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一年级下册)》87~8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多样探究操作活动、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过程与方法: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明确直尺各部分的组成及初步学会如何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估测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倾听、表达、交往、操作等学习习惯,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和概念模型。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直尺(每生一把);1厘米、4厘米长的小棒(每生一根);作业纸;学习文具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郑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需要动脑思考的动画片,想看吗?
生:想
师:好,仔细看认真听。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师: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为什么阿福的新衣小了呢?你来说。
生交流。
师:有道理!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一拃吗?看,像老师这样,将大拇指和中指使劲叉开,从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这一段就是一拃。请同学们伸出你的一拃。现在,老师当师傅,同学们当徒弟。咱们师徒之间来比比拃吧!哪个小徒弟想来和师傅比一比?同学们看仔细了,谁的拃大,谁的拃小?哪个小徒弟还想和师傅来比一比?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差了这么多。
师:是啊,师傅和徒弟的一拃就差这么多,那量了三拃差的就更多了,难怪阿福穿上新衣小了。同学们想个办法,怎样才能让阿福穿上合适的新衣?
生讨论发言。
(1)师傅量,师傅做
(2)徒弟量,徒弟做
老师听明白了,量衣服时用谁的手量的,做衣服时还用谁的手量,这样测量的标准就统一了!
(二)认识直尺
同学们真了不起,把这么难的问题都想明白了!古代测量工具不发达,人们都是用拃量。现在我们用什么量?
生:直尺
师:那今天咱们就来学习尺子上的数学知识。听清要求:拿出你的尺子,先仔细观察,尺子上有什么?然后再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观察,师巡视
汇报交流
师:完成的同学,请用姿势告诉老师,谁想和大家分享你的发现?
生1:尺子上有数字。
师:你们发现了吗?咱们一起从0开始数。
师: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它表示什么呢?
生:0表示开始。
师:是啊,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谁还发现尺子上有什么?
生2:尺子上还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
师:这些长短不一的竖线在数学上叫做刻度线。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3: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板题
(三)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认识1厘米。
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然后指给你的同桌看。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尺子上还找到这样的1厘米吗?
生:从2-3是一厘米。
生:从3-4是1厘米。
生:从4-5是1厘米。
师:我们一起继续数……而且,我们还可以继续找下去。
师小结:每相邻2个数字之间是一个大格,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的1厘米,真了不起!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考眼力,找一找
师:学具袋里有2根小棒,哪根的长度是1厘米?请你把它找出来!找到就拿出来吧!同学们的动作可真快,一下子就把小棒找出来了,他到底是不是1厘米呢?赶快拿出直尺量一量吧。
2.感受1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找一找,量一量的方法找到了1厘米的小棒,想让1厘米飞入你的脑海吗,现在咱们变个小魔术吧。像老师这样把黄色小棒轻轻地放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然后拿走小棒,大拇指和食指不动!看这就是1厘米,然后闭上眼睛,变个魔术,让厘米飞入你的脑海,现在一厘米在你的脑海里了吗?好,放下手,睁开眼睛!你再把脑海中的1厘米再拿出来,看,这大约就是1厘米!
(3)找生活中的1厘米
师:在我们的身体上或周围比一比,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生1:扣子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2:我的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3:我的笔袋上拉链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
师:你们都是一些善于观察的孩子,找到了这么多1厘米的物体。看到同学们学的这么开心,红色小棒有点着急,我们一起去看看它吧
3.认识4厘米。
(1)估一估
师:同学们,这根红色的小棒大约多长呢?你能估一估吗?
学生尝试估计自己手中小棒长度,教师巡视观察。
交流:用黄色小棒来确定一个标准,看看有几个这样的标准,就是几厘米。
(2)量一量
师:如果要知道准确的长度需要怎么办?
生:量一量。
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直尺量一量,开始吧!生活动
汇报展示
优化方法:你认为那种方法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是4厘米,为什么?
展示学生的测量方法,哪里有问题学生补充。
师:通过同学们的补充和总结,我们还可以总结出一首测量儿歌呢。
(出示测量儿歌,学生齐读。)
(3)反馈练习
师:从刻度0到刻度4就是4厘米!现在老师想出几道题考考你,敢接受挑战吗?
那第一个长几厘米?你怎么一眼就看出来了?说说
第二个呢?
第三呢?怎么想的?你能列个算式吗?
师:现在难度升级了,请同学们继续看,这根小棒的长度是几厘米呢?
生:大约9厘米。
这根小棒的长度呢?
生:大约9厘米。
师:看来快到9厘米和刚过9厘米都可以说是大约9厘米。
4.量一拃的长度
师:同学们掌握了这么多的测量方法,你想不想量一量自己的一拃有多长?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深化感知,量学生自己一拃的长度)
(学生活动)
师:你的一拃大约有多长?谁来说一说?
生说。
师:同学们的一拃的长度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测量时要统一测量的标准。
三、练习应用、提高能力
1、判一判
师:动物王国的小动物们正在进行跳远比赛呢,它们听说我们同学们测量知识学得这么棒,想邀请我们去做裁判呢!你们想去吗?各位小裁判请看,这是它们在跳远比赛中的终点,你觉得谁跳得更远呢?为什么?
大多数学生认为小蟋蟀跳得远,因为它结束的刻度是16,而小蝈蝈结束的刻度是11。
师:这是它们跳远的起点。现在你认为谁是冠军?为什么?
通过交流发现:仅仅看结束的刻度是不能确定长度的,要同时看到开始的刻度才能准确的读出长度。生讨论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测量出小棒的长度,一拃的长度,那老师这里有一种数学图形,线段!你能测量这两条线段的长度吗?
2.量线段的长度
生测量,汇报。
师:多么灵活的测量方法啊!线段倾斜了,就转动尺子,线段的左端对准0刻度线,线段的右端对准刻度几,线段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原来线段的长度是可以测量的啊,这是多么重大的数学发现啊!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
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用直尺来测量教室的长度,你感觉会怎样?(太麻烦了)是啊,尺子上的厘米一般用来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今后我们将学习更多的长度单位来解决教室有多长这个问题。(共15张PPT)
认识直尺
要求:1、仔细观察,尺子上有什么?
2、把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cm
0:表示起点
刻度线
数字
0
cm
0
厘米
你还能找出1厘米吗?
都是1厘米
{
{
{
{
{
{
{
{
{
{
{
考眼力:
学具袋里有2根小棒,
哪根的长度是1厘米?请你把它找出来!
小朋友要记清,
物体一定要放平。
用直尺量物体,
左端要和零对齐。
右端指向刻度几,
物体就是几厘米。
测量儿歌
5厘米
10厘米
10-3=7厘米
大约9厘米
大约9厘米
大约9厘米
一拃长大约是12厘米。
怎样测量一拃的长度?
拇指指尖对准0刻度线
中指指尖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谁跳的远?
起点
起点
11
9
16-7=9厘米
。它0
e))))>7y》
)》》》
它M日。
认识直尺
认识1厘米
01234567891011
测量一挥的长度
101112
14151617
)
)
1314151617
151617
★
LHFLS
济宁高新区國河摄弹国语学段
伦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