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适用)第十五讲 《马说》《诗词曲五首》复习 考点梳理+精讲——浙江省2021届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机构适用)第十五讲 《马说》《诗词曲五首》复习 考点梳理+精讲——浙江省2021届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7 20:3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马说》《诗词曲五首》复习
教学目标
1、背诵《马说》、《诗词曲五首》,准确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划分节奏,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4.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能联现实社会谈谈对人才的看法。
教学重点及相应策略
1.认知和识记实词的形、音、义;理解“以”、“其”“之”的用法。
2、 理清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及相应策略
1、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是教学的难点。
2、 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3、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课时及方法建议
 建议一对一2课时、小组课 3课时、
运用比较分析法???练习法.归纳法;引导迁移法等
选材程度及数量
课堂精讲例题
搭配课堂训练题
课后作业
A类
( 4 )道
( 5)道
( 4 )道
B类
( 7 )道
( 9)道
( 4 )道
C类
( 8 )道
( 6 )道
( 4 )道
知识梳理 《马说》
?一.文学常识
??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
??二.易错字语音
?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pián)槽枥(cáo)(lì) 粟(sù ) 外见(xiàn )食马( sì) 祗( zhǐ)
??三.通假字
?? 1.食马者 食通“饲”,喂,喂养 2.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 3.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四.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 1.策之不以其道 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 2.?执策而临之(竹制的鞭子)
五.重点词语解释
?? 1.马之千里者 之(助词,无义)
?? 2.世有伯乐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 3.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 4.祗辱于奴隶之手 祗:只是 辱:辱没
?? 5.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 6.不以千里称也 以:凭,凭借 称:著称
?? 7.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顿 尽:吃没
?? 8.才美不外见 才:才能,美好的素质
??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常:普通的 等:等同,一样
?? 10.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
?? 11.策之不以其道 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 12.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竭尽
??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鸣:马鸣叫 通:通晓
?? 14.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 15.其真不知马也 知:识别,了解
六.朗读节奏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七.理解性默写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八.重点语句翻译
?? 1.骈死于槽枥之间。
(与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
??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九.课文内容理解
?? 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 “千里马”指 人才 ; “伯乐”指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 “食马者”指 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 3.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 5.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
?? 6.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 7.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 8.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 只是说“马”吗?
??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 9.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 10.“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 11.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 12.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千里马喻人才,伯乐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 1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 14.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 十.开放性试题
?? 1.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
?? 2.对对联
??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 3.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 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咏怀》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 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 6.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示例: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知识梳理 《诗词曲五首》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返洛阳,途经扬州时,遇到了白居易。在筵席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赠他,他就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作为答谢。"乐天"是白居易的字。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和柳宗元同中进士,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他与白居易同年(772)生。两人在长安认识,互相唱和诗达数十篇之多,世称"刘白"。
诗歌主题:本文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重点诗句理解:
  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作者用了两个典故,“闻笛赋”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的悼念,“烂柯人” 典故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
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通意义。后人用此句,并不和诗人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4.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二.《赤壁》
写作背景: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诗人的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的兴盛景象。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恤国事,更痛恨藩镇割据和回纥.吐蕃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认为唐王朝必须除去这两大祸患,加强统一,收复失地,国家才能安定,人民痛苦才能减轻。但他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所以一直慨叹忧郁。
作者简介:杜牧,唐朝诗人。他生活杜牧在诗歌方面成就较显著,后人称盛唐时期的杜甫为"老杜",称晚唐时期的杜牧则为"小杜"。著有《樊川集》。
  诗歌主题:作者借周瑜和曹操赤壁之战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重点诗句理解: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三.《过零丁洋》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写。后来元军统张弘范再逼他招降南宋抵抗人士时,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作者简介:文天祥,南宋末年杰出的民族英雄,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官至丞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他在职时,正值元蒙军队大举南侵,南宋处于亡国边缘。为了救亡图存,他积极组织抗战,不幸兵败被俘,英勇就义。他在狱中写有《正气歌》长诗,表现了他的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诗歌主题:作者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 重点诗句理解: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颈联运用“双关”,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舍身取义的民族气节。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太守任期中写的。当时王安石当政,作者在政治上遭到压抑,所以词中颇有消极伤感的情绪。但他毕竟有着旷达的胸襟,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中达到了自我解脱。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著《东坡乐府》。
   诗词主题: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下片写对月怀人,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以及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结构内容
 ?? 上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之问,陡然发之,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紧承这一问,又有了下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既然天上宫阙如此美好,当然会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作者的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承上启下),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点明全词的主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水调歌头》??译文:
??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 月光转过朱红色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
写作背景: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 ?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词曲主题:本文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结构内容
全曲可分三层:
??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然后用“表里山河”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宫,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这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 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山坡羊?潼关怀古》译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震怒。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遥望长安古西部,思绪沉郁又起伏。途经秦汉故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兴起,百姓受苦;一朝败亡,百姓还受苦。
二.课堂精讲例题
课堂精讲例题一:《马说》 《诗词曲五首》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 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 ①是马也( ) ②食马者( )
?? ③策之不以其道( )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
3.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 ,“伯乐”喻指 ,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
4.按原文填空:
A.巴山楚水凄凉地,____________ 。
B.__________ ___________ ,零丁洋里叹零丁。
C.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今夕是何年。
D.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此事古难全。
E.峰峦如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西都,____________ 。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百姓苦;亡,____________ 。
难度分级:A类
选题意图(对应知识点):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朗读停顿.文言实虚词用法.诗词曲背诵等。
解题思路:1.审题要看清要求,"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可以先把句子翻译一下,再根据意思确定在哪停顿。2.应注意通假字的正确解释,熟悉要求。同“饲”,喂养,不仅要写出“饲”字还不要忘记加引号。“策”词类活用的特点要明白,准确翻译,3理解课文寓意即可答对。
参考答案:?1.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2.① 这 ②同“饲”,喂养 ③ 鞭打(驱使) ④有时 3. 有才能的人 能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4. 略
例题二:
题目:《马说》 《诗词曲五首》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③才美不外见( )
④不以千里称( )
⑤其真无马邪( )
⑥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⑦骈死于槽枥之间( )
2.解释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③策之不以其道 道: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3.本文选自《 》,作者是 朝的 家和 家
(人名),他和 . . . .
. . .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4.“说”是一种文体,可以 也可以 但都是为了

5.点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6.下列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是刘禹锡
B.巴山楚水泛指作者贬谪之地四川.湖北.贵州一带。
C.《赤壁 》在现在湖北省境内,是周瑜大败曹操之处。
D.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7.下列各句中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人与人之间感情长久,永远相隔千里,共享月光。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面对元朝统治者威逼利诱毫不屈服,在从容就义前留下的诗句,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气节,成为激励后人为正义而献身的名言。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为:沉没江底的船边无数新帆驶过,破浪远航,枯木朽株的前面万木欣欣向荣,百花竞放。
难度分级 B类
选题意图(对应知识点):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字音字义.文学常识.主旨等。
解题思路:1.掌握多音多义字形近字的正确读音。2.重点实词虚词解释不仅功在平时积累,还要注意语境义。3.文学常识要注意分类整理,强化记忆。5.明确文章主旨不要张冠李戴。6巴山楚水泛指作者贬谪之地四川.湖北.湖南一带,是"湖南"而非"贵州"7背诵并深刻理解本课中千古传诵的名句。
参考答案:
1.①材cái:同“才”②石:dàn 十斗为一石;③见:xiàn 同“现”;④称: chēng 称号⑤邪:yé同“耶”; ⑥祗:zhǐ同“只”;⑦骈:pián两马并驾,
2.①或: 有时 ②等: 等同,一样 ③道: 方法 ④安: 怎么
3. 《昌黎先生集》 唐 文学家 哲学家 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4.记叙 议论 说明一个道理
5.其真不知马也。
6.B
7.B
例题三:
题目:《马说》 《诗词曲五首》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并列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C.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鞭子打
D执策而临之 临:靠近
2.从文章中可以看出,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语句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3.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文。
,           
4.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的抽打它……
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你展开想像,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5.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7.写出《过零丁洋》表达作者视死如归的赤胆忠心的诗句是:
  

8.《过零丁洋》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难度分级 C类
选题意图(对应知识点):考查字音字义.理解课文内容.主旨等。
解题思路:1.首先要审题干明确找出错误的一项,然后思考“执策而临之”中的“临”应该是“面对”的意思。2.要用原文回答。3.“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翻译时要注意语序调整,关键字“食、或、粟”的准确翻译。4.准确把握主题,展开合理想象即可。其他题均要结合作品主题理解作答。
参考答案:
1.D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其真不知马也)
3.日行千里的良马,一顿或许能吃完一石粮食。
4.能从诉说自己的怀才不遇,谴责赶车人的愚昧粗暴,感激相马人的知遇之情等角度展开合理想像均可。
5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
6.答: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四.搭配课堂训练题一:
题目:《马说》 《诗词曲五首》
  一.文言虚词“其”在本课中有下列几种用法:
  a.做代词,相当于“它”或“它的”。
  b.做副词,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
  c.做副词,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可能”“恐怕”。辨析下面的句子各属于哪种情况,把序码填入括号中。
  1.其真无马邪( )
  2.其真不知马也( )
  3.安能求其千里也( )
  4.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5.策之不以其道( )
  6.食之不能尽其材( )
  7.鸣之不能通其意( )
  二.辨析句子翻译,选出正确的一项。
  “鸣之不能通其意”有三种译法:
  1.吆喝它,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2.使它叫唤,却不能了解它的心意。
  3.(听到)马嘶鸣,不能理解它的意思。
 《山坡羊》阅读测试题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1.给这首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 ??????????
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 ??????????
3.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
难度分级:A类
选题意图(对应知识点):考查文言实.虚词.通假字.句子翻译。 
参考答案:
 一.1.b2.c3.a4.a5.a6.a7.a
二.3
  参考答案:《山坡羊》阅读测试题
  1.……潼关路 ‖……做了土‖……百姓苦。第一层:描写了握关的险要形势。第二层:写作者的感慨。第三层:归结全将主旨。
  2.对偶。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地形,一句写山,一句写河,也是“山河表里”之意。
3.“兴”,必大兴土木,百姓受其害;“亡”,则战争频繁,百姓遭殃。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疾苦生活的同情。
四.搭配课堂训练题二:
题目:《马说》 《诗词曲五首》
阅读《马说》,完成练习。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词语:
  ①食  ②等 ③策
  2.用“∕”为下面的句子标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3.本文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一句是????????????? ?????????
4.第①段中用“??? ?????????? ”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千里马的终身遭遇;
第③段” 中用?????????? ????? 两句形象刻画了“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形象特点。
  5.根据第②段的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6.全文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零丁洋》阅读测试题
  阅读《过零丁洋》,完成后面的题目。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叙写诗人
的???????????????????? ?。2.解释诗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含义。?
 ??????????????????? ?。   3.谈谈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 ?????
难度分级:B类
选题意图(对应知识点):考查文言实.虚词.通假字.句子翻译。 
参考答案  1.①喂(或通“饲”);②等同,一样;③驱使,鞭打。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5.提示:食马者不知马。? 6.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摧残人才,表示强烈愤慨。《过零丁洋》阅读测试题1.诗人的身世和四年的抗元斗争生活。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国家支离破碎,像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像被风雨抽打的水上浮萍。集中反映了国家的衰败和个人政治上的坎坷遭遇。3.这两句诗表现作者忠心报国.为国捐躯的决心,显示崇高的民族气节。
四.搭配课堂训练题三:
题目:诗词曲五首
难度分级:C类
选题意图(对应知识点):考查文言实.虚词.通假字.句子翻译。 
《赤壁》诗歌比较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 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对这两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杜诗中"认前朝"的意思是通过断戟认清了三国历史。
  B.杜诗中的"二乔"是指大乔.小乔。她们是吴国美女。"锁二乔"形象描绘出假想中曹操得胜后的骄恣之态。
  C.胡诗中"烈火西焚"直接描绘出战争的激烈,魏旗被焚点明战局已定,胜负已明。
  D.胡诗中"不假挥长剑"是指周瑜不凭借兵力,而是凭借人事谋略战胜了曹操。
  2.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杜诗认为周瑜取胜的关键在于决战时刮起了东风,否则周瑜不可能取胜。
  B.胡诗认为周瑜取胜不靠天时兵力,而在于人事谋略,与杜诗之论截然对立。
  C.两诗开篇都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场面,但描写战争的手法却不相同。
  D.两诗对周瑜的评价不一样。杜诗对周瑜揶揄.嘲讽之意,胡诗却把周瑜写成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
   参考答案:1.A 2.C
《水调歌头》阅读题
  阅读《水调歌头》,完成后面的练习。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1.给下列几句划分节奏:
  明月见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阈,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也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本词中表达词人美好愿望的一句是???????????????????????????? 。
3.“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

4.谢庄的《月赋》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诗句,与本词中的最后一句意思相近,但在意境上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弄”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4.前者是“无我之境”客观描绘相隔千里的人共享月光的美好情景;后者是“有我之境”,主观表达希望年年平安,共享月光的美好愿望。
五.巩固练习
基础训练题(A类)
文言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词的意思。(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⑵策之不以其道( )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⑷执策而临之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 。
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 ????? 。
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 ??????。
参考答案:(一)(11分)
1.⑴通“饲”,喂养(喂) ⑵鞭打(驾驭) 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 ⑷面对
2.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4.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提高训练(B类)
阅读杜牧《赤壁》,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分)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3分(1)咏史诗(1分)。特点:借史实抒情。(2分)
3分(2)“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4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歌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诗各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子。诗人将两个陈述的对象摆在一起,要表达什么意思.抒发什么感情?
答:

(2)诗歌尾联采用的抒情方式是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

参考答案:(1)(2分)答:从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说到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将“国家”与“自身”联系在一起,(1分)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深情。(1分) (2)(2分)答:尾联采用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1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或“为国捐躯”.或“举身赴国难”)的坚贞情怀。(1分)
综合迁移(C类)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名马:
(2)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
2.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3.《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3分)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参考答案:
1.(1)名马:指能日行千里的马。(若解释为有名的马,不给分)(2)相:鉴别
2.《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
3.答:《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
4.参考(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参考(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