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8 11:2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备战2021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现代文阅读训练
(一)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各题。
  据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初步统计,2018年2月15日至21日春节假期中,中国电影票房为57.23亿元,同比增长66.94%。热热闹闹的春节档中,有一部电影成了不折不扣的黑马,它就是香港导演林超贤的作品《红海行动》。
  截至2月23日15点,《红海行动》的票房已突破15.39亿,豆瓣评分8.5分,成为目前春节档豆瓣评分最高的电影。虽然该片在上映首日排片不理想,但凭借口碑实现了排片和票房的逆袭。相似的逆袭,在同是由林超贤执导的2016年国庆档影片《湄公河行动》上映时也曾发生过,《湄公河行动》在上映之初,在排片场次上并不占优势,但影片的高品质让口碑慢慢发酵,最终票房突破11亿。同样的高水准、同样的逆袭、同样的票房口碑双丰收,香港导演林超贤的作品,在内地已渐渐形成了品牌。
  曾几何时,主旋律电影和商业大片似乎还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类型,林超贤却凭借《湄公河行动》拓展出主旋律商业片的新模式,更通过《红海行动》将同类型电影拍出了新高度。和《湄公河行动》得到了公安部门的大力支持类似,《红海行动》也获得了海军方面的强力协助。故事以2015年“也门撤侨”为原型,讲述了海军“蛟龙突击队”深入阿拉伯半岛,解救被困的中国侨民的故事。在当年真实参与撤侨行动的“临沂号”护卫舰在片中也好好露了一把脸,“许昌号”护卫舰和“昆仑山号”登陆舰等数艘海军现役军舰也在片中首次亮相。
  军方的大力支持只是《红海行动》成功拼图上的一块,林超贤的精益求精的“轴劲”也相当重要。《红海行动》第一稿剧本是军旅编剧写的,林超贤接手后,坚持“实景拍摄,拒绝棚拍”,决定把整部戏带到非洲北部拍摄,爆破都是用真正的炸药。林超贤还曾带着摄影组还有副导演在沙漠里驰骋,一边开着车,“一边砰砰砰打几枪”,以便在广袤的环境下提醒演员们做出反应。林超贤曾在接受媒体参访时表示,所谓“逼真”其实不只是动作场面,而是高度还原的情境下的角色逼真。
(二)
(三)
  目前,我国国内资本较为充裕,且外部资本投资电影行业的意愿较强,对高度依赖资本投入的电影行业形成了较为有利的发展环境。电影产业投融资渠道的拓宽,不仅有利于电影制.片产业的发展,为电影企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也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国内外各种电影产业基金的积极参与,特别是其在内部管理、财务制度、金融工具使用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将对整个中国电影产业链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0年以来全国城市化率平均年增速接近3%,2016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7.35%,城市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伴随着城市房地产、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文化产业建设也迎来大发展的黄金期,这将为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为推动全社会文化消费水平提升,发展影视文化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332316亿元,同比增长10.4%。目前,我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需求旺盛,但文化产品供给仍存在巨大缺口,这为电影行业创造了宽广的市场拓展空间。
  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建立对于鼓励和推动电影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水平已逐步同国际市场惯例接轨,国内企业也逐步开始重视运用法律手段对自身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在知识产权得到良好保护的前提下,电影企业投资大制作电影,音像制品、电视及网络播放等收入渠道也将得以进一步拓宽,有利于我国电影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说说材料一中的“黑马”“风马牛不相及”分别是什么意思。
2.根据三则材料,找出以下最不可能是电影《红海行动》取得好的票房原因的一项(???

A.执导导演林超贤以前的作品《湄公河行动》获得成功,在内地有了良好的口碑。在本片拍摄过程中又精益求精、亲力亲为,保证了影片质量。
B.《红海行动》是一部主旋律影片,讲述了海军“蛟龙突击队”深入阿拉伯半岛,解救被困的中国侨民的故事。
C.近几年中国的影院增长速度快,满足了人们看电影的要求。
D.国家对保护知识产品日益重视,大力打击盗版等非法行为。
3.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两幅图表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电影业发展的主要态势是什么。
4.阅读材料三,说说我国电影业能得到高速发展的原因都有哪些。
5.根据以上材料内容,结合自己的思考,说说我国电影业要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参考答案
1.说说材料一中的“黑马”“风马牛不相及”分别是什么意思。
“黑马”:本指赛马场上事先不被人看好的马,后比喻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出人意料的优胜者。 “风马牛不相及”: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后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2.根据三则材料,找出以下最不可能是电影《红海行动》取得好的票房原因的一项(
B??

A.执导导演林超贤以前的作品《湄公河行动》获得成功,在内地有了良好的口碑。在本片拍摄过程中又精益求精、亲力亲为,保证了影片质量。
B.《红海行动》是一部主旋律影片,讲述了海军“蛟龙突击队”深入阿拉伯半岛,解救被困的中国侨民的故事。
C.近几年中国的影院增长速度快,满足了人们看电影的要求。
D.国家对保护知识产品日益重视,大力打击盗版等非法行为。
3.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两幅图表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电影业发展的主要态势是什么。
2012-2017年中国银幕数量及影院数量增长迅猛(爆发式增长)。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电影市场近年来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4.阅读材料三,说说我国电影业能得到高速发展的原因都有哪些。
①国内资本充裕(投融资渠道宽);②城市化进程加速;③受益于扩大内需政策;④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
5.根据以上材料内容,结合自己的思考,说说我国电影业要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①大力培养电影人才;②加大对电影的投入,增加影院、银幕的数量;③进一步拓展融资投资渠道,让更多的企业和个人投入到电影行业中来;④和国际接轨,加强和国外先进地区的合作,使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化。
(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父亲的露珠
李汉荣

每个夜晚,广阔的乡村和农业的原野,都变成了银光闪闪的作坊,人世安歇,上苍出场,叮叮当当,叮叮当当,上苍忙着制造一种透明的产品——露珠。按照各取所需的原则,分配给所有的人家,和所有的植物。高大的树冠,细弱的草叶,谦卑的苔藓,羞怯的嫩芽,都领到了属于自己恰到好处的那一份。那总是令人怜惜的苦菜花瘦小的手上,也戴着华美的戒指;那像无人认养的狗一样总是被人调侃的狗尾巴草的脖颈上,也挂着崭新的项链。

看看这露珠闪耀着的原野之美吧。你只要露天走着、站着或坐着,你只要与泥土在一起,与劳动在一起,与草木在一起,即使是夜晚,上苍也要摸黑把礼物准时送到你的手中,或挂在你家门前的丝瓜藤上。这是天赐之美,天赐之礼,天赐之福——总之,天赐之物多半都是公正的。天不会因为秦始皇腰里别着一把宝剑,而且是皇帝,就给他的私家花园多发放几滴露珠,或特供给他一条彩虹。相反,秦始皇以及过眼烟云般的衮衮王侯将相富豪贵族,他们占尽了人间风光和便宜,但他们一生丢失的露珠是太多太多了。比起我那种庄稼的父亲,他们丢失了自然界最珍贵的钻石,上苍赐予的最高洁的礼物——露珠,他们几乎全丢失了,一颗也没有得到。我卑微的父亲却将它们全部拾了起来,小心地保存在原野,收藏在心底,他那清澈忠厚的眼睛里,也珍藏了两粒露珠——做了他深情的瞳仁。
若以露珠的占有量来衡量人的富有程度,我那种庄稼的父亲,可谓当之无愧的富翁。

物换星移,被强人霸占的金银财宝,总是又被别的强人占去了。
而我的父亲把他生前保存的露珠,完好地留给了土地,土地又把它们完好地传给了我们。今天早晨我在老家门前的菜地里,看到的这满眼露珠,它们就是父亲传给我的。
美好和透明是可以传承的,美好和透明,是无常的尘世唯一可以传承的永恒之物。如果不信,就在明天早晨,请看看你家房前屋后,你能找到的,定然不是什么祖传的黄金白银宝鼎桂冠,它们早已随时光流逝世事变迁而不知去向,唯一举目可见、掬起可饮的,是草木手指上举着的、花朵掌心捧着的清洁的露珠,那是祖传的珍珠钻石。

这是农历六月的一天,早晨,天蒙蒙亮,我父亲开了门,先咳嗽几声,与守门的黑狗打个招呼,吩咐刚打过鸣的公鸡不要偷吃门前菜园的菜苗,而菜园里的青菜们,远远近近都向父亲投来天真的眼神,看见父亲早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关心它们,它们对父亲一致表示感谢和尊敬。有几棵青笋竟踮起脚向父亲报告它们昨夜又长了一头。父亲点点头夸奖了它们。
然后,父亲扛着那把月牙锄,哼一段小调,沿小溪走了十几步,一转身,就来到了那片荷田面前,荷田的旁边是大片大片的稻田,无边的稻田。父亲很欢喜,但他却眯起了眼睛,又睁大了眼睛,然后又眯了几下眼睛。好像是什么过于强烈的光亮忽然晃花了父亲的眼睛。过了一会儿,他的眼神才平静下来。父亲自言自语了一句:嘿,与往天一样,与往年一样,还是它们,守在这里,养着土地,陪着庄稼,陪着我嘛。
父亲显然是被什么猛地触动了。他看见什么了?
其实也没什么稀奇的。父亲看见的,是闪闪发光的露珠,是百万千万颗露珠,他被上苍降下的无数珍珠,被清晨的无量钻石团团围住了,他被这在人间看到的天国景象给照晕了。荷叶上滚动的露珠,稻苗上簇拥的露珠,野花野草上镶嵌的露珠,虫儿们那简陋地下室的门口,也挂着几盏露珠做的豪华灯笼。父亲若是看仔细一些,他会发现那棵车前草手里,正捧着六颗半露珠,那第七颗正在制作中,还差三秒钟完工。而荷叶下静静蹲着的那只青蛙的背上,驭着五颗露珠,它一动不动,仿佛要把这一串宝石,偷运给一个秘密国度。
父亲当然顾不得看这些细节。他的身边,他的眼里,他的心里,是无穷的露珠叮当作响,是无数的露珠与他交换着眼神。我清贫的父亲也有无限富足的时刻。此时,全世界没有一个国王和富豪,清早起来,一睁开眼睛就收获这么多的露珠。

钢筋和水泥浇铸着现代人的生活,也浇铸着大地,甚至浇铸着人心。城市铺张到哪里,钢筋和水泥就浇铸到哪里。哨兵一样规整划一的行道树,礼仪小姐一样矫揉造作的公园花木,生日点心一样被量身定做的街道草坪——这些大自然的标本,草木世界的散兵游勇,只能零星地为城市勾兑极有限的几滴露水。露珠,这种透明、纯真,体现童心和本然、体现早晨和初恋的清洁事物,已难得一见了,鸟语、苔藓、生灵、原生态草木、土地墒情氤氲的雾岚地气也渐渐远去。
  就在明天,我要回一趟故乡,那里的夜晚和早晨,那里的山水草木间,那里的人心里,那里的乡风民俗里,也许,还保存着古时候的露珠和童年的露珠,还保存着父亲传下来的露珠。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8月7月13日15版,有删减)
1.请围绕“露珠”,用简洁的语言将内容补充完整。(3分)
上苍分配露珠——(1)_____——(2)_____——(3)_____——追寻远去的露珠
2.本文情意丰沛、文字精纯。请根据括号中的提示,任选一句作答。(4分)
(1)高大的树冠,细弱的草叶,谦卑的苔藓,羞怯的嫩芽,都领到了属于自己恰到好处的那一份。(品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父亲若是看仔细一些,他会发现那棵车前草手里,正捧着六颗半露珠,那第七颗正在制作中,还差三秒钟完工。(这个句子想象奇特,又合乎情理,请作品析。)
3.作者选取“露珠”这一事物来阐发情思,有何作用?(4分)
4.李汉荣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的文字只是追忆逝去的时光,只是怀念一种不该丢失的价值和诗意。”本文中“不该丢失的价值和诗意”是指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请围绕“露珠”,用简洁的语言将内容补充完整。(3分)
上苍分配露珠——(1)_____——(2)_____——(3)_____——追寻远去的露珠
【答案】(1)捡拾(保存、收藏、珍藏)露珠?
(2)传承露珠?
(3)与露珠相守(相伴)或收获露珠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通读全文,锁定相关段落,抓住相关语句进行筛选与概括。题干中“上苍分配露珠”照应第一部分,“追寻远去的露珠”照应第五部分,锁定二——四部分,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即可。如抓住第二部分中
“我卑微的父亲却将它们全部拾了起来,小心地保存在原野,收藏在心底,他那清澈忠厚的眼睛里,也珍藏了两粒露珠——做了他深情的瞳仁”概括为“捡拾(保存、收藏、珍藏)露珠”,
抓住第三部中“我的父亲把他生前保存的露珠,完好地留给了土地,土地又把它们完好地传给了我们”概括为“传承露珠”,
抓住第四部中“他的身边,他的眼里,他的心里,是无穷的露珠叮当作响,是无数的露珠与他交换着眼神。……全世界没有一个国王和富豪,清早起来,一睁开眼睛就收获这么多的露珠”概括为“与露珠相守(相伴)或收获露珠”
2.本文情意丰沛、文字精纯。请根据括号中的提示,任选一句作答。(4分)
【答案】(1)“高大”和“细弱”形成对比,突出树与草的不同特点;“谦卑”和“羞怯”将苔藓和嫩芽拟人化,体现其不同情态。这一组词充分表现了上苍分配露珠范围之广。而“恰到好处”则表现上苍予万物时的公平公正,流露出作者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2)此句是作者对露珠凝结过程的新奇想象。作者把大自然想象成上苍制作露珠的巨大工坊,车前草正在静静等待产品完工。“捧”字生动描摹出车前草对露珠的珍爱,对上苍的虔敬,是作者对车前草得到露珠时心境的想象;“还差三秒钟完工”,是作者对露珠形成过程的动态想象,使人内心充满了等待的喜悦。这种想象是建立在清晨车前草叶片上缀满露珠、露珠形成过程相对缓慢的现实基础之上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1)题品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可抓住“高大”和“细弱”这对反义词,从对比手法入手分析,体会树与草的不同特点。抓住“谦卑”和“羞怯”从拟人修辞手法入手分析其不同的情态。“恰到好处”指(说话、办事等)正好达到适当的地步。用在这里体现了上苍予万物时的公平公正,最后结合作者的情感分析。(2)题从想象手法入手分析。抓住富有想象的语句,如“那棵车前草手里,正捧着六颗半露珠,那第七颗正在制作中,还差三秒钟完工”,作者把大自然想象成上苍制作露珠的巨大工坊,车前草正在静静等待产品完工,可谓想象奇特。抓住“捧”这一动词,来体会车前草得到露珠时心境,抓住“还差三秒钟完工”,来体会是作者对露珠形成过程的动态想象及人们等待露珠形成的
3.作者选取“露珠”这一事物来阐发情思,有何作用?(4分)
【答案】通过露珠这一具体事物,将大自然的万千生灵与父亲的日常联系起来,全文浑然一体;露珠的透明纯真,清洁永恒与父亲的勤劳朴实、忠厚深情是高度一致的,都体现了大自然本然的一面;露珠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既承载着对自然的赞美与感恩,对父亲的怀想与追念,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渐渐消逝的惋惜和失落。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借物抒情的方法及作用。整体阅读,抓住文中关键语句,结合露珠这一具体事物及与父亲的联系,结合露珠的特点及父亲的品质来理解选取选取“露珠”这一事物来阐发情思的作用,体会作者的情感。如“我卑微的父亲却将它们全部拾了起来,小心地保存在原野,收藏在心底,他那清澈忠厚的眼睛里,也珍藏了两粒露珠——做了他深情的瞳仁”赞美了父亲的勤劳朴实、忠厚深情,与露珠的透明纯真,清洁永恒是一致的。“露珠,这种透明、纯真,体现童心和本然、体现早晨和初恋的清洁事物,已难得一见了,鸟语、苔藓、生灵、原生态草木、土地墒情氤氲的雾岚地气也渐渐远去”写出了露珠的特点,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渐渐消逝的惋惜和失落。
4.李汉荣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的文字只是追忆逝去的时光,只是怀念一种不该丢失的价值和诗意。”本文中“不该丢失的价值和诗意”是指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说明】根据文意,理解露珠与父亲的形象,进而形成有意义的关联,由此推导作者的写作写作意图,并形成自己的观点。本题采用分层赋分的方式。
第一层级:思维较肤浅,理解角度单一。
示例一:文中的露珠是自然馈赠的礼物,清洁透明,我们不该丢失的是露珠般的关爱澄澈、纯洁无瑕。
示例二:文中的父亲一生与泥土、劳动、草木相伴、清贫而富足,我们不该丢失的是父亲的勤劳质朴、简单知足。
第二层级:思维较全面,能多角度理解问题,但没有形成有意义的关联。
示例一:文中的露珠是自然馈赠的礼物,充满纯真,富有诗意;文中的父亲一生与泥土、劳动、草木相伴,清贫而富足。我们不该丢失的是露珠般的美好透明、纯洁无瑕和父辈的勤劳质朴、简单知足。
示例二:文中的乡村万物滋长,生机勃勃;文中的父亲一生与泥土、劳动、草木相伴,清贫而富足。我们不该丢失的是自然的纯净美好及父辈的勤劳质朴、简单知足。
第三层级:思维全面深入,能形成有意义的关联,进而将理解上升到自然和社会意义的层面。
示例一:文中的露珠是自然馈赠的礼物,美好透明、清洁无瑕、充满纯真,富有诗意;文中的父亲勤劳质朴,一生与泥土、劳动、草木相伴,清贫而富足。父亲和露珠有着太多相似和关联之处,他们都与自然相伴,渺小平凡、简单纯净,他们相伴相守,是世间最美、最和谐的画面。面对大自然公平的赐予,我们不该丢失的是心灵的柔软、纯净与感恩,以及田园牧歌般的生活方式。
示例二:文中的露珠时自然馈赠的礼物,美好透明、纯洁无瑕、充满纯真,富有诗意;文中的父亲勤劳质朴,一生与泥土、劳动、草木相伴,清贫而富足。父亲和露珠有着太多相似和关联之处,他们都与自然相伴,渺小平凡、简单纯净,都是值得我们感恩的存在。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发展,父亲已然不在,露珠在城市化进程中也渐行渐远,自然的美好,人心的简单与纯朴,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都令人怀念。这一切,在作者看来,都是我们不该丢失的价值和诗意。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对文本的个性理解与感悟。作答时要根据文意,抓住文中关键语句理解露珠与父亲这两个形象,从中体会露珠与父亲的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描写露珠的句子“每个夜晚,广阔的乡村和农业的原野,都变成了银光闪闪的作坊……制造一种透明的产品——露珠。按照各取所需的原则,分配给所有的人家,和所有的植物”
写出了露珠是自然馈赠的礼物。“那棵车前草手里,正捧着六颗半露珠,那第七颗正在制作中,还差三秒钟完工”“露珠,这种透明、纯真,体现童心和本然、体现早晨和初恋的清洁事物”写出了露珠清洁无瑕、神奇,充满纯真,富有诗情画意;描写父亲的句子“早晨,天蒙蒙亮,我父亲开了门,……父亲扛着那把月牙锄,哼一段小调,沿小溪走了十几步,一转身,就来到了那片荷田面前……”写出了父亲勤劳质朴,一生与泥土、劳动、草木相伴。“他的身边,他的眼里,他的心里,是无穷的露珠叮当作响,是无数的露珠与他交换着眼神。我清贫的父亲也有无限富足的时刻……一睁开眼睛就收获这么多的露珠。”写出了父亲的清贫而富足,突出了父亲与露珠的亲密相联。然后抓住他们相拟和关联之处,如他们都与自然相伴,渺小平凡、简单纯净等。结合文中“钢筋和水泥浇铸着现代人的生活,也浇铸着大地,甚至浇铸着人心……露珠,这种透明、纯真,体现童心和本然、体现早晨和初恋的清洁事物,已难得一见了,鸟语、苔藓、生灵、原生态草木、土地墒情氤氲的雾岚地气也渐渐远去”来体会露珠在城市化进程中渐行渐远,自然的美好,人心的简单与纯朴,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都已远去,这些都是我们不该丢失的价值和诗意。
(四)
根据研学方案,同学们参观烟雨楼后,开展了读书活动。
雨后虹
徐志摩①
???
①有一天我正在房里看书,列兰跑来说天快打阵②了。我一看窗外果然完全矿灰色,一阵阵的灰在街心里卷起,路上的行人都急忙走着,天上已经叠好无数的雨饼,此等信号一动就下。我赶快穿了雨衣,飞快向校门赶去。我到校门的时候,满天几乎漆黑,雷声已动,门房迎着笑道:“呀,你到得真巧,再过一分钟,你准让阵雨漫透!”我笑答道:“我正为要漫透来的!”
???
②我一口气跑到河边,四围估量了一下,觉得还是桥上的地位最好,我就去靠在桥栏上等。我头顶正是那株靠河最大的橘树,对面是棵柳树,从柳丝里望见先华亚学院的一角,和我们著名教堂的后背;两树的中间,正对校友居的大部,中隔着百码见方齐整匀净葱翠的草庭。康河左岸的牧场上,依旧有几匹马几条黄白花牛在那里吃草,啮齿有声,完全不理会天时的变迁,只晓得勤拂着马鬃牛尾,驱逐马蝇牛虫。草地上有三两只小雀,不时地跳跃;平常高唱好话者黑雀却都住了口,大约伏在窠里看光景了。
???
③(A)记得,桥上有我站着。
???
④来了!雷雨都到了猖獗的程度,只听见自然界一体的喧哗;雷是鼓,雨落草地是沉溜的弦声,雨落水面是急珠走盘声,雨落柳上是疏郁的琴声,雨落桥栏是击草声。
???
⑤西南角,正对校友居的云堆里,不时放射出电闪,穿过树林,仿佛好几条紧缠的金蛇,一直打到教堂的颜色玻璃和校友居的青藤白石上,像几条铜扁担,同时打一块磨石大的火石,金花四射,光景骇目。
???
⑥雨怒注不休。云色虽稍开明,但四围都是雨激起的烟雾苍茫。我仰庇橘老翁的高荫,身上并不大湿,但桥上的水,却分成几道泥沟,急冲下来。(B)而那边牧场方才不管天时变迁尽吃的朋友,此时也躲在场中间两枝榆树底下,马低着头,牛昂着头,在那里抱怨或是崇拜老天的变怒。
???
⑦雨已经下了十几分钟,益发大了。雷电都已经休止,天色也更清明了。但我所仰庇的橘老翁,再也不能继续荫庇我,他老人家自己的胡髭,也支不住淋漓起来,结果是我浑身增加好几斤重量。有时作恶的水一直灌进我的领子,直溜到背上,寒透肌骨;桥栏也全没了,我脚下的干土,也已经渐次灭迹,几条泥沟,已经迸成一大股浑流,踊跃进行;我身体越来越重,连胫骨都湿了。到这个时候,初阵的新奇已经过去,满眼只是一体的雨色,满耳只是一体的雨声,满身只是一体的雨感觉,头上的方巾已成了湿巾,前后左右淋个不住,倒觉得无聊起来。
???
⑧但我有希望,西天的云已经开解不少,露出夕阳的预兆,我想这雨一停一定有奇景出现——我于是立定主意和雨赌耐心。我向地上看,看无数的榆钱在急涡里乱转,还有几个不幸的虫蚁也葬身在这横流之中。但雨还是倒个不住。
???
⑨又过了足足十分钟,雨势方才收敛。满林的鸟雀都出了家门,使劲地欢呼高唱。此时云彩很别致,东中北三路,还是满布着厚云,并且极低,似乎紧罩在教堂的H形尖阁上,但颜色已从乌黑转入青灰,西南隅的云已经开张了一只大口,从月牙形的云絮背后冲射出一海的明霞。
???
⑩未雨之先,万象都只是静,现在雨一过,风又敛迹,天上虽在那里变化,地上还是一体的静。阵雨前的静,是空虚空实的现象,是严肃的静,这静是大动大变的符号先声,是火山将炸裂前的静;阵雨后的静不同,空气里的浊质,已经彻底洗净,草青树绿经过了恐怖,重复清新自喜,益发笑容可掬,四围的水气雾意也完全灭迹,这静是清的静,是平静,和悦安舒的静。在这静里,流利的鸟语,益发调新韵切,宛似金匙击玉磬,清脆无比。我对此自然从大力里产出的美,从剧变里透出的和谐,从纷乱中转出的恬静,从暴怒中映出的微笑,从迅奋里结成的安闲,只觉得胸头塞满——喜悦,惊讶,爱好,崇拜,感奋的情绪,满身神经都感受强烈痛快的震撼,两眼火热地蓄泪欲流,声音肢体愿随身旁的飞禽歌舞。
?????我正注目看西方渐次扫荡满天云锢的太阳,偶然转过身来,不禁失声惊叫。原来从校友居的正中起直到河的左岸,已经筑起一条鲜明五彩的虹桥!
(选自《徐志摩散文精选》??
有删改)
【注释】①徐志摩:嘉兴海宁人,曾用笔名南湖、诗哲等。1921年赴英国留学,深受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本文所叙看“雨后虹”即为发生于留学期间的真实故事。林徽因曾问他怎么知道准会有虹,他得意地笑着说:“完全诗意的信仰!”②打阵:方言,指下雷阵雨。
1.
2.小嘉对文中几处语句从结构、选材、遣词造句等不同角度提出了有价值的质疑。请你也在A、B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写一个质疑式批注。(2分)
?
3.?同样是被暴雨漫透,为什么徐志摩说“我正为要漫透来的”,而祥子却“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请你联系文本和《骆驼祥子》进行比较探究。(5分)
参考答案
1.
【答案】例2和例3正确,例1?不正确。
示例1:例2运用铺陈手法,从雨的不同落点来写,生动地写出了雨落地时的情态和声响,渲染了雨声之大,雨势之“猖獗”,富有表达上的激情美和形式上的音韵美、用语典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雷雨到来的欣喜。
示例2:例3运用铺陈手法,从“满眼”“满耳”“满身”反身渲染,从视觉、听觉、触觉多角度描绘,强调作者满身湿透的情景,写出了暴雨之大,富有表达上的激情美和形式上的音韵美。同时也与开头“我正为要湿透来的”相呼应。
【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句的赏析。考生首先需要判断的是所给三个句子有没有使用到“铺陈”的手法。“铺陈”是一种常见的基本创作方法,分为散布式、段落式、递进式、并列式四种。散布式是指把同一内容的诗句或诗节,散布在整篇作品中。段落式是指作品中用一个诗段或自然段落描绘某一个主题。递进式是指整篇作品或整个段落在铺陈时,采取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描述方法,具有纵向性。并列式是指全篇作品或整个段落从各个不同的方位、方面进行描绘的方法,使描绘的对象具有横向性。由题干所给“极力铺陈,反复渲染”的提示,我们很容易判断铺陈的特点。对应到题中具体句子,我们还需要结合每句话的不同特点进行赏析,一定要答出该句铺陈了哪些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例1采用了拟人手法,并没有反复渲染,因此赏析时首先不能选例1。例2采用了铺陈的手法,描写了雨点落在不同地方所发出的声响,从不同角度写出了雨势之大,附有音韵美和节奏美,读来细腻又真切,一气直下,表达出作者对雨的喜爱。例3也采用了铺陈的手法,“满眼”“满耳”“满身”三个词提示了作者是从视觉、听觉、触觉的角度层层递进来进行描述的,写出了暴雨的大,与前文作者的话“我正为要漫透来的”相呼应,也体现出音韵美、节奏美和结构美。
?
2.小嘉对文中几处语句从结构、选材、遣词造句等不同角度提出了有价值的质疑。请你也在A、B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写一个质疑式批注。(2分)
【答案】示例1:上文已经交代“我”“靠在桥栏上等”,A句子删去也不影响文意的表达,但作者特意让这句话独句成段,有何作用?
示例2:A句中的“记得”一词很突兀,是对谁而言?为何要特意强调“有我站着”呢?
示例3:B句中写马和牛吃草,前面说“躲”,后面又说“崇拜”,是否自相矛盾?
示例4:作者已经写看鸟雀在雷雨前后的表现,B句再写马牛是否多余?
示例5:我认为B句逻辑不通,“老天的变怒”怎么会让人产生“崇拜”之情?
示例6:B句中“抱怨”和“崇拜”应该是作者移情所至,他为什么不写马和牛都是抱怨或者崇拜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赏析批注能力。批注是近两年比较新颖的一个考点,新教材中有所涉及。题干中要求学生写的正是“质疑式批注”,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进而发现问题。定位到文中的A、B两句,A句较短,且独立成段,显然是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的,那么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提问,也可以从作者的遣词造句来提问。B句较长,描写的是牧场上“不管天时变迁尽吃的朋友”,这句话与前文是存在呼应关系的,所以我们可提问的角度更多样化,例如可以从前后呼应的角度来问,也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提问,还可以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问,不一而足,考生可根据自己对句子的理解来具体把握。
?
3.?同样是被暴雨漫透,为什么徐志摩说“我正为要漫透来的”,而祥子却“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请你联系文本和《骆驼祥子》进行比较探究。(5分)
【答案】示例:徐志摩和祥子的追求不同,导致他们对雨的体验各异。徐志摩深受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且追求自由,热爱自然,他以审美的诗意的眼光观照自然界的雷雨,怀着对自然最热诚的信仰,感受到动物们在恐怖自然力量面前的臣服,而这份极致的力量带给他哲理的思考和强烈痛快的情绪体验,使他喜悦、崇拜、感奋、震撼,所以他是主动迎接雷雨的到来。而祥子原本只是想凭自己的力气谋生,但当时他已经历大兵劫车、孙侦探诈骗、虎妞骗诱等,与命运的抗争多次失败,他像风雨中的树叶一样单薄无助,对理想的信念已不再坚定,无力和社会抗争。
【解析】本题较综合,考查阅读迁移能力和对名著内容的把握,难度较大。要求学生不但要对名著《骆驼祥子》的内容有较熟悉的了解,还要能够结合文本内容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同时对两个文本进行比较探究。首先我们可以从徐志摩和祥子身份的差别上来看,徐志摩是一名学者、诗人,属于社会上比较上流的人物,他能够以诗意而自由的眼光去欣赏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并以超脱的态度去感受、思考、表达,因此他会为了感受雨后虹的美而甘愿被雨淋透。然而祥子是身在社会底层的一介人力车夫,他渺小、卑微,为了生活而汲汲营营,却始终不得解脱,他对命运的多次抗争都以失败告终,他无心去关注自然、关注美,因为他光是生存就已经竭尽全力了,被雨淋透非但不是他的本意,更加深了他对生活、对命运的无力感,因此他只能“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理解了这一点之后,考生再适当结合文本内容和小说情节进行作答即可。
(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16分)
⑤其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就是因为它照到了西北,照进了我的心房。不管走到哪里,当我抬头望月时,总会想起西北那雄浑的大漠,那连绵的天山,那一代一代的拓荒者、西北人,还有那里的葡萄、歌舞和馕③。
⑥明月出天山,天山的月亮最圆、最纯、最明亮。
(选文有改动)
【注】①卢纶:唐代诗人,其诗多写军旅生活,风格雄浑,情调慷慨。②伊凉:古曲调名,指《伊州》《凉州》二曲。③馕(náng):一种烤制成的面饼,是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主食。
18.依据选文,分别概括一般人、李白、“我”和卢纶等人,对月亮的不同印象和感受。(4分)
19.联系上下文,说出第②段中“心境的另一扇窗户”的具体含义。(2分)
20.品味语言。(4分)
①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夜色中庄严的林则徐纪念馆就是一座沐浴着月光的历史丰碑。
?
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不管走到哪里,当我抬头望月时,总会想起西北那雄浑的大漠,那连绵的天山,那一代一代的拓荒者、西北人,还有那里的葡萄、歌舞和馕。
21.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天山的月亮最圆、最纯、最明亮”。(6分)
参考答案
18.依据选文,分别概括一般人、李白、“我”和卢纶等人,对月亮的不同印象和感受。(4分)
【答案】一般人:温柔、朦胧、美丽;李白:苍茫、雄浑、伤感;“我”:结实、明朗、直爽,不朦胧、不矫情;卢纶:悲壮与苍凉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提取、概括。这需要仔细审题,从文中找到具体的句子,然后选取具体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分析就可以。文章第1段写了一般人和李白对月亮的不同感受,文章第2段写了“我”和卢纶对月亮的感受,从文中挑选具体的词语回答即可。
19.联系上下文,说出第②段中“心境的另一扇窗户”的具体含义。(2分)
【答案】月亮也有雄壮、苍茫的一面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词的含义。作答时,需要联系全文内容和上下文进行分析,文中说李白把天山和光明浩荡的月亮连接起来,展开了一个宏大的场景,向读者展示了月亮雄壮的一面,一扫一般读者对月亮的认识,让我们从新的角度认识月亮。
20.品味语言。(4分)
①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夜色中庄严的林则徐纪念馆就是一座沐浴着月光的历史丰碑。
【答案】“沐浴”原来比喻受润泽,也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在文章中是“充满、浸润”的意思,写出了林则徐纪念馆满身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和沧桑。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词的能力。结合语境,首先解释词语的本义,然后解释词语的语境义,最后分析运用该词语的作用。本题“沐浴”在文章中是“充满、浸润”的意思,写出了林则徐纪念馆满身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和沧桑。
?
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不管走到哪里,当我抬头望月时,总会想起西北那雄浑的大漠,那连绵的天山,那一代一代的拓荒者、西北人,还有那里的葡萄、歌舞和馕。
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西北生活的怀念,对拓荒者的感激和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这需要首先判断修辞手法,然后围绕具体的修辞手法分析作用。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反复、对偶、排比、反问等,本句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看到月亮时,想到了“大漠”“天山”“拓荒者、西北人”,还有“那里的葡萄、歌舞和馕”,这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21.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天山的月亮最圆、最纯、最明亮”。(6分)
【答案】西北的月亮最圆,圆得结实、明朗、直爽,不朦胧、不矫情。作者亲身体会到西北人的纯真,真性情,每当作者望月时就想起西北那雄浑的大漠,那连绵的天山,,那一代一代的拓荒者、西北人,还有那里的葡萄、歌舞和馕,这里充满着作者对西北的情感,所以在作者的心目中,“天山的月亮最圆、最纯、最明亮”。
【解析】本题考查问题探究的能力。这需要通读全文,然后归纳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的主题,联系前后文作答,本题“天山的月亮最圆、最纯、最明亮”句子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原因需要从文章的第②③④⑤几个自然段中找,因为在作者看来西北的月亮最圆,圆得结实、明朗、直爽,不朦胧、不矫情。在作者心目中,不管走到哪里,抬头望月时,总会想起西北那雄浑的大漠,那连绵的天山,那一代一代的拓荒者、西北人,还有那里的葡萄、歌舞和馕,这里充满着作者对西北的情感,所以在作者的心目中,“天山的月亮最圆、最纯、最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