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产生与古代世界的大帝国
重难点
题型
分值
重点
国家的产生、古代文明的特点
选择题、非选择题
2-4
罗马帝国(奴隶制)、波斯帝国(大流士改革)
难点
古代文明的差异、亚述帝国、马其顿帝国
要点一 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古代文明的特点
材料 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通常有5000到6000人组成,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除外)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的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决定任何内部问题。至于审判方面,则有一个市民组成的陪审团主持,罪名成立与否,由陪审团以多数票决定。
【探究】
根据材料,指出对参加公民大会者的限制。这种限制说明了什么?
【答案】
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可以参加公民大会。
希腊城邦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外侨和奴隶并不能享受民主权利。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 原始社会早期
特点:以狩猎为生,生产力低下,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
2. 农耕畜牧的产生
(1)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
(2)南亚、中国和中南美等地先后培育出水稻、粟、大豆、甘蔗、玉米等农作物。
(3)这些地区,人类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
3. 农业、手工业的分工
(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
(2)作用:
①促进了商品的交换和贸易;
②出现了从事专门管理和文化创造的工作;
③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4. 私有制的出现
(1)原因
①客观: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
②主观:部落酋长和首领们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
(2)结果
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5. 国家的形成
(1)背景:部落与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常常爆发战争,被征服者成为征服者的奴隶。
(2)结果:
奴隶制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和压迫形式,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抗形式。
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这标志着国家的形成。
知识延展:早期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1)第一次分工
原始社会后期发生的畜牧业同农业的分离。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提高,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引起了部落间的产品交换,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
(2)第二次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这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促使私有制的形成。
(3)第三次分工
奴隶社会初期出现的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它促进了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开始积累了商业资本,脑力劳动开始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 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
(1)地理环境
位于亚洲西部,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2)文明历程
①公元前4000年左右,开始向文明过渡。
②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下游苏美尔地区出现城市国家。
③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3)文化成就
①楔形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②《吉尔伽美什》: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③苏美尔人发明60进位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和人工。
2. 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
(1)地理环境
位于非洲东北部,因尼罗河定期泛滥,所以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文明历程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a. 最高统治者:法老,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重要的权利。
b. 权利象征:金字塔。
(3)文明成就
①象形文字:几乎与楔形文字一样古老。
②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③尼罗河的特产纸莎草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
3.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
(1)地理环境
位于雨水丰沛、植被茂盛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2)文明历程
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3)文明成就
①种姓制度(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等级名称
社会阶层
职责和义务
婆罗门
祭祀、贵族
掌握神权
刹帝利
国王、武士、官吏
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负责统治和保护国家
吠舍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二等级
首陀罗
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干最低贱的职业
在四种种姓之外,还出现了贱民,处于社会最底层,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
a. 实质:它是贵族统治的工具,是保护奴隶主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b. 影响: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种姓制度日益引起人们的不满,反对婆罗门特权的情绪不断高涨。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②佛教的产生
a. 时间:公元前6—前4世纪
b. 创始人:释迦牟尼
c. 主张:宣扬众生平等,抨击种姓制度高下分明的等级体系。
d. 影响:吸引了大批信众,对种姓制度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4. 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古希腊文明
(1)地理环境
位于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的部分岛屿上,山峦起伏,海岸线曲折。
(2)文明历程
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在这里发展起来。
城邦的特点:数量众多,小国寡民。
(3)城邦制度
斯巴达和雅典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两个城邦。
①斯巴达城邦
统治形式: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
特点:崇尚武力,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
②雅典城邦
a. 统治形式: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
b. 特点:民主制度盛行,文化繁荣,重视教育。
c. 民主政治制度形成的过程
人物
时间
内容
影响
梭伦改革
公元前594年
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建立“四百人会议”;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克里斯提尼改革
公元前508年
建立十个地区部落;设立五百人会议;组成十将军委员会;扩大公民的权利;创立“陶片放逐法”。
雅典民主政治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
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
扩大公民参政范围;改革公民大会;提高陪审法庭的权利;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利;制定“公职津贴”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d.局限性
雅典城邦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外侨和奴隶并不能享受民主权利。
(4)文明成就
①优美的神话、严肃的悲剧、诙谐的喜剧,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
②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历史之父”。
③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5)消极作用
希腊城邦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外侨和奴隶并不能享受民主权利。
知识延伸: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的差异
海洋文明主要是指西方文明,以古希腊文明最为典型。而大河文明诞生于大江大河流域,大河文明主要发生在东方,以中国为典型。
两种文明的差异:
1. 地理环境的不同:古希腊山多地少,造就了典型的“小国寡民的城邦”。大河流域则多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农业发达。
2. 经济形态的不同:古希腊以发达的奴隶制工商业经济为主。大河流域则逐渐形成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 政治制度的不同:希腊多山导致其耕地分散,人口分布分散,血缘关系逐渐被瓦解,较易形成民主。而农耕地区的大河文明由于安土重迁的特点导致其氏族权利不断集中,形成了集权型社会。
4. 思想文化的不同:古希腊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使之能够不断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吸纳其他文明。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大河文明明显具有保守性,安贫乐道,不具冒险精神。
例题1 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
A. 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 社会出现严重的阶级分化
C. 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 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答案:D
思路分析:农耕和畜牧的产生,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农业的发展,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所以一部分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种现象更加明显。故选D项,ABC并不是其原因,故错误。
考点: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2 古埃及人赞扬法老说:“威令在你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 材料表明( )
A. 古埃及人崇拜神灵
B. 法老崇尚理性
C. 法老具有至上权威
D. 法老依法治国
答案:C
思路分析:从材料可知,法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重要的权利,故选C项;法老被埃及人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并不是真正的神,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表现出法老崇尚理性,故B项错误;材料表达的是法老所说的话就是正义,没有提到依法治国,故D项错误。
考点: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3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4000年一公元前2000年之间)、古埃及(公元前3200年一公元前500年之间)、古印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700年之间)、中国(公元前2000年开始)、古希腊(公元前800年一公元146年)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这是学术昇普遍认同的说法。
请回答: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材料中设计的文明可以划分为哪两类?造成两类文明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类型: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或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
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方式不同;政治体制差异等。
思路分析:从材料可知,这“五大文明发源地”中,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古印度、古埃及、中国都是大河文明,古希腊则是海洋文明。而两类文明的差异主要有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方式不同;政治体制差异等。
考点: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的差异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察学生透过历史史料分析历史的能力。
要点二 文明的交流
材料:波斯国王大流士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靠阿胡拉马兹达之佑,我统治了这个王国。”
——《古代伊朗史料选辑》
【探究】
这段材料反映了波斯第一帝国的什么制度?“阿胡拉玛兹达”是波斯人信仰的宗教琐罗亚斯德教的唯一真神,这又体现了什么呢?
【答案】
君主专制制度。
反映了君权神授。
(一)古代文明的扩展与大帝国的形成
1. 古代文明的扩张
(1)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鼎盛时期,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
(2)西亚文明:
①古巴比伦王国: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
②亚述帝国: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建立了历史上空前的大帝国。
(3)希腊文明:希腊人以移民的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移民,建立起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2. 古代世界的帝国
(1)波斯帝国
①兴起: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②大流士改革
内容
影响
行政
加强皇权,确立君主专制制度;地方实行行省制,将全帝国分为20个行省,设立总督
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巩固波斯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并且客观上促进了中亚、西亚地区各个民族的融合和文化交往
军事
划分军区制度,全国划为五个军区,军区长官与总督互不统属
经济
统一货币,制定统一的贡赋制度
文化
定立国教,琐罗亚斯德教便成为波斯帝国的国教
(2)马其顿帝国
①兴起: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亚历山大入侵波斯帝国。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并进一步向东扩张,征服了印度河流域,继波斯之后再次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②希腊化
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
(3)孔雀帝国
①兴起:公元前3世纪,孔雀帝国初步把整个南亚统一起来。
②佛教的传播:佛教在孔雀帝国时期得到广泛传播,逐渐演变为世界性宗教。
(4)罗马帝国
①兴起:罗马凭借强大的军队首先征服了意大利半岛,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并胜利,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
②奴隶制
a. 形成:在扩张过程中,罗马把被征服地区的大量居民卖为奴隶,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帝国在1—2世纪达到繁荣的顶峰。
b. 影响:
积极影响是奴隶制庄园经济促进了罗马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为罗马国家的发展壮大及扩张奠定了经济基础。
消极影响是外族奴隶占多数,后期出现的奴隶起义动摇帝国的稳定。
③基督教
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影响逐渐扩大,到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④灭亡:公元前27年,屋大维独揽大权,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取代;3世纪起,罗马帝国爆发全面危机,人民起义愈演愈烈;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解体。
(二)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1. 实用技术的传播
①农耕技术
西亚的农耕技术,向东传到伊朗高原;向西传入希腊,并进一步传到西欧和北欧;向南传入埃及和非洲。
②冶铁技术
最初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人类从此进入铁器时代。
2. 古代艺术的碰撞
西亚的神话曾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
3. 字母文字的推广
字母文字最初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称为腓尼基字母。它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它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祖先。
4. 古代丝绸之路的出现
①早在波斯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已到达地中海东岸。
②东汉的班超为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
③罗马在征服地中海东部地区后,尝试与汉朝建立直接联系。
④2世纪中前期,罗马商人就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
(这幅图起点长安,终点是罗马)
例题1 以下内容匹配正确的是( )
A. 波斯帝国推行希腊化
B. 佛教在马其顿帝国内广泛传播
C. 罗马帝国推行奴隶制
D. 孔雀帝国确立了君主制
答案:C
思路分析:根据所学内容,我们可知波斯帝国确立了君主制,孔雀帝国传播佛教,马其顿帝国推行希腊化,故A、B、D选项错误。罗马帝国通过征战逐渐形成了奴隶制,故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世界的大帝国的特点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历史知识的能力。
例题2
材料一 当时(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被征服地区的军民俘虏源源不断地流入罗马,据统计,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罗马总共把7.5万名俘虏卖为奴隶。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奴隶劳动被广泛应用于矿山、大作坊、和农业中。田间劳动的奴隶白天戴着脚镣种地,夜间被关在像地牢一样的屋子里;矿山奴隶系着铁链,在兵士的监督下劳动。
——《世界历史》
请回答: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思考罗马奴隶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结合材料二思考罗马奴隶制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来源:战俘。
影响:积极影响是奴隶制庄园经济促进了罗马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为罗马国家的发展壮大及扩张奠定了经济基础。消极影响是外族奴隶多数,后期出现的奴隶起义动摇帝国的稳定。
思路分析:根据材料一中“被征服地区的军民俘虏源源不断地流入罗马”可知,罗马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战俘。材料二中奴隶被用于罗马社会建设的矿山、农业中,促进了罗马经济的繁荣,同时也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有利于罗马经济的发展,但是奴隶的生活十分悲惨,激化了阶级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
考点:罗马帝国的奴隶制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察学生阅读历史史料回答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题3
材料 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古罗马的凯撒大帝穿着灿若朝霞的丝织长袍进入剧场,在场的百官以及贵夫人们惊叹声此起彼伏,觉得凯撒大帝简直“帅呆”了。于是穿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男女贵族的流行时尚。
请回答:凯撒大帝的丝袍是通过一条中西通道得到的,这条通道的名称是什么?这条道路的出现有什么意义?
答案:陆上丝绸之路。
意义: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不但大大增进了中西各国各族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而且大大丰富了东西方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思路分析:公元2世纪的时候,大秦也就是古罗马通过丝绸之路与汉朝建立了联系,并且主要出口物品就是丝绸。丝绸之路是最早最重要的东西方文明的交流通道,有利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考点:古代丝绸之路的出现。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重点考察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