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在中国历史上,孔子一再被“神化”,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孔子又被抓住保守的一面,进而被“鬼化”。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 )
A.
仁者爱人
B.
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
C.
克己复礼
D.
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2.柏拉图说“人是一种文明的动物,然而他需要适当的教育,若教育得不好,他就是最野蛮的动物”“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据此你认为柏拉图( )
①肯定、重视人的价值
②赞同雅典的直接民主制度
③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 ④重视教育,以挽救颓废的城邦制度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3.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了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他们的描述符合儒家思想的是( )
A.
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的变化,天气冷多穿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B.
乙生说:穿衣服体现了人们的身份地位,什么样的身份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C.
丙生说:讲究衣服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甚至破旧的衣服也未尝不好
D.
丁生说:穿衣服何必麻烦,按照统一的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就可以了
4.《论语·里仁》中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关于这一思想的评述,不正确(不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一项是(
)
A.
其轻利倾向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符合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
C.
有利于培养高尚的节操
D.
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观念
5.柏拉图主张让国家政权掌握在少数明智、富有才干、具有道德的人手中,这实际上是( )
A.
对雅典的民主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B.
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的必然结果
C.
坚定地支持雅典的民主制
D.
为自己进入仕途制造舆论
6.下列关于孔子“仁”“礼”“中庸”关系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
A.
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礼是立国立身的基础
B.
仁礼结合,礼体现仁的精神,仁有礼的约束
C.
无仁则无礼,无礼则无仁
D.
中庸是协调仁礼关系的恰当方法
7.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
爱无差等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
存天理,灭人欲
8.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批驳,某一学派代表人物在批评另一派别时曾提出“……是无君也;……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下列主张与其属同一派别的是( )
A.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B.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
“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D.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9.大前提: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是东西方的先哲。小前提: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结论:孔子也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上述推断( )
A.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正确
B.
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错误
D.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
10.御医之家的出身对亚里士多德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使其有机会出入王宫,接触广泛的文化知识
B.
为其一生中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物质基础
C.
使其具有良好的古代生物学、生理学素养
D.
为其将来的从政打下良好的基础
11.“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给后人留下了这一名言。下列各项中,能充分体现他是这一名言的忠实践行者的是( )
A.
与柏拉图就哲学问题展开辩论
B.
坚持用三段论进行研究
C.
创立阿卡德米学园
D.
否定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12.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大学问家、古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历代人读他的著作,都会为他的博学而感叹不已。但他也犯过无知的错误。据说他认为男人的牙齿要比女人的多。这个问题,只要他数数夫人和自己的牙齿便一清二楚。可是他对自己的看法深信不疑,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去数牙齿。因此,他一生都未发现这个错误。亚里士多德之所以一生都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从哲学上讲是因为( )
A.
他没有用实践去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
B.
他忽视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C.
他没有认识到矛盾具有特殊性
D.
他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13.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王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
主张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得到百姓信任,实施仁政
C.
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
主张教育“有教无类”
14.被黑格尔誉为“欧洲人的精神家园”的是( )
A.
古罗马
B.
古希腊
C.
古埃及
D.
古巴比伦
15.亚里士多德被称作“所有真正思想家中的永恒巨人”,主要是源于他下列哪个方面的卓越表现
( )
A.
“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的精神
B.
创办吕克昂学园
C.
博大精深的学识和思想
D.
创立了逻辑学
16.古希腊三大思想家正确的师承关系是( )
A.
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
B.
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
C.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
D.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17.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了自己的“中庸之道”,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即过度、不及和中间。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他在政治上是
( )
A.
反对民主制的激进派
B.
反对奴隶制的激进派
C.
温和的民主派
D.
激进的民主派
18.“柏拉图学园”又称阿卡德米(Academy)学园(见下图),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主要是由于柏拉图学园( )
A.
集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学者和政治人才于一体
B.
学生大多来自各城邦的上层社会
C.
开设包括算术、几何、天文学等在内的多种学科
D.
集中了当时希腊的许多著名学者
19.英国学者罗素在论述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时说,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乌托邦,“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 )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理念论
C.
逻辑三段论
D.
美德即知识
20.柏拉图的理想国家思想( )
①并非纯粹的空想,是针对当时希腊各种政体的弊端提出的 ②对世界政治和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③人们可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④认为哲学家只要具备充足的哲学知识就可以了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讨论普遍的“善”时说:“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这段话,在中世纪拉丁文的亚里士多德传记中,被浓缩为“柏拉图是朋友,更大的朋友却是真理”。
请回答:
(1)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亚里土多德是怎样看待柏拉图的理念论的?
(2)亚里士多德在学术方面的贡献是什么?
(3)亚里士多德“中庸之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国家的研究,亚里士多德舍弃了他的老师柏拉图的方法,开辟了一条通过广泛调查,以现实中的150多个城邦的实例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分析、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提出了他的政治学说。柏拉图所运用的是抽象、演绎的方法,构筑了他的理想国,提供给人们的是想象中的理想国家。
——应克复《西方民主史》
材料二 共和政体不应凭借外力支持,而要依赖内在均势来求其稳定。至于就内在力量而言,有大多数人维护这种制度还是不够的,因为一个不良的政体也可能得到多数人拥护的。只有全邦没有任何一个部分存在着改变现制的意愿,这才算是稳定……不让任何人在政治方面获得脱离寻常比例的超越地位……人在达到完美境界时,是最优秀的动物,然而一旦离开了法律和正义,他就是最恶劣的动物……法律不应该看作奴役,法律毋宁是拯救。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据材料一,说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在研究国家时所用的不同方法,简要指出各自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说明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国家应具有哪些主要特征?其中蕴含的哪些思想被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所借鉴?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所期望的理想国家的共同之处。
23.古希腊哲学家对欧洲和伊斯兰教的文化传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直到17世纪,绝大多数的欧洲哲学家仍然把希腊人看作是思想的权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很受苏氏哲学的影响,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地上,带到了家庭中和市场上,带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论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
材料二
困扰柏拉图的是他不能获得令其满意的知识来控制世界。……在寻找这一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柏拉图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唯一的世界……实际上,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而只是表象或者理念世界的不完全反应。……只有那些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推理才干的哲学家才能知晓这个世界的秘密。
——《新全球史》
材料三
尽管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最后不再相信柏拉图的表象和理念的理论,他认为这一理论对理解世界是不必要的。……他的著作表达了对世界全面而连贯的理解,以至于他后来的学生,中世纪的基督教学者称其为“知识之父”。
——《新全球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塞罗这一观点的理解。
(2)据材料二归纳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并指出“哲学家”在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概括亚里士多德对待柏拉图的态度,并分析他被称为“知识之父”的理由。
2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纪念邮票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陈独秀《再论孔教问题》
材料四 2007年9月28日上午,由山东省政府与国家文化部、教育部、旅游局和侨联联合主办的祭孔大典,在孔子故里曲阜孔庙大成殿举行。在祭孔大典上,将评选出的五句《论语》经典名句作为了北京奥运的礼仪用语。以下是参选的《论语》经典名句:
第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二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第三句:“德不孤,必有邻”
第四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第五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指出材料一中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和结果,并分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对待儒家思想的什么态度?并指出持各自态度的目的。
(3)在材料四的《论语》经典名句中,你认为不能被选为北京奥运礼仪用语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4)综上所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历经起伏,请你概括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柏拉图认为我们感觉到的种种变动的、有生有灭的具体事物,只是现象,它们是相对的,它们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理念”。理念是具体事物的原因和目的,它在具体事物之外,并且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人对理念的认识是先验的,只要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觉就可“回忆”起来。柏拉图在后期的《对话篇》中对前期的思想作了一些修正,他看到了理念这一普遍的范畴并不是绝对单一的,而是存在普遍联系的,这一看法有较多的辩证法思想。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是他批评了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把理念称为“形式”,把物质称为“质料”,认为事物是由形式与质料组合而成的。因此,形式并不是在事物之外独立存在的,它只在具体事物之中和质料相互结合而存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在《范畴篇》中,他认为具体事物是“第一实体”,这时候他是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的。在《形而上学》等著作中,他认为质料只是潜能,形式才是现实,现实先于潜能,形式决定事物的本质;他还认为有不动的第一推动者即纯形式存在,这就偏向唯心主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从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变化的哲学体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柏拉图的哲学观点,并指出其体现了怎样的哲学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要求正确理解孔子思想的积极性和局限性。其中“克己复礼”的思想要求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实质是承认等级制度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的斗争,带有保守性。
2.【答案】C
【解析】 由“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可知①正确;材料中柏拉图主张进行适当的教育,使人更有理性,③④正确。柏拉图反对直接民主制度。
3.【答案】B
【解析】儒家强调“礼”,重视长幼尊卑,就像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典故一样。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运用能力。“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指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是否有利可图。结合所学知识,战国以来才强化君主专制,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不符合史实,故答案选B。
5.【答案】A
【解析】柏拉图所生活的雅典实行民主制,而他的主张更接近斯巴达的贵族制。
6.【答案】C
【解析】“仁”“礼”并非对立的关系,所以无仁则无礼,无礼则无仁的说法过于绝对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在孔子看来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礼乃立国、立身的基础,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正确描述了仁和礼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庸思想自身就是协调仁礼关系的产物和方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7.【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爱无差等是墨子观点;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家的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体现出的是“礼”的主张,是孔子思想的消极方面,故不能选。孔子在对待他人的问题上主张仁爱,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本题答案是B项。
8.【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的等级思想。A项是老子对治国境界的分类:道治、德治、仁治、义治、礼治,属道家,排除;C项“兼相爱”属于墨家思想;D项大意为“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由中可看出其推崇君主权威,故属法家思想,排除;B项“克己复礼”强调等级思想,属于儒家思想,故选B。
9.【答案】B
【解析】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和东方社会二千多年,从这个角度来讲,他堪称东方的先哲。孔子的研究领域虽然广泛,但并未涉及到自然科学,他主要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孔子不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10.【答案】D
【解析】亚里士多德一生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在思想文化领域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而不是从政。
11.【答案】A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他”指的是亚里士多德。C、D两项与他无关;B项体现不出“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正确选项是A。
12.【答案】A
【解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从材料得知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在于没有用实践去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
13.【答案】B
【解析】孔子强调“王者于天下”的前提是实行“仁”,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拥护,故B项正确。
14.【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可知“欧洲人的精神家园”一定是在欧洲范围,因而排除C、D两项,而古罗马帝国的强盛是在公元1世纪前后,而古希腊则是在公元前6~前5世纪强大起来。
15.【答案】C
【解析】从真正思想家分析,应指亚里士多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和思想。
16.【答案】D
【解析】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徒弟,D正确;其他排列错误,排除A、B和C。
17.【答案】C
【解析】“中庸”反对的就是过度和不及,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有三个选项带有“激进”,由此可判断出正确答案为C项。
18.【答案】A
【解析】 “柏拉图学园”不仅研究政治、传授进行政治活动的本领,还非常重视自然科学知识,故这是集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学者和政治人才于一体的学校。
19.【答案】B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材料中“乌托邦”“最早”等信息,“乌托邦”是一种政治观点,即“不能实现的愿望或计划”,对应古希腊哲学家的政治观点应是指柏拉图的“理想国”;依此判断,理念论也与柏拉图对应,是其哲学观点,故B项正确。A项是普罗泰格拉的思想;C项由亚里士多德提出;D项是苏格拉底的思想。
20.【答案】A
【解析】在柏拉图的思想里,一个哲学家应具有各方面的知识。谁想成为政治家、立法者,最好先去学习哲学。④说法太绝对,不选。
21.【答案】(1)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理念论的最大弱点,在于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理念属于人的思维抽象,客观上并无理念世界的存在。
(2)在哲学领域、生物学领域等都有突出贡献,其中被称为工具科学的逻辑学,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
(3)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即过度、不及和中间。任何行为和感受都有一个中间性问题,过度与不及产生失误,中间往往能够获得成功并受人称赞。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中庸之道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是一种人生境界。
【解析】本题以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为主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在高考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题型多样,考查灵活,应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利用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弱点的批判和逻辑学成就回答前两题,结合“中庸之道”的三种状态和认识来解决最后一题。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将东西方哲学家比较掌握。
22.【答案】(1)亚里士多德的方法是实际调查;柏拉图的方法是想象(抽象、演绎)。
亚里士多德主张中产阶级执政;柏拉图主张“哲学王”统治(理想国)。
(2)主要特征:实行共和政体;内在各种力量平衡;全部社会力量拥护;每个人都在法律的约束下生活。借鉴思想:分权制衡;实行法治。
(3)和谐稳定。
【解析】
23.【答案】(1)理解: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理念论。地位: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由哲学家担任国家的统治者。
(3)态度: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理由:其哲学思想成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家的重要理论来源;他创立的逻辑学至今仍被学术界奉为权威;在生物学领域提出的方法曾受推崇;物理学领域提出的观点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任答2点即可,每点1分,共2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古希腊思想家核心观点的理解。第一问实际上考查的是对苏格拉底思想影响的理解:天上的是神,地上的就应该是人,因此苏格拉底在思想上的杰出贡献是:使希腊哲学由对神的关注变为关注现实人生。第二问考查的是对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理解:其核心观点是:理念论;哲学家的地位应该是国家的统治者。第三问考查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贡献:态度可以用选修四中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子目标题: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亚里士多德对于科学的贡献可以从逻辑学的三段论;生物学领域提出的方法备受推崇;物理学领域提出的观点曾长期占统治地位。
24.【答案】(1)目的: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结果: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未受到统治者重视。原因:孔子的思想不能满足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需要。
(2)态度:材料二独尊儒术;材料三批判孔教。目的:材料二:使儒学发扬光大;适应了西汉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材料三:冲破封建纲常礼教的束缚,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实行民主政治。
(3)第四句。原因:孔子所追求的“礼”是指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
(4)时代发展的需要;儒家思想自身因素。
【解析】本题围绕孔子及其思想在古代和近现代的命运起伏为主题展开,注意充分利用材料信息,并和教材知识有机结合回答问题。
25.【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柏拉图哲学的核心——理念论,人们感受到的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反映,体现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思想。柏拉图认识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这带有辩证法的思想。
(2)材料二说明了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的思想,他的哲学思想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