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西南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皖西南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07 17:2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徽省皖西南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5分)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说“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该观点强调的是(  )
A.道德是政治和法度的附属品
B.加强君主专制具有必要性
C.变法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D.德与刑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2.(2.5分)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设立太学时,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后来太学中的科目及人数逐渐增多,汉元帝时,博士弟子人数突破了千人;公元1世纪初,甚至达到了上万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黄老之学的复兴 B.西汉人口的大幅增加
C.城市规划的发展 D.独尊儒术政策的影响
3.(2.5分)李贽认为,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的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由此可见,李贽(  )
A.抨击了宋明理学的虚伪性
B.挑战了传统儒学的权威性
C.改变了孔孟之道的合法性
D.增强了经世致用的普适性
4.(2.5分)梭伦告诉人们:“许多不应富的人富了,而品德较佳者仍贫困。但我们不会用我们的品德换他们的财富,因为道德永远芳香,而财富经常易手。富人的财富并不比仅有肠胃、心肺和双足的人更伟大。”这一言论反映出当时雅典(  )
A.贫富差距现象严重 B.人文主义思想萌发
C.工商业发展道德沦丧 D.经济改革势在必行
5.(2.5分)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活动中,圣像画、基督教受难者雕像等大量出现,宗教游行队伍中的化妆表演和奇迹剧比比皆是,所有的宗教活动都借助于具体形象表达。这种宗教活动形式(  )
A.说明文艺复兴的低俗化
B.增强了宗教思想的深刻性
C.适应了城市大众的需要
D.背离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6.(2.5分)中世纪晚期,一位驻罗马的日耳曼使节在呈给王侯的一封信里写道:“贪婪在罗马教廷里主宰一切,并且天天都有新花样……向日耳曼人诈取金钱……因而引起许多咆哮与愤怒。”材料可以用来解释(  )
A.宗教改革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B.文艺复兴对日耳曼地区的影响
C.宗教改革发端于德意志的缘由
D.德意志的分裂助长了教会贪婪
7.(2.5分)如表所示为部分唐代医学成就简介(  )
唐高宗时期
宰相长孙无忌等人主持、苏敬等人参与修订《新修本草》
唐玄宗时期
敕令郡县长官精选《开元广济方》于村坊要塞榜示宣传
唐德宗时期
制定《贞元集要广利方》,颁行州县
A.医学知识实现了普及 B.理论化医学开始萌发
C.中医学得到系统总结 D.政府积极推动医学发展
8.(2.5分)宋代民间艺术家元俊,文唯一等创造了无数生动的石刻造像,佛和菩萨形态端庄且具有士人气息,供养人、力士夸张有度,各有特征。经变故事造像中,大多是现实生活的片段与劳动生产的场景,朴实健康、微妙入神。据此可知,宋代雕塑艺术(  )
A.以佛文化为主要创作题材
B.兼具人文情怀和世俗化特征
C.回归自然追求艺术的本真
D.主要代表集中在乡村艺人间
9.(2.5分)针对传统研究把元曲家定性为“市井文人”的看法,历史学家翦伯赞说:“他们‘能运用其文学的天才、艺术的手腕,旁敲侧击,假设反衬,委婉曲折’,用生动而鲜明的线条勾画出活动于黑暗时代中的形形色色的鬼影。”在翦伯赞看来,元曲家(  )
A.具有深切的亡国之痛 B.具有人文关怀
C.注重作品的艺术性 D.提倡民本思想
10.(2.5分)尽管爱因斯坦多次强调“(自己)仅仅是一个物理学家”,但不可否认,他开创了一个在科学和思想上挑战一切“绝对”的时代。这说明爱因斯坦(  )
A.丰富与发展了经典力学
B.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
C.影响了人类思维的方式
D.推动了近代物理学的形成
11.(2.5分)青年时期的贝尔在做电报实验时,偶然发现了一块铁片在磁铁前振动会发出微弱声音的现象,而且他还发现这种声音能通过导线传向远方。他由此得到启发,并发明了电话。由此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之一是(  )
A.在多个国家同时爆发
B.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C.生产组织高度集中化
D.“科”“技”结合较为紧密
12.(2.5分)19世纪后半期提出变局言论者不下81人(其中若干人物申论变局意义不止一次,如王锅、薛福成郑观应言及变局均不下10次),而在这81人中,除黄钧宰、徐继畲二人是在1840年代提出外,其他人都是在1861年之后提出的。这表明当时(  )
A.变革成为社会共识
B.“中体西用”成为主流思潮
C.洋务运动影响巨大
D.士人思想发展具有滞后性
13.(2.5分)1897年,德意志占领胶州湾后,《时务报》首先翻译登载由欧洲报刊发表的瓜分清国的社论,结果,“在已经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北京朝廷看来,康(有为)的言论也不再是危言耸听了,倒像是预言一般地奉作神圣了”。这说明(  )
A.维新派注重通过舆论启迪民智
B.民族危机推动维新思想的传播
C.康有为的革新主张受朝野欢迎
D.中国民众抵制列强的瓜分图谋
14.(2.5分)如表所示是1918年5月陈独秀和李大钊有关巴黎和会的言论摘录。由此可知,两人都(  )
记述
出处
在巴黎和会上,各国都注重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
陈独秀
这回欧战完了,我们可曾作梦,说什么人道、和平得了胜利,以后的世界或者不是强盗世界了……且看巴黎会议所议决的事,哪一件有一丝一毫人道、正义、平和、光明的影子,哪一件不是拿着弱小民族的自由、权利,做几大强盗国家的牺牲品!
李大钊
A.对盲从西方的心态进行了反思
B.反对欧美国家主导的世界秩序
C.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的理论
D.详细解析五四运动爆发的缘由
15.(2.5分)毛泽东在1925年12月1日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他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革命的态度;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毛泽东这些阐述(  )
A.体现了其对民主革命的思考
B.推动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C.利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革命
D.巩固了国共革命统一战线
16.(2.5分)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文化事业费年增速超过10%,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这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A.强调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心
B.是人民群众强烈获得感的源泉
C.揭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D.蕴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17.(2.5分)1949年年底,上海军管会文艺处的负责人在一次座谈会上表示,如一下子不让英美片放映,则不能供应市场的需要,明年我们除了尽量做苏联的翻版片和国营厂制作新片外,仍不够供应市场。这说明新中国电影事业(  )
A.践行了“百花齐放”方针 B.致力于电影产量的提高
C.注重满足群众精神需求 D.借鉴了英美电影的经验
18.(2.5分)中国返回式卫星搭载质量由一开始的十几千克增加到几百千克。1987年,中国首次利用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藻类培养试验装置。这表明中国(  )
A.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B.综合国力有了飞跃性发展
C.卫星发射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D.卫星回收技术比西方发达
19.(2.5分)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典西部片《镖客三部曲》的配乐是著名的意大利电影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的作品,透露出浓厚的美国西部风情。演奏的乐器中,不仅有钢琴、提琴、长笛、小号、电吉他等西方乐器,还出现了类似中国的“埙”的乐器。这一事例反映了(  )
A.二战后音乐呈多元化风格
B.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C.电影艺术与音乐开始结合
D.西方电影引领时代潮流
20.(2.5分)“他们反对一味突出‘自我’,陶醉于作者自己的感情世界。他们主张作品要像镜子那样……他们的道德理想、是非评价、抑扬褒贬往往通过对生活的具体的、真实的、客观的描写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由此可知,“他们”的作品(  )
A.能够反映一定的时代风貌
B.体现了对现实社会的叛逆
C.反映了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D.注重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l题12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2分,共50分。)
2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人画是兴起于我国宋元时期的一个画种。这一时期,既存在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又有十分尖锐的民族矛盾,并且二者交织在一起,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参与绘画艺术的新的群体,即士人集团。他们以山水花鸟为题材,以写意为表现手法,遣情抒怀。宋代以前,社会文化相对紧张封闭,画家的主观意识被禁锢压抑,到了宋元时期,社会的文化艺术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画家们开始摒弃以前完全写实的手法,向写意转变。
﹣﹣摘编自程多耀《论中国文人画兴起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根源》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文人画兴起的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中两幅作品的艺术流派及其创作的主要背景。
2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4~18世纪,是西方近代思想异常活跃的时代,西方近代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多向性特征与近代西方社会民主多元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互相契合。西方近代思想所奉行的人文主义思潮往往与“自由”“光明”“反专制”等近代政治观念密切相关。文艺复兴时期,人类现世的生命似乎有了更加宝贵的内在价值,拥有了一种激动人心的存在意义,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都是为了精神自由,前者指向艺术自由,后者指向宗教自由。至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所形成的思潮几乎全部融合于当时人们的政治及宗教态度中,成为19世纪的新的宇宙观。
﹣﹣摘编自张曦予、徐蓉《西方近代思想史的多向性特征﹣读布林顿(西方近代思想史)有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一条或者多条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中华民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国立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1929年9月,民国时期最大的地方性综合研究机构﹣﹣北平研究院正式成立。在此期间,全国各地出现了一批新设的专业研究机构,如私人企业组织的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等。1932﹣1934年,国民政府先后颁布《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和《工业奖励办法》,增加了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两种专利保护。1941﹣1947年,制定了我国第一部专利法《中华民国专利法》,1947年,颁布了《专利法实施细则》,至此,中国近代科技体制化基本形成。1949年9月,《共同纲领》就明确提出了科技要“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的目标。
﹣﹣摘编自孙从军《中国近现代科技体制化历程研究》
材料二 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强调“科学研究的计划性与集体性”,并提出“科学为人民服务”的新理念。1954年,签订《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1956年,中央提出“向科技进军”的口号,科技体制进入全面规划的新历史时期。1960年以来,中央先后颁布《关于在科研机构中坚持八小时工作制和保证科学研究时间的通知》《新产品新工艺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着力推动中国科技体制的独立化发展进程。1978年,在全面恢复高考和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新型科技体制逐步建立,科技成果的数量与质量均有切实提升。
﹣﹣摘编自孙烈《中国科技体制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30~50年代后期中国科技体制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型科技体制建立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启示。
2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孝文帝在太和年间多次召集群臣,议定律例,重用精通律学的中原儒生。他削繁复之律令,除严酷之立法,或从简从宽,或“恕死从流”,对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意义。他强调执法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
﹣﹣摘编自简修炜、张耕华《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述论》
材料二 孝文帝熟读儒经,探究兴亡,高倡“营国之本,礼教为先”。以此为法制改革的思想基础,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明礼仪、定制度、移风易俗运动,为“开导兆人,致之礼教”服务。北魏儒学大行。朝中论政议刑,不拘胡汉文武、官秩高下,人人尊崇引经据典。孝文帝强调治国“礼教为先”,又主张“法为治要”,先礼教是扬起仁政无敌于天下大旗,宣文德以惠天下;重法治是以公平之刑辅教化,刑斧在握,求臻“辟以止辟”。使北魏法制由前期严刑尚罚向后期德刑兼重转变,既表明当权者对专制集权已经巩固之自信,也反映了对封建正统法文化的体认和吸收达到了新的水平。
﹣﹣摘编自邓奕琦《论北魏孝文帝的法制改革》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影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该观点认为“刑生力…….德生于刑”,即有了刑法才会形成道德制度,道德是政治和法度的附属品,故选A;
材料论述的是刑罚的重要性,BC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
材料只有刑对德的影响,没有德对刑的影响,所以不能说相辅相成,排除D。
故选:A。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根据“后来太学中的科目及人数逐渐增多,汉元帝时,博士弟子人数突破了千人;公元1世纪初,甚至达到了上万人“可得出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并先不用儒学之士,使五经博士人数增加,D正确;
黄老之学是道家的,不符合主旨,排除A;
人口增长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
C项与主旨无关,排除。
故选:D。
3.【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结合题干“李贽认为,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的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李贽认为可凭借治理天下的儒家六经为均为史官夸大或孔孟等儒家圣贤的残缺言论,冲击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故B项正确;
题干并未批判理学的虚伪,排除A项;
李贽言论并未动摇孔孟之道,排除C项;
题干未强调经世致用思想,排除D项。
故选:B。
4.【分析】本题考查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不会用我们的品德换他们的财富”“富人的财富并不比仅有肠胃、心肺和双足的人更伟大”。
【解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梭伦更注重道德,有平等意识,这些均体现了人文精神,故B正确;
A、C两项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故选:B。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要求学生结合文艺复兴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低俗化;
B.文艺复兴借助宗教活动来宣传人文主义思想,并不是为了增强宗教思想的深刻性;
C.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绘画,雕塑作品的出现以及戏剧和游行活动,这些都是为了传播人文主义思想,适应民众的需要;
D.材料信息看不出背离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故选:C。
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宗教改革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解答】材料“贪梦在罗马教廷里主宰切,并且天天都有新花样…向日耳曼人诈取金钱“说明罗马教会对德意志地区的剥削是宗教改革发端于德意志地区的重要因素,C正确;
A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
故选:C。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医学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唐朝时期医学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A.仅凭当时的几本医学著作不能说明医学知识实现了普及;
B.材料没有体现出理论化医学的萌发;
C.材料不是强调医学理论的系统总结;
D.从材料可以看出都是政府采取措施推动医学著作的宣传,反映出政府积极推动医学发展。
故选:D。
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综合,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根据“创造了无数生动的石刻造像,佛和菩萨形态端庄且具有士人气息,供养人、力士夸张有度,各有特征”得出这体现的是人文情怀。根据“大多是现实生活的片段与劳动生产的场景,朴实健康、微妙入神”可得出这体现的是世俗化特征,故二者兼具,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佛教是主题材,排除A;
材料和回归自然无关,排除C;
材料中还有涉及到佛教的内容,排除D。
故选:B。
9.【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运用其文学的天才、艺术的手腕,旁敲侧击,假设反衬,委婉曲折”“用生动而鲜明的线条勾画出…”
【解答】从材料中的“运用其文学的天才、艺术的手腕,旁敲侧击,假设反衬,委婉曲折”“用生动而鲜明的线条勾画出……“可以得出,元曲家非常注重作品的表现手法,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故C正确;
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不符合,故排除。
故选:B。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他开创了一个…思想上挑战一切“绝对”的时代”可以得知爱因斯坦影响了人类思维方式,故C项正确;
ABD三项都是爱因斯坦具体的物理学成就,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故选:C。
11.【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他由此得到启发,并发明了电话”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解答】材料“偶然发现了一块铁片在磁铁前振动会发出微弱声音的现象,而且他还发现这种声音能通过导线传向远方。他由此得到启发,并发明了电话”信息显示,在贝尔发明电话前就已经存在相关的科学理论,说明“科”“技”结合较为紧密,故D正确。
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电话便于信息传递,并未实际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B说法片面,排除。
C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综合影响之一,排除。
故选:D。
12.【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抓住题干时间,结合洋务运动的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19世纪后半期提出变局言论者中只有黄钧宰、徐继畲二人是在鸦片战争后提出的,其他人都是在1861年之后提出的。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为了解决内忧外患的困境,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思想,掀起了洋务运动。由此可知,材料中“其他人都是在1861年之后提出的”是受洋务运动的影响,故C项正确。
材料只是涉及少部分人的变局思想,不能就此得出变革成为社会共识,也不能得出“中体西用”成为主流思潮,故AB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士人提出变局论,说明士人思想有所变化,而非滞后,故D项错误。
故选:C。
13.【分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在已经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北京朝廷看来,康(有为)的言论也不再是危言耸听了,倒像是预言一般地奉作神圣了”的主旨,结合维新思想的背景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在已经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北京朝廷看来,康(有为)的言论也不再是危言耸听了,倒像是预言一般地奉作神圣了”可以看出,当时西方列强已经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民族危机的日益加重,使维新变革的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故B项正确;
材料并不是强调维新派的手段,故A项错误;
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材料与民众抑制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B。
14.【分析】本题考查巴黎和会,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表格中陈独秀和李大钊对巴黎和会言论的主旨,从中可以看出二人抨击了巴黎和会的不公正,进而分析得出他们对之前盲从西方的心态进行了反思。
【解答】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陈独秀和李大钊都抨击了巴黎和会的不公正,认识到巴黎和会只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说明他们对之前盲从西方的心态进行了反思,故A项正确;
陈、李二人是反对巴黎和会的不公正,并不是反对欧美国家主导世界秩序,故B项错误;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故C项错误;
D项属于过度解读,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选:A。
1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的历史贡献,要求学生结合毛泽东思想的内容以及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A.涉及到中国革命的敌友问题,还涉及到革命的具体对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表明当时毛泽东对中国民主革命有充分的思考;
B.北伐战争是1926年开始的,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河北发战争相关的信息;
C.土地革命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
D.材料只是在理论上的认识,并没有涉及到在现实中巩固了国共革命统一战线。
故选:A。
16.【分析】本题考查新时代中国的治国理政,解答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逐项分析选项内容即可。
【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A;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是社会和谐、民生改善的基础,是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源泉,排除B;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排除C;
全国文化事业费年增速超过10%,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D正确。
故选:D。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影视事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我国影视事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A.“百花齐放”方针应该是在50年代提出来的;
B.材料信息涉及到的是电影放映的情况,而不是电影生产的情况;
C.从材料中“仍不够供应市场”可以看出是侧重满足人民对电影观看的需求,反映出新中国的电影是也注重满足群众的精神要求;
D.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借鉴英美电影的经验。
故选:C。
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科技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材料没有涉及到进入国际卫生发是射市场;
B.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综合国力有了飞跃性发展;
C.从材料中“中国返回式卫星搭载质量由一开始的十几千克增加到几百千克。1987年,中国首次利用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藻类培养试验装置。”明显可以看出我国卫星发射技术不断的发展;
D.材料看不出比西方国家发达。
故选:C。
19.【分析】本题考查世界音乐的发展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透露出浓厚的美国西部风情……还出现了类似中国的‘埙’的乐器”。
【解答】材料信息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互鉴,反映了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故B正确。
A项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C项错在“开始”,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故选:B。
20.【分析】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西方的文学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生活具体的、真实的描写”。
【解答】由强调“生活具体的、真实的描写”可知,此类文学作品属于现实主义文学,能客观反映出一定的时代风貌,故C正确;
注重内心世界是浪漫主义文学,与材料不合,故A错误;
该项是现代主义文学特征,故B错误;
该项是现代主义文学特征,故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l题12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2分,共50分。)
2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文人画、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绘画,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中国文人画、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绘画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解答】(1)根据材料“这一时期,既存在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又有十分尖锐的民族矛盾,并且二者交织在一起,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参与绘画艺术的新的群体,即士人集团”“宋元时期,社会的文化艺术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画家们开始摒弃以前完全写实的手法,向写意转变”可概括出因素为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士人集团形成;文化氛围宽松;创作手法转变。
(2)根据材料“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格尔尼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为描写现实的现实主义绘画,后者为反传统的现代主义绘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创作的背景可结合19世纪中期俄国的时代背景进行概括即沙皇专制统治,人民处境悲惨;俄国工业发展落后。《格尔尼卡》创作背景可结合20世纪30年代时代背景可得知为法西斯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
故答案为:
(1)因素: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士人集团形成;文化氛围宽松;创作手法转变。
(2)左图:现实主义。背景:沙皇专制统治,人民处境悲惨;俄国工业发展落后。
右图:现代主义。背景:法西斯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
2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根据“至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所形成的思潮几乎全部融合于当时人们的政治及宗教态度中,成为19世纪的新的宇宙观。”概括出主题为启蒙运动深刻影响了18世纪以来的欧洲政治形态。论述时主要从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内容、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理解。也可以提炼有关文艺复兴的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一:
论题:近代西方思想解放呈现多向性特征。
阐述:近代以来,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进程呈现出多向性的历史特征。16~17世纪的宗教改革在继承文艺复兴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人文主义的理解,对人文主义注入新的价值取向。宗教改革不仅是宗教领域反对教会权威,追求信仰自由的宗教运动,也是宜扬理性主义、推崇个人自由的思想解放运动,呈现出多维度的精神需求。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不仅反对欧洲封建专制制度,也反对欧洲的宗教势力,更推崇理性主义,又主张过一种世俗的生活,启蒙运动不仅在政治领域,而且在思想领域、宗教领域乃至科学领域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近代以来的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具有多维度、多向性的价值趋向和时代特征。
示例二:
论题:启蒙运动深刻影响了18世纪以来的欧洲政治形态。
阐述: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潮,在继承和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的基础上,启蒙思想家提出了符合时代需求的思想主张。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以及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等学说均符合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要求,也符合资产阶级的价值追求。启蒙运动主张的理性主义受到近代科学的影响,但也促进了18世纪以来人们对社会转型的认知,所宣扬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潮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后仍然具有指导价值,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美国1787年年宪法等所体现出来的政治原则均来自启蒙运动。因此,启蒙运动深刻影响着近代以来欧洲历史的政治走向,为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一小问要结合发展以及20世纪50年代我国科技发展的特征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的影响因素来分析;第三小问要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1)新发展:根据“中国科学院强调“科学研究的计划性与集体性“,并提出“科学为人民服务“的新理念”可得出科技发展理念逐步与政治、人民需求相结合;根据“1949年9月,《共同纲领》就明确提出了科技要“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的目标。”“中央提出“向科技进军“的口号,科技体制进入全面规划的新历史时期。”可得出科技发展过程逐步明确阶段化和步骤化;结合建国初期的内容可得出科技发展方向逐步与苏联接轨,中苏合作力度和广度加大。
(2)历史条件:根据所学可从政治、经济、外交、科技革命、全球化的发展等方面概括。
(3)历史启示:结合材料可从人才的培养、合作交流、国际合作、自主创新等角度概括。
故答案为:
(1)新发展:科技发展理念逐步与政治、人民需求相结合;科技发展过程逐步明确阶段化和步骤化;科技发展方向逐步与苏联接轨,中苏合作力度和广度加大。
(2)历史条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外交格局的变化及多边外交体制的形成,中外科技合作力度加大;高考制度的恢复和科学大会的召开,提供了历史机遇;新科技革命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国际氛围。
(3)历史启示:坚持人才制度改革和新型人才培养,积极谋求科技体制的独立化发展路径;坚持国际间全方位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对尖端科技的研究,谋求科技发展的新突破;坚持科技强国,科教兴国战略;将科技研究与国家发展和人民需要相结合,发挥科技在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
24.【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第一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逐一分析概括;第二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对封建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南北统一、对缓和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以及对后世等方面的影响分析。
【解答】(1)特点:根据材料“议定律例,重用精通律学的中原儒生”、“强调执法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可以得出重视立法,重视执法;礼法结合,法律儒家化;依据“他削繁复之律令,除严酷之立法,或从简从宽”可以得出废除残刑醋法。
(2)影响:根据材料“使北魏法制由前期严刑尚罚向后期德刑兼重转变,既表明当权者对专制集权已经巩固之自信,也反映了对封建正统法文化的体认和吸收达到了新的水平”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魏孝文帝法治改革使法制改革客观上有助于封建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有助于消除南北统一在政治法律、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隔阂;有助于缓和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他创立的某些制度,也被后世法律吸收,影响千年。
故答案为:
(1)特点:重视立法,重视执法;礼法结合,法律儒家化;废除残刑醋法。
(2)影响:法制改革客观上有助于封建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有助于消除南北统一在政治法律、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隔阂;有助于缓和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他创立的某些制度,也被后世法律吸收,影响千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