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七单元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七单元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08 09:3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重难点
题型
分值
重点
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选择题、非选择题
2-6
难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体制的内容和影响
要点一 俄国的十月革命
材料一 1917年11月8日,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和平法令》指出,苏维埃的工农政府向一切交战国的人民及其政府建议,立即就公正的民主和约进行谈判,立即实行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
材料二 1917年11月10日,英、法、日、意等国派驻俄国大本营的军事代表团团长联合发出一份照会。照会威胁说“如果俄国退出战争,它将遭到严重的后果。”
材料三 法国军事当局要求俄国的杜鹤宁将军阻止谈判的开始,并把俄军留在前线。
材料四 1917年11月27日,德军总司令部的答复来了。他表示同意开始和平谈判。
【探究】
(1)材料一反映出苏维埃政府对当时的战争采取了什么态度?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态度?
(2)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四反映了德国的态度,德国为什么会采取这种态度?
【答案】
(1)进行停战谈判,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战争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
(2)帝国主义协约国威胁和阻止苏俄退出战争。一方面怕削弱协约国的力量,另一方面说明帝国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仇视。
(3)德国可借此减少东线压力,得到喘息机会。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 背景
(1)政治: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皇专制统治的俄国社会矛盾尖锐。
(2)经济:俄国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3)阶级: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出现。
(4)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共党宣告成立。
(5)思想: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2. 诞生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就是“布尔什维主义”,即列宁主义。
3. 内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 意义
(1)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3)创造性的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史料拓展
布尔什维克:
意为多数派,在选举党的领导机构时,拥护列宁的一派占了多数,从而被称为布尔什维克。
孟什维克:
意为少数派,反对把无产阶级专政原则列入党纲,反对建立有严格纪律和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 背景
(1)物质基础:1861年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1861年改革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社会状况:20世纪初,俄国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社会矛盾尖锐。
(3)直接原因(催化剂):一战期间,沙皇俄国的落后与腐朽,加深了人们的痛苦与不满。
(4)主观条件: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2. 过程
(1)二月革命
时间: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彼得格勒爆发革命。
对象:沙皇的专制统治。
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但国家主要由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管理。(苏维埃,意为“代表会议”或“会议”)
局限性: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当政期间仍实行沙皇时期的统治政策,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一战),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2)《四月提纲》
时间: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发表《四月提纲》。
内容: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提出了将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想要“和平转移”)。
(3)七月流血
时间:1917年7月17日,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
说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和平夺权已不可能。
(4)十月革命
时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东宫。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总攻的信号
对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主要力量: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成立政权: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成立苏维埃政权,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
3. 特点
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暴力革命的形式。
革命道路: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革命阶段: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4. 意义
(1)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2)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4)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
延伸: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任务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结果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出现两个政权并存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例题1 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所有沙皇制度的象征物都被销毁,镶有罗曼诺夫王朝的两头鹰的旗帜被撤下。冬宫上,象征着国际革命标志的红旗在飘扬着”。上述时间( )
A. 促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 标志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歧已经消失
C. 使无产阶级全面掌握了国家政权
D. 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答案:D
解析:从时间“1917年3月”“沙皇退位”可以判断出这是俄国的二月革命,俄国二月革命的主要力量是资产阶级参与并起积极作用,而且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这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故D是正确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宣布退出一战,并不是二月革命之后,所以A错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歧并没有消失,反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后仍继续着之前的沙皇统治,使得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加重,故B错误;二月革命后,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但掌握国家政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C错误。正确答案应选D。
考点:本题考查俄国二月革命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例题2 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
A. 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
B. 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
C.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
D. 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激化的必然产物
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俄国十月革命一方面受外部因素如马克思主义、一战等影响,另一方面“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这些都是俄国社会所面临的内外矛盾,所以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激化的必然产物。故本题答案为D项。十月革命并不仅仅是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还有以列宁主义为指导。故A错误;B选项与题意不符,没有提到对西方的冲击,故B错误;材料中提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故C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D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例题3 马克思曾预言社会主义革命应该首先在欧洲比较发达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但十月革命却发生在比较落后的俄国。对此你的看法应该是( )
A.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革命的预言是错误的
B. 俄国十月革命是“早产”的,其结果已经证明
C. 俄国十月革命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D. 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与马克思主义无关
答案:C
解析:A、D两项说法错误;十月革命前,俄国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条件,革命的瀑发有其必然性,所以“早产”之说是错课的,排除B项。俄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列宁运用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以C是正确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条件。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
要点二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材料一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材料二
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大国崛起》
【探究】
(1)根据材料一回答诗中的野兽和暴徒分别指什么?苏俄爆发了什么?
(2)材料二中所反映的苏维埃政权此时所面临的困境是什么?
【答案】
(1)野兽:帝国主义国家。暴徒:苏俄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势力。
(2)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物质严重匮乏。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年,三年卫国战争)
1. 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苏俄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势力)外(帝国主义国家)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 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3. 内容:
4. 影响
积极:粉碎了敌人的武装进攻,巩固了政权。
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战后经济恢复时期)
1. 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 内容:
(1)农业:固定粮食税,建立工农联盟。
(2)工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大企业国有,中小企业可以私营,还可以租让、租赁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
(3)商业:实行自由贸易,按劳分配的工资。
3. 影响:
①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
②使工农联盟得到巩固,有效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列宁找到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途径。
4. 发展: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延伸1: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在无产阶级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程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从而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延伸2:俄国不同时期的名称变化
沙饿:1917年之前
苏俄:1917-1922年
苏联:1922-1991年
俄罗斯:1991年—至今
(三)苏联模式(20世纪30年代确立,斯大林模式)
1. 背景
(1)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上台并逐渐确立了领导地位。
(2)苏联处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之中,国内工业生产落后。
(3)苏联面临着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的迫切任务。
2. 表现
(1)经济方面
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为其提供资金)。
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实行“五年计划”(开辟了一种计划经济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2)政治方面
以党代政,权利高度集中,个人高度专权。
3. 结果
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
4. 评价
积极: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消极: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延伸:苏联的探索之路,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
1. 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 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
3. 只有不断的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4. 要使轻重工业和农业比例协调发展;
5. 要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6.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例题1 苏俄从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6月,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有些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背口袋”活动的盛行从根本上反映了( )
A. 取消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得人心
B. 农民未认真遵守余粮收集制
C. 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答案:D
解析:由材料“1919年”可知,这是苏俄采取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因此苏像兴起了“背口袋”活动。人们背着口袋往城市运粮,莫斯科居民所需粮食的2/3是这些人解决的,根本上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故选D项。其余ABC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根据所学知识即可。
例题2 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1倍,国有经济成分在大工业中占优势,而小工业中私人资本占大多数。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
A. 十月革命的胜利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市场体制的建立
D. 工业化运动的开展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1倍,国有经济成分在大工业中占优势,而小工业中私人资本占大多数”可知,国家资本主义和工商业发展很快,只有新经济政策时期才有此现象,故选B项。
考点:本题考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即可。
例题3 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在分配土地,供应机器和拖拉机、种子,减轻农税,发放贷款等方面,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从1929年起,还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帮助集体农庄。这些措施( )
A. 加速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 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C. 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 保障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答案:B
解析:材料“给集体农庄以优待”“帮助集体农庄”可知,这些政策有利于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故选B项。新经济政策在20世界20年代初期开始实施,故A错误;从材料中并没有看出“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错误;材料讲的是农业上的措施,而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为保证工业发展的举措,故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应选B。
考点:本题考查苏联模式的内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根据所学知识即可。
(答题时间:30分钟)
1.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创立的标志是( )
A.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
B. 1900年《火星报》的创办
C. 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D. 1917年《四月提纲》的提出
2. 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草命( )
A. 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
B. 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
C.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
D. 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激化的必然产物
3.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由城市到农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农村包围城市,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之一是( )
A. 俄国是工业国,中国是农业国
B. 俄国城市人口占多数,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
C. 二月革命后,俄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受到削弱;中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强大
D. 俄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深蒂固
4. 1920年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 )
A. 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
B. 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粮食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
C. 真的,国家实行余粮收案制,人们只能去买。
D. 真的,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
5.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当时苏俄( )
A. 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 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 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 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这表明他( )
A. 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B. 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失望和忧虑
C. 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D. 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7. 翟秋白曾作为记者于1920年8月访问苏俄,其后他在《赤都心史》中写道:“实际上‘粮食均配法’,收取农民出产物之全量,为近时西伯利亚以及其余各处农民反抗的真因——这种风潮,我们到莫斯科时已经很甚。”为解决这一问题,苏俄推行的政策是( )
A. 改收粮食税
B. 农业集体化
C. 余粮收集制
D. 大规模垦荒
8. 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内战的结束,苏俄领导人试图用“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来解决和平建设的基本问题”。为此,苏俄政府力主( )
A. 弱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 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C. 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独立性
D. 加快实行新经济政策
9. 到1940年,原本落后的苏联东部地区建立起了具有全国意义的煤炭、冶金、石油、机械、化工等产业基地,其工业总产值相对于1913年增长了13. 5倍,超过了同期全苏工业增长的平均值。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苏联大量引进欧美新技术
B. 原有工业布局的逐渐调整
C. 苏联人民饱满的建设热情
D. 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推动
10. 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在分配土地,供应机器和拖拉机、种子,减轻农税,发放贷款等方面,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从1929年起,还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帮助集体农庄。这些措施( )
A. 加速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 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C. 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 保障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正是彼得格勒的工人又一次使危机突然爆发。俄国同所有的交战国一样食品奇缺。由于沙皇政府的无能和贪污腐化,以致不能实行诸如限制最高价格和定量供应等控制措施。最深受食品匮乏之苦的是最贫穷的人。1917年3月8日,食品骚动爆发了。无疑是由于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骚动迅速发展为政治起义,聚集的人群高呼:“打倒沙皇!”城市里的部队拒绝向起义者开枪。几天内,一个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在彼得格勒建立起来了。
——摘编自[美]帕尔默《两次世界大战:西方的没落》
材料二 1921年初,苏俄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战争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提议,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实际上是削弱社会化和鼓励有限的自由经营。其目的在于把占苏联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争取过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得到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拥护。它使苏俄遭受战争破坏的经济迅速恢复,工农联盟日益巩固,苏维埃政权不断加强。
——摘编自《世界简史》
材料三 斯大林一再强调,苏联不能走“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他靠农民‘贡税’来积累资金”,据估计,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1/3以上。随着工业化的推行,在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工业形成了以加强国家集中计划管理为目的的部门管理体制。
——摘编自陆南泉《斯大林工业化道路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工人武装起义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结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和发展。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特点。
1.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宁主义也就是“布尔什维主义”。“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是1903年开始形成的。因此,C项正确。
2. D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俄国十月革命一方面受外部因亲如马克愿主义、一战等影响,另一方面“植根于俊国历史土壤之中”,所以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流化的必然产物。故本题答案为D项。
3. C 解析:俄国十月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不同是由两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A、B、D三个干扰项有一个共同点:对中国国情的分析都是正确的,但对俄国的情况说明则是错误的——十月革命前夕的俄国仍然是落后的农业国,城市人日并不占多数,封建土地所有制也没有完全废除,由此可以排除ABD三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4. B 解析:1920年苏俄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余粮收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必须把剩余的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不能自由买卖,故选B项。
5. C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材料中的“粮食税”来看本题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而新经济政策的显著特征就是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材料的主旨也是在强调当时苏俄是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而关系发展生产,《土地法令》并来被彻底废除。当时苏俄这样做并不是承认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当时苏俄也不是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地位,而只是想把经济搞活。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C项。
6. C 解析:苏俄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1928-1932年,苏联经济快速发展,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由此对比,作者认为“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故C项正确。
7. A 解析:1920年“收取农民出产物之全量”体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遭到农民的激烈反对,1921年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故选A项。
8.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企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故B项正确。
9. D 解析:据材料可知苏联在落后的东部地区建立重工业,到1940年其工业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其原因在于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国家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故选D项。
10. B 解析:材料“给集体农庄以优待”“帮助集体农庄”可知,这些政策有利于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故选B项。新经济政策在20世界20年代初期开始实施,故A错误;从材料中并没有看出“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错误;材料讲的是农业上的措施,而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为保证工业发展的举措,故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应选B。
11. 答案:
(1)原因:俄国参加一战,造成国内经济困难;人民生活贫困,阶级矛盾激化;沙皇专制统治的腐败。
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并立的局面。
(2)不同: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资本家租借和租让部分国有企业;实行自由贸易;废除实物配给制。
发展:借助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3)优先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的办法保证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实行计划管理体制。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从国内外相关背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原因:结合俄国国内革命实际分析其结果。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得到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拥护”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第二小问,根据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苏联不能走‘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可归纳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三中“他靠农民‘贡税’来积累资金”,可归纳为用剥夺农民的办法保证工业化所需的资金;材料三中“在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工业形成了以加强国家集中计划管理为目的的部门管理体制”,可归纳为实行计划管理体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