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教学设计
玉田县石旧窝镇芝麻窝小学 杨会
教材分析:
不进位加法,采取了情境图加问题的呈现方式,教科书设计了小兔采蘑菇的情境图和一共采了多少个的问题,让学生发现并应用图中信息。另外,本节课第一次出现利用竖式进行计算的内容,教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学时,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通过摆小棒,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一方面要重视算法交流,给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几十加几(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正确计算。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初步了解竖式和算理的联系,体会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认识加法竖式,学会用竖式计算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学会用竖式计算。
教具学具的准备:课件、小木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白兔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非常喜欢,前几天的五一小长假,兔妈妈带着小白兔到大森林里去采蘑菇,老师还给它们拍了好多照片呢,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生:想!
师:(大屏幕出示图)观察这张照片,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兔妈妈采了 23 个蘑菇,小白兔采了 4 个蘑菇
师:谁能根据这两条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仔细观察,提出问题:妈妈比小白兔多采几个?小白兔比妈妈少采几个?一共采了多少个?
(设计意图:用谈话方式引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的兴
趣。 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已获得的数学信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
力。)
二、知识探究
1.一共采了多少个?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学生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3+4=
2.那23+4应该怎样算呢?下面请大家先用小棒摆一摆,说出自己摆的过程,然后再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最后汇报。
3.用小棒摆:单根的和单根的加在一起再和整捆的相加。
先算 3 加 4 得 7,7 再加 20 等于 27。
4.刚才我们用小棒摆的过程,其实我们还可以用分成的方法表示出来:
师板书示范。
5.其实23+4,我们还可以用计数器来计算
师:谁来说一说在计数器上我们先拨哪个数?
生:先拨23
师:对,下面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拨出23,那接下来,我们该拨那个数?
生:拨4
师:那4我们应该拨在哪一位呢?
生:在个位上。
师:4为什么拨在个位上?请同桌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汇报
师:对,4表示的是4个一,所以要放在个位上。现在大家再看看计数器上显示的是哪个数?
生:27
师:真棒!其实用计数器拨数计算我们还可以写成竖式的形式
师板书示范。
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用尺画线,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引出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
5.谁能说一说我们在进行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
6.大家觉得用竖式计算简单吗?
试一试:5+34 43+5
学生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板演。
(设计意图:从直观操作演,到抽象算理,结合摆小棒时的操作过程,探索出用竖式计算的一般方法。结合学生的操作和对数位的理解,让学生初步了解竖式是怎样来的,体会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的道理,从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课堂休息 (幸福拍手歌)
四、闯关练习(课件出示)
1.第一关:我是小法关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第二关:比眼力,列式计算
集体交流
3、第三关:猜猜我是谁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掌握所学知识,使学生熟练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这一教学内容选自小学数学第二册加法和减法(二)这一单元,本单元是本学期的重点单元之一,约占教学总时间的30%,因此,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工作将有利于顺利达成学段和学期育人目标。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教材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选用兔妈妈带着小白兔采蘑菇作为题材,从而提出“兔妈妈和小白兔一共采了多少个蘑菇?”的数学问题,列出加法算式。然后用学生自主探索的形式呈现学生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列竖式计算不进位加。并安排学生讨论“列竖式计算加法要注意什么”,以归纳竖式加法计算的要点。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数学,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几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而生活中的数学,更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精选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作为学习的素材,必能唤起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足之处:
?(1)对学生算理的口头表达训练不够。
?(2)练习部分习题的层次性不够。 特别是对学生有启发性的训练和拓展思维的训练还不够。
?(3)教学过程中语言的表达还不够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