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部分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70年前,为了保卫和平、反抗侵略,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旗帜,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______、浴血奋战,赢得了伟大胜利。今天,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正义之师的和平旗帜依然高举,抗美援朝的伟大精神_________,将在历史洪流中放射出愈加夺目的光辉。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影响和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战略格局,维护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帝国主义扩张势力范围的部署被打乱了。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极端利己主义______,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然而,抗美援朝战争早就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世人,如果站在世界发展潮流的对立面,_____,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赴汤蹈火 日新月异 粉墨登场 倒行逆施
B. 舍生忘死 日新月异 粉墨登场 助纣为虐
C. 舍生忘死 历久弥新 纷纷出笼 倒行逆施
D. 赴汤蹈火 历久弥新 纷纷出笼 助纣为虐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帝国主义扩张势力范围的部署被打乱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影响和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战略格局,维护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
B.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打乱了帝国主义扩张势力范围的部署,影响和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战略格局,维护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
C. 帝国主义扩张势力范围的部署被打乱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维护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影响和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战略格局。
D.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影响和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战略格局,打乱了帝国主义扩张势力范围的部署,维护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
3. 对下列文学作品及其相关内容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鸿门宴 司马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秦汉断代史
B. 师说 韩愈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古文运动
C. 琵琶行 白居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新乐府运动
D. 祝福 鲁迅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反对封建主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数据新闻,是指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它通过复杂的交互式、动态化的图片和视频来呈现社会事件,具有描述、判断、预测、信息定制等四个功能。
例如,英国的《卫报》网页曾发布一个有关“阿拉伯之春”的大数据新闻。报道利用动态图表,图表上方设置了时间按钮,网民推拉到自己想观看的时间点,能清楚地看到相同时间点上不同国家发生的相关事件,也可以通过国家标记,来关注某个具体国家在纵向时间轴上的政治演变进程。不同的政治事件用不同颜色来标示,如果网民想了解某个事件的具体内容,点击不同颜色的标示,随即获取深度报道的链接。这种新闻报道方式,将涉及十几个国家、时间跨度长达一年的复杂的政治运动,以明晰的动态方式呈现出来,各种纯文字报道难以达到这样的传播效果。
再如,2011年8月,伦敦街头爆发持续多天的骚乱事件,一些媒体评论指出,这与贫富差距有关。英国首相卡梅伦声称骚乱事件与贫富差距无关。记者便利用谷歌融合图表,在伦敦地区地图上用不同颜色标记出骚乱分子的居住地信息、发生骚乱的地点和贫困地区的分布。网民可以将图扩展到整个大伦敦地区来看,也可以聚焦到具体的街区放大看,观察每个骚乱点人流的去向,从而清楚地看到贫困与骚乱之间紧密的对应关联。这种表达与单纯的文字报道相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摘编自百度百科“大数据新闻”)
材料二:
数据新闻学是一门交叉的学科,怎样将数据整合制作出又快又准的报道,对当前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熟练运用计算机能力。今天,海量的互联网数据和信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传统的计算机无法处理,需要云计算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因此,当今的新闻工作者必须熟练运用计算机,以便对信息进行加工。
分析处理数据能力。新闻工作者要通过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寻找出有价值的相关性,继而增加对相关事件发展趋势的预测性。但是将大量数据相结合创作出精确和有深度的报道,需要一双慧眼去分清“真数据”和“假数据”,只有将不需要或不相关的数据过滤掉,才能把剩下有价值的数据加以分析整合,供编辑使用。
可视化平面设计能力。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图片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将繁,杂的数据简单化,能使数据新闻充满希望与活力,便于受众理解或参与其中,满足不同受
大的各方面需求。因此,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应熟练掌握可视化技术,学会识图、制图以及各种表格的制作。
(摘编自新华网《大数据背景下的新闻走向》)
材料三:
《凤凰新闻》对新冠肺炎疫情进行了实时跟踪报道,该报道将新闻内容分为疫情地图、实时动态、疫情小区、报道矩阵四个板块,网民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具体到特定城市的各个省份的疫情变化,也可以了解国外的相关情况。
疫情地图能够交互呈现累计确诊、现有确诊和世界疫情三种情况。如果点击“累计确诊”,可以看到一幅中国地图,国内各省版图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红色,颜色的深浅分别代表着疫情的重或轻。如果把鼠标光标放在某省区域,则会显示该省的实时疫情,如点击“四川”,则显示:累计确诊526,治愈人数256,死亡人数3;点击“世界疫情”,则会看到世界地图上各主要国家的疫情。
实时动态板块是一幅全国疫情新增趋势图,纵轴表示人数变化,横轴表示时间变化,坐标系中有红、橙、青、灰四种颜色的曲线,分别用以显示确诊、疑似、治愈、死亡四种情况的变化趋势。图中涵盖了从1月20号以来每天的数据变化,网民可查阅这个期间全国新增、全国累计、湖北内外新增的三种情况。如果点击“全国新增”和时间轴上的“2.19”,图表立刻有文字显示2月19日的相关情况:确诊399,疑似1277,治愈1781,死亡115;如果点击"湖北内外新增"和时间轴上的“2.5”,图表立刻有文字显示2月5日的相关情况:全国3694,湖北2987,非湖北707等。
(根据《凤凰新闻》客户端相关报道整理)
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体现某个主题的数据新闻有可能是多起社会事件的描述集合。
B. 只有在网络技术背景下才能使新闻呈现交互式、动态化特点。
C. 假数据即不真实的数据,主要包括与报道主题不相关的数据。
D. 可视化图片是多组数据的组合图片,是数据新闻的活力所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英国《卫报》关于“阿拉伯之春”的专题报道,显示出大数据新闻在描述复杂的社会事件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
B. 记者利用谷歌融合图表对伦敦骚乱事件的深度报道,推翻卡梅伦的观点,用事实更正了媒体对事件本身的判断。
C. 数据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传统新闻学的素养,还要训练运用计算机、分析处理数据、制作可视化图片等多种能力。
D. 大数据新闻代表了新闻报道主要的发展方向,与纸质媒介相比,受众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事情真相。
6. 下列《凤凰新闻》关于疫情的报道表述不符合“大数据新闻”理论的一项是( )
A. 疫情地图能够交互呈现累计确诊、现有确诊和世界疫情。
B. 全国疫情新增趋势图分别用以显示多种情况的变化趋势。
C. 网民可查阅从1月20号以来每天新增和累计的数据变化。
D. 在中国地图上用深浅不同红色标注国内各省疫情的重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沧浪亭记
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硫,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苏舜钦(1008—1048年),字子美,北宋时期大臣,因支持范仲淹推行的庆历革新,遭劾奏,罢职闲居苏州,修建沧浪亭。
沧浪亭记
归有光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国闾去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缪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借,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注:①浮图,与下文“释子”均指和尚;②钱谬:吴越国的建立者,在位有二十五年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 僦:租赁
B. 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鄙:卑鄙
C. 亟求余作《沧浪亭记》 亟:屡次
D. 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迨:等到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 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D.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 失其所与,不知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B.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C.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D.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10. 下列句子全都是苏子美修建沧浪亭原因的一组是( )
①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②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③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④坳隆胜势,遗意尚存
⑤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⑥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②④⑥
1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苏舜钦在沧浪亭反思官场生涯,感叹很多有才之士找不到突破困境的办法。
B. 归有光将吴越的宫馆苑囿与沧浪亭对比,突出沧浪亭在士人心中的地位。
C. 苏文运用记叙、描写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而归文主要采用记叙手法。
D. 文瑛和尚在原址上重修沧浪亭并请人记录,包含着对苏舜钦的敬佩之意。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2)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矣。
13. 请比较两篇“记”的写作目的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同长安君钟山望
王安石
解装相值得留连,一望江南万里天。
残雪离披山韫玉,新阳杳霭草含烟。
余生不足偿多病,乐事应须委少年。
惟有爱诗心未已,东归与续棣华篇。
注:①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本诗写于此时。长安君,即作者之妹王淑文。钟山,位于南京东郊。②棣华:出自《诗经·棠棣》,后以“棣华”喻兄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经历两次变法失败,作者同胞妹一起登山远望,足见其踌躇满志已被绝望代替。
B. “解装”本义指卸下行装,此处暗指自己的被罢相赋闲,饱含辛苦之后的轻松。
C. “一望江南”句照应标题并开启下文的写景,“万里”视野开阔,暗含思乡之情。
D. 作者意识到时日无多并担心被疾病击倒,因此希望年轻时的美好时光再次光临。
15. 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加以概括。
16. 作者在尾联中为什么强调自己“惟有爱诗心未已”?请结合全诗简析。
17.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___________,抱布贸丝。(《诗经·氓》)
(2)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八首·之一》)
(4)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5)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山水间
金仁顺
初听“仙岩”“瓯海”这两个名字,很像一副对联,对偶工整。瓯海是小海,或者说,一小块海,配着仙岩,熨帖得很。“仙岩”之名,自然是有些来历的。此仙是轩辕黄帝,大神。传说大神在此地修成正果,“仙岩”之名,由此而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仙岩有一潭水,梅雨潭,没有龙,却有点睛之笔——朱自清的《绿》,写的就是梅雨潭:“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以前读的时候没觉得怎么样,真到了潭边,把这篇文章重新读过,惊诧于朱先生的《绿》写得如此之好。
我们也是在秋季薄阴的天气来到梅雨潭边,也是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我们也是写作的人,却没有任何描述的冲动,“眼前有景道不得”,我们能描述的,朱先生已经描述过了。既然有景道不得,就说点儿闲话吧。
瓯海,或者说温州,古时名为永嘉。永嘉太守中,出了个谢灵运,“自言长官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提起谢灵运,得先说说他曾祖辈的谢安。
谢安是个天才,故事很多。谢安年少时,风采神态清秀明达,青年时期风流倜傥,名闻天下,他醉心于与当时的名士、名僧交游,寄情山水,吟诗弄文,酷爱清谈。曲水流觞这种雅宴,于他们是日常,于历史就是传奇。谢安40岁前没认真当过官,40岁时谢氏一门日渐式微,他才萌生了出仕的意愿。
谢安才华横溢,名满江湖,当官也当得风生水起。著名的淝水之战,全靠他运筹帷幄,以7万兵力打败符坚的15万大军。捷报传来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看一眼捷报,不动声色,继续下棋,客人追问,才淡淡一句:“没什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肥水一战,谢安名垂千古。他多年隐居东山,甫一出世,便是惊世骇俗。
谢安的侄子谢玄,当年是淝水之战的重要指挥者;谢安是后台,谢玄等人是前锋。谢玄的孙子是谢灵运。谢灵运小时候跟谢安一样,聪慧过人,家底丰足,人脉深厚。他也和谢安一样,喜好纵情山水,但他游山玩水时阵仗极大,随从过百,逢山开道,遇水搭桥,为了爬山方便,还设计了最早的登山鞋,被后世称为“灵运履”。
正如钱钟书所言:“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惊知己’。”谢灵运“好美色”,寄情山水,作诗百首,留存几十首,永嘉山水因此名闻天下;永嘉山水亦不负灵运,“惊知己”,成全了中国山水诗第一人。山水与灵运,堪称是人与自然的一曲“高山流水”。
谢安与谢灵运,都与山水有缘。谢安隐于山水间,顺势而为,修炼心性,韬光养晦;谢灵运于山水,却是扬,大张旗鼓,热烈而激昂。山水是谢安的一盘棋,下这盘棋如安天下,雄才大略;谢灵运孤高自恋,迷在山水阵里,生了指点江山的心。私心里,谢灵运可能总想超越谢安,至少复制谢安的神话。为此,他走了和谢安截然不同的路,谢安年少时即深谋远虑,远离朝堂,朝堂却放不下谢安,对谢安心心念念;谢灵运一直少年心性,争强好胜,恃才傲物,对朝堂也是撒娇的,总觉得朝堂应该像对谢安那样对自己,甚至应该更加重视自己,他便学谢安,在永嘉山水间徜徉,“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后来他造反,打出的旗号是:“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自视若此,他始终没明白,朝堂对他的珍惜和放纵,只不过是因为他的才华和诗名,宋文帝对他“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
山水如禅,领悟决定了结局,东晋谢氏两个最著名的人物,都于山水中流连盘桓,领悟的却截然不同。用白居易《读谢灵运诗》中的句子总结:谢安是“吾闻达士道,穷通顺冥数。通乃朝廷来,穷即江湖去”,谢灵运却是“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谢安40多岁出仕,一出便是东山再起;谢灵运秀才起兵,把自己推向了末路穷途,死时才49岁。“大必笼天海”,谢灵运做不到,掌控不及,但“细不遗草树”,落实于永嘉山水,落实于诗句,倒是所言不虚。谢灵运仕途坎坷,但文学史上,成为山水诗鼻祖,为后世李白、杜甫这样的诗坛大家推崇备至,光耀永存,永嘉山水和谢灵运,是两不辜负,互相成全。
这次在圣寿禅寺,意外看到弘一法师纪念塔。才知道原来弘一法师跟温州也颇有渊源,他在杭州出家三年,来到温州,第二年拜庆福寺住持寂山和尚为依止师:“吾以永嘉为第二故乡。”除了庆福寺,他还住过江心寺、仙岩伏虎庵等寺院,足迹遍布永嘉寺院。他的佛学体系和弘体书法都在永嘉形成。此后常住福建,也时时往来永嘉。
永嘉还真是好山水,佛心禅性,弘一法师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界的传奇,戏剧、音乐、美术、金石、书法,都有超高建树,在俗世引领风潮,光华万丈;一旦进了佛门,洗尽铅华,笃志苦行,皈依自心,超然尘外。弘一法师僧俗都做到极致,为世人景仰赞叹,连鲁迅先生都感慨:“朴抽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仙岩也留下了弘一法师流连的印迹,倘若山水能言,估计也要叹一声:“幸甚!”
弘一法师有言:“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瓯海仙岩一行,山水有禅意,此言为偈语。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段点出仙岩、瓯海两个地名,照应标题并限定了具体的写作范围,神话传说增添了神秘色彩。
B. 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和油油的绿意景色低沉,构不成优美的画面,致使作者无法激起写作的冲动。
C. 文中详细交代谢安东山再起的故事,有意忽略他与山水的关系,主要是为了突出谢灵运的出身不凡。
D. 作者不认可谢灵运在政治方面的才干,但非常欣赏他在诗歌方面取得的成就,称他为山水诗的鼻祖。
E. 文章从引用传说到叙述历史名人在此山水间的足迹,内容丰富,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19.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20. 本文标题为“山水间”,但为什么撇开山水景色不写,偏要“说点儿闲话”?
21. 文章最后三段写弘一法师是否显得赘余?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分析。
22. 请参照文中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来点评下面这首古诗。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3. 鲁迅评价《红楼梦》的主题时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请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概括你阅读《红楼梦》的感受并说明理由。(不少于50字)
24. 国际专利申请量是衡量国家创造力的重要参考。请比较下面表格中的数据之后得出结论。
年份 中国 美国 德国 日本
申请量 占比 申请量 占比 申请量 占比 申请量 占比
1995 103 0.26 17114 42.78 5128 12.82 2775 6.94
2000 781 0.84 38015 40.77 12581 13.49 9659 10.26
2005 2503 1.83 46884 34.28 15987 11.69 24870 18.19
2010 12301 7.48 45093 27.44 17560 10.68 32216 19.60
2015 29839 13.74 57123 26.30 18004 8.92 44053 20.28
2019 58990 22.19 57840 21.76 19353 7.28 52660 19.81
25.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文课上,陪伴我们的除了老师、同学,还有很多著名的作家和诗人。近来班级拟举办“书本内外,多彩人生”的读书会,请你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两位,形成有机关联,并以副标题“我读××和××”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
备选人物: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柳永、史铁生、海明威。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与解析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70年前,为了保卫和平、反抗侵略,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旗帜,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______、浴血奋战,赢得了伟大胜利。今天,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正义之师的和平旗帜依然高举,抗美援朝的伟大精神_________,将在历史洪流中放射出愈加夺目的光辉。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影响和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战略格局,维护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帝国主义扩张势力范围的部署被打乱了。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极端利己主义______,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然而,抗美援朝战争早就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世人,如果站在世界发展潮流的对立面,_____,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赴汤蹈火 日新月异 粉墨登场 倒行逆施
B. 舍生忘死 日新月异 粉墨登场 助纣为虐
C. 舍生忘死 历久弥新 纷纷出笼 倒行逆施
D. 赴汤蹈火 历久弥新 纷纷出笼 助纣为虐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帝国主义扩张势力范围的部署被打乱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影响和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战略格局,维护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
B.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打乱了帝国主义扩张势力范围的部署,影响和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战略格局,维护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
C. 帝国主义扩张势力范围的部署被打乱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维护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影响和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战略格局。
D.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影响和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战略格局,打乱了帝国主义扩张势力范围的部署,维护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赴汤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意思是为某事付出全部的勇气,不留余力地前进。“舍生忘死”,指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两个词语应该都正确,但此处倾向于对志愿军在战场上的评价,用“舍生忘死”较为合理,而“赴汤蹈火”侧重于表现投入斗争时的勇敢,与后语境中“浴血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表达上有重复。
“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此处指抗美援朝的伟大精神用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用“历久弥新”更合理。
“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比喻坏人经过一番乔装打扮爬上政治舞台。“纷纷出笼”,形容某种事情或现象同时大量出现。此处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同时大量出现用“纷纷出笼”合适。
“倒行逆施”,原指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现多指所作所为违背时代潮流或人民意愿。“助纣为虐”,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用“倒行逆施”更符合“站在世界发展潮流的对立面”的语境。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文语句主要是语序不当的问题,另外强调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也不应该用被动句。AC把“帝国主义”句放在前面,不能很好地凸显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D“影响和改变”与“打乱”顺序不对,应该是先“打乱”,然后才“影响和改变”。
故选B。
3. 对下列文学作品及其相关内容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鸿门宴 司马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秦汉断代史
B. 师说 韩愈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古文运动
C. 琵琶行 白居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新乐府运动
D. 祝福 鲁迅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反对封建主义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A.应为“纪传体通史”。
B.“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应为白居易的文学主张。
C.“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杜甫名言。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数据新闻,是指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它通过复杂的交互式、动态化的图片和视频来呈现社会事件,具有描述、判断、预测、信息定制等四个功能。
例如,英国的《卫报》网页曾发布一个有关“阿拉伯之春”的大数据新闻。报道利用动态图表,图表上方设置了时间按钮,网民推拉到自己想观看的时间点,能清楚地看到相同时间点上不同国家发生的相关事件,也可以通过国家标记,来关注某个具体国家在纵向时间轴上的政治演变进程。不同的政治事件用不同颜色来标示,如果网民想了解某个事件的具体内容,点击不同颜色的标示,随即获取深度报道的链接。这种新闻报道方式,将涉及十几个国家、时间跨度长达一年的复杂的政治运动,以明晰的动态方式呈现出来,各种纯文字报道难以达到这样的传播效果。
再如,2011年8月,伦敦街头爆发持续多天的骚乱事件,一些媒体评论指出,这与贫富差距有关。英国首相卡梅伦声称骚乱事件与贫富差距无关。记者便利用谷歌融合图表,在伦敦地区地图上用不同颜色标记出骚乱分子的居住地信息、发生骚乱的地点和贫困地区的分布。网民可以将图扩展到整个大伦敦地区来看,也可以聚焦到具体的街区放大看,观察每个骚乱点人流的去向,从而清楚地看到贫困与骚乱之间紧密的对应关联。这种表达与单纯的文字报道相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摘编自百度百科“大数据新闻”)
材料二:
数据新闻学是一门交叉的学科,怎样将数据整合制作出又快又准的报道,对当前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熟练运用计算机能力。今天,海量的互联网数据和信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传统的计算机无法处理,需要云计算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因此,当今的新闻工作者必须熟练运用计算机,以便对信息进行加工。
分析处理数据能力。新闻工作者要通过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寻找出有价值的相关性,继而增加对相关事件发展趋势的预测性。但是将大量数据相结合创作出精确和有深度的报道,需要一双慧眼去分清“真数据”和“假数据”,只有将不需要或不相关的数据过滤掉,才能把剩下有价值的数据加以分析整合,供编辑使用。
可视化平面设计能力。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图片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将繁,杂的数据简单化,能使数据新闻充满希望与活力,便于受众理解或参与其中,满足不同受
大的各方面需求。因此,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应熟练掌握可视化技术,学会识图、制图以及各种表格的制作。
(摘编自新华网《大数据背景下的新闻走向》)
材料三:
《凤凰新闻》对新冠肺炎疫情进行了实时跟踪报道,该报道将新闻内容分为疫情地图、实时动态、疫情小区、报道矩阵四个板块,网民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具体到特定城市的各个省份的疫情变化,也可以了解国外的相关情况。
疫情地图能够交互呈现累计确诊、现有确诊和世界疫情三种情况。如果点击“累计确诊”,可以看到一幅中国地图,国内各省版图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红色,颜色的深浅分别代表着疫情的重或轻。如果把鼠标光标放在某省区域,则会显示该省的实时疫情,如点击“四川”,则显示:累计确诊526,治愈人数256,死亡人数3;点击“世界疫情”,则会看到世界地图上各主要国家的疫情。
实时动态板块是一幅全国疫情新增趋势图,纵轴表示人数变化,横轴表示时间变化,坐标系中有红、橙、青、灰四种颜色的曲线,分别用以显示确诊、疑似、治愈、死亡四种情况的变化趋势。图中涵盖了从1月20号以来每天的数据变化,网民可查阅这个期间全国新增、全国累计、湖北内外新增的三种情况。如果点击“全国新增”和时间轴上的“2.19”,图表立刻有文字显示2月19日的相关情况:确诊399,疑似1277,治愈1781,死亡115;如果点击"湖北内外新增"和时间轴上的“2.5”,图表立刻有文字显示2月5日的相关情况:全国3694,湖北2987,非湖北707等。
(根据《凤凰新闻》客户端相关报道整理)
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体现某个主题的数据新闻有可能是多起社会事件的描述集合。
B. 只有在网络技术背景下才能使新闻呈现交互式、动态化特点。
C. 假数据即不真实的数据,主要包括与报道主题不相关的数据。
D. 可视化图片是多组数据的组合图片,是数据新闻的活力所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英国《卫报》关于“阿拉伯之春”的专题报道,显示出大数据新闻在描述复杂的社会事件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
B. 记者利用谷歌融合图表对伦敦骚乱事件的深度报道,推翻卡梅伦的观点,用事实更正了媒体对事件本身的判断。
C. 数据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传统新闻学的素养,还要训练运用计算机、分析处理数据、制作可视化图片等多种能力。
D. 大数据新闻代表了新闻报道主要的发展方向,与纸质媒介相比,受众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事情真相。
6. 下列《凤凰新闻》关于疫情的报道表述不符合“大数据新闻”理论的一项是( )
A. 疫情地图能够交互呈现累计确诊、现有确诊和世界疫情。
B. 全国疫情新增趋势图分别用以显示多种情况的变化趋势。
C. 网民可查阅从1月20号以来每天新增和累计的数据变化。
D. 在中国地图上用深浅不同红色标注国内各省疫情的重轻。
【答案】4. C 5. B 6. D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假数据即不真实的数据”理解错误。材料二中将“假数据”加了引号,说明它不是指不真实的数据,而是后文所指的“不需要或不相关的数据”。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B.“用事实更正了媒体对事件本身的判断”错误,材料一中说“一些媒体评论指出,这与贫富差距有关。英国首相卡梅伦声称骚乱事件与贫富差距无关”,可见记着的深度报道只是想纠正英国首相卡梅伦的观点,原来已经有一些媒体指出了骚乱与贫富差距有关。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整合信息以及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是否符合“大数据新闻”理论,首先应该根据材料一中“大数据新闻”的定义来确定,还要结合材料三中的“交互式”“动态”“1月20日以来”等词语来界定。材料一中对“数据大新闻”是这样表述的“数据新闻,是指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它通过复杂的交互式、动态化的图片和视频来呈现社会事件,具有描述、判断、预测、信息定制等四个功能”。A是交互式特点的呈现,BC是动态化特点的呈现。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沧浪亭记
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硫,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苏舜钦(1008—1048年),字子美,北宋时期大臣,因支持范仲淹推行的庆历革新,遭劾奏,罢职闲居苏州,修建沧浪亭。
沧浪亭记
归有光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国闾去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缪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借,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注:①浮图,与下文“释子”均指和尚;②钱谬:吴越国的建立者,在位有二十五年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 僦:租赁
B. 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鄙:卑鄙
C. 亟求余作《沧浪亭记》 亟:屡次
D. 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迨:等到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 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D.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 失其所与,不知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B.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C.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D.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10. 下列句子全都是苏子美修建沧浪亭原因的一组是( )
①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②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③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④坳隆胜势,遗意尚存
⑤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⑥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②④⑥
1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苏舜钦在沧浪亭反思官场生涯,感叹很多有才之士找不到突破困境的办法。
B. 归有光将吴越的宫馆苑囿与沧浪亭对比,突出沧浪亭在士人心中的地位。
C. 苏文运用记叙、描写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而归文主要采用记叙手法。
D. 文瑛和尚在原址上重修沧浪亭并请人记录,包含着对苏舜钦的敬佩之意。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2)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矣。
13. 请比较两篇“记”的写作目的有什么不同。
【答案】7. B 8. C 9. D 10. B 11. C
12. (1)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见所闻都是至纯的,那么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
(2)可见士人要想垂名千载,不与吴越一起迅速消失,是有原因的。
13. 苏文主要写作者在沧浪亭居住获得的人生认识,表现出超越人生的自得之意;归文主要写重建沧浪亭的过程,通过与吴越等时期的比较,赞美文瑛和尚积极的处事心态。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B.“不亦鄙哉”中“鄙”应为“鄙俗、低俗”之意。句意为不也是很低俗的吗。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与/介词,比;
B.修饰连词,而/连词,因为;
C.都是指用来的意思;
D.介词,和/动词,跟结交、结盟。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本题是选择题,找准切入点,注意各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姑苏之台”指姑苏台,是一个地名,偏正短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B。“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三句构成并列句式,分别在它们之间断开,排除C。
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我曾经登上姑苏台,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那太伯、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争夺的对象,子胥、文种、范蠡筹划的事业,如今都已消失殆尽了。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⑤⑥是建好沧浪亭之后所享受到的快乐生活,排除AC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归文主要采用记叙手法”说法不当。归文采用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形骸”,形体;“既适”,已经安适;“无邪”,纯洁。
(2)“澌然”,灭尽的样子;“俱尽”,一起消失;“有在”,有原因。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苏文遭受政治上的沉重打击以后所作的,他带着心灵上的创痛,流寓苏州,不久,在城南营建沧浪亭,并写下了这篇文章。主要写作者在沧浪亭居住获得的人生认识,作者体会到“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并坦率地表示,自己被废,并重新寻求到寄寓感情之物有了这两个外界条件,才使他有可能清醒地认识到内外得失之原,也才能从对仕宦的沉溺中完全得以解脱,表现出超越人生的自得之意;
归文是归有光应僧人文瑛之请而作。它记述了沧浪亭的历代沿革、兴废,感慨于自太伯、虞仲以来的遗迹荡然无存,钱镠等以权势购筑的宫馆苑囿也成陈迹,只有苏子美的沧浪亭能长留天地间。从中悟及了读书人垂名于千载的特有原因。也赞美文瑛和尚积极的处事心态。
参考译文
沧浪亭记
苏舜钦
我因获罪而被贬为庶人,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吴地旅行。起初租房子住。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没有能找到。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与城里不一样。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歌,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唉!人本来会受外物影响而感动。情感充塞在内心而性情压抑,一定要借外物来排遣,停留时间久了就沉溺,认为当然;不超越这而换一种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开。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场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忧闷致死,都是因为没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我虽已经被贬却获得这样的胜境,安于冲淡旷远,不与众人一道钻营,因此又能够使我的内心和形体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悯万古。尚且没有忘记内心的主宰,自认为已经超脱了。
沧浪亭记
归有光
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从前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您就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我说: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到吴越被宋国灭亡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最初苏子美在园中造了沧浪亭,后来人们又在沧浪亭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住进了和尚。这是从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又在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这是从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变过程。
历史在变迁,朝代在改易。我曾经登上姑苏台,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那太伯、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争夺的对象,子胥、文种、范蠡筹划的事业,如今都已消失殆尽了,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呢?虽然如此,钱谬趁天下动乱,窃据权位,占有吴越,国富兵强,传了四代,他的子孙亲戚,也借着权势大肆挥霍,广建宫馆园囿,盛极一时,而子美的沧浪亭,却被和尚如此钦重。可见士人要想垂名千载,不与吴越一起迅速消失,是有原因的。文瑛好读书,爱做诗,常与我们郊游,我们称他为沧浪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同长安君钟山望
王安石
解装相值得留连,一望江南万里天。
残雪离披山韫玉,新阳杳霭草含烟。
余生不足偿多病,乐事应须委少年。
惟有爱诗心未已,东归与续棣华篇。
注:①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本诗写于此时。长安君,即作者之妹王淑文。钟山,位于南京东郊。②棣华:出自《诗经·棠棣》,后以“棣华”喻兄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经历两次变法失败,作者同胞妹一起登山远望,足见其踌躇满志已被绝望代替。
B. “解装”本义指卸下行装,此处暗指自己的被罢相赋闲,饱含辛苦之后的轻松。
C. “一望江南”句照应标题并开启下文的写景,“万里”视野开阔,暗含思乡之情。
D. 作者意识到时日无多并担心被疾病击倒,因此希望年轻时的美好时光再次光临。
15. 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加以概括。
16. 作者在尾联中为什么强调自己“惟有爱诗心未已”?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案】14. D 15. 残雪尚存像玉藏山峦,新年的阳光下嫩草萌生,像有一层雾霭,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初春景象。
16. 答案示例一:①作者变法失败被二次罢相,无心做事,也丝毫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②在风烛残年只希望能回归故里,以诗抒情,重温年轻时的快乐时光;③用亲情来安慰自己失落苦闷的心情。答案示例二:同长安君在钟山上遥望万里之外的故乡,但自己衰老的身体无法再承受任何的疾病的折磨,年轻时那些快乐的往事只在回忆之中,惟有用写诗来重温兄妹亲情,并借此安慰因变法失败而苦闷的心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希望年轻时的美好时光再次光临”有误,“乐事应须委少年”是说目前生活得很郁闷,那些快乐的事只存在于对年轻时代的回忆之中。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残雪离披山韫玉,新阳杳霭草含烟”,“离披”,零落分散状,“韫玉”,藏玉;“杳霭”,茂盛的样子。残留的雪零落分散在山间,像美玉藏在山峦,新年的阳光下嫩草萌生,长得很茂盛,远远看去,好像笼罩着一层烟雾,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初春景象。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惟有爱诗心未已”,作者说现在只剩下对诗歌的喜爱之情了,联系作者变法失败被二次罢相的经历,作者言外之意是说已无心政治了,其踌躇满志已被绝望代替,作者无心做事,也丝毫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
结合前文“余生不足偿多病,乐事应须委少年”,作者意识到时日无多并担心被疾病击倒,那些快乐的事只存在于对年轻时代的回忆之中,作者心情郁闷,以诗抒情,重温年轻时的快乐时光。
“东归与续棣华篇”,“东归”与上文“万里”都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回归故里,用写诗来重温兄妹亲情,并借此安慰因变法失败而苦闷的心情。
17.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___________,抱布贸丝。(《诗经·氓》)
(2)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八首·之一》)
(4)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5)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
【答案】 (1). 氓之蚩蚩 (2). 悟已往之不谏 (3). 白帝城高急暮砧 (4). 芙蓉泣露香兰笑 (5). 哀吾生之须臾 (6). 羡长江之无穷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字:“蚩蚩”、“已”、“谏”、“暮”、“砧”、“臾”。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山水间
金仁顺
初听“仙岩”“瓯海”这两个名字,很像一副对联,对偶工整。瓯海是小海,或者说,一小块海,配着仙岩,熨帖得很。“仙岩”之名,自然是有些来历的。此仙是轩辕黄帝,大神。传说大神在此地修成正果,“仙岩”之名,由此而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仙岩有一潭水,梅雨潭,没有龙,却有点睛之笔——朱自清的《绿》,写的就是梅雨潭:“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以前读的时候没觉得怎么样,真到了潭边,把这篇文章重新读过,惊诧于朱先生的《绿》写得如此之好。
我们也是在秋季薄阴的天气来到梅雨潭边,也是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我们也是写作的人,却没有任何描述的冲动,“眼前有景道不得”,我们能描述的,朱先生已经描述过了。既然有景道不得,就说点儿闲话吧。
瓯海,或者说温州,古时名为永嘉。永嘉太守中,出了个谢灵运,“自言长官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提起谢灵运,得先说说他曾祖辈的谢安。
谢安是个天才,故事很多。谢安年少时,风采神态清秀明达,青年时期风流倜傥,名闻天下,他醉心于与当时的名士、名僧交游,寄情山水,吟诗弄文,酷爱清谈。曲水流觞这种雅宴,于他们是日常,于历史就是传奇。谢安40岁前没认真当过官,40岁时谢氏一门日渐式微,他才萌生了出仕的意愿。
谢安才华横溢,名满江湖,当官也当得风生水起。著名的淝水之战,全靠他运筹帷幄,以7万兵力打败符坚的15万大军。捷报传来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看一眼捷报,不动声色,继续下棋,客人追问,才淡淡一句:“没什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肥水一战,谢安名垂千古。他多年隐居东山,甫一出世,便是惊世骇俗。
谢安的侄子谢玄,当年是淝水之战的重要指挥者;谢安是后台,谢玄等人是前锋。谢玄的孙子是谢灵运。谢灵运小时候跟谢安一样,聪慧过人,家底丰足,人脉深厚。他也和谢安一样,喜好纵情山水,但他游山玩水时阵仗极大,随从过百,逢山开道,遇水搭桥,为了爬山方便,还设计了最早的登山鞋,被后世称为“灵运履”。
正如钱钟书所言:“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惊知己’。”谢灵运“好美色”,寄情山水,作诗百首,留存几十首,永嘉山水因此名闻天下;永嘉山水亦不负灵运,“惊知己”,成全了中国山水诗第一人。山水与灵运,堪称是人与自然的一曲“高山流水”。
谢安与谢灵运,都与山水有缘。谢安隐于山水间,顺势而为,修炼心性,韬光养晦;谢灵运于山水,却是扬,大张旗鼓,热烈而激昂。山水是谢安的一盘棋,下这盘棋如安天下,雄才大略;谢灵运孤高自恋,迷在山水阵里,生了指点江山的心。私心里,谢灵运可能总想超越谢安,至少复制谢安的神话。为此,他走了和谢安截然不同的路,谢安年少时即深谋远虑,远离朝堂,朝堂却放不下谢安,对谢安心心念念;谢灵运一直少年心性,争强好胜,恃才傲物,对朝堂也是撒娇的,总觉得朝堂应该像对谢安那样对自己,甚至应该更加重视自己,他便学谢安,在永嘉山水间徜徉,“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后来他造反,打出的旗号是:“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自视若此,他始终没明白,朝堂对他的珍惜和放纵,只不过是因为他的才华和诗名,宋文帝对他“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
山水如禅,领悟决定了结局,东晋谢氏两个最著名的人物,都于山水中流连盘桓,领悟的却截然不同。用白居易《读谢灵运诗》中的句子总结:谢安是“吾闻达士道,穷通顺冥数。通乃朝廷来,穷即江湖去”,谢灵运却是“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谢安40多岁出仕,一出便是东山再起;谢灵运秀才起兵,把自己推向了末路穷途,死时才49岁。“大必笼天海”,谢灵运做不到,掌控不及,但“细不遗草树”,落实于永嘉山水,落实于诗句,倒是所言不虚。谢灵运仕途坎坷,但文学史上,成为山水诗鼻祖,为后世李白、杜甫这样的诗坛大家推崇备至,光耀永存,永嘉山水和谢灵运,是两不辜负,互相成全。
这次在圣寿禅寺,意外看到弘一法师纪念塔。才知道原来弘一法师跟温州也颇有渊源,他在杭州出家三年,来到温州,第二年拜庆福寺住持寂山和尚为依止师:“吾以永嘉为第二故乡。”除了庆福寺,他还住过江心寺、仙岩伏虎庵等寺院,足迹遍布永嘉寺院。他的佛学体系和弘体书法都在永嘉形成。此后常住福建,也时时往来永嘉。
永嘉还真是好山水,佛心禅性,弘一法师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界的传奇,戏剧、音乐、美术、金石、书法,都有超高建树,在俗世引领风潮,光华万丈;一旦进了佛门,洗尽铅华,笃志苦行,皈依自心,超然尘外。弘一法师僧俗都做到极致,为世人景仰赞叹,连鲁迅先生都感慨:“朴抽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仙岩也留下了弘一法师流连的印迹,倘若山水能言,估计也要叹一声:“幸甚!”
弘一法师有言:“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瓯海仙岩一行,山水有禅意,此言为偈语。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段点出仙岩、瓯海两个地名,照应标题并限定了具体的写作范围,神话传说增添了神秘色彩。
B. 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和油油的绿意景色低沉,构不成优美的画面,致使作者无法激起写作的冲动。
C. 文中详细交代谢安东山再起的故事,有意忽略他与山水的关系,主要是为了突出谢灵运的出身不凡。
D. 作者不认可谢灵运在政治方面的才干,但非常欣赏他在诗歌方面取得的成就,称他为山水诗的鼻祖。
E. 文章从引用传说到叙述历史名人在此山水间的足迹,内容丰富,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19.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20. 本文标题为“山水间”,但为什么撇开山水景色不写,偏要“说点儿闲话”?
21. 文章最后三段写弘一法师是否显得赘余?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分析。
22. 请参照文中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来点评下面这首古诗。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答案】18. BC 19. ①使用对比手法,指出山水给谢安、谢灵运带来的不同的人生思考和智慧,凸显山水的灵性;②句式整洁又错落有致,给人美感。
20. ①本文主要写与仙岩、瓯海有关的名人轶事,意在突出此处山水美景所具有的人文色彩;②诸多名人在此修身养性,间接表现风景之美,角度新颖,不落俗套。
21. 不赘余。原因:此处写弘一法师,强调他在文化界的身份地位和在此山水间获得的成就、禅意,使读者看到仙岩、瓯海对现代文化名人的吸引力;进一步丰富仙岩、瓯海的文化内涵。
22. ①作者对敬亭山的美景特别喜爱,即为“好美色”;②敬亭山也很欣赏眼前的诗人,而作品中的描写,使敬亭山广为人知并成为名山,即“惊知己”。短短二十字,妙趣横生。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本的能力。
B.“构不成优美的画面”错,也不是无法激起作者写作冲动的原因。从“我们能描述的,朱先生已经描述过了。既然有景道不得,就说点儿闲话吧”看,作者认为这里景色很美,只是因为朱自清先生写过了,所以不愿重复。
C.“有意忽略他与山水的关系,主要是为了突出谢灵运的出身不凡”有误,文中没有忽略他与山水的关系,也不是为了突出谢灵运出身的不凡。
故选B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谢安隐于山水间,顺势而为,修炼心性,韬光养晦;谢灵运于山水,却是扬,大张旗鼓,热烈而激昂”“山水是谢安的一盘棋,下这盘棋如安天下,雄才大略;谢灵运孤高自恋,迷在山水阵里,生了指点江山的心”,划线语句把谢安与谢灵运进行对比,谢安隐于山水间,谢灵运却在山水间张扬,表现了他们对待山水的不同的态度,以及各自不同的心性,山水有灵性,给谢安、谢灵运带来的不同的人生思考和智慧。正如作者所说,“山水如禅,领悟决定了结局,东晋谢氏两个最著名的人物,都于山水中流连盘桓,领悟的却截然不同”,凸显了山水的灵性。
句式上,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给人美感。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我们能描述的,朱先生已经描述过了。既然有景道不得,就说点儿闲话吧”,作者认为这里景色很美,可是朱自清先生写过了,作者就不愿重复。而且也觉得写来也不一定比得上朱先生的。所以作者另辟蹊径,不直接描写美景,而是借写与仙岩、瓯海有关的名人轶事来突出此处山水美景所具有的人文色彩。
谢安、谢灵运、弘一法师等诸多名人在此修身养性,“山水有禅意”,间接表现风景之美,角度新颖,不落俗套。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
首先应回答不赘余。
“永嘉还真是好山水,佛心禅性,弘一法师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界的传奇,戏剧、音乐、美术、金石、书法,都有超高建树,在俗世引领风潮,光华万丈;一旦进了佛门,洗尽铅华,笃志苦行,皈依自心,超然尘外”“吾以永嘉为第二故乡”“他的佛学体系和弘体书法都在永嘉形成”,作者强调弘一法师在文化界的身份地位和在此山水间获得的成就、禅意,使读者看到仙岩、瓯海对现代文化名人的吸引力,让现代人心驰神往;
“永嘉还真是好山水,佛心禅性”“瓯海仙岩一行,山水有禅意,此言为偈语”,进一步丰富仙岩、瓯海的文化内涵。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观点并进行迁移的能力。
钱钟书的观点为“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惊知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对敬亭山的美景特别喜爱,即为“好美色”。
李白喜欢敬亭山,敬亭山也不厌倦诗人,似乎也含情脉脉地看着诗人。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李白的诗使敬亭山广为人知并成为名山,而敬亭山也抚慰了诗人的心灵,即“惊知己”。短短二十字,妙趣横生。
23. 鲁迅评价《红楼梦》的主题时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请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概括你阅读《红楼梦》的感受并说明理由。(不少于50字)
【答案】悲悯情怀。作家的悲悯情怀贯穿在《红楼梦》始终。曹雪芹对于笔下的每一个人都给予了足够的关注,着墨于不同阶级、不同身份的时候言语灵活多变、就连身形、打扮、气度等也与人物性格紧密相关。读《红楼梦》愈久,愈受其影响,会不自觉地站在一定高度理解着同情着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甚至世间万物。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并鉴赏名著的能力。
《红楼梦》是一部充满了悲悯情怀的小说。这种悲悯情怀,在《红楼梦》当中体现为很多个方面,比如对时空流转的感伤,比如对社会不公的忧患等。对于英莲的被拐卖,曹雪芹寄予莫大的同情;对于薛蟠的恶意行为,他也没有持否定态度;对于宝钗极深城府,着墨隐形不露,没有批判;对于黛玉和宝玉的爱情,刻以灵魂交融之深情羁绊;对于刘姥姥进荣国府,没有对乡下的鄙视,而是对农村人到大户人家的客观真实写照;对于赵姨娘,曹雪芹也没有骂她或批评她……他的笔墨真挚诚恳地照顾了文中的大小人物并付之深情,每一个人都是特定社会下的人物,有些适合自己的性格,也有适应时代的卑微和没落,更有对观念的反叛和对儒家的部分批判……
24. 国际专利申请量是衡量国家创造力的重要参考。请比较下面表格中的数据之后得出结论。
年份 中国 美国 德国 日本
申请量 占比 申请量 占比 申请量 占比 申请量 占比
1995 103 0.26 17114 42.78 5128 12.82 2775 6.94
2000 781 0.84 38015 40.77 12581 13.49 9659 10.26
2005 2503 1.83 46884 34.28 15987 11.69 24870 18.19
2010 12301 7.48 45093 27.44 17560 10.68 32216 19.60
2015 29839 13.74 57123 26.30 18004 8.92 44053 20.28
2019 58990 22.19 57840 21.76 19353 7.28 52660 19.81
【答案】①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量逐年上升,申请量和所占比在2019年均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②世界创造力中心正在由欧美国家向以中日为代表的亚洲国家转移。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由表格可知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量逐年上升,在2019年中国的专利申请量是58990,美国是57840;专利申请量占比中国是22.19,美国是21.76,可见在2019年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和所占比均超过美国,同时也超过了德国和日本,位居世界第一。
国际专利申请量是衡量国家创造力的重要参考,由表格可以知道,中国和日本专利申请量所占比越来越大,反观美国和德国,专利申请量所占比在2019年呈下降趋势,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世界创造力中心正在由欧美国家向以中日为代表的亚洲国家转移。
25.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文课上,陪伴我们的除了老师、同学,还有很多著名的作家和诗人。近来班级拟举办“书本内外,多彩人生”的读书会,请你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两位,形成有机关联,并以副标题“我读××和××”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
备选人物: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柳永、史铁生、海明威。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心怀天下,勇于担当》——我读孔子与杜甫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心怀天下,勇于担当》。
翻开书籍,在时光隧道中穿梭,时间凋零了多少春花秋月,剥蚀了多少秦砖汉瓦。然而,在历史长河中我看到一个个高大而清晰的身影;我感受到有一种精神在照亮着历史前进的方向,那便是勇于担当。正是因为他们心怀天下,勇于担当,甚至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历史的车轮才能不断前进。
在周制分崩离析的大势下,孔子倡导“克己复礼”,直道而行,“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心中的“大同世界”,为了乱世中流离失所的百姓,孔子周游列国,拱己以待。他悲悯苍生的襟怀和敢于担当的勇气直令万世景仰。
“位卑未敢忘忧国”。
杜甫在优裕的生活中能“猛志逸四方”,在潦倒的困境中仍忧国忧民、心怀天下,试图用自己的双肩担起国之重任。“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是他忠君的意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是他忧国的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他博爱的心胸;“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他舍己为人的慈悲。身处涸辙却能够心忧天下,这是何等的胸怀!
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也不乏这样的人:君不见马旭脚穿15元的胶鞋,却为家乡学校捐出1000万元;君不见地震时衣衫褴褛的老奶奶为灾区捐赠;君不见疫情期间满头白发的老大爷捐赠口罩;君不见张定宇院长拖着渐冻症的身躯和病魔作战。常人如果能做到“富能安富,克己度人;贫能安贫,乐天无怨”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可他们即使自己身处困窘仍能忧国忧民、为国担当,这不正是心忧天下的表现吗?
温家宝总理说:“事不避难,勇于担当。”有无悲悯情怀、担当精神,是衡量一个人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尺。柴静在《看见》一书中写道:“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些人割裂自己与他人的联系,沉溺于“小我”之中,当社会需要时不能关注他人、不敢挺身而出、不敢担当,直让人觉得悲哀,甚至面目可憎。我们是身负重任的一代,也是必须勇于担当的一代!
同学们,我们脚下的土地就是我们的祖国。你阳光,中国便光明。我们虽不能如英雄一样去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们可以多读书,努力学习,做一个心怀天下、勇于担当的人!用吾辈之肩膀担起国家建设的重任,用我们的精神树国人之魂魄!让我们成为这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也让世界因我们而更喜欢中国。
我的分享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请你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两位,形成有机关联”,要注意几个人物之间的对举关系而不是对比关系。如:工作上要有孔子的积极入世,生活上要有庄子的知足而乐。可以谈庄子和史铁生。庄子是寂寞的,在喧嚣的时代里,在窘迫的生活中,默默修身养性;但他却在寂寞中顿悟出了逍遥的真谛,为无路可走的人们打开了一扇开向清风明月的窗。史铁生是寂寞的,在病痛的折磨下,在萧瑟寂静的地坛里,苦苦挣扎思索;但他却在寂寞中领悟了人生的意义,为失意消沉的人们找到了一扇通向幸福的门。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班级拟举办“书本内外,多彩人生”的读书会。结合读书会主题写出在语文课上与读书中自己的人生启迪和思考。
2、典型任务的限制。考生只能以“我读××与××”为副标题;只能从所给的八个人物中选两个人物并使之形成有机联系;考生要写的是一篇发言稿,发言对象是参与读书会的同学,要注意面向的对象和发言的主题,要有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
3、价值判断的限制。“书本内外,多彩人生”的主题及材料其他内容引导青年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人生问题,考生要准确理解材料所提供人物的思想及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对人物的评价中表达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审美情趣。
【立意】1、豁达洒脱的人生境界。(联系李白和苏轼或庄子)
2、要有心忧天下的高尚灵魂。(联系孔子和杜甫)
3、不屈的灵魂,自由的追求。(联系庄子和海明威)
4、在寂寞中找寻人生的真谛。(联系庄子和史铁生)
5、向命运抗争。(联系史铁生和海明威)
【素材】1、杜甫在优裕的生活中能“猛志逸四方”,在潦倒的困境中仍忧国忧民、心怀天下,试图用自己的双肩担起国之重任。“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是他忠君的意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是他忧国的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他博爱的心胸;“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他舍己为人的慈悲。身处涸辙却能够心忧天下,这是何等的胸怀!
2、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克格勃人员亚历山大·瓦西里耶夫获准进入苏联情报机关档案馆。结果他惊讶地发现,海明威竟然曾于1941年被招募为克格勃间谍,代号:阿尔戈。可惜没有天分,没有获得任何有价值的情报。1944年,海明威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获得一枚铜质奖章。
3、《东坡志林》记载,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而遭御史弹劾,在湖州被追赴诏狱时,面对哭送的妻儿家人言道:“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时期,这种幽默对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东坡晚年被再贬至惠州,三贬至儋耳。然而沉重的政治迫害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把东坡击倒。此时,他更注意运用幽默的力量来帮助它超越政治的险恶和人生的痛苦。《惠州一绝》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反映了东坡晚年被贬岭南一带时的幽默诙谐精神和乐观旷达情怀。他不想去岭南的蛮荒之地,亦非终日陷入能否生还故里的忧患痛苦之中,而是善于采撷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生动细节作“幽默观”,从而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和足够的体力来航渡人生的苦海。
苏轼的性格豪迈,诙谐幽默,旷达洒脱,这是他更是后代人对待逆境人生的强有力的武器。这种诙谐幽默其目的在于排遣、化解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失败、忧愁和痛苦,带有自我解嘲、的特征。
- 1 -