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桥之美[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7-22 22:2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桥之美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味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味的语言。
教学准备: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手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一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这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美无处不在。一棵枯树,一块丑石,一座古桥,都可能引起人们无限遐思。古人说桥是“长虹卧波”,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那么在画家的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二、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在作者的发中桥美在何处?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4个例子:
乌镇苇丛上的石桥
江乡间细柳下的石桥
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
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3、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
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四、研读与赏析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
1、引导重点研读第4段(小组讨论)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1)你更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喜欢?
第一幅: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幅: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柳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第三幅: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第四幅: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2)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等角度来判断。
2、美句赏析:
(1)“茅盾故乡……透了一口舒畅的气。”(为什么说“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
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早春天气……令画家销魂。”(为什么单选早春天气和石桥?)
因为早春扬柳刚返绿发芽,细弱的柳枝拂着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体现了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不同。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为什么说“形与色”的乐曲?)
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语言精美。“无声”与“热闹”,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画家们”与“孩子们”并举,在比较中突出其共性——热爱环境,热爱美,从而凸现画家眼中桥的形象美。
(你产生过这样的美感吗?)
五、拓展延伸:
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六、作业:课后习题二。
附板书设计:
说明“桥之美”的含义
茅盾故乡的石桥
江南水乡的石桥——桥与
桥之美 举例说明“桥之美” 环境构成和谐美
水天一色的长桥
广西云南的风雨桥
总结全文,升华对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