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二
第六讲
2.3城镇化及其影响
知识梳理:课标要求和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课标解读:
人地协调观:分析人类活动对城镇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城镇发展观,促进城镇健康发展。
综合思维:综合分析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从多角度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特点。
区域认知:对比不同区域的城镇化特征,突出地域差异。
地理实践力:收集相关资料,调查某一城镇发展过程,理解城镇化的概念和表现。
新课导入:
苏奥米国家极地轨道伙伴卫星(Suomi NPP)是美国最新一代气象卫星。其搭载的可见光 / 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传感器,能够过滤掉极光、森林火光等非城市灯光,捕获到城镇中居民点、车流、路灯等发出的低强度灯光。图 2-32 是科研人员通过收集该卫星 2016 年多个月份的数据,合成得到的卫星影像。
1. 对照世界地图,看一看世界城市分布与夜间灯光分布是否一致。
提示:基本上一致。
新课导入:
苏奥米国家极地轨道伙伴卫星(Suomi NPP)是美国最新一代气象卫星。其搭载的可见光 / 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传感器,能够过滤掉极光、森林火光等非城市灯光,捕获到城镇中居民点、车流、路灯等发出的低强度灯光。图 2-32 是科研人员通过收集该卫星 2016 年多个月份的数据,合成得到的卫星影像。
2. 世界上有的区域夜间灯光闪耀,有的区域夜间则一片漆黑。夜间灯光分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提示:这是因为世界城市和人口分布不均匀,一般而言,城市的夜间灯光明亮,农村的夜间灯光暗淡或者无灯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灯光明亮,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地区灯光暗淡或者无灯光。
知识梳理:城镇化
1.含义: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知识梳理:城镇化
2.标志:
(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4)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知识梳理:城镇化
3.动力
(1)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进城务工人员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成为城镇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城镇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在大多数城镇,工业是城镇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3)城镇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经济繁荣的城镇,服务业相对发达。
问题探究:
1. 在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驱动力有所不同。在城镇化刚起步阶段,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查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相关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
提示:不同点:珠江三角洲,侨乡投资带动经济发展,毗邻港澳,与港澳经济互动,承接港澳的产业转移;长江三角洲,城市间的协调合作,承接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相同点:都受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知识梳理: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1.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1)时间差异:从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进程来看,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
知识梳理: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1.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2)空间差异:
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差异: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差异明显。如下图所示:
知识梳理: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②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城镇化差异
知识梳理: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拓展延伸]城镇化、郊区化、逆城市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
知识梳理: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3.我国的城镇化
(1)当代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2)推进新型城镇化,需注意问题:
①以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②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
③借助城镇化推动乡村振兴。
④优化城镇布局,统筹城乡发展。
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和破坏。
⑥重视历史文化传承。
知识梳理: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我国六次人口普查城镇化水平
从图中可以看出:总人口不断增加,但增速变缓;城镇人口不增增加,且增速较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且增速加快。
知识梳理: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4、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围绕人多做文章、做大文章和做好文章。“十三五”期间,我国要实现 1 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 1 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 1 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到 2020 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 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 45%。
推进我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需要注重以下方面:一是以人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二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三是借助城镇化推动乡村振兴;四是优化城镇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五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和破坏;六是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城镇有记忆、有特色、有美丽的风光,让居民“望山见水”,记得住乡愁。与传统城镇化不同的是,新型城镇化注重智慧城市的建设,运用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城镇智慧式的管理和运行。
优化提升东部地区的城市群,培育壮大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抓紧建设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哈长、北部湾等重点城市群,完善城市群的协调程度,提高城市群的荷载功能,增强城市群的带动能力,扩大城市群的国际影响力。
问题探究:
1. 讨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异同;想一想,产生这些异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
问题探究:
2. 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提示:原因: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问题探究:
3.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完成表格内容。
知识梳理: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知识梳理: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
知识梳理: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知识总结:城镇化
1、内涵
2、标志
知识总结:城镇化
3、动力机制
知识梳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差异
知识总结:“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思维导图:城镇化
思维导图:城镇化进程
思维导图:城镇化带来的影响
典例探究:
天津桥园公园通过改造地形,利用深浅不一的坑塘洼地对雨水进行收集过滤,形成一套人工湿地系统;并根据当地盐碱土壤的特性,配置适应性的乡土植物,最终将一块废弃的打靶场变为一座低人工养护且植物群落丰富的城市公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从水循环角度看,天津桥园公园通过湖泊湿地可( )
A.增加地表径流 B.减少植物蒸腾
C.减少地下径流 D.增加下渗
解析:1.通过建设湖泊湿地,能够有效滞蓄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减小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D正确,AC错;建设湖泊湿地后,植被覆盖率提高,植物蒸腾加大,B错。故选D
答案:1、D
典例探究:
天津桥园公园通过改造地形,利用深浅不一的坑塘洼地对雨水进行收集过滤,形成一套人工湿地系统;并根据当地盐碱土壤的特性,配置适应性的乡土植物,最终将一块废弃的打靶场变为一座低人工养护且植物群落丰富的城市公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天津桥园公园的环境效益表现为( )
①显著增加城市供水②利于区域蓄洪防旱
③改变当地气候类型④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2.注意关键词“环境效益”,该地属温带季风气候,旱涝灾害多发,城市湿地公园能够有效调蓄径流,有利于区域蓄洪防旱。同时,湿地公园可调节区域小气候,减轻城市热岛效应,但无法改变当地气候类型,②④正确,③错;该湿地公园并不是为了给城市提供水源,且为城市供水也不属于环境效益(属于经济效益),①错。故选C。
答案:2、C
典例探究:
天津桥园公园通过改造地形,利用深浅不一的坑塘洼地对雨水进行收集过滤,形成一套人工湿地系统;并根据当地盐碱土壤的特性,配置适应性的乡土植物,最终将一块废弃的打靶场变为一座低人工养护且植物群落丰富的城市公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天津桥园公园在植物配置上选择了多种水生、耐碱的乡土植物,而没有选择国内外名贵的观赏植物,主要目的是( )
A.降低成本,缓解资金紧张
B.减少生物多样性,利于统一管理
C.美化园林,增加旅游收入
D.因地制宜,利于改良土壤和水质
解析:3.该地多坑塘洼地,易积水,且地处华北地区,土地盐碱化较严重,所以因地制宜的在植物配置上选择多种水生、耐碱植物,既有利于植被成活,也有利于改良土壤和水质,D正确;天津经济发达,资金紧张问题应不严重,且A选项也不是主要目的,A错;选择多种水生、耐碱植物,增加了生物多样性,B错;该地改造成为城市公园,主要为市民提供休憩空间,并不是为了发展旅游业,同时,如果考虑美化园林,采用国外名贵的观赏植物可能更好,C错。故选D。
答案:3、D
典例探究:
成渝城市群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地带,城镇化率达53.8%。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9%;2019年经济总量占全国的6.4%,常住人口占全国的7.2%,上市公司市值占全国的2.2%。从产业来看,重庆和成都均将汽车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互联网+”等产业也均是两城积极发展的产业。但受经济“虹吸”效应影响,使得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发展动力不足,出现经济“塌陷”,导致中等规模城市的缺乏。近年来,成渝城市群在数字化发展态势方面成效显著,就得益于城市群的先进示范和辐射作用,绵阳、南充、宜宾等城市数字化进程也按下了“快进键”。如图示意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4.据材料“其他城市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塌陷,中等规模城市缺乏”可知,成渝城市群处于“两城独大”的快速发展阶段,不具备趋于成熟期和成熟期的城市层级发展体系。故选B。
答案:4、B
4.据材料推断,成渝城市群的发展阶段最可能是( )A.雏形发育期
B.快速发育期C.趋于成熟期
D.成熟发展期
典例探究:
成渝城市群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地带,城镇化率达53.8%。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9%;2019年经济总量占全国的6.4%,常住人口占全国的7.2%,上市公司市值占全国的2.2%。从产业来看,重庆和成都均将汽车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互联网+”等产业也均是两城积极发展的产业。但受经济“虹吸”效应影响,使得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发展动力不足,出现经济“塌陷”,导致中等规模城市的缺乏。近年来,成渝城市群在数字化发展态势方面成效显著,就得益于城市群的先进示范和辐射作用,绵阳、南充、宜宾等城市数字化进程也按下了“快进键”。如图示意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5.据材料可知,常住人口占全国的7.2%是各项指标最高,因此成渝城市群突出优势在人口,优势产业正在积极发展中,尚未形成强大的产业优势。故选D。
答案:5、D
5.从环境承载力的角度分析,成渝城市群进一步发展的突出优势是( )
A.土地资源 B.交通条件
C.产业优势 D.人口资源
典例探究:
成渝城市群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地带,城镇化率达53.8%。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9%;2019年经济总量占全国的6.4%,常住人口占全国的7.2%,上市公司市值占全国的2.2%。从产业来看,重庆和成都均将汽车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互联网+”等产业也均是两城积极发展的产业。但受经济“虹吸”效应影响,使得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发展动力不足,出现经济“塌陷”,导致中等规模城市的缺乏。近年来,成渝城市群在数字化发展态势方面成效显著,就得益于城市群的先进示范和辐射作用,绵阳、南充、宜宾等城市数字化进程也按下了“快进键”。如图示意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6.加强核心城市的高密度发展,会加强虹吸效应,而非缓解,A错误;缓解虹吸效应需加强不同层级的分工与合作,因此各城市完善独立的公共服务不利于缓解虹吸效应,B错误;成渝两城优势明显,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力大,会加强虹吸效应,D错误;产业分工的垂直化发展是指不同层级间的城市因经济和技术实力差异而引起的产业分工,有利于不同层级的城市利用自身优势都获得相应发展,进而缓解虹吸效应。故选C。
答案:6、C
6.下列措施中,能有效缓解成渝城市群经济“虹吸”效应的是( )
A.加强核心城市的高密度发展
B.各城市完善独立的公共服务
C.推动产业分工的垂直化发展D.加大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力度
典例探究:
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透水性人行道”,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城市建设采用“透水性人行道”后( )
A.水汽蒸发减少 B.地表水下渗增加
C.大气降水减少 D.地表径流增加
解析:7.城市建设采用“透水性人行道”,比不透水人行道,增加了地表水的下渗,土壤中的水分增加,水汽蒸发量增加,A错误、B正确;由于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可能增加,C错误;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D错误。故选B。
答案:7、B
典例探究:
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透水性人行道”,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城市“透水性人行道”的建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
A.减轻城市大气污染 B.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C.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D.根治城市地下水污染
解析:8.“透水性人行道”的建设,增加了地表水的下渗,使地表径流减少,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C正确;对减轻城市大气污染没有影响,A错误;地表水下渗增多,城市吸收热量后增温减慢,有助于缓解热岛效应,B错误;不可能根治城市地下水污染,D错误。故选C。
答案:8、C
问题探究: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北京作为我国首都和国际大都市,热岛效应已经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图示为北京热岛强度四季平均日变化示意图。(注:热岛强度即某时刻中心城区气温与郊区气温差。)
(1)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大气中的烟尘越来越多,这种由颗粒物引起的地面冷却作用因为类似于遮阳伞,故称为"阳伞效应"。请运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分析这种冷却作用。
提示:烟尘多,烟尘中的颗粒物将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另外,颗粒物作为凝结核,促使周围水汽在它上面凝结,导致云、雾的增多,使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加,同样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使地面的温度降低。起到“阳伞作用”
答案:颗粒物将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颗粒物作为凝结核,促使周围水汽在它上面凝结,导致云、雾的增多,使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加,同样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使地面的温度降低。
问题探究: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北京作为我国首都和国际大都市,热岛效应已经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图示为北京热岛强度四季平均日变化示意图。(注:热岛强度即某时刻中心城区气温与郊区气温差。)
(2)说明北京市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并分析其成因。
提示: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气候寒冷,需要供暖,市区人口稠密,火电厂燃煤量大,供暖释放的热量多,导致北京城郊间的温差达到一年中的最大,所以冬季热岛效应最强。
答案:冬季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冬季市区供暖释放的热量多,导致城郊间的温差最大,热岛效应最强。
问题探究: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北京作为我国首都和国际大都市,热岛效应已经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图示为北京热岛强度四季平均日变化示意图。(注:热岛强度即某时刻中心城区气温与郊区气温差。)
(3)部分城市在郊区建设人工生态林,试分析此举的意义。
提示:建设城市生态林,不单可以发挥生态林的生态效应,减少风沙对城市的侵袭、调节气候、绿化和美化环境等,还可以阻挡热岛效应时,由于郊区气温低气压高,从郊区流回城市带来的污染物,降低对城市的污染。
答案:城郊生态林可以减少风沙对城市的侵袭;避免郊区工厂的污染物带入城市。
欢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