (2分)
2.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2分)
3.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
4.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
5.⑴.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⑵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音乐?
四.搭配课堂训练题:
题目一:桃花源记
桃 花 源 记
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2.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4.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答:
难度分级:A类
选题意图(对应知识点):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文段内容理解,考查文言实.虚词.句子翻译。
参考答案
1.?B(交通:交错相通)(2分)?
2.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2分)?
3.(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1分)。 ?
(2)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
4.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
题目二(课内1篇)目: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加点的字词。(4分)
(1)名:?????????????????? ????????????(2)灵:??????????????????
(3)德馨:???????????????? ????????????(4)鸿儒:????????????????
2.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 。(2分)
3.从上文找出3句对偶句。(3分)
(1)???????????? ?????????????????(2)????????????? ???????????????
(3)???????????? ???????????????
4.请你试着对对联。(2分)
(1)上联:吉羊辞旧岁????????????????? (2)上联:银羊摇尾去
???? 下联:??????????????? ?????????????????下联:???????????????
难度分级:A类
选题意图(对应知识点):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文言实词解释.对偶句运用。
参考答案?1.(1)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2)灵异??
(3)品德高尚???? (4)博学的人???
2.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1)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3)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4.(1)金猴迎新春??? (2)金猴驾云来
题目三(课内1篇)目: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①可爱者甚蕃 ②亭亭净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3.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3分)


4.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2分)


难度分级: B类
  选题意图(对应知识点):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文言实词解释.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写法的理解运用
参考答案:
1.①多(0.5分) ②树立或立(0.5分)
2.对于莲花的喜爱(0.5分),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0.5分)对于牡丹的喜爱(0·5分)人该是很
多了(0.5分)
3.写出喜欢的句子1分,表述理由时写出莲的形象1分,进一步表述出其喻义1分。
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4.(2分)示例l;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2: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3: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题目四(课内外链接阅读)
文言文阅读(16分)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亭亭净植 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 ④莫能肖也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2分)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B. 纯以情韵胜 皆以美于徐公
C.花之富贵者也 辍耕之垄上
D. 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其子好骑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6.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香味:莲——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 。
7.(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
难度分级: C类
   选题意图(对应知识点):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考查文言实词解释.虚词的用法。理解文章的主题与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1.①树立 ②少 ③说出 ④酷似,逼真(“相似”亦可)(4分。每格l分) 2.B(2分) 3.A(2分) 4.(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分。“染”.“濯”.“妖”各0.5分) 5.B(2分) 6.香远益清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2分。后一格填出其中一句得0.5分) 7.洁身自好 高洁(2分)(意思接近即可)
五.巩固练习
基础训练题(A类)
桃花源记
一.积累与运用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1)豁然( ) (2)俨然( ) (3)阡陌( )( )
(4)问津( ) (5)邑人( ) (6)诣太守( )
(7)垂髫( ) (8)发髻( ) (9)两鬓( ) 2.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A.xián( )来问讯
B.便yāo( )还家
C.yuán( )溪行
D.xún( )病终
E.欣然ɡuī( )往
F.后suì( )无问津者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A.舍: ( ) ( )
B.着: ( ) ( )
C.间: ( ) ( )
D.率: ( ) ( )
E.语: ( ) ( )
4.给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点并写出其古义及今义。
A.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B.率妻子邑人 古义 今义
C.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D.诣太守,说如此 古义 今义
E.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F.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
参考答案:
一.1.(1)huò (2)yǎn (3)qiān mò (4)jīn(5)yì (6)yì (7)tiáo (8)jì (9)bìn
2. A.咸 全.都 B.要 同“邀”邀请 C.缘 沿着 D.寻 不久 E.规 计划
F.遂 于是,就
3.A.shě舍弃 shè屋舍 B.zhuó衣着 zháo着急 C.jiān房间 jiàn间隔 D.shuài率领 lǜ圆周率 E.yǔ语言 yù不以语人
4.A.交通 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
B.妻子 妻子和儿女 专指男子的配偶
C.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出路的境地
D.如此 像这样 这样
E.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
F.鲜美 (指色彩)鲜艳美丽 指食物味道好.浓
提高训练(B类)
(一)1.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 ,名 ,字 ,生活在战乱频繁的
朝。文章虚构了一个 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 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 的愿望。
(2)《桃花源记》以 为线索,按照 桃源,
桃源, 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
(3)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 ;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A.问所从来
B.后遂无问津者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参考答案
1..(1)陶渊明 潜 元亮 东晋 安乐宁静的,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 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 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
(2)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 发现 访问 离开
(3)土地平旷,房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A.问/所从来
B.后遂无/问津者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二)阅读下列各文段,完成文后的有关问题。
(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线词语。
俨然: 属: 阡陌: 垂髫:
要: 绝境: 遂: 惋:
2.将“渔人”.“村人”两词语准确填入文中括号内。
3.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义。(至少三个)


4.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
(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
(2)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 。
(3)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
(4)“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
(5)“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
5.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填入方框中。
.
6.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其叹惋的原因是( )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7.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1.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垂髫:指小孩
要:同“邀”邀请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遂:于是.就 惋:惊讶.惊奇
2.村人 渔人 渔人 村人 渔人 村人 村人 村人 村人 村人 渔人 渔人
3.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语,“不管”。
4.(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咸来问讯
(4)先世避秦时乱
(5)与外人间隔
5.发现桃源 访问桃源 离开桃源
6.C
7..桃花源是一个作者虚构的.和当时生活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社会,这里的生活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只是一种幻想,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综合迁移(C类)
题一
一.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1—5题。{14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解释下面句中画线的词:(3分)
(1).出淤泥而不染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鲜有闻
(4)待到山花烂漫时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
3.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4.【甲】文用 . (植物)衬托了莲花的形象,
【乙】文用 . 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4分)
5.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3分)


参考答案;
1.(1)沾染;污染(2)我(3)听说(4)等待;等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菊花.牡丹 ;风雪悬崖(冰天雪地.悬崖冰雪).万花丛。
5.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品质.精神)。
题二.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参考答案
1.(4分)①交错相通 ② 通“邀” ③你 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一分)
2.(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
3.(3分)记叙(描写) 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各1分)
4.(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争,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得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老虎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