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 高中历史人教版本 选修3 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 高中历史人教版本 选修3 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07 17:3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使美苏两国在二战后实力超群、成为雅尔塔体制的核心国家的原因不包括(  )
A.
西欧各国饱受战火蹂躏,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B.
两国基本没有受到战争破坏,经济发展较快
C.
两国军事实力较为强大
D.
两国的政治地位在二战期间及战后逐步提高
2.美国学者沃尔特·拉弗贝指出:希腊打的是内战,美国没有理由介入。然而美国选择了戏剧性的办法,要求国会在一场世界性的反共战争中支持政府。之后的1948年到1950年,美国给16个欧洲国家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材料分别反映了美国的什么政策(  )
A.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B.
马歇尔计划 杜鲁门主义
C.
冷战政策 铁幕演说
D.
遏制理论的提出 马歇尔计划
3.1963年,为避免误解或相互矛盾的信息造成“战略迷雾”,一条连通白宫和克里姆林宫的“危机控制直拨通讯线路”投入使用。这条热线(  )
A.
导致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B.
有利于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C.
改变了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
D.
体现出核危机笼罩下的一种相对平衡
4.美苏军备竞赛的重中之重是(  )
A.
核武器
B.
海军
C.
洲际导弹
D.
陆军
5.从美苏对抗到苏联解体,我们可以看到(  )
A.
对抗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
对抗导致苏联解体,也削弱了美国
C.
苏联争霸和美国争霸有着本质区别
D.
社会主义运动全面失败
6.下列关于两极格局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冲突加剧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B.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C.
北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D.
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7.下图为冷战时期的一幅漫画,内容是赫鲁晓夫(牙医)对卡斯特罗(病人)说:我比你更觉得疼。这幅漫画反映了(  )
A.
柏林危机
B.
马歇尔计划
C.
苏联导弹击落美国U—2飞机
D.
古巴导弹危机
8.德国的历史学家曼弗雷德·马伊说:“古巴导弹危机是现代历史中的一个转折。两个超级大国都认识到‘强权政治’已经进入了死胡同:没有哪个国家敢于使用原子武器,如果它不想毁灭自己和整个人类的话。”这说明美苏冷战(  )
A.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B.
威胁到世界和平,使人们生活在恐怖之中
C.
美苏开始形成对峙的局面
D.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9.有人说:“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几雕的目的。”这里的“几雕”是指(  )
①稳定了西欧经济 ②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与苏联的矛盾 ③有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 ④把受援国纳入了美国全球战略轨道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0.在美苏的“冷战”中,可喻之为苏联的“马歇尔计划”的行动是(

A.
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
成立“经互会”
C.
组织“华约”
D.
杜鲁门主义
11.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
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
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
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
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2.下列有关两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柏林墙”的修建是冷战激化的产物
B.
“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标志
C.
“柏林墙”的倒塌预示着德国的统一
D.
“柏林墙”倒塌于两极格局解体后
13.1983年,美国政府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从对苏战略上看,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
A.
在经济上拖垮苏联
B.
取得军事上的优势,争取主动
C.
带动美国经济发展
D.
大幅度提高美国的核威慑力量
14.“遏制”理论的实质是(  )
A.
迫使苏联屈服,放弃与美国争霸
B.
反苏反共
C.
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
D.
争夺世界霸权
15.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这意味着美国要(  )
A.
征服全世界
B.
充当世界警察
C.
维护世界和平
D.
与苏联争夺霸权
16.右图为丘吉尔的画像,下列事件与之有关并直接引发了二战后世界
局势变化的事件是(  )
A.
参加反法西斯战争
B.
“铁幕”演说
C.
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马歇尔计划
17.二战后,一位领导人在美国发表演讲指出:“……an
iron
curtain
has
descended
across
the
European
Continent.”该演讲被视为冷战的前奏曲。这位领导人是(  )
A.
丘吉尔
B.
杜鲁门
C.
斯大林
D.
铁托
18.在对柏林的分区占领图(见下图)上,美占区是(  )
A.
A
B.
B
C.
C
D.
D
19.一些观察家,尤其是美国的保守派称赞里根是美国得以拖垮苏联的主要功臣,认为里根是使苏联于1991年垮台的主要推手。里根采取的拖垮苏联的措施是(

A.
大力发展战略核武器
B.
宣布实施“星球大战”计划
C.
发动越南战争,借以包围苏联
D.
在远东建立军事基地
20.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期间在餐桌上向美方代表提议“为和平和废除在国外的一切军事基地干杯”
,美方代表回答说:“咱们只为和平干杯。”美国这种态度的实质是(
)
A.
以强大的军事优势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
B.
认为和平高于一切
C.
因敌视苏联而拒绝了苏方的建议
D.
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遏制政策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识读下列两幅历史图片,请完成:
(1)图一、图二所示情景分别发生在哪一时间?它们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2)依据上述图片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约和华约的主要相同点。
22.材料一 
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两者都认为资本主义世界受到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威胁,主张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
说明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与美国冷战政策形成的关系,概括丘吉尔、杜鲁门演说内容的共同点。
23.材料一 我对您1962年10月27日信中所做的声明表示尊重和信任,这个声明就是不会对古巴进攻和入侵……那么,促使我们对古巴给予这种性质援助的动机也就不存在了。
——赫鲁晓夫给肯尼迪的信(1962年10月28日)
材料二 古巴导弹危机漫画
材料三 ……就我们在亚洲的地位而言,我们要极力避免亚洲国家过分依赖我们,将我们拖入像越战这样的冲突。
当然这样做起来并不容易,但我相信,只要适当规划,我们是能做到的。
——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关岛谈话
(1)材料一中的苏联“对古巴给予这种性质援助”指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的信息,该事件的最终结局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三,说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美苏争霸的认识。
24.1989年布什政府主动对苏联国内改革进行支持,戈尔巴乔夫也提出与美国缓和关系,是双方协商后的“双赢”吗?
25.材料
 基辛格博士在所著《大外交》中说:“罗斯福的战后世界秩序观,却是以美、英、法三个战胜国,加上中国,以类似世界理事会的角色来维持和平……每个体系都能反映出企图透过有共同价值观的胜利者同盟,来维持平衡。”
根据20世纪国际格局中心的变化,评论材料的观点。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苏联在二战中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B项只适合美国。
2.【答案】A
【解析】杜鲁门主义是全球性的、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是采用经济手段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故答案是A。
3.【答案】D
【解析】在长期的冷战过程中,美苏两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这与核恐怖平衡状态下的“危机直控”有密切关系,故本题选D。
4.【答案】A
【解析】 核武器是杀伤力巨大的武器,核武器的数量是在军备竞赛中能否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因素。
5.【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美苏对抗导致苏联经济畸形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同时美国也遭到削弱。A、C、D与历史史实不相符合。 
6.【答案】C
【解析】A、B、D三项的表述均符合史实。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应为华约组织的成立,故C项不正确。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紧扣“赫鲁晓夫”“卡斯特罗”可知,这幅漫画反映的是古巴导弹危机。 
8.【答案】D
【解析】 “没有哪个国家敢于使用原子武器”说明在美苏冷战之下,由于核恐怖和核平衡,避免了核大国之间爆发直接的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9.【答案】B
【解析】马歇尔计划是为了对抗苏联、稳定欧洲而实施的经济援助计划。因此,②的叙述不正确。
10.【答案】B
【解析】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从经济上加强对西欧的援助以达到控制西欧的目的,所以与马歇尔计划相类似的应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11.【答案】D
【解析】在斯大林领导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苏联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该体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虽然具有很多弊端,但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是苏联迅速改变落后面貌,并崛起为世界强国的重要保障。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柏林墙”是二战结束后,反法西斯同盟国美英法苏对德国首都柏林市实行分区占领,英法美占领区合并成立资本主义国家联邦德国,苏占区成立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德国,造成了两德的分裂,柏林市被一堵钢筋水泥和铁丝网构成的高墙隔成东西两部分,这就是柏林墙。它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和表现,也是德国分裂的标志,1990年两德统一,柏林墙被推倒,这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
13.【答案】A
【解析】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目的在于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
14.【答案】B
【解析】“遏制”理论主张美国以武力为后盾,采用军事包围、经济封锁、颠覆、局部武装干涉等来遏制苏联,反映出它的实质是反苏反共。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不论在什么地方……都与美国安全有关”,可知美国推行全球扩张战略即要充当世界警察,故选C。此时期苏联主要关注国内经济恢复,还没有开始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故D项不符合题意。 
16.【答案】B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大学的“铁幕”演说。
17.【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干中英语引文的意思是:“……一道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明确了这一点,很容易作出正确的判断。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识别和记忆能力。A是英占区;B是法占区;C是苏占区;D是美占区。
19.【答案】B
【解析】里根上台后,1983年宣布实施"星球大战"计划,企图迫使苏联进行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在经济上拖垮苏联。
20.【答案】A
【解析】美国在二战后凭借其强大的军事优势,在全球各地建立了军事基地,美方代表所说的“和平”是以维护其世界霸权为前提的。
21.【答案】(1)时间:图一发生在1949年,图二发生在1955年。目的:图一是为了遏制苏联、控制西欧,图二是为了对抗北约、反击美国。
(2)美、苏“冷战”的产物;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
【解析】第(1)问中的“时间”可依据图一中“北约签约”、图二中“华约签约”等信息进行判断,“目的”可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第(2)问需要联系北约和华约的成立过程及其影响,从背景、性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说明。
22.【答案】关系:“铁幕演说”揭开了东西方冷战的序幕;“杜鲁门主义”则标志着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开始。
相同点:都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受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严重威胁,并主张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
【解析】
23.【答案】(1)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赫鲁晓夫最后让步,同意从古巴撤出苏联导弹,说明当时战略优势在美国。
(2)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3)美苏争霸的主动权随着双方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而变化;美苏争霸是世界长期紧张、不得安宁的根源。
【解析】
24.【答案】1989年美国与苏联关系暂时恢复“和平”,是双方根据国情和国际形势作出政策调整的结果。美国的目的是以“和平”为掩护,以提供经济援助为手段,左右苏联的改革,以此给苏联施加压力,进行和平演变。苏联则是因为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造成经济负担,加上国内各种危机爆发,故希望能以暂时的“和平”赢取发展经济的时间,但最后屈从了美国的压力。可见,他们并没有“双赢”。
【解析】布什政府支持戈尔巴乔夫改革实际上是一种和平演变。从美国布什政府支持苏联改革的目的和苏联提出与美国缓和关系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25.【答案】变化:在20世纪,以欧洲为中心的政治格局演变为美苏两极格局。
评论:基辛格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国家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国际关系的中心自然会随之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实力强大的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达成的某种妥协,都是讨价还价的产物,都是实力决定一切。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