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十八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25题,共50分)
1.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2.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
A.实施的条件 B.所有制结构
C.经济管理模式 D.产品分配方案
3.20世纪20年代,美国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成了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福特一开先例,美国其他的公司也一拥而上。这些外资企业的创办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D.赫鲁晓夫改革
4.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
①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②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忽视消费品生产 ④长期僵硬的执行计划指令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5.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6.有人评价赫鲁晓夫“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身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身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含义是( )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7.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生产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8.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从下图看这些措施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 )
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
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活力。”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
①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②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③重点发展重工业 ④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积极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罗斯福说:“我们必须有这样一条原则:我们将不允许失业大军存在……我不愿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下列表述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整顿银行、统制货币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C.调节农业生产 D.举办公共工程
11.罗斯福新政中实行了一种按收入和资产多寡而征收的累进税。如:对5万美元以上纯收入和4万美元以上遗产征收税率为31%,500万美元以上的遗产征收税率为75%。其直接目的是为了( )
A.抑制贫富分化 B.稳定金融秩序
C.保护私有财产 D.摆脱经济危机
12.《道德经》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诚信”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主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
A.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 B.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C.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13.凯恩斯说:“似乎没有强烈理由要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把社会大部分经济生活包括在政府权限之内。”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但也不完全排斥经济自由 B.强制推行国家资本主义
C.反对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主张完全的经济自由政策
14.下表是1977年英国国有经济比重(%)表,该表反映二战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方式是( )
A.扩大政府开支 B.发展基础工业
C.改善交通条件 D.建立国营经济
15.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逊在《罗斯福传记》中写道:“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对以上评述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罗斯福改变了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政策
B.罗斯福使美国率先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C.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政治制度发生了本质变化
D.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6.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用的总金额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5,并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这表明( )
A.政府加强了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B.开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
C.美国的黄金储备减少,美元贬值加剧 D.经济进入“滞胀”阶段
17.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文中的“安全网”应理解为( )
A.社会保障政策 B.强大的国防体系
C.劳动安全保护法 D.发展农业生产
18.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趋完备。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对此话的准确理解应是( )
A.资本主义国家福利政策破产 B.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太高
C.福利政策不利于经济发展应该废除 D.福利政策存在弊端需要调整
19. 1943年,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就新的国际货币制度发表了“怀特计划”,主张取消外汇管制和各国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提出设立一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筹措基金50亿美元。这些主张反映了美国( )
A.主张国际金融自由 B.力图建立一个国际货币组织以造福全世界
C.力图达到夺取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目的
D.为了解决其他国家的财政困难而提出了本计划
20. 1946~1949年,美国对外投资增加近50%。到1970年,美国资本输出总额达1 555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左右。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平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7.9%,1965~1970年为11%。据此可知( )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便利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促进了世界贸易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21.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世界贸易组织于2009年2月9日召集各成员国举行特别会议。这次会议的议题最可能是( )
A.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B.着力推进区域政治与经济一体化
C.致力于保护成员国的民族产业 D.促进各国市场开放,推动贸易自由化
22.据英国天空电视台2008年6月13日报道,爱尔兰在12日进行的全民公决中否决了欧洲新宪法条约《里斯本条约》。选民以86.24万票比75.25万票的投票结果否决《里斯本条约》,从而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再次陷入困境。这表明( )
A.欧洲的一体化进程由此停止 B.欧洲只能实现经济一体化
C.欧洲一体化进程复杂曲折 D.欧洲缺乏应有的协调机制
23.14年前欧盟特别首脑会议宣布:“1999年1月1日,欧元成为货币,各金融市场以欧元结算,……2000年7月1日欧元取代各国货币成为统一的欧洲货币。”这表明( )
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得到进一步加强 ②有利于欧盟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 ④西欧经济一体化加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④
24、16.当今的一些速食汉堡店内有全球编号相同、口味相同的汉堡套餐。同时为了迎合各地民众的口味,在不同地区又兼卖适合当地口味的食物。这些速食汉堡店还提供新式的文化空间,一些青年学生就喜欢聚集在汉堡店里聊天、看书,形成“另类的图书馆”。以上现象说明了( )
①全球化的产生基于经济利益之上
②全球化对于弱国的文化有提升的作用,并出现“地方化”的发展趋势
③大众传媒与全球化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④在跨国公司资本的推动下,全球化已深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5.世界银行2009年初发布报告说,金融危机正使众多发展中国家面临困境,随着发达国家大举投资刺激本国经济,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事实上已消失”,今年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缺口将在2 700亿美元至7 000亿美元之间,这种影响将是长期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①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日益紧密
②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加深,经济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③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对国外投资依赖性强
④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极度恶化,外资大规模撤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材料二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
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材料三 就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十个月后,工厂建成投产。这个奇迹般的速度,来自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有效运作,也来自苏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利用。
拖拉机厂的建设者,除了苏联人,还有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就有730名。斯大林后来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1932年时,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 800人。
与欧美国家的整体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不仅是苏联的工业化成就,还有苏联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
材料四 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苏联经济得到恢复的原因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斯大林为什么强调重工业建设?(3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苏联工业化成就取得的原因。(3分)
(4)材料四中西方人士为什么纷纷前往苏联取经?(2分)
(5)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27、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
材料三 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2分)
(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6分)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2分)
(4)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3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摇篮到坟墓”——某西方国家的福利体系
材料二 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有何特点?(4分)
(2)从材料二看,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制度是建立在怎样的经济基础之上的?(2分)
(3)“福利国家”建成后,有人宣称:“为每日的面包而斗争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也有人认为:“高福利国家和经济增长势不两立。”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福利国家”的看法。(6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3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直言不讳地告诉美国记者苏兹贝克:“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惬意的。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他们来相互反对……必须要有一个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
——苏兹贝克《七大洲风云四十年》
材料二 第一条通过本条约,缔约各方在它们之间建立一个欧洲经济共同体。
第二条共同体的目标应是:通过共同市场的建立和各成员国经济政策的逐步接近,在整个共同体内促进经济活动的和谐发展,不断的均衡的扩展,日益增长的稳定,生活水平加速提高以及各成员国间越来越密切的关系。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材料三 1991年,欧洲共同体12个国家在荷兰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目的是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和成立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1993年底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1)材料一中戴高乐总统对美国记者的谈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结合以上材料,指出到目前为止,“一个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的建立,经历了哪两个重要步骤?(3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的统一有何显著特征?分析出现这一特征的内部和外部原因。(6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欧盟的建立对欧洲和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2分)
(4)欧洲联盟的成立给我们哪些启示?(2分)
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