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上)第五单元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上)第五单元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07 17:3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06500010236200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重难点
题型
分值
重点
义和团运动的救亡意义与局限性。
选择题、非选择题
2-4
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与《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措施、结局及历史意义。
要点一 挽救民族危亡
材料:1898年,顽固派教训康有为说: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康有为应辩道: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之地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非变不可!
【探究】
概括材料中的“祖宗之法”主要指什么?维新派为改变“祖宗之法”所做的努力有哪些?
【答案】
祖宗之法:封建专制制度。
努力:公车上书;创办报刊;提出和宣传变法理论;实施百日维新等。
(一)戊戌维新运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民主改良运动
1. 背景:
(1)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日益加重:
甲午战后的巨额赔款,促使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加重民众的生活负担,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排满”情绪,清政府内外交困,统治危机严重。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伴随着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和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期,获得了初步的发展,增强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使其开始主导近代中国变革。
(4)维新思想的形成: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精英集团内部的激进派关注到西方的制度因素有可能解决这一困局,亟待挽救危亡的一场变革。
2. 过程:
(1)序幕:公车上书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2)高潮: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103天里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史称“戊戌变法”、“维新变法”或“百日维新”。
附:具体内容
内 容
作 用
局限
政治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经济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厂;创办国家银行;鼓励商办铁路、矿业;举办邮政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教
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
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
增强国防力量
false
(3)失败: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被杀,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余变法措施全部被废除,戊戌变法失败。
3. 如何认识康有为借孔子名义,托古改制:
面对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新锐知识分子首先从思想上发起了维新运动。维新思想与传统思想格格不入,为避免太大的阻力,康有为将孔子宣传为改制的先驱并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这说明维新派不敢也不想从根本上否定儒家思想,体现了其软弱性和妥协性。
4. 影响:
(1)积极方面: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爱国性: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进步性: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变法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启蒙性: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西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局限性:(也可作为失败原因)守旧势力很强大,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导致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失败告终。
5.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时代的局限和阶级的局限,资产阶级民主改良的道路行不通,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任重而道远。
6. 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②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③戊戌变法同时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材料:自德人占据胶澳,教焰益张,宵小恃为护符,借端扰害乡里民间不堪其苦,以致衅端屡起。下流社会尤为急烈,以恨德人者推展而及所有之欧洲人,而以仇视欧人,乃并与欧人接近者亦仇视之。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
【探究】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什么事件?并概括引起该事件的原因?
【答案】
事件:义和团运动。
原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洋教势力猖獗,各地的反洋教斗争为中国人民反对西方势力提供了情绪的宣泄点。
(二)义和团运动——自下而上的反帝爱国革命运动
1. 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 兴起:
山东民众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
(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
扶清灭洋口号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 清政府的态度:
先抚后剿,再到招抚,最后消灭。
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试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和利用;八国联军侵华发生后,慈禧太后下达对义和团“铲除”的命令。
4. 帝国主义的镇压:
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false
5. 评价:
●积极性: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清政府,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局限性:“扶清”,不能认识清政府的阶级本质,显示出其愚昧性;“灭洋”,仇视一切西方文明,盲目排外,显示出其落后性。
例题1 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与此相吻合的是(  )
A. 把西方政治制度介绍到中国
B. 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
C.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觉醒
D. 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
答案:C
思路分析:戊戌变法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促进了思想启蒙。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考点: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需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例题2 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出戊戌变法(  ) A. 彻底扭转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状态
B. 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C.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D. 冲破了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
答案:C
思路分析:A项表述中“彻底扭转”是错误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并未改变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只是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相符,故正确;D项表述与“思想启蒙”相违背,故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需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例题3 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 革命任务不明确 B. 指导思想不科学
C. 革命目标不清晰 D. 具有空想性
答案:B
思路分析:材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反对西洋化、反对近代化,不顺应历史潮流,即指导思想不科学而必然失败,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因此其革命任务是明确的,革命目标也是清晰的,A、C两项排除;义和团运动是典型的反帝爱国运动,不具有空想性,D项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需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例题4 在清统治前期,民间抗清多用“反清复明”的口号,但清末的义和团运动却打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说明当时(  )
A. 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B. 仍然无法冲破皇权主义思想的束缚
C. 能正确区分国家与封建王朝的关系
D. 对中外反动势力已有了理性的认识
答案:B
思路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清复明”表明了义和团运动反对清政府专制统治的思想内涵,但口号明显具有历史局限性;“扶清灭洋”口号是在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前提下提出的务实革命主张,具有历史进步性;故两个口号说明义和团认识不断进步,但仍然无法冲破皇权主义思想的束缚,B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需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要点二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
材料: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1901年9月7日
【探究】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材料所述内容出自中国近代哪个不平等条约?并分析该条约产生的影响?
【答案】
● 条约:《辛丑条约》。
● 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统治危机的加深——八国联军侵华
1. 背景:
(1)根本原因: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要求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直接原因:民族危机加深,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盲目排外,各国决定联合以“保护使馆”的名义镇压义和团。
2. 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瓜分中国。
3. 过程:
(1)爆发:1900年6月,英、美等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在廊坊、天津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英勇打击。
(3)7、8月,八国联军相继占领天津、北京,瓦德西将司令部设在紫禁城内。
(4)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下令清军镇压义和团,并与侵略者“议和”。
4. 结果:1901年9月,清政府与11国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
(1)内容及危害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向各国赔款白银4. 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 82亿两
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2)特点:
● 从内容上看:其他条约都以攫取侵略权益,尤以经济侵略为主,多以割地、赔款、开商埠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则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虽有巨额赔款,但并非列强的真实意图所在。
● 从目的上看:《辛丑条约》的直接目的就是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强迫清政府取缔和镇压一切反帝活动,帝国主义成了太上皇,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方式发生了变化,由直接的武力征服到扶植代理人,“以华制华”。
5. 影响:
①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②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③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6. 评价:
①《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②《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7. 思考:
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提示:
(1)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清政府割地并丧失大量主权,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丧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材料:1900年6月21日朝廷宣战之时,东南部的省级官员广东李鸿章、南京刘坤一、武汉张之洞和山东袁世凯——一致拒绝承认其有效性,坚持认为它是一个乱命、未经皇室适当授权的非法诏令……两江总督张之洞和刘坤一与上海的外国领事达成一项非正式的协定,大意是:作为省里的最高权威,他们将保护外国人的生命和财产,并在他们的管辖区内镇压拳民。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探究】
材料中所反映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事件:东南互保。
影响:
积极方面:使东南地区避免了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和外国的入侵;
消极方面: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二)统治危机的加深——“东南互保”
1. 概念阐释:1901年6月,东南各巡抚刘坤一、张之洞等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制定《东南互保章程》。“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
2. 表现: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英美等帝国主义操纵和勾结中国南方多省督抚、企图分裂中国的侵略活动。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
3. 影响:清廷对外宣战后,东南各省保持“中立”, 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江南地区的稳定,却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的斗争,此举使清政府颜面扫地,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4. 总结提升:甲午战败,日本从《马关条约》中获取了大量利权,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社会内部展开了不同的方式来挽救民族危亡。一种是以精英集团内部的激进派为代表,展开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戊戌变法,但最终被当权的守旧势力镇压;一种是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带有明显的爱国性,却失败于中外反动势力的再次联合绞杀。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机,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而清廷地方督抚的“东南互保”协议,无疑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日益严峻的内忧外患使得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探索之路越发艰难。
例题1 某举人在光绪二十七年(注:光绪元年为1875年)的日记中写道:“朝廷俯从和议,而输与洋夷金四百五十兆。山西起派八百万金,吾邑派十五万金。”材料中的“洋夷”指(  )
A. 英国殖民者 B. 英法联军
C. 日本侵略者 D. 八国联军
答案:D
思路分析:通过光绪二十七年计算出当时是:1875+27-1=1901年,或通过金四百五十兆也就是4. 5亿,1901年签订,赔款4. 5亿两白银的是《辛丑条约》,故“洋夷”指八国联军。
考点: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内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需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例题2 有学者在论述中国近代某一条约时认为,“清贵族及官僚所支持的一个短暂的夏季的狂暴,竟使中国的地位低到极点。它须负极重的赔款;它须依列强之意,保各国使臣在中国的安全。”该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思路分析:由材料“清贵族及官僚所支持的一个短暂的夏季的狂暴”“它须负极重的赔款;它须依列强之意,保各国使臣在中国的安全”可知,是义和团运动后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故选D项;《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排除A项;《马关条约》并未提及保护各国使臣的安全,排除B项;《北京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排除C项。
考点: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内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需要根据所学内容并结合材料作答。

例题3 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
A. 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 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D.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答案:B
思路分析:近代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下降,故A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后,列强开始实行“以华制华”的策略,所以对清政府的政策发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不仅涉及开埠、通商,并且涉及赔款,因此不是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列强对华策略的变化,不是列强侵华受到冲击,故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特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需要根据所学内容并结合材料作答。
(答题时间:30分钟)
1. 维新变法运动期间,有思想家主张:“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该思想家是(  )
A. 林则徐 B. 魏源 C. 李鸿章 D. 梁启超
2. 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主要是因为(  )
A. 维新派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 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C. 维新派把变法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D. 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3. 《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
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 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 宣传了民主共和的思想
4. “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该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三元里人民起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台湾军民反割台 D. 义和团运动
5. 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
A. 坚决捍卫了民族尊严
B. 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C. 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
D. 具有盲目的排外性
6.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这一说法主要是基于(  )
A. 三元里人民抗英 B. 反割台斗争
C. 左宗棠收复新疆 D. 义和团运动
7. 中国近代某次战争善后谈判涉及使馆区的扩大、使馆卫队、武器禁运,以及在中国驻军等问题,随后通过条约加以明确。材料中的“战争”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 清帝诏曰:“今兹议约,不侵吾主权,不割吾领土,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诏书中的“议约”是指(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9. 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该条约签订后(  )
A. 北京东交民巷成为“国中之国”
B. 列强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开始渗入内地
C. 列强在华办厂合法化
D. 沙俄侵占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10. “北京之惨状,已臻其极。前门外大栅栏及东交民巷西什库等处,只是残砖破壁……独列国之兵士,恃威横行。”这次战争后(  )
A. 外国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C. 欧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 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为稍后而起的戊戌维新运动做了重要准备。
——《中国全史》
材料二: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3)有人认为,戊戌新政颁布的一切法令,除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是失败的;也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戊戌变法有特别的意义,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1.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是维新变法,梁启超主张变法,故D项正确。
2. C 解析: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将维新思想与甲午中日战争后的救亡图存结合起来,将其发展为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3. C 解析:戊戌变法经历了短暂的时间就失败,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A项错误;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失败了,所以并未改革君主专制体制,B项错误;戊戌变法的主要思想作用是促进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项正确;戊戌变法宣传了君主立宪思想,故D项错误。
4. D 解析:“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故选D项;“三元里人民起义”是抗英斗争,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排除B项;“台湾军民反割台”主要是反对日本占领台湾,排除C项。
5. D 解析:材料中义和团根据与西方文明接触的不同程度,把不同的人称为不同的“毛子”,这是不同程度的蔑称,体现不了捍卫民族尊严,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抵制洋货,拥护清政府,谈不上打击清朝统治,故B项错误;不同“毛子”的称呼不能阻止列强瓜分中国,故C项错误;这些称呼反映了义和团不能区分外国的侵略和外国的文明,带有盲目排外倾向,故D项正确。
6. D 解析: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发生于鸦片战争期间,故A项错误;甲午战后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斗争,故B项错误;左宗棠于1876年至1878年消灭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势力,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故C项错误;由材料“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可知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故D项正确。
7. D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后,列强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其中规定将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故D项正确。
8.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没有割让土地,故D项正确;其他三个条约都有对列强割让土地,故排除。
9. A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可知,这是禁止中国人民反帝的《辛丑条约》,该条约还规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禁止中国人居住,使其成为“国中之国”,故A项正确;《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商人可以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表明列强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开始渗入内地,故B项错误;列强在华办厂合法化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故C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侵占了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故D项错误。
10. D 解析:根据材料“北京”“东交民巷”和“列国”可以判断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的“惨状”,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故选D项;外国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是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欧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C项。
11. 答案:
(1)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兴起与传播。
(2)创新:实行立宪政治(君主立宪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保留:保留了君主的权力和地位。
(3)示例:赞同第一种,没有实现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初衷。赞同第二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