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第4课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主要社会原因是( )
A.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 B.寺院经济的发展
C.社会经济的落后 D.儒学内容陈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得到迅速发展,使儒学出现了危机。
答案: A
2.右图墓砖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融合的发展 B.宋代佛教取代儒学占据思想统治地位
C.社会安定,人们安居乐业 D.宋代“三教合一”潮流盛行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由“僧俗同乐”可判断是“三教合一”现象。
答案: D
3.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廉、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炎黄子孙。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 )
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
解析: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他还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 C
4.“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D.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解析: 本题以对联中双关联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理解。朱熹是南宋儒学大师,正是在继承儒家学说的基础上系统地阐释了“理学”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极大发展。
答案: B
5.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重要史实和分析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理学是以儒学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两教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南宋朱熹为集大成者。“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答案: C
6.(2011·徐州学业水平检测)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 )
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D.实现儒学的道德化
解析: 思想是为政治服务的。王阳明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本质意图是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答案: B
7.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是( )
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
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宋明理学吸收了佛、道两教思想,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过程。
答案: B
8.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宋明理学的特点是( )
①进一步思辨化,闪烁着理学家们的哲学智慧 ②注重伦理道德 ③吸收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④更加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宋明理学引入世界本原的哲学理论体系,弥补了以往儒学的不足;注重伦理道德是其思想核心;“灭人欲”就是抑制人的自然欲望,与佛、道的禁欲主义如出一辙;宋明理学由程朱理学发展为阳明心学,实际上就是将道德标准由外在的规范转变为内在的自觉,人的道德主体性不断加强。
答案: D
9.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
A.内心世界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天的意志
解析: 王阳明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的斗志。
答案: A
10.(2011·南京高二检测)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
解析: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和行都产生于心”是王阳明的思想,故A、C不是其共同点;“探究万物”以明理是朱熹的主张,故D不是其相同点;双方都认为,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B为双方共识。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
材料二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对儒学的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王守仁怎样的思想主张?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在明确题目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阅读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利用所学知识处理这些信息。第(1)问根据智圆的观点分析判断。第(2)问根据材料二归纳有效信息,注意理解“理”与三纲五常的关系。
答案: (1)“三教合一”。儒学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
(2)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共35张PPT)
第4课 宋明理学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掌握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影响;陆王心学的基本主张及其特点
2.理解程朱理学是如何使儒学发展成为新的儒学体系的
一、儒学危机:魏晋南北朝以来, 、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二、三教合一
1.唐宋时期,“ ”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2.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佛教
三教合一
此图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 体现了中国古代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反映了三者之间融合的趋势。
《三教图》中三人从右到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的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1.唐宋时期,儒、佛、道三教的关系是( )
A.水火不相容,互相攻击,尖锐对立
B.三教互相取长补短,已经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C.相互吸纳渗透,调和之风兴盛
D.三教在不同的区域各自发展,自成一统
解析: 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三教之间互相吸纳渗透,关系和谐,而不是融为一体。
答案: C
一、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南宋的 是集大成者。
二、思想主张
1.哲学思想:“理”是万物始源。
2.伦理观:论证 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3.认识论:格物致知。
朱熹
专制统治
三、发展
1.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2.元朝曾将《 》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明初,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四、影响
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逐渐发展为 。
2.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
四书章句集注
官方
哲学
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精讲: (1)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
(2)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这一理论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2.“春秋出孔子,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右图就是造型庄重、严谨的武夷山“朱熹纪念馆”。殿前大门两侧有“接伊洛之渊源,开闽海之邹鲁”的草书楹联。对上述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朱熹开创了儒学发展的新局面
B.朱熹对儒学向南方地区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C.朱熹居于传统文化发展的“承上启下”的地位
D.朱熹理学的出现形成了儒学南北鼎立的局面
解析: 朱熹理学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与北方儒学的分庭抗礼。
答案: D
一、陆九渊
1.心学的开创者,提出“ ”。
2.求理方法:“发明本心”,内心反省。
3.反对“格物致知”。
二、王守仁:“致良知”强调自我主动,激励奋发立志。
三、影响
1.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 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心即理
社会教化
2.宋明理学强调 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3.理学重视 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三纲五常
主观意志
1.宋明理学反映出的宋明时期儒学有何新特点?
精讲: (1)儒学进一步理论化、思辨化。宋明理学家使传统儒学的道德信条式的语录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
2.[解析与探究]试根据宋明理学家程、朱、陆、王的思想主张,分析他们与以上两则材料所反映的思想之间有何同异与渊源关系。
提示: 宋明理学都承认“理”的存在;神秀认为只要加强自身修炼,就能成佛;程朱理学继承了这种思想,主张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慧能认为佛在心内,只要静心自悟便能成佛;陆王理学继承了这一思想,提出“心即是理”,“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通过内心反省就能求“理”。宋明理学与禅宗的思想有着密切的渊源和继承关系。
3.“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
A.老庄思想 B.程朱理学
C.陆王心学 D.孔孟之道
解析: 本题以世人熟知的禅宗理论考查宋明理学,作答本题时要求对宋明理学主张有清晰地把握,同时对程朱理学与心学的区别能有正确地认识,题干阐述的佛教理论,讲求领悟,自身认识到罪恶,才能放下屠刀,这与王阳明“心”学要求“致良知”是一致的。
答案: C
宋明理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知识点整合 全方位、多角度看问题
时期 代表人物 宋明理学发展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道盛行,儒学面临挑战与危机
两宋时期 程颢、
程颐 “理”是万物的本原;要把握“理”,就要通过“格物致知”的办法,贯通明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等
朱熹 著述有《四书章句集注》
陆九渊 提出“心学”“心即理”,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只需要通过内心自省的办法,不用学习也能获得“理”
明朝时期 王阳明 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被称为“阳明心学”。思想核心是“致良知”
(2010·高考上海卷)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全解全析:
答案: D
选项 结论 理由
A × A项并非儒学研究的角度
B × B项为汉代儒学研究的角度
C × C项为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研究的角度
D √ 宋代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进而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这说明宋代的儒学家开始从万事万物的本源出发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1.(2011·锦州模拟)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引用了宋代一位理学家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段话( )
A.否定了传统儒学
B.创立了心学
C.阐明了理学的纲常伦理
D.说明了理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解析: 这段话表达了理学家在开创理学之初服务社会的理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理学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不是对儒学的否定;这段话也没涉及理学的具体主张,不能得出B、C两项的结论。
答案: D
2.右图是我们所熟悉的云根书院,朱熹常到云根书院讲学布道,传授理学思想,一时八方学子云集,探究理学真谛。朱熹在讲学中最可能出现的言论观点是( )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B.学以致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
C.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D.倡导“三纲五常”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C项是民主思想,B项是王阳明的观点,A项是陆九渊的观点。朱熹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理的作用,理就是“三纲五常”。
答案: D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子语录》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又反映了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
解析: 本题围绕宋明理学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第(1)问应从规范封建伦理道德方面分析。第(2)问要结合材料指出理学家们的追求。
答案: (1)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的目的。
(2)朱熹肯定了“理”的绝对性和神圣性,而实际上就是“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因此他实际上是要求人们恪守三纲五常,如此就会天下太平。
(2010·高考浙江文综卷)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全解全析:
答案: B
选项 结论 理由
A × A项属于程朱理学主张
B √ 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谈了许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家价值的坚定信念。陆九渊主张“发现本心”,故B符合题意
C × C项是王阳明心学观点
D × D项属于二程理学主张
4.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解析: 宋明理学家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统治秩序。
答案: C
5.“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此观点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是( )
A.“致良知” B.“格物致知”
C.“存天理,灭人欲” D.“养浩然之气”
解析: 由“知是心之本体”“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可知,该思想家强调人应向内心寻求真理,这应是王阳明的思想核心。
答案: A
练考题、验能力、轻巧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