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了解孔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掌握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及两者思想差异
2.理解孔子和老子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地位
一、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 、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思想主张:核心思想是“仁”和“礼”。
1.“仁”
(1)内容: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 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
(2)评价:以此调整 ,稳定社会秩序。
思想家
苛政
人际关系
2.“礼”
(1)含义:西周时的 制度。
(2)表现:正名是按照 的制度矫正社会等级秩序。
(3)评价: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3.政治思想
(1)提倡“ ”,主张统治者爱惜民力。
(2)以“礼”治国,逐步改良政治。
4.哲学思想:主张对鬼神 ,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等级名分
周礼
为政以德
敬而远之
5.教育思想
(1)教育对象:主张“ ”,招收学生不分贵贱。
(2)教学方法:实施“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方法启发诱导。
(3)学习方法:学思结合;坚持正确意见。
三、历史影响
1.在诸国争霸和 的时代未受到太多重视。
2.汉代大一统之后,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
有教无类
社会变革
主流
如何理解孔子“仁”的思想?
精讲: (1)“仁”的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其实现途径是“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上,“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即“以德治国”。
(3)社会和个人上,“仁”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
(4)“仁”是孔子政治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对建立和谐社会,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1.近日,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济南开幕。某记者在会场上转了一圈,发现借助各种文化载体不断“变脸”次数最多的就是圣人孔子。孔子像被制成楷木微雕、五谷画、线装画、黑陶画等。如果记者想通过悬挂绘有孔子言论的字画来让众人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你认为下列可以入选的是( )
①“仁”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王道” ④“仁政” ⑤“以德治民”
A.①②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③是荀子的主张,④是孟子的主张。排除含③④的A、C、D三项。
答案: B
一、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学派的创始人。
二、著作:后人将其思想整理为《 》,又称《老子》。
三、思想
1.哲学
(1)本原论:“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2)天命观:“天法道, ”,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道家
道德经
道法自然
(3)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四、影响:其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影响深远。
1.如何认识老子的“无为”思想?
精讲:: (1)含义:“无为”不是“不为”,所谓“无为”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这实际上就是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其最高境界是“无为无不为”。
(2)作用:这种思想对约束统治者暴政、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2.[解析与探究]对比以上三种天命观的差异,并分别作出评价。
提示: (1)材料一体现了商周延续下来的天命观。神的世界即“上界”有一位统治者(“上帝”或“帝”),他仁慈聪明,常常降临“下界”考察民情,并相应对人世事务做出安排。
(2)材料二体现了老子的天命观。他认为“天”是一种以“道”为本原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性质是自然无为但又无所不为的。
(3)材料三体现了孔子的天命观。他怀疑鬼神、重视人事,但又承认天命等不可抗拒的力量的存在。
2.“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这段材料表明老子主张( )
A.“为政以德” B.不能转化矛盾
C.愚化百姓 D.“无为而治”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题干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从“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等信息可知老子的主张是“无为而治”。
答案: D
孔子与老子在思想上的差别
1.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以德治国”;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2.哲学方面:孔子思想缺乏哲学思辨,他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强调关注现实社会;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知识点整合 全方位、多角度看问题
3.侧重点方面:孔子关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伦理道德;老子更加侧重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
4.地位和影响方面:孔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其思想重在社会人生。老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其学说面向自然和整个宇宙,具有多种知识的兼容性特点。孔子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大师的形象,被尊为“万世师表”,他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老子作为道家开山鼻祖,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的形象,以宁静淡泊为要旨,向往自然也主张顺乎自然。
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它是( )
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秩序
C.主张仁政 D.天人感应
全解全析:
答案: B
选项 结论 理由
A ×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不能反映追求天下为公
B √ “仁者爱人”体现理解、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克己复礼”指克制自己,遵循礼制,符合等级秩序,两者都强调秩序
C × 材料中没有体现仁政思想
D × 天人感应与本题无关
1.老师发现小明考试作弊,想找他谈心,这时候老师可以引用孔子的主张是( )
A.“因材施教”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 针对学生作弊,老师的教育内容应为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答案: B
2.青年时期的钱伟长在美国大使馆填写签证表的宗教信仰一栏时,钱先生说:“我没有宗教信仰。”美国官员说:“没有是不行的,你就填信仰孔教吧。”这件事情说明( )
A.外国人一直把儒教当成中国的国教
B.中国以外的世界,把儒家视为一种宗教
C.儒家应当积极参与世界宗教对话
D.儒教或曰孔教就是中国人的宗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选项B、C、D的说法是错误的,儒家思想只是一种思想体系,而不是宗教,亚洲受儒家思想影响大的国家也不把它作为宗教,而是一种文化。西方对中国的文化认识不全面,误把儒家思想当作宗教信仰,看成是中国的国教。
答案: A
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纪念邮票
材料二 由山东省政府与国家文化部、教育部、旅游局和侨联联合主办的祭孔大典,在孔子故里曲阜孔庙大成殿举行。在祭孔大典上,将评选出的五句《论语》经典名句作为北京奥运的礼仪用语。以下是参选的《论语》经典名句:
第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二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第三句:“德不孤,必有邻”;
第四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第五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指出材料一中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和结果,并分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
(2)在材料二的《论语》经典名句中,你认为不能被选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礼仪用语,是哪一句?为什么?
解析: 第(1)问依据教材基础知识回答。第(2)问从处理人际关系角度思考。第四句不符合礼仪用语的原因从孔子提出此思想的目的角度加以思考。
答案: (1)目的: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
结果: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未受到统治者重视。
原因:孔子的思想不能满足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需要。
(2)第四句。原因:孔子所追求的“礼”是指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
(2010·高考浙江文综卷)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 、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全解全析:
答案: A
选项 结论 理由
A √ “不以人助天”体现了人们应顺应自然的思想,故A项符合题意
B × B项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可排除
C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即天地无私,在天地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但与题干“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无关
D × D项为荀子思想,可排除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它折射的是( )
A.老子的“无为”思想
B.孔子的“德政”思想
C.孟子的“仁政”思想
D.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解析: 依据教材内容可知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答案: D
5.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
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B.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C.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D.荀子“人之性恶”的儒家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知足常乐”即不过多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不做无谓的攀比,形象的表现就是剧中人老大的幸福观,“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这和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特征最为相似。与C、D两项的特点相去甚远。A项是重民的思想,干扰性最大,但与材料中的意思关系不大。
答案: B
练考题、验能力、轻巧夺冠第1单元 第1课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我们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要参阅( )
A.《春秋》 B.《尚书》
C.《论语》 D.《道德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著作是《论语》,这是孔子的弟子整理孔子的言论形成的。
答案: C
2.《论语》颜渊第十二之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 )
A.兵广粮足 B.民以食为天
C.仁义为重 D.诚信第一
解析: 材料叙述的是孔子的治国方略。在孔子看来,治国方式有“足食”“足兵”“民信”,但最重要的是诚信,即“民无信不立”。
答案: D
3.在某学校组织的研究性学习课上,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与老师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体现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
A.“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B.“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C.“当仁不让于师”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析: A不符合题意,B体现的是“因材施教”思想,D体现的是学习要诚实。学生与老师展开激烈的辩论,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 ,体现的是“当仁不让于师”的教育思想。
答案: C
4.刘欢的“孔府家酒,叫你想家”的广告词,耳熟能详,下列与孔子有关的史实,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B.孔子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但其后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C.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方法启发诱导
D.孔子的著作有《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等
解析: 孔子是春秋时期人不是战国时期;孔子思想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论语》是孔子后世弟子所著。故只有C正确。
答案: C
5.(2011·济南高二检测)2010·我国西南大旱,牵动全国同胞的心,近日艺人也纷纷献出了自己的爱心。冯小刚夫妇、张国立夫妇、陈道明夫妇等联合发起捐款倡议,并各自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向西南旱灾地区捐款20万人民币。这直接体现了我国先贤的一个思想是( )
A.无为而治 B.仁者爱人
C.民贵君轻 D.人之性恶
解析: 本题以社会现实为切入点,体现了关注社会现实的命题趋势,艺术家们的捐款倡议,直接体现了我国先贤的仁者爱人的思想。
答案: B
6.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主张包括( )
①“仁者爱人” ②“天法道、道法自然” ③“政在得民”
④贵贱有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④
解析: ①体现了“仁”的思想,③体现了“为政以德”的思想,④体现了“礼”的思想。②是老子的主张。
答案: D
7.孔子主张“正名”,试图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规范人们的言行和使社会有“序”的目的。这一主张的思想核心是( )
A.“礼” B.“仁”
C.“德” D.“孝”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孔子试图把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社会有“序”的目的,符合其“克己复礼”的主张,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8.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①“无为而治”的思想根源于“道”的哲学概念 ②“无为而治”体现出反对苛政和严刑峻法的主张 ③“无为”就是无所作为
④“无为而治”只是一种难以付诸实践的哲学境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 “无为而治”不仅是一种哲学境界,还是老子的政治主张,这一思想在汉初曾付诸实践。
答案: C
9.老子和孔子相似的主张是( )
A.反对严酷的刑罚 B.对旧制度实行一定的改革
C.维护上下尊卑的统治秩序 D.倒退到原始社会状态
解析: 本题中B、C两项是孔子的主张。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而孔子也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答案: A
10.(2011·南京市高二教学调研测试卷)老子是我国春秋晚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下列言论反映其思想主张的有( )
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②“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③“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④“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老子的思想,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①③体现了老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②强调“以德治民”“仁和礼”,属于儒家思想;④是孟子的民本思想。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
材料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材料三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材料四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概述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2)材料三、材料四是谁的思想观点?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理清文言文意思,然后从材料中找出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回答。
答案: (1)材料一体现的是学习要实事求是的思想;材料二体现的是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的思想。其他教育思想:①主张“有教无类”的办学方法;②主张“因材施教”;③主张“温故而知新”;④同时主张学生要敢于坚持正确意见,“当仁不让于师”。
(2)老子。材料三反映的是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材料四反映的是老子认为柔弱者生命力可能比刚强者还强的道理,是辩证思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