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 课件合辑(共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 课件合辑(共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7 20:14:26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蒲柳人家(节选)
1.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身上的侠义精神和传统美德。
3.了解小说的艺术手法,品味小说的语言。
用蒲草和柳树枝搭起房屋的人家,这里指代普通贫苦农家。
蒲柳人家:
刘绍棠(1936—1997)北京人,当代作家,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创立者。其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私访记》《山楂村的歌声》等,中篇小说集《鹧鸪天》《烟村四五家》等,长篇小说《春草》《地火》等。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文章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起当时文坛的广泛关注,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人物众多,但主线情节并不复杂。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
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利完婚。全篇小说共分12节,但这个主线故事只占不到2节的篇幅,其余10节随意分叉,记述了运河边十来个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由此可以看出,作品的重心在于放笔为古运河边的民俗风情和父老乡亲画像,为他们的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的美德立碑。
本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这两节浓笔重彩描写的正是书中三个主要人物:六岁男孩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作者正是通过这样一个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孩子的眼睛,串起了整个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几个世代栖息于北运河边的农民的性格和命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则是小说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作者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运用语言、动作、外号等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他们的音容笑貌、喜怒悲乐,使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ān??

lūn?

lào??
烟囱
yān
cōng??
熏陶
xūn
táo
?隐匿
yǐn
nì?
礼聘

pìn
憋闷
biē
men
掂量
diān
liang?
?
?
不知好歹

zhī
hǎo
dǎi
?
两肋插刀
liǎng
lèi
chā
dāo
望眼欲穿
wàng
yǎn

chuān
出人头地
chū
rén
tóu

呱呱坠地


zhuì

断壁残垣
duàn

cán
yuán
驾驭(jià
yù):驱使马车行进;使服从自己的意志而行动。
戏谑(xì
xuè):用有趣的引人发笑的话开玩笑。
荣膺(róng
yīng):光荣的接受或承当。膺:承受、承当。
一气呵成
(yí


chéng):形容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形容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如坐针毡(

zuò
zhēn
zhān):像坐在有针的毡子上一样,形容心神不宁,坐立不安。
妙手回春(
miào
shǒu
huí
chūn):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芒刺在背(
máng

zài
bèi):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坐立不安。
天伦之乐(
tiān
lún
zhī
lè):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14):
以何满子为线索,引出何满子、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等传奇人物。
第二部分(15—35):
主要介绍了何大学问的典型性格及其生活经历,塑造了他侠肝义胆、好说大话、爱讲排场的形象。
人物形象
人物的作用
对照课文,你觉得这张插图画得像何满子吗?
剃个光葫芦头
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
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
眼珠乌黑
年龄:
六岁
外貌:
故事:
整天在河滩上野跑
不穿大红兜
记性好,爱听故事,过耳不忘,好问个字儿,过目不忘。
上学不安分
藏在芦苇中跟奶奶捉迷藏
心疼爷爷,想哄爷爷开心
被拴在葡萄架立柱上,觉得失去了自由,委屈又憋闷
好动顽劣,聪慧灵秀;
好学好问,伶俐可爱;
疼爱爷爷,有爱憎立场,
有男子汉气概。
人物形象
“一交立夏就光屁股”,对此有同学说:真不文明!你的意见是——
真实地写出了那个时代农村小朋友的特点,极富乡土特色和生活气息。
何满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孩子的眼睛,串起整个故事。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你知道“一丈青”出自何处、有什么含义吗?
是《水浒传》中扈三娘的外号,“一丈青”原是《水浒传》中扈三娘的绰号。她是梁山第一女将,武艺高强,一双刀神出鬼没,更有用绳套的绝技,阵前用绳套捉人十分厉害。
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
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的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
写一丈青大娘“一双大脚”有什么文化内涵?单单是表现她脚大吗?
旧时封建礼法要求女子裹脚,而不裹脚者,一般是有反叛精神,不受封建礼法约束的人。这和她“一丈青”的外号是一致的。
你觉得关于一丈青大娘的哪些文字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有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


身强力壮,样样在行
“站住!”
“都给我穿上裤子!”
“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
“小祖宗儿!”


泼辣大胆、爱打抱不平
口苦心甜,溺爱孙儿
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一阵风冲下河坡……手戳着他们的鼻子……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
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挥舞起来……
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


风风火火,干净利落,英姿飒爽
5.一丈青大娘性格:
泼辣大胆 刚直不阿
性格豪爽
口苦心甜 
热情正直 淳厚朴实
何大学问的相貌——
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何大学问的性格——
他又好喝酒,脾气大,爱打抱不平,为朋友敢两肋插刀。
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
好戴高帽儿,讲排场,摆阔气。
像关公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
何大学问的经历——
年轻的时候,当过义和团;
给地主家当赶车把式;
改了行,给牲口贩子赶马。
为什么叫“何大学问”
在这个小村,数他走的地方多,见的世面广;……他这个人非常富有想象力,编起故事来,有枝有叶,有文有武,生动曲折,惊险红火。于是,人们一半是戏谑,一半是尊敬,就给他送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课文开头写:“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挂贼扣儿。”爷爷为什么要这样做?
日本鬼子把咱们中国大卸八块啦,爷爷坐了牢,还险些扔了命,把满腔怒火发泄到他身上。
你觉得关于何大学问的哪些文字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一个朴实的农民的爱国情感。
他骑一匹光背儿马,左肩挂一只书囊,右肩扛一杆一丈八尺的大鞭……路遇文庙,他都要下马,作个大揖,上一股高香。
但是,这一趟回来……愁眉苦脸,垂头丧气,眉头子挽成个鸡蛋大的疙瘩。
“日本鬼子把咱们中国大卸八块啦!……”给何满子讲五代残唐的故事。
一、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
何满子在奶奶身边长大,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长到四五岁,就像野鸟不入笼,一天不着家,整日在河滩野跑。
奶奶八样不放心,怕让狗咬了,怕让鹰抓了,怕掉在土井子里,怕给拍花子的拐走。
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朗读这些文句就是一种精神享受
二、口语与书面语两种色彩的语言有机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色彩。
文中也有一些书面色彩很浓的句子:
(1)何满子的爷爷,官讳已不可考。
(2)在荣膺这个尊称之后……
三、讲究压韵和对偶,抑扬顿挫,有传统说唱艺术特点的句子:
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
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
四、这篇小说塑造人物上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表现手法。这是刘绍棠的创作风格。
这是一篇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小说。它就像一幅风俗画,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和世态人情。赞扬了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热情正直的感情,以及那种肝胆相照、扶危济困的美好品格和高尚情操。
蒲柳人家
(节选)
一丈青大娘
嗓门大
人泼辣
热心肠
何满子
很天真
极顽皮
奇聪明
何大学问
讲排场
摆阔气
重情义
这篇小说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和评书艺术的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课外阅读《水浒》《西游记》以及评书《三侠五义》《说岳全传》等,体会本文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共27张PPT)
变色龙
1.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课文大意。
2.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把握其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
3.了解讽刺小说的特点,品析其主要艺术手法。
避役俗称变色龙,蜥蜴亚目避役科爬行类,产于东半球,主要树栖。特征为体色善于变化和隐藏自己。
米勒变色龙
三角变色龙
喷点变色龙
契诃夫(1860—1904),俄国短篇小说家。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其余两位是:欧亨利、莫泊桑)。代表作品有:《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
《变色龙》写于1884年,当时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工人阶级革命运动刚刚兴起,革命浪潮冲击着沙皇的专制统治。为了强化反动统治,他们豢养了一批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走狗,为其镇压革命运动服务。本文中的警官奥楚蔑洛夫就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

nǐng??
筛子
shāi
zi
坎肩
kǎn
jiān??
旗帜

zhì?
温情
wēn
qíng??
惦记
diàn
ji??
恐吓
kǒng
hè??
径自
jìng

胚子
pēi

无缘无故

yuán

gù??
魁梧(kuí
wu):(身体)强壮高大。
洋溢(yáng
yì):(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荒唐(huāng
táng):(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伶俐(líng
lì):聪明;灵活。
无精打采(wú
jīng

cǎi):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异想天开(

xiǎng
tiān
kāi):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离奇。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广场上处理“狗咬人”事件。
2.阅读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
开端(1-5段):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广场巡逻时发现了一桩案子——“狗咬人”案件。
发展和高潮(6-27段):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
结局(28-29段):案件处理结果是小狗被人带走,受伤者反遭到恐吓。
1.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描写了社会环境的冷清、萧条,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写照,交代了“案子”发生的社会背景。
2..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上反复变化了几次?都是怎样变化的?
对小猎狗
对赫留金
1
2
3
4
5
6
有人说好像是将军家的狗
不知狗的主人是谁
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
巡警说也许是将军家的狗
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
厨师说是将军的哥哥的狗
野畜生,疯狗,把它弄死
它是那么小
下贱胚子
名贵的狗;狗是娇贵的动物
野狗,弄死它算了。
还不赖,怪伶俐的
肯定是被狗咬了
它怎么会咬着你的?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钉子弄破的。
受了害,我决不能不管
怪你自己不好
恐吓他:我早晚要收拾你
奥楚蔑洛夫
是将军的
不是将军的
1.疯狗
3.下贱胚子
5.野狗
2.小狗
4.名贵
6.伶俐

不变
是将军哥哥的
狗主人不同评价不同
你认为奥楚蔑洛夫是个怎样的人?
对百姓:专职蛮横
欺凌百姓
对上:趋炎附势
献媚讨好
见风使舵
厚颜无耻
1.作者为什么用《变色龙》做题目?
因为小说写的是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的问题。他五次淋漓尽致地巧妙表演,好像变色龙一样善于变色,讽喻那种狡猾善变、出尔反尔的人。所以作者用《变色龙》为题。
这样不仅揭示了要鞭挞的对象,富有讽刺意义,而且形象生动,非常恰当。
2.《变色龙》的取材有哪些特点?
作者只选取了社会生活的一个片段——街头巷尾极为平常的狗咬人的小事,但却表现了一个尖锐的重大的社会问题,即官僚警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专制制度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
小事情反映大主题,以小见大,正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独特之处。
3.文中几次写到军大衣?各有什么作用?
【开
头】
奥楚蔑洛夫穿着新军大衣出场,这件大衣是沙皇警犬的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作以吓人的工具;
【中间的两次】
(第10段和第20段),他因“判”错了狗而吃惊、胆怯,一热一冷,一脱一穿,这一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他内心的恐慌和强作镇定的复杂心理。
【结
局】
“裹紧大衣”离场,他力图保持自己的威风,但对于自己不光彩的表演,却显得难堪,与开头照应。
作为一篇讽刺小说,它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哪里?
【夸张】
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的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发生了五次变色。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比】
奥楚蔑洛夫面对狗主人的身份的变化,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态度,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胚子”,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前后矛盾,对比鲜明,使小说的喜剧效果更加突出。
本文通过对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揭露了沙皇统治的黑暗。
小狗
疯狗
名贵的狗
下贱胚子
伶俐的狗
野狗
狗的主人
媚上欺下
见风使舵
文章最后写道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请设想一下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去了哪里?要求设计的情节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继续去别的地方搜刮民脂民膏。
又遇见了一起类似狗咬人的案件,又做出了相同的处理,或者处理得更圆滑了。
去找普洛诃尔套近乎。
去将军家邀功请赏,在此之前到首饰店索要一些金银珠宝,一并送给将军。
“买”一只小狗送给将军的哥哥。
去赫留金工作的首饰店寻点儿麻烦。(共26张PPT)
写作
审题立意
1.了解审题、立意的概念。
2.掌握审题、立意的写作技巧。
3.进行写作实践,提升审题立意的能力。
审题就是审察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立意就是确立最主要的思想内容。认真审题,恰当立意,才能确保写作符合要求,不跑题,不偏题;也才能有效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那么,我们写作时如何审题立意呢?
(一)审题
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条件。
比如《美丽的误会》这个题目,“误会”是生活中常见的插曲,可能引发纠纷,可能造成尴尬,而限制条件“美丽”则表明,要叙述的这场误会引出的应该是一段美好的故事。
2.
审题时,还要注意分析题目,探究其含义。
比如《生活是一面镜子》这个题目,将“生活”比喻成“镜子”,意味着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生活中让你感触深刻的事情,可以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也可以反映生活中的丑恶。总之,要通过生活中的人和事,去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反思,表达对生活中所蕴含哲理的体悟。如果遇到提供材料的作文,则需要仔细审视材料,对材料内容进行概括分析,推敲材料蕴含的意义,选择其中的某个角度或要点作为写作重点。
有思想深度的立意,能给人以心灵的撞击,或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或给人以精神的鼓舞。我们或者可以抓住社会热点、焦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角度、新办法;或者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貌似平凡的现象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蕴;或者采用“反弹琵琶”的手法,提出新颖别致的观点,给人以启迪。
(二)立意
1.
立意时注意表达的思想要有一定深度。
动笔前,头脑中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动笔后,要有意识地把这个主题贯穿在全文之中,并能用鲜明的句子把这个主题表达出来,使读者一看就能明白。避免思维定式,人云亦云。深入发掘题目的内涵,变换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甚至从常见观点的对立角度反向立意,都可以使立意新颖。例如,常理说不要班门弄斧,若用“弄斧就要到班门”这样的立意来写作,并展开合理的论述,就能令人耳目一新。
2.
立意明确,学会求新。
为了取得好的立意,写作前,可以先列出与题目有关的多个主题,再分析比较,之后选择一个既新颖又能够驾驭的主题进行构思写作。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两三个写作的主题。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东方去。”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斑鸠说:“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东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提示:
1.
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本来的寓意是什么?
2.
你还可以悟出什么道理?试着从其他角度进行思考,甚至可以从反面立意。
3.
将自己归纳的主题与同学分享交流。
示例:
主题一:适应环境,改变自己。
主题二:唯有自我反省,才能进步。
主题三:环境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清自己。
(二)从上面列出的主题中选择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
字。
提示:
1.
吸纳其他同学的合理建议,分析、比较这些主题。
2.
选择一个有一定深度且相对新颖的主题进行构思,并拟定题目。
3.
写作时,要注意紧扣主题,不要跑题、偏题。
思路指导
1.立意。本题写作目的是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我们学会正确处理问题,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1)遇到问题,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材料中猫头鹰不知道人们讨厌它不是因为居民难相处,而是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叫声不好听。这说明,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先从自身找原因。
(2)做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自省,不能认识自己,往往会高估自己,遇到问题自然会怨天尤人。如果有自知之明,就会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取得成绩时,不骄傲自满;遇到问题时,不将责任推给他人。
(3)透过现象看本质。抱怨自己所在的地方的居民很难相处的猫头鹰,是被眼前的现象迷惑了双眼,没有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只有看清本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
拟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拟题时,要注意:
(1)用语要新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着意铺排,使文题生动、活泼、形象,给人一种阅读的欲望。如本题,我们可拟为:认清自己,方能成功;改变自己,改变世界;唯有改变自己才能飞得更高;人贵有自知之明。
人贵有自知之明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麻雀不自知,总是嫌屋子有味道而挪窝;猫头鹰不自知,总是抱怨居民难相处。知人难,自知亦不易,所以,人贵有自知之明。
汉高祖刘邦本是一介市井小民,最终却成就了一番千秋霸业,因为有自知之明,他在打败西楚霸王项羽,建立汉朝之后,曾发表过这样一番言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正因为刘邦有自知之明,知人善任,才建立了大汉王朝,让自己青史留名。
范文欣赏
邹忌是齐国有名的谏臣,身高八尺,仪表堂堂,与他同时代的徐公亦相貌出众,邹忌于是想与徐公比较一番,尽管妻子、小妾、客人都说他美于徐公,然而他并没有被赞美的话语蒙蔽了双眼,待他亲见徐公后,被其风华所折服,自愧不如,得出妻子私,妾畏,客有求的结论。正因为邹忌有自知之明,所以他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成为著名的谏臣,成为齐威王的贤相。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马谡熟读兵书,深谙兵法,是诸葛亮的爱将,被派去镇守战略要地——街亭。然而他却狂妄自大,听不进去王平的意见,将部队驻扎在山上,结果被魏军切断水源,断绝粮道,最终失掉了街亭,丢掉了性命,诸葛亮为此流下了惋惜的眼泪。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我们要有一颗自知之心,正确认识自己,才能避免失败,从而走向成功与辉煌。切记:人贵有自知之明!
点评:
(1)巧引名言,引出中心论点,底蕴深厚,耐人寻味;
(2)列举刘邦和邹忌的例子,从正面论证了中心论点,非常具有说服力;
(3)列举马谡的例子,从反面论证论点,使论证更加充分;
(4)结尾与开头、标题照应,使得论点更突出,文章结构更严谨。
提示:1.“记叙性文章”,表明写作时要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其他表达方式。
2.
要注意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探究其含义。“山”指什么?“翻过”又意味着什么?放开思路,从多个角度思考。
3.
根据你对题目含义的不同理解,拟出多个主题,从中筛选出一个自己感受最深,且比较新颖的主题,构思成文。
(三)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少于600
字。
思路指导
“山”可以指实实在在的自然界的大山,也可以指名利、欲望、矛盾、亲情;可以是骄傲自满、妄自菲薄的性格缺陷,也可以是保守的思想观念等等。“翻过”意味着解决了问题。“记叙性文章”表明写作时要以记叙为主,议论、抒情等其他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写好本文的关键是解决如何“翻过”那座“山”。
翻过那座山
翻过那座山,我才真真切切地看见了她对我的深深的爱。
——题记
青春像是一条奔流而来的小溪,它带走了我儿时的稚气,却也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叛逆与任性。与父母闹矛盾已是家常便饭。
那次,我又和母亲闹起了别扭。年少气盛的我心里有万分的委屈与不甘,不愿意理睬母亲。我们之间就好像隔了一座大山,抬头仰望,却是一眼望不到顶。那时,我以为这座山会一直扎根在我们之间,永远也不会消失。
范文欣赏
冷战持续了一个上午。在一顿静得让人恐慌的午饭之后,我要去上培训班了。因为去培训班的路上有很多车辆来往,所以母亲就陪着我一起去。
外面下着雨,豆大的雨点落在我们仅带的一把雨伞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我和母亲蜷缩在这一把小小的雨伞下,姑且得到了暂时的安宁。母亲下意识地把我往雨伞中央拉了拉。这时的我还在和母亲赌着气,心里十分怨恨母亲,自然就不想和她靠得太近。眼前是瓢泼大雨,我却浑然不顾,一把推开母亲的手,冲进了雨里。
冰冷的雨水落在我的身上,使我清醒了许多。
“唉,快回来,别感冒了!”母亲焦急的声音出现在了我的身后。雨水没有继续落在我的头上。我抬头,映入眼帘的是那把红色的、小小的雨伞。“别犯傻了,乖乖在这里待着,不要淋雨去。”不知道为什么,我竟没有力气去推开母亲再冲进雨里。或许不是没有力气,而是自己心里不想再这样做了。因为那时,我心里的委屈与不甘已慢慢淡去,温暖渐渐充盈着我的心。
终于到了,这条短短的路竟然这么漫长,走完它好像用了一个世纪。母亲轻轻地把伞收了起来。这时,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母亲身上离我远的那一边湿了一大片。
心狠狠地刺痛了一下,我对母亲的不满早已烟消云散。霎时间,我发现,我已经翻过了那座山。那座一眼望不到顶的大山,竟是如此的渺小,如此的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
翻过了那座山,我看清楚了母亲对我的真真切切的爱。我沐浴在这爱里,让自己蜕去了叛逆与任性……
总评:
1.运用题记,形式新颖。文章运用了题记这一形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章开篇点明“我”与母亲闹别扭,与母亲之间隔着一座“山”,结尾写自己翻过了那座“山”,读懂了母亲的一片苦心。
3.选材典型,语言优美。文章精心选取了母亲送“我”去培训班这一事例,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善良,选材典型,人物形象鲜明。文章语言流畅,读来亲切自然。(共59张PPT)
孔乙己
1.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了解小说的结构。
2.关注文中的描写手法,分析其背后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3.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深意。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集》等。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来收入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这是继《狂人日记》后的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什么叫小说?
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小说定义】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三要素】
【主要手段】塑造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荤菜
hūn
cài??
侍候
shì
hòu?
绰号
chuò
hào
伤疤
shāng
bā?
哄笑
hōng
xiào?
笔砚

yàn?
羼水chàn
shuǐ?
附和

hè?
涨红zhàng
hóng
?
惋惜
wǎn
xī?
门槛
mén
kǎn?
?
乱蓬蓬
luàn
péng
péng
夹袄
jiá
ǎo
唠唠叨叨
láo
láo
dāo
dāo????
???
??
大抵(dà
dǐ):大多。
阔绰(kuò
chuò):阔气。
间或(jiàn
huò):偶然,有时候。
颓唐(tuí
táng):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
恳切(kěn
qiè):诚恳而殷切。
不屑置辩(bú
xiè
zhì
biàn):不值得进行辩解。
划分段落层次
【序
幕】
(第1—3段),介绍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高
潮】
第二层(第9—12段),描述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喝酒的悲惨情形。
【开端和发展】
第一层(第4—8段),介绍孔乙己平日来酒店喝酒的状况。
【结
局】
(第13段),描写孔乙己的命运结局。
走进孔乙己生活的环境—咸亨酒店
小说将整个社会浓缩到一个小酒店中,在酒店的环境中描写人物,又通过酒店去透视社会,通过典型人物去表现主题,使整个故事更凝聚集中。
1.小说开始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有什么作用?
咸亨酒店是当时(晚清时期)社会的缩影,是孔乙己生活的典型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色彩。在酒店的环境中描写人物,又通过酒店去透视社会,通过典型人物去表现主题,使整个故事更凝聚集中。
小说以咸亨酒店为中心舞台展开情节,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得到了完整而深刻的表现。
贫富悬殊
阶级对立
短衣帮
长衫客



穿着
喝酒方式
喝酒地点



2.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品析长衫客“踱”的妙处。)
“踱”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
3.小伙计所管职务和所处环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单调无聊,“叫人活泼不得”,反衬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为孔乙己出场作了铺垫。
4.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自然环境的烘托作用?)
写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更增加一种悲凉的气氛,使故事情节达到了高潮,同时预示了孔乙己悲惨的结局。
走进小说的故事情节
孔乙己的故事早已为大家熟悉了。孔乙己不是一个恶人,但他是封建科举制度制造的一个废人。封建科举制度无情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然而他至死不悟,始终不明白自己穷困落魄的原因。而孔乙己极“恳切”地教“我”识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从不拖欠咸亨酒店的酒钱,这些都表明了孔乙己身上闪光的一面———正直、善良和厚道的可贵品格。
1.小说中哪些段落是对孔乙己的直接描写?
【第4段】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第6段】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未进学。
【第7段】教小伙计写字。
【第8段】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
【第11段】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
2.小说中哪些段落是对孔乙己的侧面描写?
【第5段】(插叙)“读过书”的经历,笔触由现实伸向历史;
【第10段】(间接)写被丁举人打折腿的遭遇,笔触由酒店伸向店外。
3.理清小说情节结构,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1)众人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2)众人奚落孔乙己没有考中秀才;
(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4)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5)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折腿;
(6)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买酒。
4.这些不相干的情节是怎样连成一个整体的?
这篇小说的情节与小说的一般情节不同。若干片断,相互独立,不能构成因果相关的情节链。
安排一个线索人物“我”作为“见证人”,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把五个片断连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5.概括故事情节。
小说主要写了孔乙己在鲁镇咸亨酒店的活动,写了他几次来酒店喝酒的情形。这里的人们常常议论和嘲笑他。在小说中,孔乙己常遭人凌辱,被人吊打。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的遭遇最为悲惨。因为他从此断了一切生计,最后终于悲惨死去。
孔乙己
掌柜
小伙计
走近小说的人物
阅读小说的核心内容是欣赏人物形象,鲁迅小说《孔乙己》并没有什么引人入胜的故事,但由于它塑造了性格鲜明、栩栩如生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便具有了极大的艺术魅力,使读者回味无穷。小说的艺术价值及其生命力,跟它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成就分不开的。小说致力于写人,写出活生生的人物来,这是小说创作的中心环节。
孔乙己的身份
找出文中形象概括了主人公特殊身份的一句话,并说说他的特殊身份是如何形成的?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人物篇——孔乙己
孔乙己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穷困潦倒,所以站着喝酒;在那个时代,长衫是读书人、有钱人的服饰,是有地位、有财富的标志。这位读过书的孔乙己,封建社会那种读书可以做官发财的思想意识早已深入其骨髓,他羡慕上层阶级的富贵、有脸面的生活,使得孔乙己舍不得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愿意与短衣帮为伍:这就形成了他的特殊的身份。
一件破长衫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所受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站着喝酒
穿着长衫
唯一的人
生活贫困
穷困潦倒
经济地位、
社会地位低
不甘居下层
自命清高
爱慕虚荣
轻视劳动人民
对立矛盾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的地位
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有着怎样的地位?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内容上:概括孔乙己一生的悲剧遭遇,深刻说明孔乙己在人们心中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结构上:承上启下
孔乙己的外貌描写
【第一次描写】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身材很高大”说明他有劳动能力;
“青白脸色”说明他营养不良;
“时常夹些伤痕”是他因穷困而偷东西常被打伤的标志;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表明他懒惰成性、年龄较大;
“又脏又破”看出他贫困又懒惰的性格特征。
【第二次描写】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了生活的能力。
孔乙己的语言、神态描写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不要取笑!”……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
孔乙己的动作描写
(1)便排出九文大钱。
(2)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排”字活画出孔乙己摆阔气、炫耀的神气,却从深层揭示出他的穷酸本相。
“摸”字有从袋里往外掏出的意思,表明孔乙己被打断腿后生活更苦。
“摸”与“排”字对照,鲜明地表现出孔乙己后来的生活已到了贫困不堪的地步。
归纳孔乙己性格特征:
爱慕虚荣、自命清高、自欺欺人、好逸恶劳、迂腐不堪、热情善良、热衷科举、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1.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
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
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
对小伙计:凶狠无情。


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
人物篇——掌柜
2.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
“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4次,若非欠钱,孔乙己早被人遗忘,揭示了孔乙己是个多余的人。
1.“我”(小伙计)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
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
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
小伙计的心态反映了孔乙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之低,用少年的心态反映社会,更显出了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
人物篇——小伙计
2.作者塑造“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我”是孔乙己悲剧的见证人。这种第一人称写法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作者以一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深沉的批判力量,让人感受到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当时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使作品更增加了悲剧的意味。
课文几次写到众人的哄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第一次】(第4段)
是孔乙己第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勾画出这些人麻木不仁、穷极无聊的嘴脸,笑声里蕴蓄着一股悲凉的意味。酒客们还取笑孔乙己偷书,孔乙己自欺欺人的辩驳更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第二次】(第6段)
是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和“之乎者也”之类的听不懂的话又引起众人的哄笑。文章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笑声迭起,悲凉的意味也就更浓。
【第三次】(第8段)
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在年幼无知的孩子的面前才能得意忘形地乐一乐,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分豆的动作和语言将孔乙己的迂腐可笑穷形尽相。而孩子们的笑则是天真无邪的笑。
【第四次】(第11段)
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了,然而众人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毫无人性,更表现了当时社会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令人窒息的地步。
掌柜:没有人性自私卑劣的笑
短衣帮:麻木不仁的笑
小伙计:解脱的笑
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
用意:四次哄笑,描写的实际上是众人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让他们很快活。众人的冷酷、麻木、对弱者的践踏由此可见一斑。也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
还有一个人也在笑,是谁呢?
——作者
作者笑他什么呢?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情兼有批判)
这种麻木、冷漠,以揭别人的隐私,戳别人的疮疤为快乐的行为,也是一种“国民劣根性”(作为“国民劣根性”代表的阿Q,也是以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小D为快乐)。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伟大就在于他认识到这一点,并把它写进《孔乙己》。因此《孔乙己》有极其深刻的思想价值和极高的社会意义!
——使小说超越了个人悲剧的范畴,揭示出更广泛的社会悲剧意义。
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揭露世人的冷漠与麻木;
衬托孔乙己的悲剧。
本文以“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
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孔乙己的命运
如何理解“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估计和猜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过这件事,没有确凿的根据,只是估计。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种情况估计,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也流露出小伙计对孔乙己的同情。
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
自身因素:热衷科举、自命不凡、好吃懒做、鄙视体力劳动……
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悲剧制造者)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残后的惨象
酒客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酒客奚落孔乙己没有进学
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
时间、地点、
酒客、
气氛
孔乙己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们精神的麻木。
学了这篇课文,写一篇读后感。你会拟什么题目呢?
参考题目:
《有感于〈孔乙己〉》
《〈孔乙己〉——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
《“笑”析》
《咸亨酒店:人性沦丧的荒原》(共23张PPT)


1.梳理小说的叙事过程,把握文章情节脉络。
2.能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3.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语言风格。
怒江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夹击下,愤怒至极,在大山之中前撞后闯,左冲右突,十分磅礴险峻!如果依靠一根铁索,从奔腾咆哮的怒江上滑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阿城一起去体验一下吧!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在北京出生,籍贯为四川江津,作家、编剧。代表作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等。其中小说集《棋王》获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sāi?

ǒu?
??

duò??
迟疑
chí
yí??
盘桓
pán
huán??
探视
tàn
shì
俯身

shēn?
扭绞
niǔ
jiǎo?
顷刻
qǐng

锱铢(

zhū):比喻极微小的数量。锱和铢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千钧之力
(qiān
jūn
zhī
lì):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战战兢兢
(zhàn
zhàn
jīng
jīng?):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阅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一个领队带领驮队和“我”一起溜索过怒江。
开端(1-9):“我”和驮队抵达怒江边,准备溜索过江。
发展(10-17):驮队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18-22):“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胆颤心惊地溜索。
结局(23-25):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小说开篇便写到怒江峡谷之险,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
①烘托。通过“我”远眺感觉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俯瞰江面“蓦地心中一颤”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
②在描写怒江峡谷的险峻时,不时变换角度,将“我”的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展示了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
③通过“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描写,充分表现出“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也让读者如临其境。
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第一人称的“我”,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汉子,驮队的首领以及驮队中的其他人。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驮队的首领
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主人公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征。
①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领队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②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溜索前领队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③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
④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表现出领队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1.用词精妙传神。
(1)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一下马。
用“磕”字,不用“打”“抽”等词,写出了首领与马的默契关系,表现出马帮首领对马的熟练驾驭和埋在心底的怜爱。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分享,说明分享理由。
“绝壁”本是静止不动,但在马帮的汉子们眼里,却是“飞快地垂下去”的,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动态感,有力地表现了峡谷的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有力的铺垫。
(2)写峡谷的陡峭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3)写汉子过溜索的动作
①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
②三个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
③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这几个“小”字的活用,将人在溜索之上,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作者将普通的“小”字用得这般有创意,堪称运用语言的高手!
2.比喻新奇,构思巧妙
(1)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喻为“极稠的粥”,多么新颖别致的比喻啊!
(2)首领与两个汉子走到绝壁前,扯下裤腰,弯弯地撒出一道尿,落下不到几尺,就被风吹得散开,顺峡向东南飘走。万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水,细细流着。
这里作者将马帮汉子对怒江撒尿的情景,写得很逼真,而且将“万丈下的怒江”喻为“像是一股尿水,细细流着”,看似粗俗,实则很有表现力。马帮汉子的豪放粗野,俯瞰万丈峡谷之下的怒江情景,不用这样的比喻,似乎难以表现出来,这就是阿城语言艺术的高明之处。
3.灵活运用衬托手法
文章对牛在靠近怒江、准备进行溜索以及溜索中和溜索后的表现都不遗余力的进行描写,衬托出怒江的险峻,溜索的刺激震撼。
通过“我”的反应和感受来衬托马帮汉子的身手矫健、无所畏惧等。
4.人物语言简洁明快,干净洗练
(1)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
(2)首领把裤腰带塞紧,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
对白简洁,汉子们之间的默契,尽在不言中。
每句对话,惜墨如金,又鲜明地突出了马帮汉子彪悍而朴讷的性格特点。
溜索
环境:险恶
牛:哀叫、恐惧
领队、汉子们:沉着、果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