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凡尔赛_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练习题含解析(4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凡尔赛_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练习题含解析(4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08 10:48:14

文档简介

2.4
维护和平的尝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国联未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操纵国联的大国总是力图维护自身利益
B.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使得矛盾和战争无法消除
C.“全体一致”的原则使制止战争和侵略成为空谈
D.国联对维护世界和平未起到任何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国联未能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因的理解能力。A、B、C三项均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其中的原因,A、B两项是深层次的原因,C项是组织原则上的原因。而D项不符合史实,国联在成立初期,对维护世界和平起到了一定作用。
答案:D
2.“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为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改良,扩大国际影响,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南京国民政府在医疗卫生、水利建设、文化教育等方面与国联进行初步的技术合作”。这段材料说明(  )
A.国联在某些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B.国联是英法操纵的政治工具
C.中华民国在某些方面听命于国联
D.国联控制了中国的文化教育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国联所发挥的积极作用;B是国联的局限性,C、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答案:A
3.“我们的口号已经是而且今后仍然是:和各国政府和平共处,不管它是什么样的政府”。这句话体现的是哪国的外交政策(  )
A.美国
B.德国
C.苏俄
D.英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辨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体现的是和平外交,与各国和平共处,执行这一外交政策的是苏俄。
答案:C
4.1925年签订的《洛迦诺公约》是欧洲国际关系上的一个里程碑。下列相关的评论不正确的是(  )
A.公约是对凡尔赛体系的一次重大调整
B.公约暂时缓解了欧洲安全问题
C.公约是欧洲战争与和平年代的分水岭
D.战败国德国是公约的主要受益国
解析:《洛迦诺公约》的签订只是暂时缓解了欧洲安全问题,并没有使欧洲从此进入和平年代,故C说法错误。
答案:C
5.洛迦诺是瑞士一个美丽的小城,该城因《洛迦诺公约》而著名。《洛迦诺公约》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是因为(  )
A.德国取得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席位
B.德国以平等地位参与国际活动
C.公约允许德国进入莱茵不设防区
D.公约不再限制德国的军事力量
解析:洛迦诺会议使德国取得了与其他国家平起平坐的地位,改变了战败国形象,政治地位大大提高;A项是会议后的事情;C、D两项与公约内容不相符,故选B。
答案:B
6.《非战公约》的签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维护和平的尝试,但《非战公约》对侵略者没有强大的约束力,这是因为(  )
A.《非战公约》对列强毫无约束
B.列强各自“保留条件”,为其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伏笔
C.《非战公约》不尊重和平
D.《非战公约》没有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非战公约》之所以对侵略者没有约束力是因为列强各自的“保留条件”的存在,随时可调整其对外政策,为以后发动战争、参与战争提供了借口。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第22条 (一)凡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足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之下实行自治,则应适用于下列之原则:即将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视为文明之神圣任务,此项任务之履行应载入本盟约。(二)实行此项原则之最妥善途径,莫如将此种人民之管理,委诸资源上、经验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担此项任务且乐于加以接受之各先进国。
——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三 国际联盟继承和发展了19世纪国际组织发展的成果,是20世纪世界上第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则集以往国际组织一切进步和经验之大成,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国际联盟的成果,堪称“20世纪国际组织发展的高峰”。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
(2)概括材料二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有何进步性。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联。
解析:第(1)问需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并综合材料信息归纳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要认清材料中所述为“委任统治”制度;对其进步性可根据“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人民之福利及发展视为文明之神圣任务”等信息归纳。第(3)问应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评价国联。
答案:(1)工业革命使各国间交往密切,世界连为一个整体,行业性组织建立,为国联建立奠定了基础;威尔逊“十四点原则”的提出;战后反战和平思潮的兴起。
(2)实质:战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殖民地、维护统治的隐蔽手段。进步性:在国际组织的监督下,按照国际法解决列强纠纷,以避免更大的国际冲突,反映了时代的进步。
(3)积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为联合国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教训。消极:实质是英法操纵、维护霸权和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参议员约翰逊在参议院就《非战公约》进行辩论时,说它是“无舵之船,无屋宇之街衢,无字之书,无剑之鞘,无指针之钟表,无花朵之花冠……无菜肴之餐桌。”
——王明中《评凯洛格非战公约》
材料二 昔日处境坎坷,被人视为鸡肋的《非战公约》却主导了整个(纽伦堡)审判过程……在审判过程中,四大国的起诉人无论如何旁征博引,它们都无一例外地求助于《非战公约》……《非战公约》所倡导的原则与和平运动所秉持的理念找到了契合。
——王立柱《〈非战公约〉历史定位的转变》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参议员约翰逊做出上述评价的依据。
(2)据材料二指出,人们对《非战公约》的态度有何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析:(1)结合材料一中“无舵之船,无屋宇之街衢,无字之书,无剑之鞘……”可以得出《非战公约》对废弃战争、维护和平没有规定明确的责任;也未制定实施公约的办法和制裁违约国的措施。(2)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被人视为鸡肋的《非战公约》却主导了整个(纽伦堡)审判过程……”,可以得出变化由轻视到认同。第二小问结合“《非战公约》所倡导的原则与和平运动所秉持的理念找到了契合”,可以得出《非战公约》的内容为审判提供了法律依据;二战的灾难使和平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1)依据:《非战公约》对废弃战争、维护和平没有规定明确的责任;也未制定实施公约的办法和制裁违约国的措施。
(2)变化:由轻视到认同。
原因:《非战公约》的内容为审判提供了法律依据;二战的灾难使和平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PAGE2.3
华盛顿会议
一、选择题
1.华盛顿会议中《四国条约》代替了“英日同盟”,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英、法、美、日联合侵略中国
B.美国抑制日本在东亚的侵略扩张
C.英国由扶植日本到抑制日本
D.美、英、法、日在远东的争夺形成了暂时的妥协
解析:《四国条约》是美、英、日、法四国签订的,该条约规定,缔约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应予终止,据此可知A理解不正确。
答案:A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曾表示:“英国宁愿耗尽它最后一个金币,也要保持对美国或其他任何国家的海军优势。”华盛顿会议上,把他的这种愿望化为泡影的是(  )
A.《四国条约》的签订    
B.《五国条约》的签订
C.《九国公约》的签订
D.《中日协定》的签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抓住本题关键信息“保持对美国或其他任何国家的海军优势”,《五国条约》使美国获得了与英国同等的海军力量。
答案:B
3.《五国条约》第十一条规定:“各缔约国保证不取得、不建造和不订造在主力舰和航空母舰以外、标准排水量超过一万吨的战斗舰。”这一条款(  )
A.明确限制了五国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
B.旨在限制五国以外的国家的海军力量
C.暂时缓解了列强在海军军备上的争夺
D.给缔约国发展中小型战斗舰提供了依据
解析:根据条款的内容可知,它所限制的并不是主力舰和航空母舰,而是这两种舰只以外的战斗舰;该条款限制的只是这种舰只的大小,而没有限制它的数量。因此,这就给这些国家大量发展巡洋舰、驱逐舰和潜水艇等舰只提供了依据。
答案:D
4.1922年的《九国公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下列对此评价正确的有(  )
①意在削弱日本在华的既得利益 ②是“门户开放”政策的延续 ③美国发挥了主导作用 ④中国据此收回了山东主权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公约的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并赋予它以国际协定的性质,使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遭到挫折。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治,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故①②③正确;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主要原因在于美英与日本在华利益发生严重冲突,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5.在华盛顿会议上签署了《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以上三个条约的共同点是(  )
A.日本在受限制的同时也保持有局部特权或优势
B.维护了美国的利益,抑制了日本势力
C.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平等协商的结果
D.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整体归纳能力。A项指《四国条约》和《五国条约》的共同影响;D项指《九国公约》的影响;C项不符合史实。归纳三个条约的影响可知B项是共同点。
答案:B
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关系上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国际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决定因素是(  )
A.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B.列强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比较满意
C.两种制度的矛盾尚未激化
D.帝国主义国家都致力于恢复经济
解析:注意题干关键词“决定因素”,一个国家的国家实力决定了它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后,国际关系之所以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主要原因在于帝国主义国家实力的对比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的第一部分写道:
巨额军费开支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以至侵害了“社会之安定、正义之保持、和平之确定”。
目前有关各国会同讨论裁减军备的时机已到,而首先应讨论限制海军军备问题。邀请书的第二部分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裁减军备才有成功的可能,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去除争端的原则。英、法、意、中等国当即表示同意。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材料二 自19世纪90年代后期起,德国开始建造海军,对英国海上霸权乃至本土安全形成严重的威胁。德国于1898年和1900年通过两个海军法案。德国海军预算1900年,为740万镑;1910年为2060万镑;1914年为2240万镑。
——摘编自陈欣怡《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主要原因——英德矛盾》
材料三 英国人从16世纪开始就走向世界海上霸权的道路,他们的眼光从来就不是以欧洲一隅为焦点。日本虽然也是一个岛国,但其人民却不具有海洋民族的习性。他们从未向太平洋去寻求发展,其航海活动只限于亚洲大陆边缘。反而言之,他们却经常企图从海洋入侵大陆。
——钮先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提出裁减军备计划的原因是什么。美国邀请中国参加华盛顿会议有何意图?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20世纪以来相关史实,多角度论述“海上的霸权与海上主权”这一主题。(要求:多种角度,层次分明;史论结合;行文流畅)
解析:(1)第一小问,阅读材料抓住以下关键信息:“巨额军费开支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侵害了社会之安定、正义之保持、和平之确定”,时间是1921年,距离巴黎和会并不遥远,由此可概括出原因;第二小问,当时国人反帝爱国热情高涨,美国还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不允许任何一个国家独占中国,
由此可分析意图。(2)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思路首先可来自引用的材料和问题的设置。表述上要注意角度多样,史论结合。
答案:(1)原因:战争带来巨大危害;解决巴黎和会遗留问题;美日矛盾和军备竞赛矛盾尖锐。
意图:利用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对日本施加压力;推行“门户开放”政策,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局面。
(2)论述:①谋求海上霸权,会增加本国负担;会造成国家之间的海上冲突或战争;威胁地区安全;会损害他国主权;②维护海上主权,就要大力发展海军;经济实力强大才能发展海军。③国家之间应加强合作才能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1月26日,日本外相召见英国驻日大使,说:“帝国政府就帝国具有最大利害关系的山东省及现在占领中赤道以北德国诸岛向敌国政府提出请求时,期待英国政府支持,希望英国政府现在予以保证。”2月14日,英国外交大臣正式复函表示同意。
材料二 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在美国的倡议下召开。中国代表向大会提出山东问题,在英美建议下,山东问题由中日在会外交涉解决,英美派代表列席中日之间的交涉。在英美代表的斡旋下,1922年2月中日两国签署《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规定胶州湾租借地由中国收回,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
(1)根据材料一,分析山东问题的由来。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知识,分析英日关系的变化及原因。
解析:(1)材料一展示日本要求英国支持他在中国山东的权益,是因为袁世凯政府为了获取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而答应日本的“二十一条”;
中国之所以主张收回山东权益,是因为中国在一战中属于协约国集团,也算战胜国,而德国是战败国;
日本的非分要求因为日本的强大、中国弱小,列强在巴黎和会上答应了日本的主张而拒绝了中国的主张。(2)阅读材料一发现英日关系良好,因为日本的国力上升迅速,而刚刚经过大战的英国国力受损,且在日本提出自己要求时,英国忙于欧洲事务,无暇顾及日本在亚洲的举动;阅读材料二发现英日关系已经开始破裂,因为日本的扩张已经影响了英国,尤其是美国在中国的权益,所以,在美国的要求下,英日同盟关系解散。
答案:(1)由来:一战期间,日本占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在“二十一条”中,迫使袁世凯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特权;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正式要求收回山东;英法美三国牺牲中国的利益,接受了日本的要求。
(2)变化:由英日同盟关系到解散,英日矛盾逐渐加剧;
原因:在巴黎和会上,矛盾的焦点在欧洲,为避免日本在解决欧洲问题上制造麻烦,并获得日本支持,决定用当时与英国利害关系不大的亚太地区的利益暂时安抚日本;随着战后亚太国际格局的变化,美国不愿这个同盟存在,英日也因利益冲突促使同盟关系解散。
PAGE2.2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
一、选择题
1.研究凡尔赛体系有关和约的内容,你会发现对奥、匈、保条约的共同点有(  )
①限制军备 ②分割领土 ③赔款或财政监督
④放弃海外殖民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在对几个国家签订的条约内容中未涉及到海外殖民地问题。
答案:A
2.凡尔赛体系的形成所体现的国际关系的实质是(  )
A.战后需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B.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C.国际社会要求维护世界和平
D.和平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结合巴黎和会召开的有关史实以及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可知,凡尔赛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国家实力对世界的一次重新瓜分,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能体现其实质。
答案:B
3.美国提出建立国际联盟,但国联成立后却被英法两国操纵。这种情况说明(  )
A.美国无意参加和操纵国际联盟
B.英法的经济实力仍比美国强大
C.美国的综合国力还不足以称霸世界
D.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心在拉丁美洲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大大膨胀,已超过英法,妄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建立国际联盟来称霸世界;美国对外政策已向全球出击,A、B、D均有误。国联被英法操纵正反映了美国还不具备称霸世界的综合国力,经济力量只是综合国力的一个方面,故选C。
答案:C
4.下列现象或事件对凡尔赛体系形成冲击的有(  )
①德国从要求修改到不履行再到撕毁《凡尔赛和约》
②新兴国家的新的民族矛盾 ③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 ④列强对霸权的争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凡尔赛体系不稳定性因素的理解能力。通过教材所学可知,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新兴国家的新矛盾、列强争夺霸权、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等因素均冲击了凡尔赛体系,导致该格局的不稳定性。
答案:D
5.《国联盟约》规定:“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足自立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之中,则应适用下列之原则:即将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视为文明之神圣任务。”为实现这一神圣任务,国联认为最合适的途径是(  )
A.民族自决
B.集体安全
C.维护和平
D.委任统治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联盟约》规定将德国殖民地由国际联盟实行“委任统治”,实质上是把殖民地交由英、法、日等国实行殖民统治。
答案:D
6.在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中,第14点是“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美国主张建立国际联盟的目的是(  )
A.保证所有国家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
B.维护弱小国家和民族的权益不受侵犯
C.通过国际联盟来谋求美国的霸权地位
D.反对英法对战败国进行过分的宰割
解析:美国虽然宣称它主张建立国际联盟是为了各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但是此时的美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必然要谋求与经济地位相适应的国际政治地位,即通过控制国联来谋求世界霸权,所谓尊重别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只不过是表面文章而已。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1929年英、法、德工业生产状况:
国别



工业平均增长速度
3.2%
7.1%
9.4%
——《世界近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你们可以夺走德国的殖民地,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这一切终究毫无意义。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
——劳合·乔治
材料三 《凡尔赛和约》刚刚签订,德国复仇主义者就喊出了“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
——《历史学习精要》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并指出这与凡尔赛体系有什么关系。
(2)结合材料二、三,你如何评价《凡尔赛和约》?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凡尔赛体系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第(1)题要从凡尔赛体系带来的暂时和平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回答,稳定的秩序有利于经济发展。第(2)题要从《凡尔赛和约》产生的民族复仇情绪的消极方面总结。第(3)题要注意从正反两方面认识。
答案:(1)现象:1921—1929年,英、法、德等西欧国家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发展。关系:在凡尔赛体系下,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基本维持了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发展。
(2)《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实行严厉的惩罚和掠夺,激化了战败国德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引起了德国民族复仇情绪的高涨。
(3)凡尔赛体系在战后一段时间内维持了相对的和平局面。但由于体系内部矛盾重重,随着各国实力的变化、矛盾的发展,凡尔赛体系必然会崩溃。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总统威尔逊宣称)总统再也不能像在我国如此之长的历史中那样仅仅是个国内人物了。我国在力量和资源上已升到头等地位,从今以后,我们的总统必须永远是世界列强领袖之一。
——布鲁斯特·C·瓦尼《从整体考察美国对外政策》
材料二 西方一评论家说:“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国联盟约》无疑是他努力的一座纪念碑,但是新大陆的政治是否与旧世界一样尚不可知。威尔逊的理想征服了欧洲,他是否能征服美国呢?”
材料三 必须根据专门公约成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联合组织,目的在于使大小国家同样获得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相互保证。
——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1)据材料一,分析美国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威尔逊“征服美国”是什么意思?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最终没有加入国际联盟的原因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分析威尔逊认为成立这一国际联合组织的目的是什么。依据国际联盟盟约,威尔逊这一目的实现了吗?
解析:第(1)问结合一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增强和美国的战略意图分析原因,注意材料中的“世界列强领袖之一”;第(2)问注意结合美国政治体制的特点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只要从材料中提取“目的在于使大小国家同样获得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相互保证”即可作答。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委任统治”即可解答。
答案:(1)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国际联盟,谋求世界霸权。
(2)“征服美国”指说服国会同意他的方案。原因:国联的成立并未使美国获得多少实际利益,也未实现对战后世界的领导;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
(3)促使各国获得政治独立,保障各国领土完整。没有实现,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殖民地及领地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
PAGE2.1
巴黎和会
一、选择题
1.英、法这两个昔日战场上并肩作战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出和会相要挟。两国的矛盾焦点是(  )
A.远东与太平洋利益之争
B.国联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权之争
C.海军军备及其比例之争
D.欧洲大陆均势与霸权政策之争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英法矛盾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上,具体体现是如何处置德国。A、C是华盛顿会议上的矛盾表现;B是英法与美国的矛盾冲突。
答案:D
2.巴黎和会召开期间,多数国家的代表整日忙于参加交谊舞会和鸡尾酒会,这说明了(  )
A.这些国家在和会中的地位无足轻重
B.这些代表热衷于参加社交活动
C.会议讨论的议题与这些国家关系不大
D.法国政府有意拉拢这些国家
解析:巴黎和会被英、美、法的政府首脑操纵,多数国家的代表在和会中的地位无足轻重,他们的意见和主张根本得不到重视,所以他们游离于和会之外,整日忙于参加交谊舞会和鸡尾酒会。
答案:A
3.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曾提出“十四点原则”,作为一战后恢复世界和平的基本方针。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却嘲弄说:“上帝也只提出十诫,威尔逊却要十四点。”这种说法反映出当时的和会(  )
A.“十四点原则”在巴黎和会上全部实现
B.主控和会的战胜国领袖意见各异
C.法国和美国的立场完全一致
D.法国之所以接受“十四点原则”是出于英美联手强迫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尔逊“十四点原则”并没有在巴黎和会上完全实现,排除A项;巴黎和会上各国之间矛盾重重,故C项错误;英美只是在处理德国问题上联手反对法国,故D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出,巴黎和会上战胜国之间意见大不相同,故选B。
答案:B
4.这是在巴黎和会期间出现的一幅漫画,图片上的文字为“得意的日本人,沮丧的德国人”。根据图片信息考虑,日本人得意的原因是(  )
A.日本与会代表成为和会“三巨头”之一
B.在和会上美日确立同盟关系
C.日本接管了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
D.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
解析:在题干中提取“巴黎和会期间”的时间信息,在图片中读取“日本人占据山东得意洋洋,德国人失去山东沮丧地离去”等暗示的信息,将信息整合可知,在巴黎和会上,日本人攫取了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故选D。
答案:D
5.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最后签订了对德和约。和约签订前,德国曾试图对该和约作有利于本国的修改,但遭拒绝,因此不得不(  )
①承认奥地利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 ②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③接受美英等国对其实行分区占领 ④支付协约国大量赔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并保证不得与之合并,故①正确;德国要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故②错误;英美等国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故③错误;德国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6.德国总理谢德曼在国民会议上强调:“如若认为这种单方面战争责任的论调是错误的,又要代表德国去签署此条约从而加以确认,那岂不是在违背自己的荣誉和良心吗?”又说:“谁签订和约就让谁的手烂掉。”这体现了(  )
A.战胜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宰割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
C.协约国与苏俄之间矛盾重重
D.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运动风起云涌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知,题干中德国总理谢德曼这段话的意思是:他认为战胜国将战争罪责全部推到德国及其盟国身上是错误的,他不愿违背自己的荣誉和良心去签署《凡尔赛和约》,反映了德国对《凡尔赛和约》抵触和不满的情绪,为以后发生更大冲突埋下了伏笔。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节选):
(1)公开缔结和平条约;
……(9)根据民族分布情况,调整意大利的疆界;(10)允许奥匈帝国境内的各民族实现自治;(11)恢复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的领土;(12)承认奥斯曼帝国内的土耳其部分有稳固的主权,但土耳其统治下的其他民族在“自治”的基础上有不受干扰的发展机会,同时规定达达尼尔海峡在国际保证下,永远开放为自由航道;(13)重建独立的拥有出海口的波兰国家,并以国际条约保证波兰的政治经济独立和领土完整;(14)国家不分大小,签订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设立国际联合机构。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威尔逊外交政策的支柱和基础。
(2)战前美国推行孤立主义外交,但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体现了其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的核心目标和主要原因。
解析:(1)该问应注意提取材料信息,从“公开缔结和平条约”“根据民族的分布情况”“设立国家的联合机构”,可以总结出其强调公开外交、民族自决以及国际联盟。(2)第一小问,外交是内政的延伸,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是伴随其国力增强,试图通过操纵国联,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第二小问,结合一战期间,美国实力膨胀,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的史实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1)基础:公开外交、民族自决和国际联盟。
(2)目标:凭借经济实力,扩大影响力,建立美国领导的国联,并进而称霸世界。
原因:美国在一战期间大发战争横财,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掌握了世界经济的绝对霸权。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全部对外投资……欧洲许多工业区已遭破坏,而美国的工厂却在战时极大需求的推动下,犹如雨后春笋惊人地发展起来……欧洲已不再像在19世纪时那样,是世界的银行家和世界的工场,这两方面的领导权已转到大西洋彼岸。
战争的浩劫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怀疑和挑战。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1919年3月的一份秘密备忘录中写道:“在反对战前形势的工人中间,存在着一种不仅是不满,而且是忿怒和反抗的强烈意识,所有现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秩序都受到了欧洲各地广大人民的怀疑。”
在这一革命的紧要关头,许多欧洲人都期待美国的威尔逊和苏俄的列宁这两位非欧洲人的指导。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引起了一场民主愿望和期望的骚动。1918年12月,
当威尔逊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广大民众以发狂的热情把他当作“人类的国王”“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他们贪婪地聆听着他的有关和平与安全的远景规划。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革命的紧要关头”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威尔逊的远景规划及其受到欧洲民众欢迎的主要原因。
解析:(1)一战后欧洲国家普遍在战争中受到重创,国际影响力下降,工人运动发展,原有社会制度受到挑战,与之相对,美国成为世界工业大国和一战战胜国,希望主导世界。(2)第一小问规划应该是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第二小问,一战的破坏性使得欧洲的人们遭受精神创伤,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威尔逊《十四点和平纲领》与人们的愿望有许多相似之处,故受到欧洲民众欢迎。
答案:(1)背景:经济方面:欧洲的工业遭到严重破坏,海外投资及其金融地位下降;美国攫取了金融领导权,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加强。
政治方面:人们对西欧代议制民主和自由的怀疑和不满;欧洲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高涨;和平主义思潮的出现;美国加入英法等协约国作战并取得对德奥同盟国作战的胜利;巴黎和会即将召开。
(2)规划:《十四点和平纲领》。
原因:一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损失和精神创伤,人们认识到了战争的可怕、非人道,反战和平思潮兴起;《十四点和平纲领》在某些方面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民众的愿望,同世界人民的正义呼声具有某种一致性。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