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 2. 图形与几何教案(7份打包)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 2. 图形与几何教案(7份打包)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2-08 21:07:49

文档简介

第12课时 平面图形的认识(1)
教材第86~87页“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5题。
1.通过分类、比较、辨析,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平行线、垂线以及各种角的有关知识,加深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能熟练地量角和画角。
2.进一步了解线和角知识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知识的整理与归纳,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养成积极思考、主动与他人交流的好习惯。
重点:加深理解有关线和角的知识。
难点:用量角器量角、画角,理解垂直与平行的关系,画垂线。
多媒体课件、直尺、量角器。
谈话: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将对小学里学过的几何初步知识进行系统复习,这节课我们先复习平面图形中的线和角。(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认识(1))
(一)复习线的有关知识
1.出示问题。
(1)直线、射线和线段各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怎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怎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让学生围绕上面两个问题在小组里讨论,并要求画出图形说一说。
2.组织交流。
(1)提问:直线、射线和线段各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画的图形并说明特征和联系,根据学生回答完成下面的表格。
名称
图形
联系
区别
直线
射线
线段
说明: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它们的区别是:线段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
(2)提问:你学过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
怎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怎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你画出的是怎样的图形?
出示学生画的垂线和平行线,说明特征,教师板演画出垂线。
(二)复习角的知识
1.回顾内容。
引导:请大家先画一个角,相互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并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学生画角、交流)
(1)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同桌相互说说是怎样量角的。
提问:你画的角是多少度?你是怎样量角的?
(2)让学生画一个60°的角,同桌相互说说是怎样画的。
交流画出的角,要求说说画角的方法。
提问:回忆一下,我们学习过角的哪些内容?
结合学生交流,相应板书。
2.提问: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计量角的大小的单位是什么?
角可以分成几类?怎么分类的?
结合学生回答,相应板书。
1.完成教材第87页“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集体交流,明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追问:经过一点能画几条直线?经过两点呢?
说明: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完成教材第87页“练习与实践”第2题。
让学生量一量、说一说图中A、B两点间的距离是几厘米。
3.完成教材第87页“练习与实践”第3题。
学生读题后,直接在图中画一画。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画图时的思考过程。
4.完成教材第87页“练习与实践”第4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在表格中画一画、填一填,集体订正,并分别说出各种角的特征。
5.完成教材第87页“练习与实践”第5题。
学生先估一估,再独立在课本上量一量,并完成填空,集体汇报答案。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平面图形的认识(1)
线段、射线和直线
垂线和平行线
角的度量 画角
锐角、直角、钝角、夹角、周角
复习课的目的之一就是教师把平时分散教学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其间的联系,并建构一张知识网,从而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线和角的有关知识,并对有关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进行整理,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
3第13课时 平面图形的认识(2)
教材第88页“练习与实践”第6~9题,思考题。
1.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基本特征与相关知识的认知,进一步理解各类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能应用相关知识进行计算或判断。
2.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知识间的联系,积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经验和方法,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3.进一步感受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感受认识图形的收获,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难点: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多媒体课件、直尺、圆规。
1.回忆图形。
引导:今天我们继续复习图形的认识,主要复习围成的平面图形。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围成的平面图形?先画出相关的图形,再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集体交流,了解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
2.图形分类。
(1)提问:如果把这些平面图形分成两类,你打算怎样分?把你的想法与同桌说一说。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明确。
(2)提问:多边形包括哪些图形?
3.引入复习。
谈话:刚才我们回忆了学过的平面图形,今天就整理复习这些平面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认识(2))
(一)整理复习三角形的知识
1.引导:什么是三角形?你学过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同桌相互说一说。
集体交流,教师板书画三角形。
2.提问:三角形分为哪几类?按边的特点来看,有哪几种特殊的三角形?
出示三角形分类关系和包含的集合图。
提问:看图说一说,三角形是怎样分类的?
提问: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看图想一想,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提问:想一想,等腰三角形还有什么特征?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呢?
3.出示问题:
(1)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长有什么关系?
(2)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最多有几个钝角?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上面两个问题。
(二)整理复习四边形的知识
1.提问: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哪些?你能根据对边平行的关系和不同图形特点的联系,试着说说这些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吗?
根据学生交流的图形名称和关系,相应板书。
2.提问: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
各个图形中的字母分别表示图形的什么?图中高和底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追问:你能再看图说说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吗?
(三)整理复习圆的知识
1.提问:谁来说说用圆规怎么画圆?
引导:你知道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吗?请在课本上的圆中用字母表示出来。
交流:你是怎样表示的?
2.提问:你能看图说说圆的特征吗?
1.完成教材第88页“练习与实践”第6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画一画,再交流每一小题的画法,并注意指导学生利用三角尺、圆规等工具规范地作图。
2.完成教材第88页“练习与实践”第7、8题。
(1)学生独立完成第7题。
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学生独立完成第8题。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3.完成教材第88页“练习与实践”第9题。
先小组讨论,再试着分一分。
集体交流,展示学生的不同分法,说说各是分成的什么图形。
4.讨论完成教材第88页“练习与实践”思考题。
要求学生先在图中画出相应的线段,再数一数框架内的三角形一共有多少个,并说一说这些三角形各是什么三角形。
提示:数三角形时,可以先数单个的三角形,再数由两个小三角形拼合而成的三角形。
集体交流讨论。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平面图形的认识(2)
三角形、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圆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分类等问题,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使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整理的内容简洁清晰,一目了然。这样的复习方式,既使各平面图形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又显现学生整理、建构时的自主性,也提高了他们整理、建构的能力。
3第14课时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材第89~91页“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的内容。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含义,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巩固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认识,能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能测量长度,并能正确地运用公式计算周长和面积。
2.经历整理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建构知识网络,体会转化的思想,培养比较、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讨论、交流中参与学习活动,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重点: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及运用。
难点:认识平面图形计算公式的内在联系。
多媒体课件、直尺。
提问:上节课我们复面图形的认识,了解了它们的特征。请同学们再回忆一下,我们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对于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我们还学习过哪些知识?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整理与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周长和面积的意义,掌握周长计算的依据,加深理解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周长和面积。(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1.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
引导:请同桌之间相互指一指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再指一指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
指名学生指出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和面积。
提问: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指出:周长和面积是两种不同的量。周长是围成的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面积是指围成的平面的大小。
2.复习长度、面积单位及其进率。
(1)提问:计量周长和面积的单位相同吗?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各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各是多少?在小组里讨论。
集体交流,全班汇报。
(2)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与实践”第1、2题。
学生独立操作,并填空。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间有什么关系。
(3)完成教材第90页“练习与实践”第3题。
学生完成填空后集体交流。
提问:你能说说不同单位换算的基本方法吗?
3.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
呈现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提问:怎样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结合每个图形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计算吗?
4.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
(1)回顾交流。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这些公式各是怎样推导的?
结合交流,课件演示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追问:这里推导面积计算公式时,最基本的是哪个图形的面积计算?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依次推导出哪些图形的面积公式?
(2)整理沟通。
引导:你们能根据这些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利用老师为你准备的6种图形摆一摆,在白纸上贴一贴,连一连,表示出这些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吗?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引导:通过整理,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各个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请大家在课本上进一步观察这种联系,并填写相应的计算公式。
集体交流填写的每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
(3)反思交流。
提问:通过整理,你有什么想法或体会吗?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基础。
1.完成教材第90页“练习与实践”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教材第90页“练习与实践”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分别是怎样计算的,每一步求的什么。
提问:通过这道题的计算,你对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有什么经验或体会?
3.完成教材第90页“练习与实践”第7题。
(1)让学生独立思考,画出面积相等的不同图形。
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让学生用计算的方法检验结果。
(2)引导:比较你画的面积相等的4个图形,周长都相等吗?与同桌说一说。
提问:通过比较你有什么体会?
指出:周长和面积是不同的概念,我们又一次看到,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复习课的基本教学流程:回忆整理——构建知识网络——巩固练习。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教法得当、学法生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小学阶段学过的六种平面图形,再现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然后分层次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根据推导过程中的关系,认识最基本的图形,体验转化思想,对数学规律进行概括。这样安排活动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思路更清晰。
3第15课时 立体图形的认识
教材第92~93页“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的内容。
1.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的特征,掌握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点;加深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进一步认识并能辨析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
2.在整理与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归纳整理的能力,提高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正确进行转换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形象思维。
3.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难点:丰富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多媒体课件,直尺。
谈话:在小学阶段,我们除了学过平面图形的知识以外,还学过立体图形的知识。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的知识?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图片。
引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认识)
1.交流、梳理特征。
(1)提问:观察、比较这些立体图形,你能把这几个立体图形分成两类吗?为什么这样分?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评价。
(2)提问:长方体、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结合交流,呈现并完成下表。
名称


顶点
关系
长方体
6个面都是长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12条棱,相对的棱长相等。
8个顶点
正方体
6个面都是正方形,
每个面完全相同。
12条棱都相等。
8个顶点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提问:圆柱和圆锥又有什么特征呢?
结合学生交流,呈现并完成下表。
形体名称
侧面
底面
圆柱体
侧面是一个曲面
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圆
圆锥体
侧面是一个曲面
底面是一个圆
(4)在图形中出示表示不同部分的字母。(课件出示)
提问:你能说出每个字母表示的含义吗?什么是圆柱的高和圆锥的高?
2.观察形体形状。
(1)要求:请每人摆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从前面、上面和右面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画下来。
集体交流,指名呈现所画的观察到的图形。
(2)要求:请你再摆出圆柱和圆锥,像刚才那样从前面、上面和右面观察,分别画出你看到的图形。
交流并指名呈现观察到的图形。
提问:从圆柱前面、右面看到的图形有什么特点?圆锥呢?
从上面看圆柱和圆锥都是怎样的图形?
1.完成教材第92页“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直接画在书上。
展示部分学生画的结果,要求结合图形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教材第92页“练习与实践”第2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教师提出要求:
(1)想一想可以怎样剪,在课本的方格纸上画一画,涂色表示出来;
(2)把你设计的方案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部分学生的方案,并说说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参与判断、评价。
3.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与实践”第4题。
学生观察图形,交流连线结果,说说每个圆柱和圆锥的高是平面图形的哪条边。
4.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与实践”第5题。
引导学生读题、思考,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图形;有困难的可以同桌商量,或者用小正方体摆一摆、看一看。
学生交流,呈现画出的图形,引导评价。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立体图形的认识
抓住特征,认识关系。
在判断展开图能否围成立体图形时,有些图形可以借鉴经验直接判断,有些图形可以根据规律判断,有时还可以借助操作帮助判断。
本课在整理立体图形的知识时,让学生经历自主整理的过程,课上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交流,优化复习整理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复习课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所以本节课围绕立体图形的特征,以此作为知识体系的生长点,从多个方面建立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由一个面观察立体图形,绘制与观察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沿着一个平面图形的一条边旋转得到立体图形,提升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逻辑性。
3第16课时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材第94~96页“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的内容。
1.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意义,掌握相应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常用体积单位及其进率,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能应用表面积和体积计算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在整理与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归纳整理和观察、比较、判断、分析等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特征,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重点:理解和掌握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和掌握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多媒体课件。
谈话:老师今天带来了一盒同学们经常喝的牛奶,别小看它哦,里面蕴含着很多数学问题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生产这样一个长方形牛奶盒的过程中,会有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揭题: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了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1.小组整理。
课件出示4种立体图形,说说各是什么形体,并出示问题:
(1)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各怎样计算?
(2)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容器的容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各是多少?
(3)常见几种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怎样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要求:请各个小组观察这几个立体图形,围绕上面三个问题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上面的问题。
2.组织交流。
(1)提问: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各怎样计算?
追问: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分别是怎样的图形?你发现它们的侧面积可以怎样计算?
(2)提问: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容器的容积?常见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各是多少?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适时评价。
(3)提问:常见几种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怎样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填出体积计算公式,同桌互相交流,说说体积公式之间的联系。
提问:这些体积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1.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集体交流,有针对性地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与实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集体交流,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追问:在体积单位换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3.完成教材第94~95页“练习与实践”第3、4题。
学生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思考过程和解答方法。
4.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与实践”第5题。
指名读题后指名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列式的理由。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吗?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立体图形
本课引导学生对表面积、体积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公式推导与应用进行整理复习,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体积公式之间的联系,进而通过猜想验证得到所有直柱体体积的通用公式,让知识的主要脉络清晰呈现在学生面前,知识由“厚”变“薄”。这样,复习不再是简单的重复旧知识,在复习中学生有发现,有提升,也获得了新授课般的新鲜感。
2第17课时 图形的运动
教材第97~98页“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的内容。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图形不同运动方式相应的特点和方法,能在方格纸上正确将简单图形平移、旋转和放大、缩小;进一步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并能正确画出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图案。
2.经历图形运动方式整理和操作实践等活动,提高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增强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运动变化的好奇和兴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重点:进一步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及图形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难点: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多媒体课件、直尺。
谈话:前面我们复习了图形的认识和测量,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图形运动的有关内容。(板书课题:图形的运动)
1.回顾内容。
提问:我们学过的图形运动方式有哪些?
课件出示方格纸上平移、旋转、放大、缩小、轴对称的5组图形。
提问:这里的一些图形都表示了图形的运动,你能说说它们分别对应的是图形的哪些运动方式吗?
2.反思特征。
(1)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提问:观察图形的平移,你看出平移是什么样的运动?
指出:平移是沿直线的运动。
提问:从旋转的两组图形中,你看出旋转是什么样的运动?这两组图形的旋转有什么不同?
(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提问:与原来图形比较,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指出:图形放大或缩小后,与原来图形对应边的比相等,也就是对应边按相同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3)轴对称。
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指出: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比较沟通。
(1)提问:哪些运动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但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哪些运动改变图形的大小,但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结合学生回答,把前面的板书内容补充完整。
(2)小结: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平移和旋转只改变了图形的位置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放大与缩小只改变了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3)强化对称。
引导:在我们认识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请你画出这些轴对称图形的示意图,并表示出图中的对称轴,同桌之间先互相交流一下。
交流:你找到了哪些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结合交流情况,课件呈现相应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1.完成教材第97页“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独立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呈现学生画的对称轴,并说说是怎样确定每条对称轴的。
2.完成教材第97页“练习与实践”第2题。
学生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完成。
全班交流,展示学生作品,说说各是怎么画的,师生共同评价,注意强调怎样确定平移的距离和旋转的度数,以及放大时对应边的长度。
3.完成教材第98页“练习与实践”第3题。
(1)先要求学生把圆平移,使平移后的圆与线段组成轴对称图形。
交流:你是怎样平移的?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为什么要向右平移5格?平移时,你怎样确定圆心和半径的?
(2)让学生完成第(2)题,并思考第(3)题。
交流画出的对称轴,并说明它与已知线段的位置关系。
4.完成教材第98页“练习与实践”第4题。
学生先操作完成并交流。
提问:还记得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缩小后面积变化的规律吗?你对图形放大或缩小后面积变化有什么想法吗?
引导学生交流,明确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的面积变化规律。
这节课我们整理与复习了图形的运动,你对各种运动方式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图形的运动
平移是物体或图形沿着一条直线移动,而本身没有改变方向。(方向和距离)
旋转是物体绕着一个中心转动。(中心点、方向、度数)
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的新图形与原图形相对应的边的比是相等的。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图形的平移、轴对称、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做一做、讲一讲等活动,自主观察,合作探究并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图形的变换过程,不仅会在实践中应用,而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每一次活动结束,都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小结概括,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第18课时 图形与位置
教材第99~100页“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的内容。
1.进一步掌握描述或确定物体位置的不同方法,体会确定位置的不同方法的特点和作用;能综合运用确定位置和比例尺的知识确定物体的方位和距离。
2.在操作实践中,进一步体会物体间的位置关系,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能准确用方向、距离、数对描述平面图中物体的位置。
难点: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多媒体课件、直尺。
谈话: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对图形与位置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板书课题:图形与位置)
1.引导建构。
师:大家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
全班汇报,相互补充,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提问:这些确定位置的方法,哪些方法主要确定物体的所在方位、方向?哪些方法能确定物体的精确位置?
提问:在应用这些方法确定位置时,还用到了哪些知识?
2.用方位确定位置。
(1)用上、下、前、后、左、右确定位置。
提问:你能用上、下、前、后、左、右来确定我们教室里的一些物品的位置吗?说说谁在谁的哪一面。
学生交流,说出一些物体的位置关系。
3.用方向、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1)课件出示教材第99页“练习与实践”第1题的平面图。
引导: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景点,自己先想一想,你能用学过的哪些方法描述这些景点的位置。
(2)用方向确定位置。
提问:孔雀园在大门的哪一面?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生答:孔雀园在大门的北面,反过来说就是大门在孔雀园的南面。
你还能说出哪个景点在哪个景点的哪一面?
指名交流,集体评议。
(3)用数对确定位置。
提问:猴山的位置怎样用数对来表示?数对(9,3)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提问:你还能用数对表示哪些景点的位置?请大家来说一说。
(4)描述路线。
①先根据每个数对表示的位置按顺序确定小华游览的景点,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指名学生交流小华游览景点的顺序。
②要求学生设计一条不同的游览路线,用数对记录下来。
交流学生设计的游览景点,接着指名学生说说依次经过的景点。
4.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练习与实践”第2题平面图和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在书上。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思考的,实际距离是怎样计算的。
(2)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练习与实践”第2题的第(3)题。
学生读题,独立在书上完成。
集体交流,呈现学生表示出的百货大楼和图书馆的位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5.复习路线图的运用。
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练习与实践”第3题。
提问:从路线图中看,有哪些站点?你能举例说说相关站点的位置关系吗?谁来说一说?
引导:你能说说从红梅新村到淮定桥的行驶方向和经过的站点吗?先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
全班汇报交流,集体评议。
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与实践”第4题。
提问:谁来说说自己的家乡在哪里?有哪些旅游景点?
指名学生说一说,确认旅游景点。
提出要求:小组合作,一部分同学扮演外地客人,其他同学试着介绍家乡的位置、旅游景点,以及游览路线。
小组合作表演,指名部分小组上台说一说,其余小组评价。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小学阶段学过的确定位置的方法,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感到困惑的地方吗?
图形与位置
确定位置的方法
方向和距离  数对
本节课让学生理解的知识性内容所占比重较小,主要是建立方位的观念以及掌握一些常用方位词的使用和动手作图。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将图形与位置问题的设计回归到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在现实情境中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