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统编版
三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韩非(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河南新郑)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出身韩国贵族世家,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悲愤之下写出了《孤愤》《五蠹》《说林》《说难》等著作。后来出使秦国,被李斯陷害,惨死狱中。在韩非死后,当代各国国君与大臣竞相研究其著作《韩非子》,秦始皇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统一六国的帝业。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宋代
耕种
释放
希冀
sònɡ
ɡēnɡ
shì
jì
去掉了拼音你会读吗?
宋代
耕种
释放
希冀
识字游戏
一起来捡松脂球
宋代
耕种
释放
希冀
多音字运用
待
dāi
(待会儿)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读一读:
请你耐心等待,待会儿等我做好给你带走。
.
.
dài
(等待)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认读园地
左右结构
守
释
触
株
其
耕
颈
待
宋
上下结构
寺
转盘记忆法
持
侍
待
诗
识字方法
守
寸
宀
株
朱
木
宀
宋
木
耒
耕
井
我的记忆方法:
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熟字换偏旁
颈
须
释
泽
看谁捡的贝壳多
触
其
颈
耕
释
宋
待
守
株
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人公是哪国人?他的职业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有个宋国人在耕作,田里有一个树桩,一只兔子跑过,撞倒树桩,折断脖子死掉了。这个人就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希望再得到兔子。他没能再得到兔子,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
寓言: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大多是民间口头创作,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
一、用“√”为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冀复得兔(jì yì)
2.而身为宋国笑(wèi wéi)
3.宋人有耕者(gēn gēng)
√
√
√
·
·
·
二、形近字组词。
植株
蜘蛛
解释
翻译
接待
侍候
三、读拼音,写词语。
宋人
时发现一只兔子触株,折颈而死,于是
,结果因兔子
而被宋国人嘲笑。
ɡēnɡ
zhònɡ
shǒu
zhū
dài
tù
bù
kě
fù
dé
耕
种
守
株
待
兔
不
可
复
得(共22张PPT)
第二课时
统编版
三年级下册
宋国?
耕田
触动?
颈部?
释放?
其他
守株待兔?
耕者:耕,耕田种地的意思;
者,是“……的人”的意思。耕者指农夫。
株:树桩。
国家
人物
地点
景物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句意:宋国人中有个农夫。他的田地中有一个树桩。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走:跑。
“走、触、折”三个动词交代了兔子触桩而亡的过程。
句意:(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
故事
起因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故事
经过
释:放下。
因:于是。
冀:希望。
耒: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
复:再。
“冀复得兔”写出了农夫盼望天天能捡到兔子的心理,体现了他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错误想法。
句意:于是,那个农夫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兔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身:自己。
为:被。
句意:兔子没有再获得,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故事
结果
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
点拨:先把课文读懂,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分析一下原因。
参考答案:兔子自己撞死在树桩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宋国那个农夫却把这当作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最后落得个一无所获。所以被宋国人笑话。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总想着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寄希望于意外,否则最终只会一事无成。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类似“守株待兔”故事中的“耕者”。比如,有一次我没认真复习,最后成绩却很不错,之后就想着不用好好学习也能取得好成绩,但接下来的一次考试成绩很差,妈妈为此批评了我。从这件事中我知道了心存侥幸、只想着不劳而获是错误的,因为一切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勤奋努力。
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守株待兔”的理解。
把课文读通顺,注意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背诵课文。
点拨:把课文读通顺,要注意四点:1.借助课文注音或查字典,读准每个字的发音;2.借助注释猜测并联系上下文,读懂每句话的意思;3.听范读录音或者老师示范朗读,关注停顿;4.反复朗读,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读出文言文的节奏感。“因释其耒而守株”的朗读停顿为“因/
释其耒/
而守株”。背诵课文应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读读“阅读链接”,和同学交流:故事中的坐车人错在哪里?
参考答案:坐车人把方向弄反了,朋友好心提醒,他却还在用自己的有利条件来辩驳。坐车人没有明确的方向性,做的事与现实背道而驰,不符合客观实际;朋友提出意见,他却固执己见,不听劝告,这都是他错的地方。
本课通过写宋国一个农夫偶然捡到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就放下农具守着树桩等待再有兔子折颈而死,最后一无所获被人耻笑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努力,而抱侥幸心理,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三百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三百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pǐ)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三百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三百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mí)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闵王继承了王位。齐闵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他认为三百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好听。于是齐闵王颁布了一道命令,要这三百个人好好练习,他将让他们一个个地吹竽给他听。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1.你觉得南郭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2.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南郭先生是一个不学无术、自欺欺人、靠蒙骗混饭吃的人。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一、宋人得兔
1.试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一句话,表明宋人得到兔子,心里很高兴。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宋人不劳而得之,喜出望外。
2.分析宋人得兔这件事,判断。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这样的事真实发生了,说明也还会经常发生。
( )
(2)宋人留心了,才会发现这只兔子,这说明耕作时只要处处留心,就会有很多耕作之外的收获。
( )
(3)兔子撞死在树桩上只是偶然,不应该作为取得收获的经验。
( )
×
×
√
二、宋人守株
因释其耒而守株
1.理解宋人的心理,判断。
(1)一“释”一“守”,说明宋人指望不劳而获,这是他思想的根本问题。
( )
(2)一“释”一“守”,说明宋人坚信还有兔子会撞死在树桩上,这是他经验的主要问题。
( )
(3)一“释”一“守”,说明没有找到获得兔子的正确方法,这是他做事的方法问题。
( )
√
√
√
2.想象过程,补白。
(1)放下农具时,他心里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守着树桩时,他心里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捡到兔子,还种什么庄稼呢?
兔子呀,快来吧,我可以过上轻松的好日子了!
三、守而不得
1.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人)再也没拾到兔子,他自己反倒被宋国人笑话。
(2)宋国人为什么笑这个农夫?你觉得主要原因是什么?
( )
A.笑他把兔子撞死在树桩上这种偶然发生的事情,当作能经常发生。
B.笑他运气不好。
A
2.农夫听到了别人对他的嘲笑,会怎么做?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A.做事可以不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想办法急于求成。
B.要努力做事,不要心存侥幸,妄想不劳而获。
示例:农夫很惭愧,决定以后好好种田,不再幻想不劳而获。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