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30分钟)
1. 1942年,为了阻止德国获得伊朗的石油,苏联军队驻在伊朗北部。1946年初,美英将苏联继续占领伊朗北部一事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苏联被迫撤军,与此同时,美国第六舰队部署在东地中海。美国的行动表明( )
A. 欧洲复兴计划开始实施
B. 其战略重点是中东地区
C. 美苏同盟关系已经结束
D. 对苏联的冷战已经开始
2. 20世纪美国“最出色”的外交家乔治·凯南在1946年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次年,他告诫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对苏政策,并要保持“坚定与耐心”。这些言论实际上( )
A. 批评了冷战政策
B. 夸大了美苏之间的分歧
C. 力图缓和与苏联之间的关系
D. 力主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
3. 有学者认为“以全球化的视野来俯瞰,我们看到,在20世纪50年代初,已然公开对立的东西方世界先后展开过两个规模庞大的国际援助计划……它们都不出预料地达到了振兴经济的目的。”这里西方世界的“国际援助计划”( )
A. 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B. 有助于美国控制西欧
C. 冲击了华沙条约组织 D. 推动了欧洲走向联合
4. 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双方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事件最终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结束。这体现了( )
A. 柏林从此被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B. 美苏冷战期间对抗与妥协并存
C. 美苏冷战对峙期间的紧张状况
D. 美国对西欧控制能力开始下降
5. “1962年,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里相拥而泣,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古巴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朝鲜战争 B. 柏林墙事件 C. 越南战争 D. 古巴导弹危机
6. 1960年赫鲁晓夫应邀访法。戴高乐在会谈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和表示同苏联共同建设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大欧洲”的设想。戴高乐还密切了同东欧国家的关系,并不顾美国的意见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了( )
A. 资本主义阵营走向瓦解
B.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发展
C. 法国的实力能与美国抗衡
D. 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
7. 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 B. 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 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 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8. 有学者认为,与欧洲的冷战对抗不同,亚洲的冷战给诸如印度、印尼、缅甸等新兴国家相对宽松的空间,他们被殖民的历史构成了共同的身份认同,这些本身拥有多样性文化的国家汇聚在一起,成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舞台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上述评论揭示了( )
A. 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影响世界局势
B. 冷战时期国际力量对比失衡的表现
C. 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历史与现实原因
D. 美苏两极对峙阻碍新兴国家的独立
9. 1980年1月,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了《要求外国军队无条件和全部撤出阿富汗》的决议。以后几届联合国大会上,都要求实现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这说明( )
A. 美国进行的反恐战争不得人心
B. 苏军入侵阿富汗具有非正义性
C. 战争手段已被世界各国所抛弃
D. 联合国促使阿富汗战争结束
10. 2019年,美国国务院正式宣布,美国于8月2日起暂停履行《中导条约》义务,启动退约程序,引起舆论哗然。当年《中导条约》的签订说明( )
A. 国际军控体系走向崩溃 B. 国际裁军取得重大进展
C. 苏联推行战略收缩政策 D. 苏美两国就此放弃对抗
11. 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迄今,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政治舞台风云变幻,兴衰起落,发生了非常重大而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冷战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一种以“二元两极”为特征的世界体系。所谓“二元”,是指这一阶段的世界发生了横向的结构性分裂……它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所谓“两极”,是指因制度性裂变而形成的两大国家集团各有一个支配性的力量中心,而且两者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从而构成了国际体系层面“两个世界”的对峙。
——摘自余伟民《冷战是这样开始的》
材料二 20世纪60—70年代逐渐形成了三个世界并存的世界格局。它是在国际形势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的基础上产生的。首先体现在第三世界的兴起……它们开始作为一支重要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新兴民族国家日益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发展力量。其次体现在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摘编自赵立冲《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演变探析》
材料三 关于筹备新的联盟条约的谈判已经进入死胡同,各共和国退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客观进程和成立独立国家联盟已经成为现实。
——《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共和国首脑声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世界”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60—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内涵,并根据所学知识,列举“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的具体表现。
(3)简述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对当时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因素。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 C 解析: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实施时间是194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谋求世界霸主地位,故其战略重点是中东地区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1946年初,美英将苏联继续占领伊朗北部一事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苏联被迫撤军,与此同时,美国第六舰队部署在东地中海”,可知美国阻止苏联扩大势力,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苏的同盟关系逐渐被大国对立取代,故C项正确;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故D项错误。
2. D 解析:注意材料时间“1946年”,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故A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日益扩大,故B项错误;由材料“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对苏政策”,可知C项错误,D项正确。
3. B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有“20世纪50年代初”“东西方世界先后展开过两个规模庞大的国际援助计划”“振兴经济”,由这些信息可推知是美国和苏联分别开展的经济援助,题目设问是西方世界,可知是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故B项正确。
4. B 解析:从材料中的“双方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来看,美苏对抗激烈;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双方又表现出一定的妥协。所以在美苏冷战期间对抗与妥协并存,双方尽管对抗激烈,但都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故B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对德国的分区占领已经造成柏林的分裂,排除A项;C项对材料信息概括不全面,从最终结果上来看,也有妥协,排除;材料信息不能反映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排除D项。
5. D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和“在古巴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是发生在美苏争霸时期的古巴导弹危机,故D项正确。
6. D 解析:资本主义阵营走向分化,尚未瓦解,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法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往来(苏联、东欧和中国),19世纪60年代的欧洲一体化是指西欧走向联合,故B项错误;法国实力不足与美国抗衡,故C项错误;1960年以来法国的举措,是突破两极格局的表现,是摆脱美国控制的体现,故D项正确。
7. B 解析:本题考查了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知识点。根据“经济决定政治”的原理,即可判断B项正确。
8. C 解析:材料中的评论揭示了亚洲冷战对新兴国家的影响,没有涉及局部热战,故A项错误;冷战时期国际力量对比失衡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他们被殖民的历史构成了共同的身份认同,这些本身拥有多样性文化的国家汇聚在一起,成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舞台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两极格局下,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独立与安全发起了不结盟运动,故C项正确;美苏两极对峙阻碍新兴国家的独立与材料的内容揭示亚洲冷战对亚洲新兴国家的影响不符,故D项错误。
9. B 解析:1980年1月,联合国通过的关于阿富汗战争的决议,是针对苏军入侵阿富汗的,明显指出了苏军行为的非正义性,故B项正确。美国发动的对阿富汗战争发生在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80年后世界上的局部战争仍然存在,故C项错误;联合国通过决议只是敦促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并不是促使阿富汗战争结束,故D项错误。
10. B 解析:2019年美国宣布暂停履行《中导条约》义务,可能导致国际军控体系走向崩溃,但这不是材料设问方向,故A项错误;当年(1987年)美苏达成《中导条约》是国际裁军的重大进展,故B项正确;苏联推行战略收缩是指从东欧收缩,故C项错误;苏美两国对抗直到苏联解体才最终宣告结束,故D项错误。
11. 答案
(1)原因:社会制度的对抗和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标志: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2)变化: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
表现: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发展(或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和平崛起、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出现。
(3)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
因素:大国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可知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的对抗和国家利益的冲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第(2)问,从材料二中的“20世纪60—70年代逐渐形成了三个世界并存的世界格局”可知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内涵是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了两极格局。然后从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两个角度列举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第(3)问,首先明确材料三 反映的事件是苏联解体,其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然后综合上述三段材料指出,大国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是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最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