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知道汉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掌握汉代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
2.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内容和实质,从“无为”到“有为”,再到“独尊儒术”转变的原因
一、原因:适应 政策的需要。
二、内容: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
三、实质:它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一种“ ”的哲学观。
四、作用: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五、衰落
1.原因
(1)不能适应强化 形势发展的需要。
(2)儒家学说整合出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理论体系。
2.时间:汉武帝时,被新儒学所取代。
休养生息
积极无为
中央集权
黄老之学有何积极作用和弊端?
精讲: (1)积极作用: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使西汉初年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弊端:地方势力的发展,特别是王国的诸侯权力很大,甚至造成了七国之乱,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的中央集权。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问题、外部的匈奴问题,也是黄老之学无法解决而又严重危及大汉稳定统治的问题。
1.史书记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民从之欲而不扰乱。”它反映了汉初的统治思想是( )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黄老之学 D.兵家思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体现了“无为”思想,这属于黄老之学的内容,法家、儒家、兵家都没有“无为”思想。
答案: C
一、背景
1.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2.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 事业。
3.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的建议。
二、特点:依据《 》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三、内容
1.《春秋》推崇的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
2.“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 ”,又提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大一统
独尊儒术
公羊春秋
君权神授
3.强调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4.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 、智、信)。
四、影响
1.政治: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 秩序。
2.思想
(1)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
(2)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地位。
礼
统治
主流
1.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有利于解决当时的社会危机?
精讲: (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解决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的王国问题。政治上的统一和思想上的统一是相互影响的。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神化并加强了王权,有利于巩固统一,解决王国割据问题。
(3)“三纲五常”:提出了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君权,另一方面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
2.[解析与探究]董仲舒与李斯上述主张的指导思想和社会效应有何差异?
提示: (1)指导思想:李斯主张定法家为一尊,用焚书、屠杀的暴力方式厉禁百家尤其儒术,严禁私学传播。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是外儒内法。
(2)社会效应:秦始皇厉行焚书,结果事与愿违。儒学虽然遭到沉重打击但并不因此而消亡,却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秦统治的崩溃;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同时,重用儒生,结果适应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巩固了统一,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也使儒学从此成为西汉及以后整个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
2.某班同学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两者的关系时,众说纷纭。下列四种结论,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了汉初的政治需要
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B项说法错误,C项未体现两者间的关系。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要维护政治上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A项表述错误。
答案: D
一、从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所经历的变化。
1.思想内涵变化: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孟子、荀子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社会地位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受到各诸侯国的冷落;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受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知识点整合 全方位、多角度看问题
二、董仲舒新儒学的实质和特点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
2.新儒学既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3.新儒学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儒的生命力。
4.新儒学宣扬“天人感应”,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
5.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权,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成为正统思想。
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与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相适应的统治思想是( )
A.从“无为”到“有为”
B.从“焚书坑儒”到“尊孔复古”
C.从严刑峻法到休养生息
D.从“百家争鸣”到“无为而治”
全解全析:
答案: A
1.西汉初年,黄老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主观原因是( )
A.西汉初年经济残破
B.黄老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C.黄老思想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D.黄老思想是一种消极无为的思想
解析: 一种思想能否成为指导思想,最终取决于它是否适应形势发展和时代需要。黄老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故能够居于支配地位。A项是客观原因。C、D两项说法有误。
答案: B
2.下列对于黄老之学中“无为而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无为而无不为” B.“积极有为”
C.毫无作为 D.“待时而动”
解析: “无为而治”并非毫不作为,而是“待时而动”“积极有为”,最终达到“无不为”的结果。
答案: C
(2010·高考天津文综卷)《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全解全析:
答案: D
选项 结论 理由
A × A项与材料不符
B × 平民将相大量涌现与材料不符
C × 春秋时期,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故排除C项
D √ 阅读材料,表明公孙弘精通儒学学说而受到汉武帝的重用,官至“天子三公”,天下的儒都以他为榜样,效仿他、学习他。从本质上说明了儒学地位的显著提高
3.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解析: A、B两项分别是孟子和荀子的思想。C项体现的是“君权神授”思想,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4.(2011·东北四校联考)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解析: 本题考查理学与先秦、秦汉儒学的关系。A项是理学与先秦、秦汉儒学的共性,不属于创新;C项是指董仲舒的新儒学,不选;D项不属于理学的“创新”,不选。理学是在吸收佛教和道家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的儒学体系。
答案: B
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公元前134年五月的一天,汉武帝亲自召见董仲舒。他对董仲舒的征问一共有三次,董仲舒连上对策三篇对汉武帝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这就是著名的“天人三策”。汉武帝听了“天人三策”,大为兴奋,于是从其所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改变了汉朝统治的指导思想,从此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请回答:
(1)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是什么?
(2)新儒学有何特点?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
解析: 第(1)问结合教材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第(2)问归纳新儒学的特点,结合材料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现思想专制的特点。
答案: (1)内容:“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2)特点:新儒学是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3)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练考题、验能力、轻巧夺冠第1单元 第3课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曹参接替萧何为相后,完全按照萧何所定的规章行事,历史上称为“萧规曹随”,“萧规曹随”的故事,实际上说明( )
①曹参的才能比不上萧何 ②当时西汉经济尚未恢复 ③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有连续性 ④当时中央集权加强、社会稳定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①不是实质问题,④不符合史实。
答案: B
2.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黄老之学一直是政治的指导思想,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
①人只能顺应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②倡导“待时而动” ③倡导“因时制宜” 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再现知识的能力。黄老之学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而①属于“消极无为”的思想,因而不符合黄老之学的特点。
答案: B
3.西汉前期,政府把士兵大量复员从事农业生产,并且一再降低赋税,甚至实行三十税一,这种做法集中体现了( )
A.黄老之学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黄老之学在西汉前期的体现。黄老之学的基础是早期的道家思想,它主张清静无为,反映在政策上就是休养生息。
答案: A
4.“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深察名号》)从董仲舒的这句话中可以发现,他(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思考能力。董仲舒认为人本性是善的,但却不一定善,所以天就立王来统治,导人为善,这是天意。由此可判断选B项。
答案: B
5.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
A.孔子有教无类 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五经》的流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为人们普遍接受儒家教育提供可能,所以才出现材料中的状况。
答案: C
6.《走西口》中田耀祖将田家大院赌输给夏三之后,淑贞将家中祖传的乾隆御赐的“仁义礼智信”牌匾摘下来带走。历史上最早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董仲舒提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为人伦道德标准,故选C项。
答案: C
7.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你怎么不睁眼,这雨没完没了地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以上是某一文学作品中的片断,“奶奶”的话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哪一学派有关( )
A.道家学派 B.法家学派
C.儒家学派 D.墨家学派
解析: 儒家“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是有意识的,通过灾异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答案: C
8.“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解析: 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形成了单一的思想,很好地体现了统治者的利益,但也束缚了人们的头脑,形成了封闭、保守、落后的民族性格。
答案: C
9.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是组合选择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从战国到西汉时期政治发展趋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使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以达到巩固统一的目的,而不是禁绝其他思想派别。④与史实不符。
答案: B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
A.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D.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解析: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奉为官方教义,形成了思想专制局面,这与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如出一辙。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董仲舒看来,天是百神大君,天具有仁义礼智信,皇帝是天的儿子。人间的一切都是天造就的。天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就了人,人秉承天的意志长出了身体,这就是人符天数。天有三百六十六日,人骨有三百六十六节;天有十二个月,人骨有十二大节;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昼夜,人有视瞑。天地有上下之别,人间有尊卑之别。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合于天道的伦理范畴。
——《中国哲学与文化》
材料二 “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和。凡天变,过度乃占。国君强大,有德者昌;弱小,饰诈者亡。大上(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无之。”
——《史记·天官书》
材料三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荀子·天论》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这种思想?
(2)结合材料二、三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学说?
解析: 第(1)问应概括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并要分析提出这种思想的目的。第(2)问应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 (1)天人合一。为君主专制寻找理论依据。
(2)这种学说有积极性也有局限性。
积极性:①勇于探索天人关系。②追求天人和谐。它在历史上曾经对统治者的残暴和奢侈起过限制作用。
局限性:①夸大天的作用,违背自然客观事实,本质是为统治阶级寻找驭民的理论依据。②忽略了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