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宛如乐谱,谱写出一件又一件的趣事。童年是雨后的彩虹,是一本记忆的画卷,更是那最值得回忆的美丽时光。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去感受古人的童趣吧!
1 古诗三首
供
供认
gòng
我会认
稚
幼稚
zhì
漪
涟漪
yī
昼
昼夜
zhòu
我会写
耘
耕耘
yún
桑
桑树
sāng
晓
破晓
xiǎo
多音字
横
héng
纵横
hèng
蛮横
当
dāng
当初
dàng
妥当
[供]辨读:gōng(供不应求)gòng(供职)
运用:①这本书报很受欢迎,常常供(gōng)不应求。
②
他在海关供(gòng)职多年。
近义词
反义词
词语对对碰
耘——
浸——
傍——
敲——
未解——
信口——
昼——
寒——
无——
归——
横——
锄
没
靠
打
夜
热
有
回
竖
不解
随口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谥文穆,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家”。代表作品有《四时田园杂兴》《石湖词》等。
知识链接
杂兴:
有感而发。
在田间除草。
词语解释
绩麻:
把麻搓成线。
耘田:
解:
理解,懂得。
供:
从事。
傍:
靠近。
阴:
树荫。
初读课文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理解诗句
诗意:白天出去除草,夜间搓细麻,农家的儿女每个人都会持家。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两句描写了农村夏日生活中什么样的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白天下田锄草,晚上搓麻线。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说明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做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理解诗句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不懂得耕田和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这两句诗写出了乡村儿童的什么特点?
农村的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却也不闲着,在桑荫底下学种瓜。这两句诗既写出了乡村儿童天真活泼的情趣,也写出了他们热爱劳动的特点。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板书设计
紧张劳作
儿童的天真烂漫
模仿大人
中心思想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一诗,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做了细腻的描写,通过儿童模仿大人劳作的场面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烂漫。
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作业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代表作品有《诚斋集》等。
知识链接
钲:
一种金属打击乐器,形状像钟,有长柄。
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词语解释
金盆脱晓冰:
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磬:
稚子:
幼小的孩子。
初读课文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理解诗句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色丝线穿起来提在手中当成钲。
动作描写
诗意: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忽然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理解诗句
“忽”字用得十分传神,仿佛让我们听到了那清脆的响声,看到了孩子那失望的眼神,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了孩子从尽情玩耍的开心快乐到玩具破碎的失落之情。
“忽”字有什么妙用?通过这个词反映出孩子有什么样的情感变化?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通过“脱”“穿”“敲”三个动词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早晨起来不顾寒冷,把冰块当成玩具的天真孩童的形象。
稚子弄冰
板书设计
取冰、制钲
敲冰、冰碎
孩子的调皮与可爱
中心思想
《稚子弄冰》这首诗通过写冬天孩子用冰嬉戏的场面,写出了孩子的调皮与可爱,表达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背默这首古诗。
作业
村晚
【宋】雷震
知识链接
雷震 南宋诗人,生平不详。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陂:
池岸。
水中的波纹。
词语解释
漪:
信口:
随口。
腔:
曲调。
初读课文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理解诗句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诗意: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红彤彤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满”字写出了绿草碧水满眼皆是,处处充满生机的景象;“衔”字形象地写出日挂山头的景象;“浸”字写山与落日倒映在水中的情境。诗人借助“草”“水”“山”“落日”等意象,创设出了水草肥美、生机勃勃的美好生活情景,为后两句牧童的出场布置了背景。
“满”“衔”“浸”三个字用得好在哪里?这两句借助哪些意象创设出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理解诗句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意: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与上两句的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非常生动活泼。小牧童骑着牛,不是规规矩矩地骑,而是横坐着;他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于是,牧童调皮天真的神态,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耳目一新。
如何理解后两句中小牧童的形象?
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倒映在池水的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他拿着短笛随意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既展现出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又展现出一幅牧童骑牛晚归图。
这首诗展现了什么样的图景?
村晚
板书设计
乡村晚景
牧童吹笛
热爱自然、向往田园
中心思想
《村晚》一诗通过对山村傍晚景色和吹笛放牧归来的牧童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这首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课后习题解答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在朗读时,我们可以适当运用朗读技巧来表达情意。切记朗读时不要拖长腔、随意断句,没有情感,或者跳着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都描写的是乡村生活,朗读时语调要舒缓,读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稚子弄冰》语言生动,朗读时语调要轻快,要读出儿童玩耍时的活泼。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2)背诵课文。
教师指导: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
(3)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教师指导:默写这首诗时,要注意汉字的书写,不要写错别字。
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教师指导:第一句写了儿童模仿大人劳作的场景,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烂漫,是一种劳作之乐。
第二句写冬天孩子用冰嬉戏的场面,写出了孩子的调皮与可爱,表现了儿童的游戏之乐。
第三句写牧童放牧归来横坐牛背吹笛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是一种乡村的闲适之乐。
选做
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村晚》改写
初夏时分,夕阳西下,清澈的湖水将太阳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微风轻轻拂过,一片叶子从树上飘落,懒懒地打着旋儿。一旁的水草见了,也慢慢地弯下了腰,点着水面。风轻轻吹着水,水随着风懒懒地爬上了岸,又滑了回去。
在湖的一旁,有两座相连的山,山上满是清脆的鸟叫声。夕阳缓缓落下,恰到好处地落在两座山之间。忽然,一阵优美的笛声传了出来,悠悠地回荡在林间,循声望去,只见在森林里,隐隐有个牧童的影子,笛声正是从牧童嘴里的笛子发出的。牧童横骑在牛背上,半闭着眼睛。他随意地吹,吹出了鸟鸣,吹出了日落,吹出了自己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