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适用)第十一讲 中考现代文阅读争分解题攻略之词语的含义 考点梳理+精讲——浙江省2021届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机构适用)第十一讲 中考现代文阅读争分解题攻略之词语的含义 考点梳理+精讲——浙江省2021届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7 20:3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现代文阅读争分解题攻略之词语的含义
教学目标
1、使考生能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的临时义;
2、使考生能把握词语的关涉对象,准确推断词语的指代义;
3、使考生能熟练掌握理顺段落层次关系,把握段落语脉,准确推断词义;
4、使考生能分析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准确理解词语的修辞义。
教学重点
1、词语含义题的基本形式;
2、词语含义题的命题规律。
教学难点
掌握词语含义题的基本形式及答题策略。
教、学方法建议
讲授法 实战法
一、学情分析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的能力。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点认识不全面,他们懂得一些阅读技巧但无法真正的运用到阅读中。
二、考点分析
所谓“文中”二字告诉考生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所谓“重要词语”,是指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一般说来,以下词语是文中的重要词语: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5、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6、比喻、借代等特殊的词语;7、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
三、知识梳理
(一)命题形式
1.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2.把句子中的“××”改成“××”好不好?为什么?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
3.联系全文(上下文),体会(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或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深层)含义。或直接要求回答某词有什么含义?或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词象征什么?
5.段中写“××”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6.对“××”词语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
(二)命题角度
1、词语的语境义
2、词语的指代义
3、词语的本义、引申义
4、词语的联想义
四、精讲例题
(一)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临时义(语境义)。
例题1:《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全文略
相关语段:⑨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16.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4分)
(1)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2)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答题指津
方法:分析“本义”,看语境,推因语境产生的临时义
理解这类词语的含义,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的原意)。词语的语境义总是在词语本意的基础上,通过引申、形容、比喻等产生出来的,因此,理解了词语,也就可以借助具体的语境来推断其临时义了。其次要分析语境义。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所特有的含义,称为词语的语境义。因为词语的这种含义离开了具体的语境便会消失,因此,就又称为临时义。通过分析语境的意义,便于理解词语的临时义。第三要整体去感知。词语置于特定语句或语境,通常与作品的整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相一致,因此,分析词语的临时义,可以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根据文章的思想倾向来推断这个词语的具体含义。
此题目中第一个“种子”要结合作者生平来解析,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显而易见应该是他的“杂交水稻的种子”。后一个“种子”是母亲种下的,结合这一段的内容来看应该是小时候母亲对“我”的启蒙和教育。这里的两个“种子”在不同的语境中分别有不同的含义。
●答题范式:“××”一词原指…… (本义) ,这里指…… (语境义) ,起到了……的作用。
注意:把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16.(4分)(1)(2分)“种子”含义为“杂交水稻的种子”(若答“水稻种子”得1分)(2)(2分)“种子”含义为小时候母亲对“我”(作者)的启蒙和教育。
例题2:《好望角》
14.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2分)
(1)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答题指津
方法:分析“本义”,看语境,推因语境产生的临时义
“诡秘”本指“诡秘”原指(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捉摸,但这里却有了临时的含义,我们联系上下文来分析:老人说这话是在“老人问:‘岸边像什么么?’”“我愣住了”时,说的,后面的段落重要写老人介绍自己的人生的秘密:A.小时在一本地图册是看到“好望角”的名称,就有长大后去“好望角”看看的欲望;B.“连小学都没读完”就发生日本的侵华战争,自己的愿意不能实现;C.他参军抗日,走遍大江南北,“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在一次战斗中,地图册和肚子上被打了一个洞;D.儿子“恰好到非洲工作。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E.发现“河岸跟地图册上画的一模一样”。心想“这不就是好望角吗?我盼了一辈子好望角,竟在家门口找到它了。”从以上这些我们可以看出这“好望角”包含着老人丰富的人生经历。我们联系这些来分析,不难推断,这时“诡秘”的临时含义。
●答题范式:“××”一词原指…… (本义) ,这里指…… (语境义) ,起到了……的作用。
注意:把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诡秘”原指(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捉摸。这里指老人的笑中含有深意,隐藏着他的人生的秘密,让人不解而好奇。
例题3:《你为什么拿这一个》
23.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① 只须花少许钱,就能买到季节的容颜和气味,以及秋来的诗兴,何乐不为?
② 看到我这种顾客不选大反选小,简直颠覆了她用专业知识归纳出来的金科玉律。
●答题指津
方法:分析“本义”,看语境,推因语境产生的临时义
“容颜”原指人的容貌和脸色,但在语境中却不在具有这个意义,而具有临时的意义。我们可结合此句的前一句子来理解分析:“至于橘子是因为它初上市,皮还青青的,闻起来香味却极辛烈,令人想起千年前的老苏写给朋友的诗:‘一年好 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就很容易得出这里用来形容季节的颜色。
同样,“金科玉律”一词可用相同方法分析。我们看这句的上下文后会发现,紧挨此句是“她的年纪看起来不算小,从事这一行想必也有些岁月了,阅人大概也不在少数”,把两句结合起来就可看出这里指老板娘多年卖水果所积累的经验,而不在指“不能变更的信条”这个本义了。
●答题范式:〝××〞一词原指…… ,这里指…… ,起到了……的作用
  注意:在具体答题中,写出了本义和语境中的临时义后,最好答上起什么作用,但有的省市对此要求不高,不写出也会判正确。
●参考答案:① 原指人的容貌和脸色,这里用来形容季节的颜色。② 原指不能变更的信条,这里指老板娘多年卖水果所积累的经验。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例题4:《父亲的节日》
相关语段:②哦,是父亲节。我当着众人的面夸奖他,真是个懂事的孩子。不料,他又扬起了小脸,很认真地问我,你给你爸爸准备礼物了吗?这一问。竟让我无法回答。因为,我还不曾想到过给我的父亲准备礼物。
⑥父亲看着女儿,女儿看着我,我看着父亲,场面有些尴尬。父亲嘀咕了一句,父亲节?随即像明白了什么似的,一个劲地夸着女儿,真是个懂事的乖孩子,将她引到了阳台上玩。父亲的举动,很明显是帮我解围。这一天,毕竟是父亲节,可我连一件礼物都没有准备。想到这,我的表情有些不自然。
9.第②段与第⑥段中分别写“我”、“父亲”夸孩子“懂事”的用意是什么?( 3 分)
答题指津
方法:由“本义”结合语境,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懂事”一词,本义指了解别人的意图或一般事理。文中也用的是此义,但题干要求是回答“分别写‘我’、‘父亲’夸孩子‘懂事’的用意是什么?”答题方法就与前面两例题有细微区别。相同的是也要结合语境,不同的是应主要揣摩作者这样写的意图。通读全文,我们知道此文是通过写小孩知道父亲节送礼物给“我”这个父亲,而“我”自己也同样是自己父亲的儿子,却忘记给父亲送礼物,表现了“我”的惭愧、内疚及自责。这样,我们就会得知文中我”、“父亲”夸孩子“懂事”的用意是反衬“我”作为父亲的孩子的不懂事。
答题范式:“××”一词是…… 的意思,这里的用意(作用)是…… 。
注意:有的省市不答出词的意思,只要求答出用意即可得分。
参考答案: 反复夸孩子“懂事”,反衬“我”作为孩子的不懂事。
(二)、把握词语关涉对象,准确推断词语指代义。
例题1:《何为书》
相关语句:①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人能够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而有人却不能——不知从什么时候丧失了这种能力。后一种人觉得前一种人很奇怪,甚至还有些令人费解;而前一种人却认为自己拥有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保有一种充实的幸福。
11.请说出诜文第①节句子中加点词语“这些”所指的内容是什么。(2分)
●答题指津
方法:看位置,先往前找,如果找不到才往后找。
这类题型是“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中最简单的一种题型。当看到题干“这些”中有一个“这”字,我们立即就可考虑:“这”是表示近指的代词,它所指代的内容通常就是在“这”所在的句子或“这”字所在句子的前面,并且不会隔得太远。我们往前找相关语句或语段,按上述方法,一下就可初步断定答案是“能够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再把“这些”替换成自己认为是答案的内容进行检验,如果通顺,符合语境,就证明做正确了。反之,就可能做错。
●答题范式:“××”词指代……(语境义)。
●参考答案:11.(2分)能够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或“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的能力”,如果答“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也可得2分。)
例题2:《一包花生》
相关语段:“时间一天天过去,花生在孩子们的照看下发了芽,长出了绿叶。那一小包花生竟变成一大片绿油油的花生地。一天,镇长从这里经过,看到了这番景象, 心想:……”
  8.阅读第⑥段,按要求答题。( 3 分)
 (1)加点词语“这番景象”指什么?
●答题指津
方法:看位置,先往前找,如果找不到才往后找。
这类题型是“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中最简单的一种题型。当看到题干“这番景象”中有一个“这”字,我们立即就可考虑:“这”是表示近指的代词,它所指代的内容通常就是在“这”所在的句子或“这”字所在句子的前面,并且不会隔得太远。我们往前找相关语句或语段,按上述方法,一下就可初步断定答案是“花生在孩子们的照看下发了芽,长出了绿叶。那一小包花生竟变成一大片绿油油的花生地。”再把“这番景象”替换成自己认为是答案的内容进行检验,如果通顺,符合语境,就证明做正确了。反之,就可能做错。
●答题范式:“××”词指代……(语境义)。
  ●参考答案:花生在孩子们的照看下发了芽,长出了绿叶。那一小包花生竟变成一大片绿油油的花生地。
例题3:《有家无长》
相关语段:(4)在个人主义时代,最先受到挑战的并不是单位首长,而是家庭的家长。没有多少人觉得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角色有多么重要,除非家庭危机出现。
(5)通常,家长就是无限的“支付宝”。
(6)家长就是免费的“家政工”。
(7)家长就是全天候的“出气筒”。
(8) ……没有人愿意扮演这样的角色,更无人乐意接受一个整天板着面孔管束着一家老小吃喝拉撒睡的传统家长。
16. 联系文章回答第8段中加点词“这样”指代的具体内容。(4分)
●答题指津
方法:看题干是考查指代的具体内容,且有“这样”一词,我们就应这样思考:“这样”同例1题中的“这”相同,同样是表示近指的指示代词,并且考查题型相同,只是出题方式略有变化,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就可完全采用上述方法分析。先看“这样”一词前面的文字,结合语境寻找代词指代的内容,如果没有再在该词语的后面语句找。我们一看便会很快发现,恰当的内容应是在第5、6、7段中。与例1不同的是这一题我们不能完全摘录语句,需要略作删减才是最正确的答案。删减到什么程度最佳,要看你所指代的内容替换“这样”二字是否最佳。此题容易做错,有的考生做题慌张,会误认为“全天候的‘出气筒’”符合要求,立即就以此为答案,就漏掉了前面还有适合的内容。
●答题范式:“××”指代……(语境义)
●参考答案: 无限的“支付宝”、免费的“家政工”、全天候的“出气筒”等。(必须答完整才能得4分)
(三)、理顺段落层次关系、把握段落语脉,准确推断词义或表达效果(作用)。
有的词语在文中的跨度大,仅仅依靠当句或前后句所述的内容还不能准确判断其意思,这就需要理顺段落层次关系、把握段落语脉来作具体分析,方能得出正确答案。
例题1:《大地的语言》
相关语段(第4段):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相关语段(最后一段):我们到达了淮阳——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13. 文章最后一段“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联系第4段所写内容看,这句话“让人心安”一词在内容表达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4分)
内容: 结构:
●答题指津
方法:解答此题可分三步走。
第一、过审题关。题干已非常明确告诉了考生的阅读范围、做题方法、分析的内容等,这就给考生指明了解答途径。阅读范围是在最后一段和第4段;做题方法是文章最后一段联系第4 段;分析的内容是这句话“让人心安”一词在内容表达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明了这些,在阅读时其它段落就基本上不用看,大大缩小了阅读范围,为考试赢得了时间。
第二、弄清词语在内容上和结构上的常见作用。词语与语句、语段在这两方面的作用相类似。(1)内容上的常见作用: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照应内容、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2)在结构上的常见作用分三种情况,在文章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等作用。在文章中间: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照应开头;前呼后应;发人深思;卒章点题等。
第三、做题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分析。针对此题,在把握以上第一、二两点的基础上,文章最后一段联系第4 段进行分析即很容易得出答案。
●答题范式:“××”词……(该词语的常见作用)﹢联系文章分析得出的作用。
●参考答案: 13.照应前面的内容,更加突出了作者在目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片田野(土地)时喜悦、欣慰等内心感受;结构上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4分,各2分)
例题2:《往事回忆:二房坝·外公·蘸水碟》
相关语段(全文):略
18.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舅舅毅然辞去了台湾省农业科学实验所的职务,万里迢迢,奔返故乡。
②老人的慈爱、小孩的馋,是如此地剥蚀了我的外公本已菲薄的晚年待遇。
●答题指津
方法:要理解句中“剥蚀”的含义,只从题目中的这句话不容易理解,这时我们就应把握全文,理解全文的思路,结合语境来理解。文中很详细的写外公供养舅舅上学的不易,“这时该卖米了,佃农挑一担,地主少爷也挑一担,一担担挑上街去。谷仓渐空,学费才足”。还写外公年老时住在我家,母亲给他特备了一个放猪油白糖蒸蜂蛹之类很小的碟子,而我和弟弟的眼睛不禁馋住那个小碟,老人给我们拈上一枚又一枚,那碟子早已是“多乎哉,不多也”,而我们却还希望着。从这可以看出外公老年的待遇是很菲薄的,而他又毫不吝惜地分给我们,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剥蚀”的意思是说外公一点一点地克扣、削减自己菲薄的待遇。
●答题范式:“××”词本义是指……, 这里指……(语境义), 起到了……的作用。
注意:有的省市只写出语境义也得分。
●参考答案: :“毅然”是说舅舅果断迅速地辞去职务,没有丝毫的犹豫。(意思相近即给分);“剥蚀”是说外公一点一点地克扣,削减自己菲薄的待遇。(意思相近即给分)
(四)、分析比喻、借代、拟人等修辞,准确理解词语的修辞义。
例题1:《让情感的森林永远青葱》全文略
相关语段:①情感世界好比一座蓊翳的森林,其中有着多种多样乃至复杂微妙的群落,爱与恨也许是其中最壮美与最森严的群落,但除了爱与恨,人的情感森林里还会有诸如钦慕与嫉妒、欣悦与懊恼、痛快与惆怅、 与 、崇信与狐疑、满足与失落、狂喜与沮丧、 与 等等互相纠结的乔木灌木藤萝草茵。大体而言,一个人的感情森林不可能只有单一的树种,也不可能都是“落叶林”或都是“常青树”,并且也不可能只有比如说钦慕这种明亮的情感苗木,而完全没有嫉妒那样的灰暗草茵。
17、请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①段中加点的词“群落”和“草茵”的含义。
① 群落: ② 草茵:
●答题指津
方法:结合语境,寻找本体
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词语内涵的把握能力。范围已锁定在第一自然段。作者将情感世界比作一座蓊翳的“森林”,那么与此相关的“群落”和“草茵”,自然就与情感世界关联。“群落”是森林的一个部分,就恰如人类的某一类情感;“明亮的情感”如“苗木”,那么灰色暗淡的情感就应该是“草茵”了。
●答题范式:该句运用了××(修辞)手法,“××”词这里指……(语境义) 。
●参考答案:17、①“群落”喻指人的一类情感。②“草茵”喻指灰色暗淡的情感。
例题2:(2010年乐山卷)《有家无长》
相关语段:(13)一家之中,谁最最重要?父母,岳父母?孩子,老公?妻子?应该说家庭成员中的每个人都重要。实际上,有人把父母看得最重,因为“我”是父母生的,老人的日子较短。有人把孩子视为家庭核心,因为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是爱情的结晶。这些都有道理。然而,往往如此就引发家庭大战。
(14)谁来平衡家庭矛盾?维系家庭的核心力量到底是血脉还是爱?契约?这实在是天下第一难的问题。
17. 说出第13段中加点词语“家庭大战”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答题指津
方法:结合语境,寻找本体
先找到13段中加点词语所在的语句,再通过阅读上下文,很明显地看出“家庭大战”一词具有比喻义。紧承接这一句的是14段的“谁来平衡家庭矛盾”一句,从这句可看出作者是用“家庭矛盾”或“家庭冲突”来比喻“家庭大战”,再从第13段找出关键语句,结合语境分析,这大战就是在确定“一家之中,谁最最重要?”“有人把孩子视为家庭核心”引起的。由此,答案自然得出。
●答题范式:该句运用了××(修辞)手法,“××”词这里指……(语境义)
●参考答案:17.(4分)答:确定某个家庭成员为最重要和核心之后而引发的激烈的矛盾冲突。(答出“最重要和核心”2分,答出“矛盾冲突”2分)
例题3:《好望角》
相关语段:“我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这个地名。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好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个啥样子!可我连小学都没读完,日本鬼子就扛着枪进村了。人们四处逃难,我和爹娘跑散了。后来,我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有一页折起一角,翻到那页,好望角的浪潮就从灰黄粗糙的纸页上拍打了出来,我似乎闻到了咸腥的海浪气息。
14.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2)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
●答题指津
●方法:结合上下文和修辞手法分析。
结合本段中“老人”的经历,特别是“后来,我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一句可看出这本小册子在老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面黄肌瘦”本是形容人的词语,这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老人对这本小册子的爱之深。
●答题范式:该句运用了××(修辞)手法,“××”词这里指……(语境义) 。
●参考答案:
(2)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这本小册子是老人的至爱,在长久的岁月历程中,小册子被老人翻得“满目沧桑”。
五、课堂练习
练习1:《思念是人生的彩虹》全文略
相关语段:②随着高科扭亏为盈的发展和电子时代的到来,人类逐渐无所不能,天与地的距离浓缩到方寸之间,固然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意外的惊喜,但是将其放在感情的天平上去衡量,却也发现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对人类精神上的思念形成了一种撕裂。
⑤古人说的“大爱无形”与“挚爱无声”,不是空对倾家荡产地坐而论道,而是实对实的感情果定。记得1998年中国作家出访宝岛台湾,王安忆在回答读者提问如何面对纷繁的时尚表演时,她的回答是“我向往古典”。此话一出口,立刻获得满堂喝彩声。之所以如 此,全在于时尚中人太少了曲径通幽之美,什么都像阿拉伯数字中的“1”那么快捷,但却没有了九曲通幽之享受。人类感情世界的精神数码有含金量,是难以跟随手指在电脑键盘上的动作而翩翩起舞的,凡是把感情变为时尚的脂粉和唇膏者, 多为轻浮浪子感情的装点或死了灵魂的泼皮游戏。如果将此延伸至文化领域,快捷的“读图时代”和“娱乐致死”之风,都意味着将中华含蓄而深邃的文化,引向“肥皂剧”般的精神墓场。
19、.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1)却也会发现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对人类精神上的思念形成了一种撕裂。
(2)王安忆在回答读者提问如何面对纷繁的时尚表演时,她的回答是“我向往古典”。
●参考答案: (1)“撕裂”在文中有“终止”“割断”之意,形象地写出现代科技给人类精神上的思念带来的冲击和破坏,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2)“古典”与“时尚”相对应,表明王安忆欣赏传统美,表现了一种曲径通幽(含蓄而深邃)之美,表达了对含蓄深邃之美的赞美之情。
练习2:《高贵的生命不卑微》
相关语段:⑤两个月后,机会终于来了。当红电影《霹雳娇娃》的女主演拉佛西来到了纽约宣传。记者招待会结束后,他猛地推开身边的保安,扑到了拉佛西身边,举着旧衣服请她签个名。拉佛西先是一愣,但是马上就笑了①。没有人会拒绝一个纯真的孩子。拉佛西流畅地签完名。
⑥他笑了②,黝黑的面庞,洁白的牙齿:“拉佛西女士,我能把这件衣服卖掉吗?”“当然,这是你的衣服,怎么处理完全是你的自由!”他“哈”的一声欢呼起来:“拉佛西小姐亲笔签名的运动衫,售价两百美元!”能过现场竞价,一名石油商人以一千两百美元的高价收购了这件运动衫。
19.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有两处“笑了”,其内涵不同,请加以分析。(3分)
●参考答案:(3分)第①处“笑了”:女主演拉佛西被男孩的热情和纯真感染,感到高兴,决定满足男孩的愿望,为他签名。第②处“笑了”:男孩为实现了自己的“计谋”而感到高兴。(答出一点得2分,满分3分)
练习3:《烧炭工和绅士》
相关语段(全文)略
7.选择下列句子中的一句,结合上下文,品析加点词或短语的含义,指出其表达效果。(2分)
(1)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
(2)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
●参考答案:(1)“皱皱眉头”,说明心事大,难处理。这里,包含了多层意思:既有为自己的儿子侮辱同学感到意外、吃惊,也有为自己没能教育好儿子感到的羞愧,同时还有为妥善处理好这件事而产生的担忧。(答出两点即可)
(2)一方面,“用力”一词写出了烧炭工对这位绅士教子有方的感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绅士没有贫贱观念、平等待人的崇敬心理。(大意相符即可)
练习4:《我为什么打你》
相关语段:(7)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17 .第7 段中的“火”在文中指什么?( 4 分)
●参考答案: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
练习5:《善良的种子》
相关语段(全文)略
24.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参考答案:这是典型的细节描写,说明父亲的钱珍藏已久,因钱来之不易而格外珍视,更能衬托父亲善举的可贵。
练习6《蘑菇转了一个弯》
相关语段:①那一年,我即将大学毕业,为了找个单位,天天出去“扫街”,但仍一无所获。我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找了几家建筑设计院,人家要的不是博士就是硕士。一负责人看着我的简历说,你读书时,还获过不少奖,不错!可是,我们这里暂时不缺建筑设计方面的人才,要不你先来我们这里干个保安什么的吧!等有机会再安排你。
21、第①段“扫街”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参考答案:满大街地去找工作。
六、课堂总结
针对不同的考查题型,采取不同的方法:
1.理解词语临时义的题型。方法:看语境。每个词语都有一个本义,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时词语又具有临时的含义。这个临时的含义,因不是词语的本义或常用义,所以在字典里往往是查找不到的。它不同于它的本义,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这个词语的临时义也就消失了。我们在理解时不能按照惯性思维理解,要从整体阅读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句子或上下文中去分析,结合词语所在语境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的关系来理解词语。这样就可以轻松找出词语的临时含义。
2.推断词语指代义题型。方法:看位置。词语指代有两种形式——指示代词的指代和非指示代词的指代。指示代词有近指和远指之分,表示近指的词语有“这”“这个”“这些”等,表示远指的词语有“那”“那个”“那些”等。指示代词指代内容,多数情况代词指代的内容在词语的前面,极少情况是在代词的后面,因此,可先从这个代词的前面语句中寻找代词指代的内容,如果没有再在该词语的后面语句找。词语的指代内容有时是一个词,有时也可能是一句话或者是一段文字,为检验是否判断对,可运用“代入法”,将找找到的指代内容代入代词所在的位置,看是否符合句意、段意和文意,以确定答案的正确性。非指示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应从理解词义入手,来把握指代的内容。
3. 看效果。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可用此法。中考对文中词语的理解除了对意义的理解外,有时也要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着手,从生动性、准确性、结构性等角度分析。比如,有的词语在叙事、描写中起着具体、生动、形象的作用,有的词语表达一种思想倾向或感彩,有的词语起到照应、过渡、点题、升华的作用。
4. 对词语的比喻含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对使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词语和含蓄、抽象的词语的理解,需要弄清手法的特点和借助前后文,以界定该词语的含义。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要做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揭示其内涵。对此,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在词语出现的前后找答案即可。
5.对词语的引申义、隐含义、概括义的理解,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的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6. 对词语的理解还需要了解一些语法知识,如构词法、词语或短语的结构特点等。
通过该考点的系统复习,使考生熟悉了该考点的常见题型,悟出了解答该题型的答题规律和方法,提高了解题能力,像这样通过少量题的复习,使学生找到了解题的门径,学得轻松,并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课后作业
作业1《蔷薇几度花》(全文略)
相关语段:⑤可不是么! 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 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⑥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 女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13.第⑥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2分)
记忆: 稀奇:
●参考答案:记忆:贫穷年代的甜(或: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 稀奇: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 (每点1分,意对即可)
作业2《但丁的目光》
相关语段:全文略
15、文章的标题为“但丁的目光”,请说说“目光”的特征和具体含义。
●参考答案:含义:忧郁,但丁对世界人民没有摆脱悲惨的遭遇,心含愁苦;(答“指但丁流亡、客居他乡,内心愁苦”亦可)(1分) 深邃,但丁因思考生命的意义、国家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而流露出的精神、气质等。(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