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单元
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素养
目标
1.区域认知: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
2.综合思维:
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3.地理实践力:
掌握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4.人地协调观:
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重点
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掌握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难点
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屏幕上展示的导入视频:两分钟带你了解可持续发展。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希望同学们思考: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我们为什么要可持续发展?我们进行可持续发展有哪些途径?
(视频观看完毕,学生进行回答。)
同学们,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学完本节课的内容相信你会对这些问题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接下来我们开始学习本节课内容。
认真观看导入情景,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尝试回答老师问题
展示学习目标
1.区域认知: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
2.综合思维:
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3.地理实践力:
掌握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4.人地协调观:
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听讲,对重点内容做笔记
新课讲授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提问:我们首先学习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地关系的定义是什么呢?
人地关系是指地球表层作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也就是说,人地关系是指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提问: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有哪几个过程呢?
1.在采集—狩猎社会,由于人口数量少、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发展缓慢,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对环境的影响有限,人类与环境保持着原始的平衡关系。
2.进入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栽培植物和畜养动物使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和可靠,人口也逐渐增多。因此,人们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与广度都明显增大,环境遭到破坏,甚至导致一些文明的消失。在这一时期,尽管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
关系的不协调,但对人地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如中国古代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
3.18世纪中叶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机器和矿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与此同时,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愈发严峻,许多区域人地矛盾迅速激化,有些环境问题甚至危及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对自然资源不能盲目索取,对自然环境也不能野蛮破坏。这样,“和谐论?”应运而生。这种理论又称为人地协调论,它主张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一方面
要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对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4.信息社会,又称为后工业社会,现代通信技术及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当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制度、经营管理、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等产生了一系列变革。我国明确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功能。21?世纪以来,关于人地关系的研究,又向生态化、低碳化、绿色化、循环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为协调人地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方案。
阅读、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提问:今天,我们比以往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根据教材内容思考,走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哪两大方面?
(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
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发展观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由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单一目标模式,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持续承载相协调的多目标模式转变。要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可持续发展。
(一)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从之前课程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的产生,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都与传统发展观念引导下的非持续行为密切相关。因此,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发展观念,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我们对传统发展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进行对比:
传统发展观念: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简单地把
GDP
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尺,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由片面追求
GDP
增长的单一目标模式,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持续承载相协调的多目标模式转变。
从导入视频中,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原则如下:
①公平性原则:本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③共同性原则: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全球发展的总目标,需要各国积极参与,采取全球共同的决策和行动。
接下来我们观看: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计划宣传片,通过观看这部宣传片,同学们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样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同样的,我们先比较传统发展模式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的区别。
传统发展模式:往往是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
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由高耗粗放型向高效集约型、更多地依靠可更新资源的方向转变,并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
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形成能耗低、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生态保护: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扩大轮作休耕试点,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海洋的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三)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工作重点:
①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发展的经济体系;
②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④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⑤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⑥严格保护耕地;
⑦推进主体功能区制度建设;
⑧建设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
从我做起: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好生态环璄,使我们的也能获得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需要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当堂演练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图可能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A.大气污染
B.全球变暖
C.臭氧层破坏
D.资源短缺
2.图示环境问题违背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
A.持续性
B.共同性
C.公平性
D.发展性
【答案】1.D 2.A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已经透支,反映的环境问题是资源出现了短缺,D正确。故选D。
2.图中地球已透支,反映的环境问题是资源短缺,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A正确。故选A。
3.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塑料垃圾是指城乡垃圾中或散落各处,随时可见的不可降解的塑料废弃物。它主要包括塑料袋、塑料包装、一次性聚丙烯快餐盒,塑料餐具以及电器充填发泡填塞物、塑料饮料瓶、酸奶杯、雪糕袋等。例如,近年来随着外卖点餐就餐形式的兴起,每周至少4亿份外卖飞驰在我国的各大街小巷,当人们吃完外卖后,塑料盒、塑料袋、吸管等塑料垃圾便随意扔进了垃圾桶里。相关研究表明,一个塑料袋平均使用时间为25分钟,但它的降解至少需要470年,全球每年约有800万吨的塑料倾倒入海洋。
简述塑料垃圾的危害,以及为减少塑料垃圾,个人应怎样提升环境道德修养。
【答案】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产生视觉污染;占用大片土地,破坏土壤结构;污染海洋,危害海洋生物;影响其他垃圾综合利用等。(任答1项)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等。(其他表述合理亦可得分)
课堂小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8张PPT)
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导入
两分钟带你了解可持续发展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
综合思维
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地理实践力
掌握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人地协调观
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是指地球表层作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也就是说,人地关系是指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1.采集—狩猎社会
特点:人口数量少、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发展缓慢,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对环境的影响有限。
关系:人类与环境保持着原始的平衡关系。
2.农业社会
特点: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栽培植物和畜养动物使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和可靠,人口也逐渐增多。
关系:人们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与广度都明显增大,环境遭到破坏,甚至导致一些文明的消失。
3.工业社会
特点: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
后果: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愈发严峻。
认识: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
4.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又称为后工业社会,现代通信技术及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21?世纪以来,关于人地关系的研究,又向生态化、低碳化、绿色化、循环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为协调人地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方案。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发展观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由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单一目标模式,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持续承载相协调的多目标模式转变。要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可持续发展。
(一)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的产生,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都与传统发展观念引导下的非持续行为密切相关。
传统发展观念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简单地把
GDP
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尺,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由片面追求
GDP
增长的单一目标模式,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持续承载相协调的多目标模式转变。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①公平性原则:本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③共同性原则: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全球发展的总目标,需要各国积极参与,采取全球共同的决策和行动。
可持续发展原则
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计划宣传片
(二)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以扩大市场规模、增加产品质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
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
传统发展模式
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由高耗粗放型向高效集约型、更多地依靠可更新资源的方向转变,并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
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形成能耗低、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
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生态保护: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扩大轮作休耕试点,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海洋的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三)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①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发展的经济体系;
②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④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⑤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⑥严格保护耕地;
⑦推进主体功能区制度建设;
⑧建设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
工作重点
从我做起: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好生态环璄,使我们的也能获得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需要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当堂演练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图可能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A.大气污染
B.全球变暖
C.臭氧层破坏
D.资源短缺
2.图示环境问题违背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
A.持续性
B.共同性
C.公平性
D.发展性
【答案】1.D 2.A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已经透支,反映的环境问题是资源出现了短缺,D正确。故选D。
2.图中地球已透支,反映的环境问题是资源短缺,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A正确。故选A。
3.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塑料垃圾是指城乡垃圾中或散落各处,随时可见的不可降解的塑料废弃物。它主要包括塑料袋、塑料包装、一次性聚丙烯快餐盒,塑料餐具以及电器充填发泡填塞物、塑料饮料瓶、酸奶杯、雪糕袋等。例如,近年来随着外卖点餐就餐形式的兴起,每周至少4亿份外卖飞驰在我国的各大街小巷,当人们吃完外卖后,塑料盒、塑料袋、吸管等塑料垃圾便随意扔进了垃圾桶里。相关研究表明,一个塑料袋平均使用时间为25分钟,但它的降解至少需要470年,全球每年约有800万吨的塑料倾倒入海洋。
简述塑料垃圾的危害,以及为减少塑料垃圾,个人应怎样提升环境道德修养。
【答案】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产生视觉污染;占用大片土地,破坏土壤结构;污染海洋,危害海洋生物;影响其他垃圾综合利用等。(任答1项)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等。(其他表述合理亦可得分)
感谢观看,学习愉快!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