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八单元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八单元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08 09:2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重难点
题型
分值
重点
美苏冷战对峙的原因及表现
选择题、非选择题
2-4
世界多极力量的成长
难点
“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要点一 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出现
【探究】
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二战中美苏均为正义而战,并肩战斗,为人类和平创造了条件,为何战后双方却形成对峙?
【答案】
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被消灭,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的对立。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 冷战
(1)含义: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
①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且都成为势均力敌的两个超级大国。
②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和对立。
③美苏国家利益严重冲突(根本原因)
a. 战后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b. 战后的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极其关心自己的边界安全,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
(3)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在“反对共产主义”的旗号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对行动,率先挑起了冷战。
2. 两极格局
(1)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铁幕演说”。
拓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的反苏联、反共产主义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铁幕演说也被认为是正式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2)表现
美国
苏联
政治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1947年9月,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军事
1949年4月,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5年5月,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地缘
政治
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1949年德国分裂
(3)标志:20世纪50年代中期(北约和华约的建立),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4)认识:①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和它的盟国。②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
拓展: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例题1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敦促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 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 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 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 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关键信息判断正确答案,如本题的关键信息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马歇尔计划强调国家间的合作,这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故A项符合题意。马歇尔计划是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不可能促成欧美平等伙伴关系的建立,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联合而非对峙,C项错误;德国分裂的根源是美欧与苏联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在于结合材料把握其中的关键信息,利用排除法方可出答案。
例题2 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处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
A. 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B. 两极格局的瓦解
C. 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 全球化进程加快
答案:A
解析:本题当中信息明确,此次会议决定德国未来的发展方向,这说明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故A项正确。当时的两极格局还未完全瓦解,B项错误。两德合并是在会议之后的事,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的主旨无关。
考点:主要考查战后的世界格局。
点评:本题较难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战后两极格局的变化和对世界的影响要有扎实的掌握。
例题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间谍和国际阴谋为特征的小说、电影和电视节目大行其道。例如,在美国,约瑟夫·麦卡锡参议员从1950年到1954年领导了一场大规模的扣帽子运动,“以揭露”共产主义者和其同情者。这些“支持共产主义的人”,麦卡锡声称,已经渗透到从军队到好莱坞电影工作室的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美国学校里的原子弹演习和城市地下室及郊区后院的防空洞则描绘了一个受到共产主义和苏联威胁的西方民主国家的图景。
——[美]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斯·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指出麦卡锡主义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成因。
(2)应如何认识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现象的本质?
答案:(1)内容:反对共产主义及共产主义的渗透。成因: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美苏对峙。
(2)材料中美国反共产主义的泛滥,反映出两极格局下给世界带来了普遍的怀疑和恐惧感,这是两极格局下国际关系紧张的体现。
解析: 本题结合知识以及在材料中出现的“反共产主义”可以打出内容反对共产主义及共产主义的渗透,那么结合知识可以得出成因。第二小问主要反应冷战格局下国际关系的紧张局势,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要点二 冷战下国际格局的演变
材料一: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面对……诸多困难,西欧各国纷纷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过程。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的混乱,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教训:……我们就必须从起了变化的形势中作出必要的结论: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探究】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思考欧洲为什么要联合?
【答案】
(1)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急需发展经济。
(2)受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
1. 冷战的发展
(1)特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也有激烈的对抗。
(2)表现
①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60年代初(既缓和又紧张)
缓和:赫鲁晓夫访美。
紧张: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
②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苏攻美守)
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美国大搞军备竞赛。中苏关系恶化
③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解体(走向缓和)
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苏联实行战略收缩。
苏联与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2. 多极力量的成长
(1)表现
①西欧与日本实力增强:欧洲共同体的成立与发展和日本的崛起,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②中国的和平崛起:以中国自力更生拥有“两弹一星”、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重大事件为标志,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③第三世界的兴起:万隆会议的召开,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2)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3. 两极格局的瓦解
(1)原因
①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②西方国家对东欧各国的“和平演变”,最后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影响
①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
②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拓展:美苏“冷战”对世界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总体和平的局面、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消极影度:
①冷战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实力均势基础上、相互妥协的结果,事实上划分美苏的势力范围,打上大国强权的烙印;
②擅自划分国界,分裂国家,种下不稳定的祸根;
③美苏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④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阻碍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思考:中国应该怎样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
①追求本国利益同时也应该兼顾他国的利益。
②建立和平、尊重、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
③同舟共济、权责共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小结: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例题1 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 根本利益的趋同
B. 军事冲突的加剧
C. 国家实力的消长
D. 敌对意识的淡化
答案:C
解析:两极格局的形成是美苏实力均势的结果,而其解体则是美苏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的结果,因此两极格局确立与解体的主线是国家实力的消长,故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明显错误;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以“冷战”为主,B项错误;两极格局下,美苏双方带有强烈的敌对意识,D项错误。
考点:主要考查两极格局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适中,本题主要考查解题技巧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时间跨度长、涉及内容多,旨在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题2 “两极格局下,在很难取得和平的时候,超级大国还面临来自许多领域的挑战,一部分挑战来自他们自己的盟国”。就美国来看,它最初遭受盟国挑战最突出的表现是(  )
A. 欧洲部分国家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
B. 西欧国家联合建立欧共体
C. 欧洲一部分国家组成华沙条约组织
D. 日本先于美国与中国建交
答案:B
解析:20世纪60年代,西欧六国建立了欧共体,它有利于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
考点:本题考查欧共体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分析理解能力。注意多方面的认识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例题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美国人民应该感谢上帝,他让美国人感受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导责任。
——[美]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1947年)
请回答:
指出材料反映了美国怎样的心态,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心态:视苏联为对手,谋求领导世界。
原因:二战后美苏同盟基础消失;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国家利益冲突;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美苏对抗选择冷战。
解析:第一小问可以概括材料中的要点作答,原因要结合二战后的国际形势分析作答。
考点:主要二战后的国际格局变化的原因。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间:30分钟)
1. 1942年,为了阻止德国获得伊朗的石油,苏联军队驻在伊朗北部。1946年初,美英将苏联继续占领伊朗北部一事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苏联被迫撤军,与此同时,美国第六舰队部署在东地中海。美国的行动表明(  )
A. 欧洲复兴计划开始实施
B. 其战略重点是中东地区
C. 美苏同盟关系已经结束
D. 对苏联的冷战已经开始
2. 20世纪美国“最出色”的外交家乔治·凯南在1946年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次年,他告诫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对苏政策,并要保持“坚定与耐心”。这些言论实际上(  )
A. 批评了冷战政策
B. 夸大了美苏之间的分歧
C. 力图缓和与苏联之间的关系
D. 力主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
3. 有学者认为“以全球化的视野来俯瞰,我们看到,在20世纪50年代初,已然公开对立的东西方世界先后展开过两个规模庞大的国际援助计划……它们都不出预料地达到了振兴经济的目的。”这里西方世界的“国际援助计划”(  )
A. 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B. 有助于美国控制西欧
C. 冲击了华沙条约组织 D. 推动了欧洲走向联合
4. 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双方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事件最终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结束。这体现了(  )
A. 柏林从此被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B. 美苏冷战期间对抗与妥协并存
C. 美苏冷战对峙期间的紧张状况
D. 美国对西欧控制能力开始下降
5. “1962年,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里相拥而泣,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古巴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朝鲜战争 B. 柏林墙事件 C. 越南战争 D. 古巴导弹危机
6. 1960年赫鲁晓夫应邀访法。戴高乐在会谈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和表示同苏联共同建设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大欧洲”的设想。戴高乐还密切了同东欧国家的关系,并不顾美国的意见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了(  )
A. 资本主义阵营走向瓦解
B.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发展
C. 法国的实力能与美国抗衡
D. 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
7. 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 B. 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 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 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8. 有学者认为,与欧洲的冷战对抗不同,亚洲的冷战给诸如印度、印尼、缅甸等新兴国家相对宽松的空间,他们被殖民的历史构成了共同的身份认同,这些本身拥有多样性文化的国家汇聚在一起,成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舞台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上述评论揭示了(  )
A. 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影响世界局势
B. 冷战时期国际力量对比失衡的表现
C. 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历史与现实原因
D. 美苏两极对峙阻碍新兴国家的独立
9. 1980年1月,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了《要求外国军队无条件和全部撤出阿富汗》的决议。以后几届联合国大会上,都要求实现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这说明(  )
A. 美国进行的反恐战争不得人心
B. 苏军入侵阿富汗具有非正义性
C. 战争手段已被世界各国所抛弃
D. 联合国促使阿富汗战争结束
10. 2019年,美国国务院正式宣布,美国于8月2日起暂停履行《中导条约》义务,启动退约程序,引起舆论哗然。当年《中导条约》的签订说明(  )
A. 国际军控体系走向崩溃 B. 国际裁军取得重大进展
C. 苏联推行战略收缩政策 D. 苏美两国就此放弃对抗
11. 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迄今,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政治舞台风云变幻,兴衰起落,发生了非常重大而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冷战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一种以“二元两极”为特征的世界体系。所谓“二元”,是指这一阶段的世界发生了横向的结构性分裂……它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所谓“两极”,是指因制度性裂变而形成的两大国家集团各有一个支配性的力量中心,而且两者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从而构成了国际体系层面“两个世界”的对峙。
——摘自余伟民《冷战是这样开始的》
材料二 20世纪60—70年代逐渐形成了三个世界并存的世界格局。它是在国际形势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的基础上产生的。首先体现在第三世界的兴起……它们开始作为一支重要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新兴民族国家日益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发展力量。其次体现在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摘编自赵立冲《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演变探析》
材料三 关于筹备新的联盟条约的谈判已经进入死胡同,各共和国退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客观进程和成立独立国家联盟已经成为现实。
——《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共和国首脑声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世界”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60—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内涵,并根据所学知识,列举“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的具体表现。
(3)简述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对当时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因素。
1. C 解析: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实施时间是194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谋求世界霸主地位,故其战略重点是中东地区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1946年初,美英将苏联继续占领伊朗北部一事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苏联被迫撤军,与此同时,美国第六舰队部署在东地中海”,可知美国阻止苏联扩大势力,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苏的同盟关系逐渐被大国对立取代,故C项正确;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故D项错误。
2. D 解析:注意材料时间“1946年”,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故A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日益扩大,故B项错误;由材料“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对苏政策”,可知C项错误,D项正确。
3. B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有“20世纪50年代初”“东西方世界先后展开过两个规模庞大的国际援助计划”“振兴经济”,由这些信息可推知是美国和苏联分别开展的经济援助,题目设问是西方世界,可知是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故B项正确。
4. B 解析:从材料中的“双方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来看,美苏对抗激烈;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双方又表现出一定的妥协。所以在美苏冷战期间对抗与妥协并存,双方尽管对抗激烈,但都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故B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对德国的分区占领已经造成柏林的分裂,排除A项;C项对材料信息概括不全面,从最终结果上来看,也有妥协,排除;材料信息不能反映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排除D项。
5. D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和“在古巴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是发生在美苏争霸时期的古巴导弹危机,故D项正确。
6. D 解析:资本主义阵营走向分化,尚未瓦解,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法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往来(苏联、东欧和中国),19世纪60年代的欧洲一体化是指西欧走向联合,故B项错误;法国实力不足与美国抗衡,故C项错误;1960年以来法国的举措,是突破两极格局的表现,是摆脱美国控制的体现,故D项正确。
7. B 解析:本题考查了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知识点。根据“经济决定政治”的原理,即可判断B项正确。
8. C 解析:材料中的评论揭示了亚洲冷战对新兴国家的影响,没有涉及局部热战,故A项错误;冷战时期国际力量对比失衡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他们被殖民的历史构成了共同的身份认同,这些本身拥有多样性文化的国家汇聚在一起,成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舞台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两极格局下,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独立与安全发起了不结盟运动,故C项正确;美苏两极对峙阻碍新兴国家的独立与材料的内容揭示亚洲冷战对亚洲新兴国家的影响不符,故D项错误。
9. B 解析:1980年1月,联合国通过的关于阿富汗战争的决议,是针对苏军入侵阿富汗的,明显指出了苏军行为的非正义性,故B项正确。美国发动的对阿富汗战争发生在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80年后世界上的局部战争仍然存在,故C项错误;联合国通过决议只是敦促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并不是促使阿富汗战争结束,故D项错误。
10. B 解析:2019年美国宣布暂停履行《中导条约》义务,可能导致国际军控体系走向崩溃,但这不是材料设问方向,故A项错误;当年(1987年)美苏达成《中导条约》是国际裁军的重大进展,故B项正确;苏联推行战略收缩是指从东欧收缩,故C项错误;苏美两国对抗直到苏联解体才最终宣告结束,故D项错误。
11. 答案
(1)原因:社会制度的对抗和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标志: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2)变化: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
表现: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发展(或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和平崛起、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出现。
(3)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
因素:大国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可知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的对抗和国家利益的冲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第(2)问,从材料二中的“20世纪60—70年代逐渐形成了三个世界并存的世界格局”可知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内涵是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了两极格局。然后从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两个角度列举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第(3)问,首先明确材料三 反映的事件是苏联解体,其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然后综合上述三段材料指出,大国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是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最主要因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