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肇庆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07 17:1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肇庆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3分)有学者指出,孔孟关注“人和”,荀子关注“群和”,而墨子强烈追求“天下和”。墨家认为,尧、舜、禹、汤、武王及其贤能大臣所造就的是“天下和,庶民阜”“兴天下之利”的理想社会。该学者认为,墨家(  )
A.强调君臣关系的和谐统一
B.具有关怀天下的价值追求
C.发展了儒家“仁爱”的思想
D.适应春秋战国的战争环境
2.(3分)汉惠帝至东汉顺帝时期,对孝悌进行全国性褒奖、赐爵的就达32次之多,至于地方性的褒奖则更多,皇帝巡行也要褒奖孝悌,甚至地方若出现祥瑞,皇帝也认为是弘扬孝道所致。汉代统治者的做法(  )
A.有利于血缘政治的恢复 B.有利于规范政治秩序
C.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D.创新了儒学思想内容
3.(3分)朱熹认为“利”要讲但要论得当不得当,“不可妄取”;要“以义制利,以德制财”,以孔孟的儒家道德宣传重义理、轻功利的思想。朱熹的“义利观”(  )
A.受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B.肯定了利先于义的主张
C.导致了重农抑商观念的形成
D.否定了儒家的传统价值
4.(3分)明代中期以来,民间大力兴办私人书院。讲授者常常联系现实问题进行讲学,寻求改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等社会现状的方法。私人书院即使遭到官方禁毁依然毁而不绝。据此可知,明代私人书院的发展(  )
A.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潮的发展
B.取代了官方书院的主体地位
C.形成了激进的思想解放潮流
D.导致了传统价值体系的瓦解
5.(3分)宋元以来,书法家参与书籍印版制作的现象十分普遍,如元代赵孟頫亲自誊写的《道德宝章》和《曹汉泉集》、明初书法家宋琏和文徵明参与书写设计的《渊颖吴先生集》和《文温州集》,均书版精美、独树一帜。这一现象(  )
A.阻碍了古代书法艺术的普及
B.保障了活字印刷排版的精美
C.促进了雕版印刷技术的进步
D.形成了民众崇尚书法的潮流
6.(3分)如图是民国时期小学课本中关于孙中山民族主义的论述,这说明,孙中山民族主义(  )
A.以五族共和为主要目标 B.与民族振兴相结合
C.强调各民族一律平等 D.具有明确反帝目标
7.(3分)新文化运动时期,《每周评论》创刊号《本报简章》在办报过程中,除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旅欧记者特别通讯”等栏目外,中外大事述评、国内大事述评、文艺时评、通信、读者言论、新刊批评等时事栏目也在逐渐增多。这些现象的出现(  )
A.说明了报刊栏目的完善 B.开启了时事述评的潮流
C.维护了文艺领域的稳定 D.促进了传统思想的嬗变
8.(3分)毛泽东曾说道:“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写了一些论文……也起草过一些关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据此可知,毛泽东(  )
A.重视对中国社会规律的把握
B.明确了民主革命的阶段问题
C.已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科学道路
D.旨在强调革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9.(3分)如表是中国文学国家社会科学项目标题中的前10个高频词(1991﹣2014年)统计。这可以说明,当代中国文学社科项目(  )
编号
标题中的词汇
频次
编号
标题中的词汇
频次
1
中国
464
6
当代
62
2
书名号
176
7
文学
55
3

86
8
宋代
53
4
双引号
81
9
敦煌
19
5
清代
71
10
先秦
19
A.以历史文学为研究主体 B.标题词语频次分布均衡
C.民族文学研究发展较快 D.忽略对著作典籍的研究
10.(3分)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口中的80%以上是文盲,在校学生仅占到总人口的5%;1990年,38岁人口中的文盲率降为18.8%,42岁的文盲率降至20.0%;至1998年,部分发达地区青壮年文盲率则降到5%以下。这一变化(  )
A.受到工农识字教育影响 B.导致老年文盲人数下降
C.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D.表明义务教育已经完善
11.(3分)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饮宴交流跨出了贵族的圈子,只要在某个领域有思想见解或是热爱交流的雅典公民均可参加。交流中,参与者商议选取一个关乎城邦政治的题目,每个人依次表述其观点。这一现象(  )
A.推动了智者运动的兴起 B.有利于公民意识的发展
C.解决了现实政治的困惑 D.保障了交流秩序的规范
12.(3分)15世纪时,文学与音乐结合,作曲家试图通过这些诗词来寻觅与古代诗人的一种共同情感表现,并通过更多不同形式拉近弥撒音乐与世俗音乐的距离,来表达现实生活中人的感受。这一现象(  )
A.维护了宗教音乐的神圣地位
B.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出现
C.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
D.改变了音乐作品的内容
13.(3分)孟德斯鸠认为,“一个实力不强的城邦面临着更大的危险,一旦被征服,……还会失去个人所拥有的一切”;美国汉密尔顿也说“只要其成员的独立组织不废除,……在事实上和理论上,它仍然是几个邦的同盟或者是一个联盟”。这些言论旨在(  )
A.呼吁颁布新型宪法 B.改变美国联邦体制
C.主张抵御外来侵略 D.强化中央政府权威
14.(3分)在卢梭看来,没有感情,就不成其为人,就不存在个人的生命。同样地,也不可能存在人类社会共同体本身,因为感情保障了每个人生命的存在。据此可知,卢梭(  )
A.承认欲望,尊重人格 B.肯定人性,重视感觉
C.尊重生命,维护个体 D.质疑理性,主张浪漫
15.(3分)有学说认为,自然环境“把这种有利于生物个体的差异或变异的保存,以及有害变异的毁灭,称为‘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人类就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发展和兴旺起来。据此可推知,该学说是(  )
A.生物进化论 B.社会进化论 C.量子理论 D.相对论
16.(3分)19世纪70年代,部分画家走出画室,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的灵感,热衷于自然界的光色变化,沉迷于光色变化所产生的色彩组合,以自然作媒介强化画家的主观意识,注重个性和精神的表达,开创了清新明快的画风。这一时期画家的做法(  )
A.推动了绘画观察方式变革
B.采用了抽象的表达方式
C.注重表现绘画的意境变化
D.蕴含着深沉的生活哲理
二、非选择题: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1610~1695年)生活在充满内忧外患和社会变革的明末清初时期,他极力反对王阳明门人后学中王龙溪等随意阐发的空疏学风,批判空谈误国,提倡实学。黄宗羲认为利己才是人的天性,人的一切行为方针和价值取向,都应当以利己为前提,重视强化人的“私”和“利”这类“自然权利”。黄宗羲还认为“君与臣,共曳木之人”,在政治关系中,君主的尊贵地位必然要遭到动摇,他把君和臣都看作“从天下而肓之者”,主张“公是非于学校”,认为君与臣的设立都是为了实现“公天下”的政治目标。
﹣﹣摘编自刘浩《黄宗羲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材料二 霍布斯(1588~1679年)生活在欧洲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他认为人是欲望|的载体,趋利避害是人生的总体趋向。人只有运用理性通过契约才能顺利进入合理的政治社会,人类选择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保护自己的生存、自由和拥有财产的权利。在实现社会契约和形成公共权利方面,霍布斯提出了权力的转让,“所有人在相互同意的前提下,共同把自己的权力转让给一个人或者一个可以有效地把大家的意志统一为一个意志的组织”。霍布斯虽然认为君主政体有着更高的效率,但更承认君主政体存在的流弊,认为只有克服臣民对自己权利的无知,才能革除君主政体的流弊。
﹣﹣摘编自高慧《霍布斯政治哲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与霍布斯思想的相同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霍布斯思想的认识。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智者的教育观起源于智者的哲学观念,普罗泰戈拉说“他希望培养自己的学生成为最有效地管理城邦事务的称职公民”,同时期,伊索克拉底的修辞学校打破门第限制招收学生。智者学派的主要课程除了修辞学和辩论术之外,还包括文法。普罗泰戈拉还首创“正名”,要求准确使用语言名称。在教学方法上,智者学派采取的是集体授课和师生共同讨论等方式。据记载,高尔吉亚和希庇亚斯等智者经常会在奥林匹亚赛会时,面对参加赛会的运动员和无数观众,发表自己的演讲并且回答观众提出的所有问题,允许学生自由提问、集体讨论,形成活跃的教学氛围。
﹣﹣摘编自李娅囡《古典时代智者学派的教育观研究》
材料二 苏格拉底不仅给西方哲学注入了动力,而且也推动了教育理念的深化,他在教育行为中运用哲学对话上的平等性原则,认为对话双方都是具有完整人格且独立的人而存在的。他说“不取报酬的人是考虑到自己的自由”,因此,在他的教授对象中既有诡辩家安提丰、富有的克里同,也有雇工犹泰鲁斯等各色人等。苏格拉底从不以教师自居,常在街头、集市、宴会或广场上与人聊天,在与谈话对象的交流中,流露出求教者的口吻。他主张“德性即知识”,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和问题的终结者,也无从谈起对学生的教导与控制,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后知后觉者。
﹣﹣摘编自左玉迪《法理学视角下的苏格拉底教育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智者学派的教育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教育观与其哲学思想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教育观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洋务思想是指在朝的洋务派官员和在野的早期维新派人士共同参与、上下呼应的一种向西方学习、谋求强国御辱之道的社会思潮。它发端于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思想家,也由于洋务运动的破产而最终退出历史舞台。19世纪中期,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使清朝统治面临严峻的危机。面对内忧外患、上下交困的局面,地主阶级代表人物萌发了在不改变清朝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以增强清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的想法。洋务派官僚认为当时“转弱为强之道,全由于仿习机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便成为其核心主张。
﹣﹣摘编自何继龄《洋务思想双重性的历史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洋务思想的认识。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现代科学事业发展简表
年份
发展
1949年
接收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等研究机构,调配全国科研力量,组建研究机构
1952年
按照苏联依专业培养科技人才的经验,针对国家需要,组建新的专门学院
1956年
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对各部门进行综合整合,提出57个重点科研项目
1963年3月
制定“1963至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键”的观点
1978年
召开全国科技大会,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的转折点
80年代初
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发展方针
1997年底
中国科学院提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研究报告后,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摘编自曹效业《关于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历史的反思》
从表中提取一条或者多条信息,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运用所学中国现代史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墨子所关注的“和“是具有大格局、大胸怀的“天下和“,他所要建立的是“天下和,庶民阜““兴天下之利“的具有关怀天下的理想社会,墨家尚公益、重公利,B项正确;
对君臣的关注以儒法两家最具代表性,题目主要侧重墨家“庶民阜““兴天下之利“的思想,没有涉及君臣关系,A项错误;
C项材料无法体现;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墨家想要构建的“天下和“的理想社会不适应当时的战争环境,D项错误。
故选:B。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汉代政府尤其重视对孝悌之道的褒奖,地方若出现祥瑞也认为是弘扬孝道所致,这说明孝道规范、孝道观念在汉代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结合所学汉代儒家学说发展的相关知识可知,汉代倡导孝道不仅是对儒家思想的弘扬,更是通过宣扬孝道树立忠君观念,有利于维护统治、规范政治秩序,B项正确;
奏代郡县制的确立标志着官僚政治的确立,汉代虽有分封的出现,但汉代血缘政治恢复的表述不符合时代特征,A项错误;
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就已经确立,C项错误;
孝道思想本身就是儒家传统学说之一,不存在创新一说,D项表述错误。
故选:B。
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朱熹认为要讲得当之“利“,“不可妄取“,要“以义制利,以德制财“,结合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可知,朱熹对“利“的认可,受到宋代商业繁荣和都市经济发展的影响,A项正确;
朱熹主张“以义制利,以德制财“,B项错误;
朱熹的“义利观“并不能导致重农抑商观念的形成,C项错误;
朱熹主张以孔孟儒家道德宣传重义理、轻功利的思想,可见他对儒家传统“义利观“有所传承,D项错误。
故选:A。
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要求学生结合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明代中期以来,私人书院大力兴办,私人书院主要联系实际问题进行讲学,寻求改变|社会现状的方法,这些信息说明私人书院在一定程度上注重实学,研究实际问题,结合所学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可知,私人书院的发展推动了当时经世致用思潮的发展,A项正确;
虽然私人书院遭到官方禁毁却仍然毁而不绝,无法说明其取代了官方书院的主体地位,B项错误;
明末清初出现了一些“异端“思想,而本题则主要突出私人书院对社会实际问题的探索和解决,即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题目主旨不能体现“激进“现象,C项不符合题意;
以儒家道统为主的传统价值体系在明代中期以后并没有瓦解和动摇,D项与时代特征不符。
故选:A。
5.【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反映的现象,结合雕版印刷技术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宋元以来书法家参与书籍印版的现象十分普遍,书法家的参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印版的质量和审美,促进印版雕刻的规范化,故C项正确;
书法家的参与能够扩大书法艺术的普及,故A项错误;
由书法家参与书籍印版制作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雕版印刷术,而非活字印刷术,故B项错误;
书法家参与印版制作,能够引起民众对书法的关注,但形成崇尚书法的潮流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C。
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民主义,要求学生结合三民主义的内容来分析。
【解答】从图片信息可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利用中国民族的努力,实现振兴中国的目的,民族主义与民族振兴相结合,B项正确;
A、C项材料未体现;
孙中山三民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D项错误。
故选:B。
7.【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中《每周评论》创刊号《本报简章》的栏目涉及的内容,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每周评论》创刊号《本报简章》的栏目中包括中外大事述评、文艺时评等,在办报过程中,还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旅欧记者特别通讯“等栏目。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栏目的出现推动了西方新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也对传统思想构成了巨大冲击,即促进了传统思想的嬗变,故D项正确;
材料仅体现了《每周评论》创刊号《本报简章》时事栏目的增加,无法得出报刊栏目完善的结论,故A项错误;
材料虽然提到时事述评栏目,但是“开启“一词表述太过绝对,故B项错误;
材料虽然提及文艺时评,但主要侧重于时事评述,且新文化运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白话文等文学领域的变革,“稳定“一词表述不当,故C项错误。
故选:D。
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要求学生结合毛泽东思想的特征和形成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毛泽东认为他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所写的论文、起草的政策文件等只自够在那个时候产生,其意在说明客观历史环境对他理论创作的深刻影响,D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毛泽东主张对中国社会规律的把握,A项错误;
毛泽东虽然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了民主革命的阶段问题,但材料主旨是理论创作与实际环境的关系,B项错误;
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就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C项错误。
故选:D。
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与历史学,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在对1991至2014年间中国文学国家社会科学项目标题中的前10个高频词的统计来看,标题中“中国“词汇出现频率高达464次,这说明在国家社会科学项目中关于“中国“文学的研究项目占据绝对多数,对中国本民族文学的研究发展较快,C项正确;
题目虽然出现了清代、宋代等,但其出现频次加起来仍然不能说明其主体地位,A项错误;
标题中词语分配明显不均,B项错误;
题目中出现“书名号“的频次高达176次,这说明当代文学社科项目对已有著作研究较频繁,D项错误。
故选:C。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盲率尤其是青壮年文盲率大幅下降,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经济发展再度提升,国内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青壮年、中年文盲率的下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劳动力资源,C项正确;
工农识字教育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无法解释1990年以后的现象,A项错误;
材料主要显示1990年38岁、42岁以及1998年青壮年文盲率下降,未呈现老年文盲人数问题,B项错误;
从文盲率的降低可以看出,基础教育和扫盲运动的有效推进,但“完善“一词表述绝对,D项错误。
故选:C。
11.【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结合智者学派的思想、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完善的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饮宴交流跨出贵族圈子,只要雅典公民在某个领域有思想见解或是热爱交流均可参加,并且还可以就所关注的政治问题自由发言,可见当时的饮宴交流是雅典公民进行思想交流的主要平台之一。结合所学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智者思想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完善以及公民意识的发展等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现象有利于公民意识的发展,故B项正确;
公元前5世纪中期智者运动已经兴起,故A项错误;
材料仅提到饮宴交流这件事情,并没有明确饮宴交流的主要内容和辩论主题,无法得出解决现实政治困惑的结论,故C项错误;
虽然材料提出几乎雅典公民均可以参加,但突出强调智者的自由辩论是常有的事,题目虽然提到“每个人依次表述其观点“的信息,看似交流秩序十分规范,但材料仅体现的是雅典宴饮交流中公民的交流方式,不能充分说明雅典社会交流秩序的规范性,故D项表述太过笼统,排除。
故选:B。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15世纪时期出现了文学与音乐结合的现象,“作曲家试图通过这些诗词来寻觅与古代诗人的一种共同情感表现““拉近弥撒音乐与世俗音乐的距离,来表达现实生活中人的感受”,这一现象符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要求,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C项正确;
从题目信息来看,这一现象对宗教音乐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弱化,A项错误;
14世纪时期文艺复兴运动已经出现,B项错误;
材料仅体现作曲家的这一行为,没有体现作曲家音乐作品内容的改变,D项错误。
故选:C。
1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孟德斯鸠认为,一个实力不强的城邦面临着更大的危险,主张强化中央权威以维护城邦利益;汉密尔顿认为,只要其成员的独立组织不废除,仍然是几个邦的同盟或者是一个联盟,据此推知他同样主张强化中央权力,D项正确;
汉密尔顿作为美国宪政的缔造者,他看到了邦联体制的弊端,呼吁强化中央权力,实行联邦制度,创立新的宪法,但孟德斯鸠则仅是主张强化中央权威,并没有专门对美国政治问题提出意见,A、B错误;
材料虽然提到“一旦被征服“的信息,但材料主旨却是强化中央权力,而非抵御外来侵略,C项错误。
故选:D。
14.【分析】本题考查卢梭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结合启蒙运动时期卢梭的浪漫主义思想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卢梭肯定人的情感需求,尊重个人生命的成长和需求,认为情感保障了每个人的生命的存在。结合所学启蒙运动相关知识可知,卢梭在质疑理性的同时,也提出了浪漫主义思想主张,故D项正确;
ABC三项是D项的具体体现,表述片面,排除。
故选:D。
15.【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解答】该学说主要强调“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论,A项正确;
材料主旨不是社会进化论,B项错误;
量子理论是由德国理论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来的,C项错误;
相对论是爱因斯坦提出来的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论,D项错误。
故选:A。
1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印象画派,要求学生结合印象画派的艺术特征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中的“,热衷于自然界的光色变化,沉迷于光色变化所产生的色彩组合,以自然作媒介强化画家的主观意识”可以看出是印象画派的艺术特点,印象画派推动了19世纪绘画观察方法的变革;
B.采用了抽象的表达方式是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特点;
C.注重表现绘画的意境变化是中国化的特征;
D.印象画派并没有蕴含着深沉的生活哲理。
故选:A。
二、非选择题: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西方思想文化比较,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第一问可结合黄宗羲思想产生的背景作答;第二问和第三问可结合霍布斯的思想主张进行概括。
【解答】(1)原因:根据材料“黄宗羲(1610~1695年)生活在充满内忧外患和社会变革的明末清初时期”可归纳出内忧外患的现实;根据材料“他极力反对王阳明门人后学中王龙溪等随意阐发的空疏学风,批判空谈误国,提倡实学”可归纳出阳明心学及空疏之学的泛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及西学东渐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
(2)相同点:根据材料“人的一切行为方针和价值取向,都应当以利己为前提”“他认为人是欲望的载体,趋利避害是人生的总体趋向”可归纳出肯定人的欲望和私利;根据材料“黄宗羲还认为‘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但更承认君主政体存在的流弊”可归纳出对君主政体提出质疑;根据材料“公是非于学校”“认为只有克服臣民对自己权利的无知,才能革除君主政体的流弊”可归纳出 主张臣民对君主权力进行监督。
(3)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霍布斯提出的社会契约论和权力转让学说符合时代需求;他所倡导的政权所有者对人类财产、权力的保护有利于维护人民的公共利益,保障人民的权利;为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和政权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阳明心学及空疏之学的泛滥;西学东渐的影响。
(2)相同点:肯定人的欲望和私利;对君主政体提出质疑;主张臣民对君主权力进行监督。
(3)认识:霍布斯提出的社会契约论和权力转让学说符合时代需求;他所倡导的政权所有者对人类财产、权力的保护有利于维护人民的公共利益,保障人民的权利;为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和政权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18.【分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教育。第一问的教育观依据材料一从目的、对象、方法、内容等角度分析概括;第二问的关系依据材料二逐一分析概括;第三问的启示,属于开放性题,依据材料,结合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教育观的内容和影响分析。
【解答】(1)教育观:依据材料“他希望培养自己的学生成为最有效地管理城邦事务的称职公民”可以得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政治公民;依据“伊索克拉底的修辞学校打破门第限制招收学生”可以得出教育对象应当打破门第、宽泛平等;依据“智者学派的主要课程除了修辞学和辩论术之外,还包括文法”可以得出教育内容要多样化;依据“在教学方法上,智者学派采取的是集体授课和师生共同讨论等方式”可以得出教育方式应当灵活自由。
(2)关系:依据材料“他在教育行为中运用哲学对话上的平等性原则,认为对话双方都是具有完整人格且独立的人而存在的”可以得出将哲学平等性运用于教育过程;依据“苏格拉底从不以教师自居,常在街头、集市、宴会或广场上与人聊天,在与谈话对象的交流中,流露出求教者的口吻”、“他主张‘德性即知识’,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和问题的终结者,也无从谈起对学生的教导与控制,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后知后觉者”可以得出将否认绝对权威与否定教师权威相联系;重视知识与智慧的教育。
(3)启示:属于开放性题,依据材料,结合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教育观的内容和所学从教育过程应当公平公正;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教育内容应当精益求精;教育行为应当灵活自由等角度分析。
故答案为:
(1)教育观: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政治公民;教育对象应当打破门第、宽泛平等;教育内容要多样化;教育方式应当灵活自由。
(2)关系:将哲学平等性运用于教育过程;将否认绝对权威与否定教师权威相联系;重视知识与智慧的教育。
(3)启示:教育过程应当公平公正;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教育内容应当精益求精;教育行为应当灵活自由。
19.【分析】本题考查洋务思想。第一问的背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第二问的认识,依据材料,结合洋务运动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
【解答】(1)时代背景:根据材料“它发端于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思想家”、“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使清朝统治面临严峻的危机”可以概括得出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清朝统治面临危机、抵抗派思想的影响;联系所学可知其背景还有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2)认识:根据材料“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以增强清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信息,并联系所学从继承并丰富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思想、向西方学习、促进社会经济转型,以及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中体西用“思想也具有一定的保守性等方面来回答。
故答案为:
(1)时代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清朝统治面临危机;抵抗派思想的影响。
(2)认识:继承并丰富了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思想;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促进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转型;有利于增进对西方国家的认知;为维新变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中体西用“思想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2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科技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和教育发展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反应的是1949年~1997年我国的科技发展的政策表现,从材料可以看出,改革开放是我国科技发展的转折点,还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发展在国家规划中不断的取得突破。具体的论述要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具体表现来说,言之有理就可以。
故答案为:
示例一:
论题:改革开放是中国科技发展的转折点。
阐述: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会议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中国科学发展的转折点。1978年以前,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在继承接收民国科研机构的基础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1963至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但科技发展仍然受到意识形态、社会环境、国际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科技发展主要集中在部分少数领域,为实现与国际的全面接轨。1978年底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我国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提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与国际接轨,加强国际合作,在空间技术、信息技术、运载火箭、生物工程领域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科技发展方针、科研领域等方面均实现了突破性进展。
示例二:
论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技发展在规范中逐步突破。
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新中国在科技体制、发展方针、科技成就方面逐步规范并实现突破。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接收民国科技体制,调配科研力量和研究领域,针对国家需要,培养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国防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制定科技长远发展规划,新中国在原子弹、氢弹、结晶牛胰岛素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召开全国科技大会,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制定“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并相继实施,在诸多新的科技研究领域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科技工业体系。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科技发展中不断规范,并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