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学案
教学目标:
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2、解释词语:名副其实—— 永垂不朽——
3、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
二、合作探究: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并讨论本文的主题。
2、学生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自由谈: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4、为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待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重点语句研讨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怎样理解这句话
(4)“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怎样理解这句话
(5)“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为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
(6)师生共同品味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的含义。
6、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动作描写: 整理 清理 吻别 掩埋 守护——母对子:敬意与哀痛
对蜡烛的描写: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三、当堂检测: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0~13题。
a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妇女。显然她在独自沉思,b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着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笑起来。老兵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去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c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综观全文,加线句子a包含了哪些信息?
2.读加线句子b思考:数数的声音是否真的盖过了火车声?为什么?
3.读加线句子c思考:车厢里为什么“静得可怕”?
4上文的主题是( )
A.反战 B.爱国 C.称赞勇敢 D.歌颂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