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环境变化以后》课件(35张PPT)教案+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5.17《环境变化以后》课件(35张PPT)教案+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5-19 14:45:4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17《环境变化以后》练习
一、填空题
1.
除了自然原因以外,________也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2.
有些鱼类需要在不同的水域进行周期性迁徙,以保证正常繁殖或越冬,这种行为被称为_______。
3.
______是供鱼类洄游通过水闸或大坝的人工水槽。
4.
科学家普遍认为,恐龙、猛犸象的灭绝是_______的突然变化造成的。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大约
6500万年前,以恐龙为首的许多生物灭绝。(

2.海啸、火山喷发、陨石撞击等灾害性事件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3.拦河筑坝修建的水电站往往会阻断、破坏鱼类自由迁徙的洄游通道。(

4.动物刨开雪层找食物时容易受伤或找不到食物而饿死。(

5.杨树、柳树靠落叶过冬,青蛙、蛇靠冬眠过冬。(

6.雷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变换羽毛颜色。(

三、选择题,将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
动物以卵或幼虫过冬的有(

A.蚊子
B.麻雀
C.蛇
2.
通过改变体色、增加毛量、增厚脂肪来适应季节更替的动物是(

A.北极熊
B.老鼠
C.角马
3.
能产生的酸雨造成环境危害导致生物死亡甚至灭绝的自然灾害是(

A.旱灾
B.森林火灾
C.火山喷发
4.
造成土壤盐碱化、土地荒芜、植物无法生长的自然灾害是(

A.土壤沙化
B.海水倒灌
C.雪灾
5.猛犸象灭绝的原因,普遍认为是(
)造成的。
A.陨石撞击
B.气候变暖
C.海啸地震
6.排放废气对环境生物的影响是(

A.土壤结构被破坏,生物的栖息地缩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B.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物的栖息地
C.大气受到污染,产生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被破坏,威胁动植物生存,损害人体健康
四、连线题:把下面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进行连线
猎豹
冬眠
变色龙
拟态
丹顶鹤
保护色
青蛙
迁徒
枯叶蝶
夏眠
非洲肺鱼
五、综合题
1.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如图所示的两只狐(A、B),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另一只是生在非洲的沙漠中的沙漠狐。
资料二:科学工作者在南极研究中发现,在南极,由于冰雪融化,长期被冰冻的种子解冻萌发,在这里出现了新的物种;从南极冰盖钻取样芯分析表明:半个世纪以来,地球一直在变暖。25年以来,南极气温上升了1℃。这些产明一个现象:地球在变暖。
(1)请选择,图中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是________。
(2)B狐耳朵较大,由此可推测,它生活在________的环境里
(3)生物学家对不同地方的生物个体进行比较时,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同一种生物,愈冷的地方,个体就愈________,身体就愈接近________形,并且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________。
(4)你认为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极地狐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并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发现生物的结构总是与功能和环境相适应的,请同学们将下列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正确连线。
???
苍耳果实钩毛???
有助于警告天敌保护自己
?
??毒蛾鲜艳的色彩???
可钩住动物的皮毛而散播各处
???
莲的莲蓬???
适合于在水中游泳
???
鸭子的蹼脚???
有载运果实漂浮在水中而传播的作用
2.如图所示,分别为青蛙、蟾蜍(俗名癞蛤蟆)和一种雨林蛙。
(1)根据体色,推测“绿色的青蛙”和“褐色的蟾蜍”的生活环境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青蛙和蟾蜍的体色对它们自身都有________的作用。
(3)这种雨林蛙“黑黄相间,体色鲜艳,非常醒目”。猜测这种蛙可能具有的一个特点是________,这种身体颜色的作用可能是________。
(4)以上三种蛙类有着共同的祖先,但最终进化成了不同的物种,这是由________选择的结果。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人类活动
2、洄游
3、鱼道
4、环境
二、判断题
1、√
2、?
3、√
4、√
5、√
三、选择题
1、A
2、A
3、C
4、B
5、B
6、C
四、连线题
猎豹
冬眠
变色龙
拟态
丹顶鹤
保护色
青蛙
迁徒
枯叶蝶
夏眠
非洲肺鱼
五、综合题
1.(1)A
(2)炎热
(3)大;圆;小
(4)数量逐渐减少,甚至灭绝。不适应变暖的环境
(5)
2.
(1)田野;沙漠
(2)保护
(3)有毒;警示作用
(4)自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教版科学四年下5.17《环境变化以后》教学设计
课题
环境变化以后
单元
5
学科
科学
年级
4
学习目标
1.
能举例说出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对比发现生活在不同环境的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2.能举例说出急速的天气变化和灾害性事件对生物生存造成的威胁。
3.能举例说出人类的生产、建造等活动引起环境变化,对生物的生存造成破坏性影响。
4.能以鱼道的设计为例,依据洄游鱼类的生活习性评估其合理性。
5.能意识到工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特别是由此引起的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重点
说出生物适应季节更替的方式并说明原因。
难点
通过观察和分析,评估不同鱼道的工程设计是否合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随着天气的变化,我们会穿怎样的衣服?明确:气温高,穿着单薄的衣服;气温低,穿着厚实的衣服。人类通过增减衣物的方式去适应气温的变化。2.其他生物是怎样适应气温变化的呢?明确:比如冬眠,迁徙。蝙蝠的冬眠。蝙蝠一到冬天,就躲到山洞或树洞里去了,用爪子钩住物体,飞膜裹住身体,头向下倒挂着,一动也不动。这时心脏跳动从每分钟400多次减少到只有5-6次,体温下降到比周围温度略高几度。有趣的是,这时如果把它浸到冷水里几天,它也没有丝毫感觉,仿佛死去了一样,完全沉睡在冬眼之中。蛇的冬眠。当寒冷的冬天到来之前,蛇便潜入地下。由于温度的降低,新陈代谢极为缓慢,致使无法维持正常活动,不得不处于冬眠状态。大雁迁徙。大雁在迁徙时形成壮观的“雁阵”。它们春天北去,秋天南往,从不失信。不管在何处繁殖,何处过冬,总是非常准时地南来北往。
回答交流
从生活常识交流入手,聚焦问题,创设情境。
讲授新课
一、季节更替和自然灾害对生物影响大自然中的非生物因素(如温度、降水量等)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生物有自己适应环境变化的方式。1.当季节更替时,生物会用哪些方式来适应?雷鸟羽色因季节而异,而与环境一致︰冬季羽毛白色,与雪地相一致;春夏则为有横斑的灰或褐色,以配合冻原地区的植被颜色。麻雀在冬天为了御寒,体内脂肪增加。同时也会换厚密的冬季羽毛,所以在冬天的时候看上去最胖。北极狐,冬季全身体毛为白色,仅鼻尖为黑色;夏季体毛为灰黑色,腹面颜色较浅。具有很密的绒毛和较少的针毛,可在零下50℃的冰原上生活。在雨季时,猴面包树利用自己粗大的身躯和松软的木质大量吸收并贮存水分。它的木质部像多孔的海绵,里面含有大量的水分。待到干旱季节慢慢享用。当它吸饱水分,便会长叶开花。据说,它能贮几千公斤甚至更多的水,简直可以称为荒原的贮水塔了。树木为了自我保护需要休眠,而越冬休眠树木本身也需要养分,为了调节自己的体内平衡,很多树都需要落叶,减少水分,养分的损耗,储蓄能量等到条件适宜再从新萌发。2.通过这些图片资料的观察比较,你有什发现?
生物的形态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生活在不同环境的同类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二、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变化对生物影响1.环境的变化除了有规律的季节变化以外,还有一些无法预估的灾害性变化。当出现下面这些情况时,生物还能适应吗?它们会面临哪些挑战?自然灾害对生物的影响2.自然环境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有缓慢而具规律的气候变化,也有急速的天气变化,还有海啸、火山喷发、陨石撞击等灾害性事件。当生物无法适应变化时,就会死亡甚至灭绝。你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推测恐龙是怎么灭绝的吗?播放视频:恐龙灭绝的之谜猛犸象,是一种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之一,其中草原猛犸体重可达12吨。最后一批猛犸象大约于公元前2000年灭绝。猛犸象的灭绝与环境变化有什么关系?播放视频:猛犸象灭绝的之谜3.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人类活动也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人类的这些行为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哪些改变?对生物的生存产生了什么影响?(展示图片)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三、评估鱼道设计有些鱼类需要在不同的水域进行周期性迁徙,以保证正常繁殖或越冬,这种行为被称为洄游。随着人们对河流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的隔流建筑被修建在自然河流中,如拦河筑坝修建的水电站。这往往会阻断、破坏鱼类自由迁徙的洄游通道,大大影响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导致鱼类减少甚至灭绝。目前,人们多采用建设鱼道的方法来缓解这种状况。鱼道是供鱼类洄游通过水闸或大坝的人工水槽。视频:人工修建的“鱼梯”根据示意图,说说两种人工鱼道鱼洄游过程。横隔板竖缝式鱼道示意图
原生态式鱼道示意图你认为哪种人工鱼道鱼设计更合理?温馨提示:可以从过鱼种类、过鱼季节、鱼的生活习性、地形地貌、河流特点、水流速度、造价等方面去综合评估。明确:横隔板竖缝式鱼道,能以调整过鱼孔的形式、位置、尺寸来适应不同习性鱼类的需要。其结构简单,维修方便,近代鱼道大都采用这种形式。原生态式鱼道将鱼类通行的自然鱼道与人工鱼道相结合,更符合鱼类习性,能提高过鱼效率。例如鱼道全长10

米,其中自然鱼道6千米,人工鱼道4千米,两类鱼道有效结合给鱼类提供了更适宜的水流条件,更接近自然条件,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四、课堂练习1.雷鸟夏季和冬季羽毛的颜色与周围的环境一样,这现象说明(
)
A.动物都能随心所欲变换自己的体色
B.动物会用各种方式来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
C.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都是有限的2.有些鱼类需要在不同的水域进行周期性迁徙,以保证正常繁殖或越冬,这种行为被称为(
)A.洄游
B.冬眠
C.伪装3.伯劳和家燕常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

A.冬眠
B.迁徙
C.洄游4.下列对于动物适应季节变化方式描述描误的是(
)
A.熊冬眠是因为冬天食物匮乏
B.燕子冬季会飞往食物丰盛的南方
C.非洲的角马旱季会迁徙到热带雨林边缘水草肥美的地方,雨季时再迁徙回来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五、拓展提高找出图片中的动物,它们与环境有什么特点。特点:动物的体色与所处的环境相适应。六、作业布置假如要在藏羚羊迁徙必经之地规划修建一条铁路,你将从哪些方面评估铁路的修建方案?明确:①
尽可能绕避
;②
根据藏羚羊的迁徙规律等,在相应的地段设置通道,以保障藏羚羊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


通道形式有桥梁下方、隧道上方等;④
听取野生动物专家、环保部门、当地牧民的建议。
观察图片交流比较发现讨论交流观看视频观看视频观看图片交流观看视频看图说话交流独立完成寻找交流
认识缓慢而有规律的气候变化
使生物演化出适应季节变化的行为和身体变化,认识急速的天气变化和灾害
性事件对生物生存造成的威胁。认识人为原因造成的非正常的自然灾害对生物造成的严重危害。随着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入,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人类在开发和建造的同时,依据生物的生活习性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其生存环境,借由鱼道的设计让学生思考如何评
估工程设计的合理性。这是生命科学和技术与工程的结合。完成达标测评拓宽知识面拓展活动,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针对在藏羚羊迁徙必经之地如何修建铁路,提出自己的评估方案。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缓慢而有规律的气候变化使生物演化出适应季节变化的行为和身体变化;认识到急速的天气变化和灾害性事件对生物生存造成的威胁;认识人为原因造成的非正常的自然灾害对生物造成的严重危害。随着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入,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人类在开发和建造的同时,依据生物的生活习性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其生存环境。
总结课堂
板书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5张PPT)
环境变化以后
科学苏教版
四年级下
新知导入
随着天气的变化,我们会穿怎样的衣服?
气温高,穿着单薄的衣服;气温低,穿着厚实的衣服。人类通过增减衣物的方式去适应气温的变化。
新知导入
其他生物是怎样适应气温变化的呢?
冬眠
迁徙
新知导入
蝙蝠一到冬天,就躲到山洞或树洞里去了,用爪子钩住物体,飞膜裹住身体,头向下倒挂着,一动也不动。这时心脏跳动从每分钟400多次减少到只有5-6次,体温下降到比周围温度略高几度。有趣的是,这时如果把它浸到冷水里几天,它也没有丝毫感觉,仿佛死去了一样,完全沉睡在冬眼之中。
蝙蝠的冬眠
新知导入
当寒冷的冬天到来之前,蛇便潜入地下。由于温度的降低,新陈代谢极为缓慢,致使无法维持正常活动,不得不处于冬眠状态。
蛇的冬眠
新知导入
大雁在迁徙时形成壮观的“雁阵”。它们春天北去,秋天南往,从不失信。不管在何处繁殖,何处过冬,总是非常准时地南来北往。
大雁迁徙
新知讲解
大自然中的非生物因素(如温度、降水量等)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生物有自己适应环境变化的方式。
一、季节更替和自然灾害对生物影响
新知讲解
当季节更替时,生物会用哪些方式来适应?
雷鸟羽色因季节而异,而与环境一致︰冬季羽毛白色,与雪地相一致;春夏则为有横斑的灰或褐色,以配合冻原地区的植被颜色
新知讲解
麻雀在冬天为了御寒,体内脂肪增加。同时也会换厚密的冬季羽毛,所以在冬天的时候看上去最胖。
新知讲解
北极狐,冬季全身体毛为白色,仅鼻尖为黑色;夏季体毛为灰黑色,腹面颜色较浅。具有很密的绒毛和较少的针毛,可在零下50℃的冰原上生活。
新知讲解
待到干旱季节慢慢享用。当它吸饱水分,便会长叶开花。据说,它能贮几千公斤甚至更多的水,简直可以称为荒原的贮水塔了。
在雨季时,猴面包树利用自己粗大的身躯和松软的木质大量吸收并贮存水分。它的木质部像多孔的海绵,里面含有大量的水分。
新知讲解
树木为了自我保护需要休眠,而越冬休眠树木本身也需要养分,为了调节自己的体内平衡,很多树都需要落叶,减少水分,养分的损耗,储蓄能量等到条件适宜再从新萌发。
新知讲解
生物的形态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生活在不同环境的同类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通过这些图片资料的观察比较,你有什发现?
新知讲解
环境的变化除了有规律的季节变化以外,还有一些无法预估的灾害性变化。当出现下面这些情况时,生物还能适应吗?它们会面临哪些挑战?
二、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变化对生物影响
新知讲解
旱灾
雪灾
土壤沙化
森林火灾
海水倒灌
火山喷发
生物缺水、脱水、生病甚至死亡
气温极低,冻伤或冻死动植物;或者被饿死
土壤水分、养分流失,植物的种子被风吹走、幼苗连根拔起、禾苗被吹干,草场退化,动物缺少水分和食物被迫迁徙甚至死亡。
造成土壤盐碱化,土地荒芜,植物无法生长,还会加剧水污染,影响人类生活。
气温下降,火山灰影响生物呼吸,产生的酸雨造成危害,导致生物死亡甚至灭绝。
烧毁林木,益兽益鸟减少,甚至造成人畜伤亡,还会破坏土壤,更加不利于生物生活。
自然灾害对生物的影响
新知讲解
自然环境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有缓慢而具规律的气候变化,也有急速的天气变化,还有海啸、火山喷发、陨石撞击等灾害性事件。当生物无法适应变化时,就会死亡甚至灭绝。
你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推测恐龙是怎么灭绝的吗?
新知讲解
视频:恐龙灭绝的之谜
新知讲解
猛犸象,是一种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之一,其中草原猛犸体重可达12吨。最后一批猛犸象大约于公元前2000年灭绝。
猛犸象的灭绝与环境变化有什么关系?
新知讲解
视频:猛犸象灭绝的之谜
新知讲解
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人类活动也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人类的这些行为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哪些改变?对生物的生存产生了什么影响?
新知讲解
人类行为
对环境、生物影响
砍伐森林
城市扩张
排放废气
石油泄漏
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物的栖息地
土地资源短缺,土壤结构被破坏,生物的栖息地缩小,致使城镇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大气受到污染,产生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被破坏,威胁动植物生存,损害人体健康
造成海洋污染,导致鱼群死亡、一些珍贵的海生资源丧失.海洋生物死亡后产生的毒素通过食物链毒害人体.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新知讲解
有些鱼类需要在不同的水域进行周期性迁徙,以保证正常繁殖或越冬,这种行为被称为洄游。随着人们对河流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的隔流建筑被修建在自然河流中,如拦河筑坝修建的水电站。这往往会阻断、破坏鱼类自由迁徙的洄游通道,大大影响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导致鱼类减少甚至灭绝。目前,人们多采用建设鱼道的方法来缓解这种状况。鱼道是供鱼类洄游通过水闸或大坝的人工水槽。
三、评估鱼道设计
新知讲解
视频:人工修建的“鱼梯”
新知讲解
横隔板竖缝式鱼道示意图
原生态式鱼道示意图
根据示意图,说说两种人工鱼道鱼洄游过程。
新知讲解
你认为哪种人工鱼道鱼设计更合理?
可以从过鱼种类、过鱼季节、鱼的生活习性、地形地貌、河流特点、水流速度、造价等方面去综合评估
温馨提示
新知讲解
横隔板竖缝式鱼道,能以调整过鱼孔的形式、位置、尺寸来适应不同习性鱼类的需要。其结构简单,维修方便,近代鱼道大都采用这种形式。
新知讲解
原生态式鱼道将鱼类通行的自然鱼道与人工鱼道相结合,更符合鱼类习性,能提高过鱼效率。例如鱼道全长10

米,其中自然鱼道6千米,人工鱼道4千米,两类鱼道有效结合给鱼类提供了更适宜的水流条件,更接近自然条件,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课堂练习
1.雷鸟夏季和冬季羽毛的颜色与周围的环境一样,这现象说明(
)
A.动物都能随心所欲变换自己的体色
B.动物会用各种方式来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
C.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都是有限的
2.有些鱼类需要在不同的水域进行周期性迁徙,以保证正常繁殖或越冬,这种行为被称为(

A.洄游
B.冬眠
C.伪装
B
A
课堂练习
3.伯劳和家燕常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

A.冬眠
B.迁徙
C.洄游
4.下列对于动物适应季节变化方式描述描误的是(
)
A.熊冬眠是因为冬天食物匮乏
B.燕子冬季会飞往食物丰盛的南方
C.非洲的角马旱季会迁徙到热带雨林边缘水草肥美的地方,雨季时再迁徙回来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A
D
拓展提高
找出图片中的动物,它们与环境有什么特点。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缓慢而有规律的气候变化使生物演化出适应季节变化的行为和身体变化;认识到急速的天气变化和灾害性事件对生物生存造成的威胁;认识人为原因造成的非正常的自然灾害对生物造成的严重危害。随着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入,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人类在开发和建造的同时,依据生物的生活习性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其生存环境。
板书设计
环境变化以后
季节更替和自然灾害
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变化
评估鱼道设计
作业布置
假如要在藏羚羊迁徙必经之地规划修建一条铁路,你将从哪些方面评估铁路的修建方案?

尽可能绕避
;②
根据藏羚羊的迁徙规律等,在相应的地段设置通道,以保障藏羚羊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
;③
通道形式有桥梁下方、隧道上方等;④
听取野生动物专家、环保部门、当地牧民的建议。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