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自主学习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自主学习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15 18:3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自主学习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 主备人:赵艳梅 审稿:赵艳梅
课题:《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型:新授课 时间:2011年12月
【学习目标 】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
本文选自《新疆域 》,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预 习 案一、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遗hái (骸 ) 骨gé (骼 ) zhě(褶)皱 追sù( 溯 )劫(jié )难 蟾蜍(chán) 陨(yǔn )石 携(xié)带 二、解释词语: 劫难:灾难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致密:细致精密。 三、整体阅读: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四、回答问题: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 ”“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 ”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略)  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依据略)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合 作 探 究 案一、小组讨论: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尤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 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4、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4)即非常纯的沙子。 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二、拓展延伸: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三、课堂小结: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四、生成问题(合作探究)1、2、3、 学习笔记学习笔记
检 测 案
(一)、基础知识: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遗骸(hái) 褶皱(zhě) 追溯(sù)  鸟臀目(tún) 两栖动物(qī)
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 ;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 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这表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3.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然而 , 由于 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 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 从而 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4.一小吃店打出广告:“好吃,告诉大家;不好吃,告诉我们。”但由于广告内容不是很自信,效果并不好。后经人指点,将广告内容稍作改动,便十分自信,顾客盈门。请问,是怎样改动的?
好吃,告诉我们;不好吃,告诉大家。
(二)、阅读《被压扁的沙子》1——5自然段,完成后面的习题:
5.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潮汐(xī) 大劫难(jié)
6.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 逻辑顺序
7.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②③④‖⑤ 层意略
8.②③④段文字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条:①由于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 ②地球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大火山同时喷发造成恐龙灭绝
9.第④段文字中引号的作用是 特定称谓 ,第⑤段文字中括号的作用是 解释说明 。
10.第②段文字中加点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这两个词表示推测,在没有确凿的事实进行科学的说明之前,只能用“可能”。 11.第③段文字运用了举例子说明方法,主要是说明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以为恐龙的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
三、【中考真题演练】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迫切需要速度快、精确度高、能按程序的规定自动进行计算的工具。二战后期,为了计算火箭的弹道,美国花费巨资于1946年制成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共用电子管18000多个,占地170平方米,耗电140千瓦。这种用电子管作为主要元件的计算机称为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晶体管的产生为计算机提供了新的电子器件。1959年美国研制成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晶体管的体积大约仅是电子管的百分之一,消耗的电能也只有电子管的百分之一。这种以晶体管为主要元件的计算机称为第二代电子计算机。它采用了中、小规模集成电路。70年代初,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电子计算机问世了。微型计算机(简称微机)是其中的一种。它功能齐全,可靠性高,体积小,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平均五年更新换代一次。
12.上文按___时间_______顺序说明。
13.下边表明第二代与第四代电子计算机特征的各是(CB )
A.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器 B.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C.以晶体管为主要元件 D.以电子管为主要元件
14.上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 B )( E )( F )
A.下定义 B.列数字 C.打比方 D.摹状貌 E.分类别 F.作比较
15.微机属于第 四__代电子计算机。四代计算机的共同特点是_速度快,精确度高,能按程序的规定自动进行计算__。
16.下边最适合作上文题目的是( A )
A.电子计算机发展简史 B.微机的由来 C.电子计算机的特点 D.电子计算机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