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梨园春秋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永顺县志》载:“永俗酬神,必延辰郡师巫唱演□。至晚,敲锣击鼓,人各纸面一。”其中□处最可能是( )
A.傩戏
B.南戏
C.杂剧
D.昆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酬神”“巫唱”判断可能是傩戏。
答案:A
2.下列事件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是( )
A.傩戏的形成
B.南戏的出现
C.元杂剧的出现
D.京剧的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史实的能力。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答案:C
3.关于元杂剧的有关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
①兴起于北方的一种戏曲 ②包括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 ③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④其发展得益于城市经济繁荣与市民阶层壮大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多角度认识问题的能力。①是讲述其起源地,②讲述其表演形式,③讲述其表演内容,④讲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故①②③④叙述都符合题意。
答案:D
4.清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记载:“迨长生还四川,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两腔,名其班曰‘三庆’。”材料反映的是( )
A.徽商聚集经商
B.桐城学派讲学
C.安徽士子求学
D.徽班进京唱戏
解析:根据材料“安庆花部合京、秦两腔,名其班曰‘三庆’”等判断,材料所指是京剧产生、发展时期的概况,结合各选项,本题选D。
答案:D
5.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
B.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
D.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解题的关键是“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昆曲不适应人们的文化需求,所以清中叶以后日趋衰落,故D项正确;A、C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答案:D
6.以历史的视野和眼光看戏曲可以发现传统社会发展的轨迹。标志中国古代戏曲真正成熟的是元杂剧,从元杂剧中我们可以发现和捕捉到( )
①城市经济繁荣 ②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③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④蒙古族和汉族有着不同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结合元杂剧产生、发展的背景分析,元杂剧盛行于全国,由此排除④。
答案:B
7.梅兰芳说:“现在的观众对于国剧(即京剧)只重视其艺术,对于剧本之意义,则不甚注意,这对于用戏剧推行社会教育,有点损伤。”他意在强调( )
A.京剧艺术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B.京剧艺术应该重视社会教化的功能
C.京剧剧本应该是先进文化的代表
D.京剧艺术代表中国戏剧的最高水平
解析:“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据材料“对于用戏剧推行社会教育,有点损伤”可知京剧应注重社会教化,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说法不当,排除C、D两项。
答案:B
8.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竟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财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这一材料实质上揭露了( )
A.元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
B.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C.戏曲产生的社会根源
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解析:解读材料,意为元代废科举,知识分子仕途无望,大批知识分子转向戏曲创作,为元杂剧的产生和繁荣提供了创作队伍,故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有关。
答案:B
9.道光八年以后,以演唱革新后的西皮调而著称的湖北艺人王洪贵和李六等人进京,加入了徽班,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出,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这主要说明了( )
A.京剧是在融合多个剧种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B.京剧是我国的“国剧”
C.京剧形成得益于政府的支持
D.京剧成熟于道光年间
解析:材料主要讲的是京剧在“徽汉合流”的基础上形成,体现了京剧是多个剧种互相融合的产物;京剧后来发展为“国剧”,但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京剧成熟于同、光年间,故选A项。
答案:A
10.明代重要的戏曲作者,大都拥有进士科名,而话本小说的作者或编著者中,却少有举人、进士。出现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高雅与通俗文艺的不同价值取向
B.士人与市民的不同文化观念
C.戏曲与话本小说的不同消费群体
D.江南与北方的不同区域特征
解析:戏曲与小说的雅俗,主要受制于它的接受者,故A项错误;作者的文化水平又受制于文学创作的形式,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戏曲作者,大都拥有进士科名”“小说的作者……却少有举人、进士”可知,戏曲与小说的消费群体不同,导致作者的文化水平不同,故C项正确;材料与南北方差异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11.永乐九年(1411年)规定:“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诚、节烈、先圣先贤,违者杖一百”“其神仙及义父、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规定的实施( )
A.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
B.促进了官民平等的实现
C.抑制了戏曲事业的发展
D.取消了市民文化的娱乐性
解析:根据材料“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诚、节烈、先圣先贤”可知,这一规定的实施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不符;材料“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诚、节烈、先圣先贤,违者杖一百”“其神仙及义父、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只是规范了戏曲演绎的内容,并不会抑制它的发展和取消市民文化的娱乐性,故C、D两项错误。
答案:A
12.八仙作为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神话人物,其形象有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等。宋元时期,人们将种种民间传说附会其身;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流传不衰。这种现象表明( )
A.民间思想需要借助本土宗教传播
B.道教借助民间力量提升政治地位
C.古代文化呈现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D.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解析:八仙在民间广为流传并非传播民间思想,故A项错误;八仙是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神话人物,表明民众对八仙的喜爱,没有提升道教的政治地位,宋元明清时期,理学是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八仙与道教许多神仙不同,均来自人间,而且都有多姿多彩的凡间故事,之后才得道,与一般神仙道貌岸然的形象截然不同,所以深受民众喜爱,其中有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等等,表明八仙的神话故事已经世俗化,故C项正确;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昆曲、京剧界的13位名家,被称为“同光十三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京剧发展到了什么水平?
(2)结合徽班进京以后的史实,概括京剧发展到这一程度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问,要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剧形成、发展的“原因”。
答案:(1)剧目繁多、名家云集、行当齐全,京剧进入第一个繁盛期。
(2)适应了北京文化娱乐的需要;得到了皇室、民间的喜爱;艺术家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兼容并蓄,推陈出新。
14.昆曲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根据《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等有关资料编写
材料二 (乾隆初)长安梨园称盛,管弦相应,远近不绝。子弟装饰备极靡丽,台榭辉煌。观者叠股倚肩,饮食若吸鲸填壑,而所好惟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
——(清)徐孝常为张坚《梦中缘》传奇所作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昆曲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昆曲为什么“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初北京人“所好惟秦声”“厌听吴骚”的原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地位”,据材料一“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昆曲具有“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特点。第(2)问,据材料二“子弟装饰备极靡丽,台榭辉煌。观者叠股倚肩……辄哄然散去”,并结合所学可得原因。
答案:(1)地位: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具有最完整的表演体系;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理由:昆曲具有“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特点。
(2)原因:以秦腔为代表的“花部”,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生活,唱腔清新活泼,强烈地吸引观众;昆曲则片面追求旋律性和音乐性,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在花部戏剧的冲击下,被观众抛弃,日趋衰落。
PAGE第9课
诗歌与小说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有学者指出:《诗经》里的“国风”作为民歌,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由此可见,“国风”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诗情画意
D.雅俗共赏
解析:《诗经》里的“国风”作为民歌,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现实主义,因此选B项。
答案:B
2.“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这段文字的创作文体属于( )
A.楚辞
B.唐诗
C.宋词
D.元曲
解析:楚辞想象力丰富,其作品带有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3.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解析:西汉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人物,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与“武帝时”相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表明为统治者服务,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已改变道家的“无为”思想为积极有为,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赋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C
4.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
A.杜牧
B.孟浩然
C.杜甫
D.白居易
解析:杜牧是晚唐诗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与材料内容强调现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内容是史实的真实反映,属于现实主义诗歌的特点,符合杜甫的特点,杜甫正是生活于安史之乱时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故C项正确;白居易在安史之乱之后出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5.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
A.对社会动乱的感伤
B.爱国忧民的情怀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热爱和平的态度
解析:据材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可知杜甫爱国忧民的情怀,故B项正确。
答案:B
6.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评价某位诗人的成就,认为“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获此评价的这位诗人应当是
( )
A.孟浩然
B.杜甫
C.李白
D.王维
解析:结合材料中信息“盛唐”“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反映的是盛唐时期浪漫主义艺术,符合上述特点的是李白,所以答案选C项。
答案:C
7.她是诗歌的一种,是和乐的歌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她”是( )
A.北方民歌
B.骚体
C.宋词
D.明清小说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歌词”“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一代文学之盛”即可判断为宋词,故C项正确。
答案:C
8.“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北宋词人柳永的词之所以在宋代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主要是因为他的词( )
A.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
B.善于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
C.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
D.反映市民生活,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解析:柳永的词迎合、满足市民大众阶层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事情;故本题选D项。
答案:D
9.元代堪称中国戏曲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是( )
A.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
B.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
C.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
D.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解析:“文而不晦”“俗而不俚”说明元曲通俗易懂,面向大众,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因此选A项。
答案:A
10.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 )
A.《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B.《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C.《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D.《聊斋志异》:“(女)儿已委身乔郎矣,更无归理。如有变动,但仍一死!”
解析: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等级名分,同时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主张忠孝,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体现了明清小说反传统的特点,故均排除。
答案:C
11.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 )
A.大一统的时代背景
B.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C.理性化的思想诉求
D.通俗化的发展趋势
解析:材料信息体现出其内容出现通俗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
答案:D
12.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
①商品经济繁荣 ②市民文学兴盛 ③印刷工艺提高 ④专制政治强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题干设问限制词是“直接相关的因素”。商品经济繁荣,市民文学兴盛,印刷工艺提高,有利于明末江南地区出版业的繁荣,④专制政治强化不利于文化发展,应排除。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材料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材料三 “三言”内容复杂,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市民生活,亦反映了专制势力、传统礼教对人民的迫害与人们的抗争。著名的篇目有《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
(1)材料一、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同点是什么?二者在时代背景上有何不同?
(2)材料三中的“三言”指的是什么?“三言”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文学发展的什么趋势?
解析:解答时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答案要简练、全面。第(1)问,要特别注意屈原生活的时代特点和安史之乱这一大背景。第(2)问,第一小问属于基本知识,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要注意结合当时的社会发展阶段回答。
答案:(1)都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生活疾苦的关切之情。不同:材料一:战国时期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屈原的改革遭到旧贵族的排挤,他把满腔的悲愤化为诗歌,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感。材料二:安史之乱前夜,唐朝危机四伏,诗人在经历了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之后,满怀忧国忧民之情。
(2)“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趋势:文学以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为主题,具有现实性和通俗性的特点;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14.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往往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
——摘编自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
材料二 宋代之后起源于吴地(今天苏州、上海一带)水上人家的“吴歌”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从“劲歌狂舞”逐步变为“浅吟低唱”……明朝万历首辅沈一贯陈述1598年的社会情景说:
“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略无顾忌。”
——摘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1)材料一中被称为“小道”的文学形式是什么?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文学形式“兴旺”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以后中国文学创作的特点。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宋词。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得出词有利于表达个人情感;形式活泼有利于娱乐传播;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第(2)问,据材料二“宋代之后起源于吴地(今天苏州、上海一带)水上人家的‘吴歌’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得出平民化;据材料一“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和材料二“从‘劲歌狂舞’逐步变为‘浅吟低唱’”得出娱乐性,形式灵活;据材料二“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略无顾忌”得出关心时政;据材料一“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得出表达情感。
答案:(1)形式:宋词。
原因:词有利于表达个人情感;形式活泼有利于娱乐传播;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2)特点:平民化;娱乐性;形式灵活;关心时政;表达情感。
PAGE第8课
笔墨丹青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
B.注重写实的宫廷画、民间绘画与注重写意的文人画并存,成为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两大分支
C.中国古代绘画以生活化和实用性为主
D.中国绘画有利于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宫廷画和民间绘画注重写实,而文人画更注重写意。从中国绘画的整体上看,中国画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据以上所述可知,C项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C
2.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堪称绝世珍品的古画,专家对它的评价是:“以形写神,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这幅画应是( )
A.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B.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C.马远的《山径春行图》
D.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顾恺之绘画的特点是“以形写神”,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故选A项。
答案:A
3.中国古代有位画家,用状如兰叶或状如莼菜的笔法来表现衣褶,有飘动之势,人称“吴带当风”。这位画家是盛唐画风的代表人物,他是( )
A.顾恺之
B.马远
C.吴道子
D.八大山人
解析:“吴带当风”是对吴道子绘画特点的概括。
答案:C
4.宋徽宗十分热爱绘画,造诣非常高,创办了翰林图画院,向全国招收绘画人才,考试方式非常特殊,他亲自出题,就是一句诗,让大家画出来,曾以“踏花归去马蹄香”考查众位考生。材料反映了( )
A.宋朝绘画繁荣得益于科举和绘画的结合
B.宋朝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阶段
C.宋徽宗喜欢绘画胜过于治国
D.宋徽宗的喜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宫廷画院的发展
解析:翰林图画院招考不属于科举考试,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图画院初创的情形,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宋徽宗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态度,故C项错误;由于宋徽宗的个人爱好,创办了宫廷画院,并面向社会广募绘画人才,有利于宫廷画院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5.著名画家俞剑华在谈某一绘画特点时,认为这是由于“(文人学士)非专门名家,并未受绘画上基本技能之严格训练。不过心中有一段意思,借笔墨以为摅写之具,所写之究为何物,所写之物似与不似,并未加重视”。这一绘画艺术( )
A.属于山水画派
B.能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
C.属于市民文化
D.对研究当时社会风土人情具有重要价值
解析:由材料“未受绘画上基本技能之严格训练……借笔墨以为摅写之具,所写之究为何物,所写之物似与不似,并未加重视”可知该绘画艺术注重抒情写意,追求神韵意趣,属于文人画,能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故B项正确。
答案:B
6.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的杰作,体现了深厚的时代气息,呈现出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原因在于( )
A.商品经济发展
B.社会思潮变化
C.传统文化影响
D.社会上层倡导
解析:宋代封建经济快速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镇的大量出现,市民阶层产生并逐渐壮大,反映市民文化需求的世俗化文艺形式出现,在绘画领域表现为风俗画的出现。
答案:A
7.北宋时期除了以山水花鸟为主流的文人画以外,还出现大量描绘市井风情的作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B.各民族融合与交流的进一步加强
C.商业经济兴盛和城市的发展
D.“重文轻武”是朝廷的基本国策
解析:宋代以来大量风俗画的出现是对当时商业经济兴盛和城市发展的反映。
答案:C
8.欧阳修有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该诗描写的绘画类别及其风格是( )
A.文人画,重视写意
B.山水画,重视写实
C.花鸟画,浓墨重彩
D.人物画,形神兼备
解析:从“画意不画形”可知,该诗描写的绘画重视写意,属于文人画,所以选A项。
答案:A
9.蔡元培曾评价:“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他强调中国画( )
A.与书法相伴而生
B.与文学相兼而成
C.追求神韵与意趣
D.画、诗、书相融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画的特点,与书法为缘,并不是与书法相伴而生,故A项错误;“多含文学之趣味”并非是与文学相兼而成,故B项错误;“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得出中国画追求神韵与意趣,故C项正确;“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并不是说画、诗、书相融,故D项错误。
答案:C
10.两宋时期,绘画技巧有不少成功的创造,画家注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艺术上倡导写实,具有精密不苟严谨认真的精神。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
A.社会危机的加深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深受理学的影响
D.统治阶级的倡导
解析:在两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创立和普及,文人更加重视对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在“格物致知”思想的指导下也更加注重对生活的观察,故C项正确。
答案:C
11.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
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择端
D.郑板桥
解析:本题图片显示出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600—800年之间,这时是中国历史上的隋唐时期,在题干所提供的四个人物中,只有B项是隋唐时期的。
答案:B
12.中国的山水画家在创作上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物我合一”,这表明他们( )
A.主张绘画要进行必要的内心修行
B.主张绘画要专心致志
C.绘画要建立在对大自然细心观察的基础之上
D.追求用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
解析: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题干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物我合一”意在体现画家的心境,并不是简单追求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而是要表达一种意境,传递作者的心境。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收藏既是人类保存和发展文化的一种要素,又是文化性的休闲和知识性的娱乐。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时期,末代皇帝溥仪为维持“小朝廷”的开支向银行抵押库存官窑器物。众多太监偷盗宫廷古器变卖,没落王爷贱卖宫廷遗珍。因古物卖家与买家的出现,故清末北京琉璃厂古玩市场一度兴旺。民国初年,上海五马路古玩市场也兴旺,上海滩著名的“卢吴公司”是出口古玩的大商家。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主流收藏项目金石碑帖书画依然流行,日本欧美古玩商热衷于收购中国宋至明清的官窑及历代石刻佛像等,带动了中国的买办、资本家、医生、律师们收藏瓷器及古玩杂项。
——《中国历史上有六次收藏热》
(1)宋代出现过收藏热,收藏书画是其最有影响力的项目之一。列举宋代的书法家和画家各一位,简要分析宋代出现收藏热的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清末民初收藏热的具体表现,简述这次收藏热反映的时代特征。
(3)谈谈你对收藏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回答。第(2)题根据材料概括即可。第(3)题注意从经济和文化两方面认识。
答案:(1)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画家:张择端。
原因:商品经济繁荣,书法绘画艺术发展;科举取士,文人队伍壮大。
(2)表现:藏品数量增加;皇家用品和藏品大量流入市场;出现专门的藏品交易市场;参与藏品交易的人员数量增加,身份多样。
特征:中国社会急剧变革;中外联系更加密切。
(3)认识:它是一种投资活动,可以保值和增值;是一种文化活动,有利于保存和发展文化,也有利于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等。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之所以会被认定为宋元绘画史,甚至中国绘画史的最高峰,不仅是由于写意、写实以及理想主义的表现获得完全的调和,同时在绘画技法上,也是一个有显著进步的时代……北宋……是鉴赏家、批判家与画家的协调期,而使绘画经常处于具有高度批评精神的时代。”
材料二 扬州八怪是中国绘画中近代风格开始的一大助力……是中国绘画史上前所未有的新艺术。
请回答:
(1)北宋时期绘画创作取得成就的主要政治原因是什么?在宋代,古代绘画在创作的形式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宋元和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在创作风格上有何异同点?
解析:第(1)题考查政治对绘画的影响及宋代的绘画成就,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考查对文人画和民间风情画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答案:(1)原因:国家局部统一的完成;理学的兴起。
变化:文人山水画兴起,并成为独立的画种,成为当时绘画创作的主流。
(2)同:从形式上看,都属于文人画;从艺术特点上看,都注重对个人意境的追求,而不讲求写实;从风格上看,明清绘画艺术是对宋元以来的绘画风格的继承和发展。异:明清时期出现一些与传统的艺术风格迥异的新艺术家;明清时期的绘画从文人阶层独有的艺术享受走向世俗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实用性。
PAGE第7课
汉字与书法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关于古代书法,有以下一些说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明人尚姿,清人尚变。据此标准,宋人( )
A.尚意
B.尚态
C.尚志
D.尚理
解析:晋人书法有着丰富的内涵、潇洒自然的风韵;唐人书法讲究规范和法度;宋人书法强调有意无法;明代书法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清人尚变,即追求变化。
答案:A
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解析:抓住关键词“商代”“牛耕”。A项“牛骨”不等于“牛耕”,排除;
《诗经》收录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排除B项;孔子学生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排除C项;甲骨文是商周时代的文字,“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说明当时可能出现了牛耕。
答案:D
3.下列关于汉字的发展历程不正确的是( )
A.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与后来成熟文字有一定渊源关系的刻画符号
B.夏朝时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
C.文字的改革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春秋战国时期汉字出现了一字多形的混乱状况
解析:汉字的发展顺序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我们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成熟的汉字是商代甲骨文,夏代的文字现在还没有发现。
答案:B
4.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 )
A.甲骨文的形成
B.秦始皇统一文字
C.楷书的形成
D.汉字演变为书法
解析: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商朝时期仍然盛行甲骨文,因此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汉字形成完整体系后的事情。
答案:A
5.下图中的作品分别出自两位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大家之手,它们一个雄强浑厚、韧若筋带;一个刚劲挺拔、骨力遒劲。从字体上看,两者都属于( )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解析:图中的书法作品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符合楷书的特征。
答案:C
6.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解析:依据材料“(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信息可知,当时官员奏事公文往来频繁,而官方文字小篆书写速度较慢,难以完成,故让胥吏修改,遂成“佐书”(隶书),隶书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更便于书写,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7.《龙门二十品》是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如图所示。其字体的基本特征是( )
A.因形立意,体正势圆
B.扁方严整,朴拙雄浑
C.状似连珠,绝而不离
D.轻转重按,笔断意连
解析:A项是篆书的特征,故A项错误;《龙门二十品》作为魏碑书法的典型代表,它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形成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朴拙雄浑的特点,故B项正确;C项是草书的特征,故C项错误;D项是行书的特征,故D项错误。
答案:B
8.有人论述中国某书法字体“把汉字书写的速度、节奏、韵律、动态发挥到极致,把书写者的个性、才情、气质、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这种书法字体最有可能是( )
A.小篆
B.行书
C.楷书
D.草书
解析:草书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故D项正确。
答案:D
9.“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龙虎惭因点画生,雷霆却避锋芒疾。”唐朝诗人窦冀的这首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与这一描述相符的书法作品是( )
A.王羲之《兰亭序》
B.柳公权《玄秘塔碑》
C.怀素《自叙帖》
D.颜真卿《祭侄文稿》
解析:由题干“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可以判断该书法家的书法是草书,故C项正确。
答案:C
10.某学者谈到楷书在唐代的流行时说:“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唐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 )
A.笔画圆匀,便于装饰
B.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C.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D.通俗易识,端重庄严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各个书体的特征。四个选项中,A项为篆书的特点,B项为行书的特点,C项为草书的特点;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端庄浑厚、笔势开张、雍容大度,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唐朝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楷书有通俗易识、端重庄严的特点。
答案:D
11.对中国古代书法,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总结,以下理解不准确的是( )
A.“晋人尚韵”从本质上体现了东晋士人超然心态及对空灵境界的追寻
B.“唐人尚法”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富力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C.“宋人尚意”是城市变化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文人们矛盾心理的反映
D.“元明尚态”为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时代文人们缺乏创新的一种体现
解析:魏晋时期道教、佛教盛行,文人多追求超然心态,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朝重文轻武,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兴起的是市民文化,而不是文人们矛盾心理的反映,故C项不正确,符合题意;元明时期,封建社会开始走入末期,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解析:C
12.随着佛教在我国的盛行,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而且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写经体”。这说明( )
A.魏晋时期我国文学艺术达到最高峰
B.魏晋时期的书法最高成就是“写经体”
C.书法艺术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的需要
D.书法艺术的产生源于宗教艺术的发展
解析:根据题干“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说明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更是谋生的需要。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状字,经历了约3
000年的发展,至今仍充满活力。下图以“虎”“象”“鹿”“鸟”四字为例,分别展现了“汉字七体”的风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时间,指出A、B分别指的是哪种字体?
(2)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什么时期?其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对于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的原因的分析,要注意从文字本身、书法家们的贡献以及文具的改进等方面考虑。
答案:(1)字体:A——甲骨文,B——小篆。
(2)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条件:首先,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为个性化的艺术创造准备了材料;其次,这一时期,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最后,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也为这一时期书法的演进和创新提供了条件。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作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即《兰亭序》。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材料二 颜真卿所作楷书端庄浑厚、笔势开张、雍容大度。他创制的“颜体”,是丰裕的盛唐气息、忠贞的个人品格以及高超艺术手段的完美统一,成为后世师法的楷模。
材料三 苏轼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1)据材料一,说一说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2)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颜真卿又渗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其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分析宋代书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书法的不同时代特点为载体,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及综合归纳的能力。第(1)题要注意结合王羲之所处的时代特点分析、归纳。第(2)、(3)题要注意紧扣材料,并结合唐、宋的时代特点来分析、归纳。
答案:(1)王羲之在书法上继承汉代传统的同时,尽显虚玄灵动的时风,成为继往开来的“书圣”,其所作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时代气息:讲案法度与规范。原因:封建王朝鼎盛,社会需要法度和规范。
(3)特点:宋朝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原因:统治者重视文人,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